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小学作文教学“拨乱反正”

                                                                                      谢招敏 

    在“牛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细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沧桑巨变,相声演员姜昆说“我有点晕”。而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乱象环生、乱云飞渡,作为长期坚守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笔者来说,真的也有点晕!

    这点晕,或者说是困惑,既有来自常态作文课堂的,也有来自那些大大小小的各级各类作文教学观摩活动的。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能明白:游戏对于作文教学有多重要(为什么每次公开课上总有它的身影)?写作方法要不要讲给学生(若讲,是不是只有各级公开课上出现的“观察”与“写具体”两种方法)?教师一定要写“下水文”(怎么写才好)?学生习作的最终归宿是什么(如何评价他们作文的成功与否)?太多的疑问,专家至今没有给出足够明确的答案,让我们一线教师在实践中裹足不前,举步维艰,不可避免地制造了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不少“冤假错案”。在近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在自己的作文教学班中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

一、内容,不应该只是提供一段刚刚发生的生活

李白的酒、鲁迅的烟、徐霞客的旅途,成就了他们笔下的名篇,看来写好文章是需要一定的激情震荡作为背景的。而当前的小学作文课堂,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三至六年级的小朋友正襟危坐、满脸严肃,身边还站着一个严厉的教师,在这样的状态下,还要让他们限时作文,我们对小孩子们的要求是不是太苛刻一些了?要知道,对于生活经验少的他们来说,怕作文的首要因素就是无内容可写,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把李白他们关进这样的课堂也无话可写。而在作文教学中,引进“游戏”,为小学生提供一段刚刚发生在课堂上的可以入文的生活,笔者是举双手赞成的。

    但是“游戏”的元素会不会太多了?几乎每次作文教学研讨会上,所开的十节公开课,差不多有九节都走“游戏——指导——写作——赏评”的模式。笔者不担心学生游戏作文写多了,不会写其他类别的作文,就像不用担心小孩子因为眼前玩具的诱惑迈开了人生第一步,以后脱离开玩具就不会走路一样,学生拥有了作文能力以后,当然不会因为脱离了游戏而不会写作文。因为生活也是游戏,只是规则不那么明显罢了。笔者只是担心,游戏的作用被单一化了。它是那么鲜活、生动,调动着孩子们的作文情绪,完全颠覆了以往呆板严肃的作文课堂,它怎么只是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生活的场景?再说了,有时侯我们也会引导孩子们在不借用游戏的前提下去搜索记忆,回忆生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小学作文课堂上游戏还要吗?

    笔者的回答是,游戏应该永远存在于孩子们的作文课堂上,它对那些缺少玩的机会的孩子们来说是难以割舍的。我们除了将它作为写作的素材,有时还可以将它开发出以下几个用途:①通过游戏演绎一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而这个道理是此次作文的核心意思。②用这个游戏让学生加深对一个此次作文训练要用上的写作方法的印象。③用一个游戏引入这堂课,激发学生兴趣。④在作文课堂教学进行中用一个游戏作为调节精神、驱除疲劳之用等等。游戏对于小学作文课堂的重要性真是一言难尽,用它是势之所趋,用好它却并非易事,但有了它,小学作文教学就有了成功的保障。

    二、方法,希望通过老师的口“咀嚼”后喂给孩子们

    据说专家们很反对给学生讲写作方法,什么前呼后应、卒章显志、布局谋篇最好不讲,讲了可能会吓退学生。这是很令人费解的事儿。我们说小学生作文最怕的是无内容可写,当“游戏”等元素的异军突起解决了“巧妇”的“米” “蔬”之难后,如何端上“丰盛的菜肴”又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巧妇还需要学会煎、煮、炸、炒、炖、焖、焗等厨艺,小学生当然也需要学会写作方法了。只有材料,没有方法,学生写起作文难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写作方法看来是要讲的,讲比不讲要好。

    近年来,笔者听过各级各类作文公开课,从全国级、省市级再到县级、校级,努力地寻找它们对作文方法的态度,发现这些作文公开课都重视写作方法的指导了;还有一个更惊人的发现,所有的公开课上指导学生的写作方法只有两种:一是指导学生如何观察,二是指导学生如何写具体。

    为什么小学作文课堂教学讲写作文法方法这么困难,专家这么担心作文方法学生难以接受呢?从不讲写法到开始讲写法了,当然是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进步,但讲来讲去,两种写作方法会不会让师生厌倦?我们是不是低估了学生的潜力?我们是不是自己存在讲不清楚的问题,才这么墨守陈规?

    其实,应试教育时代的作文课堂是讲写作方法的,而且讲得不少,之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之后“写法”逐渐淡出,历经辛苦革新也难以崛起,原因大抵在于,以前讲写法太过照本宣科了,过于深奥,那些如八股文一般的概念之类的确需要摒弃。但是,我们就不能想个办法让它和谐、恰当地回归吗?

    我想起上世纪农村妇女喂小孩的方法,总是将饭菜放在口中咀嚼后确认不生不硬不粗不涩了才放心地喂到婴儿口中。这个方法虽不够卫生,引用到作文教学中却再恰当不过。我们可以用教师的口(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来“咀嚼”(降低难度去重新理解、描述、包装)那些重要又深奥的写作方法后“喂给”学生,学生就容易且乐意接受了。我们大可放心去讲“观察” “具体”之外的其他写作方法,辟如修辞方法、各文体写法等。以讲“回文”的手法为例,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它是前句与后句的词语相同而排列顺序相反的一种形式;再讲个故事:从前,见有个服装店前摆一牌子“包不褪色”,妈妈放心地为小东买一件红T恤回家,可不几天变成淡红色了。母子前去质问店主,店主说,我牌子上写的是“色褪不包”,母子俩吃了哑巴亏。这么一来,小学生在笑声中轻松掌握了这种“狗咬人,人咬狗”的写作方法了。可以断言,这样经老师的口“咀嚼”后喂给孩子们的方法,孩子们是欢迎的。有内容可写,有方法可用,小学生写起作文来应该容易多了。

    三、下水文,教师不必“涉水过深”,而应拥有“水上漂”功夫

    上文提到,“游戏”是“米”是“材料”,方法是“烹饪厨艺”,但这就让学生开始“上菜”了吗?很多语文老师都这么做,但笔者认为其中缺少了一个过渡环节。中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说,在这个环节上,语文教师真该向其他学科教师(数学教师、体育教师、美术教师等等)学习。我很赞成,我们要向其他学科教师致敬,他们在让学生动手完成一项学习任务之前一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奥数老师一定会亲自解出那道难题,体育教师会亲自示范那个动作,美术老师要在黑板上亲手画出那幅画……之后,才轮到学生登场。作文教师为什么不也在让学生作文之前,自己先写一篇试试?

    这一直是叶圣陶先生提倡的,他称之为“下水”。原话是:“下水”是从游泳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教师经常动笔,或者跟学生作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叶老的意思,教师要写下水文,不外乎两个作用,一是为提高自己写作能力,二是给学生提供示范。

    笔者很高兴地看到,许多教师还是喜欢动笔的,他们最喜欢写的是教学反思,也有写些论文的,还有的建起了自己的博客,对于“下水”的另一个层面“写范文”,很多教师做得很不够。

    当然,也有坚持写范文的,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就是做得极好的一个。但他也说了:“后来经验多了,也不是篇篇‘下水’,但腹稿是一定要打的,有了腹稿,便会出口成章。”笔者除了赞成打腹稿,也认为教师不必“下水过深”,可以学学“铁掌水上漂”的功夫。

    “水上漂”,顾名思义,是让教师处于半下水状态。那要比亲自写下水文轻松,也比随便找篇作文选中的范文来得有效,当然也比让个别优秀学生写“下水文”来得更有效果。“铁掌水上漂”可不是什么绝世武功,而是要借教师这“一手铁掌”,到《作文选》上寻来一篇同类题目的佳作,再进行一些局部“下水”——小修改、小增补、小润色,把一些实用写法、修辞方法借教师之“妙手”镶嵌进去、融合进去。这样的“水上漂”范文,教师写得没那么苦,又避了“纯下水”易露出的“成人化”痕迹,更加有儿童情趣,才是学生最欢迎的范文,当然,更是教师乐见和乐于参与的“下水范文”模式。

    四、发表,要明白“为谁而写”和懂得享受成功的喜悦

    有材料,有方法,有示范之后,学生开始写作就水到渠成了。但有时候,学生写作文目的性很不明确,只是为了完成这一项作业而已,写作缺少了动力。“为谁而写作”?你要这样问学生,他们大概都是一副茫然的神情,然后摸摸后脑勺,告诉你:写给老师评分啊。看,这就是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动机,为了老师,或者是为了分数。

    看来让学生明白作文是“发表给谁看”,并为他们提供“发表”空间是重要的,它会让学生的写作拥有一种澎湃的动力。

    让学生明白,作文首先是写给自己看的,它在诞生的那一刻就拥有了第一个最亲爱的读者——自己,发表给自己的眼睛看,感动自己的心,还有什么比这更温暖的事吗?

    除了发表给老师看,不要忘了,如果写得够好,老师还会念给同学听,那么就是写给同学们看了。要让学生明白,全班四十个同学都会用心聆听你的心声,他们很期待哦。当然,在班上办个班刊,出个板报,或者是手抄报,定期不定期发表学生的习作,也是很好的。教师们要知道,在班上发表,在老师口中发表,在同学的耳朵里发表,在师生的目光中发表,是最有效的办法。

    当然,如果把学生的佳作拿去投稿,或者鼓励学生寄出去,在报刊杂志上发表,那就有了更大的空间。学生就会知道,文章是写给大众看的,他们就会有责任感和荣誉感,就会明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笔者更鼓励一种互动式的发表,一种学生、家长、同学、老师共同参与的互评互改。那种像网络上“一楼又一楼”的评论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他们高兴,用网络昵称也可以,匿名也无妨。在笔者学生的习作中,常常有作文写了三页,互评也多达三页的情况。同学的调侃、家长的鼓励、老师的赏识,那是很激动人心的氛围。发表需要回音,谁都愿意享受成功的喜悦,并还带着喜悦上路。在这样的状态下,小学生作文才能真正焕发生机与活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还原作文本来面目,强调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作文离不开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与提高,作文教学要为学生服务。不可否认,当前的作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不够大,还有点乱,让人有点晕。晕并不可怕,乱也不可怕,只要我们一切是为了孩子们综合作文素质的提高,为了他们健康和谐的发展,我们就可以正视自己,定心宁神,“拨乱反正”,让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轻松愉悦、阳光灿烂、鲜花怒放、芳香迷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3篇)
基于“微信”平台的“微作文”教学
众家说语文| 李竹平 作文教学:方法技巧要服务于思想情感的表达
【语文】警惕作文训练中的技术化倾向
如何训练小学生作文说真话表真情
丽群小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