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悦读2

悦读2

假如项羽过江东  刘明华

 

假如项羽过江东,其实算不上一个太新鲜的话题。几千年来,人们对项羽的选择不断地发表感想。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声没有记录,皆随风飘散,形诸笔墨的骚人墨客的代表性“说法”有以下几种:

杜牧《咏史 》 这样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诗着眼的是战术、兵法;三十六计走为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的时候选择活着比选择死亡更不容易。杜牧幻想.只要项羽渡江,未必不能卷土重来。

李清照则恰恰与杜牧相反。她看重的正是项羽不逃不避临危不惧,甘酒热血写春秋的气概。战死沙场对一个英雄来说应是最佳结局.尤其是一个末路英雄。李清照素有大丈夫气,其《乌江》诗云: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此诗,受到多少人的喜爱!人们崇拜项羽正是因为他身上有着战死沙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质。英雄选择了死亡,从而战胜了死亡,并得以永生。

杜牧和李清照的观点,正体现着技术和道德的冲突。杜牧从军事学的角度考虑,所以忌讳一味拼死和死要面子,特别是拿别人的生命来换自己的面子。打不赢就走在军事上无可厚非。李清照看重的是道德形象。宁可轰轰烈烈地死,不愿苟且可怜地生。军事家的大丈夫概念和诗人才女的大丈夫概念竟如此迥异!

而政治家王安石看待项羽过不过江东时,想到的却是时耶?命耶?势耶?其《乌江亭 》又说出一番别样的话来: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背为君王卷土来?

所以项羽过不过江东.并不在于乌江这个界限。对项羽来说他有很多机会改写历史。如果鸿门宴不是我们现在知道的结局,他也就没有垓下的悲歌。事实是,项羽在鸿门宴上的举措,决定了日后他在乌江边的选择。

鸿门宴因其刀光剑影杀机四伏的背景,已成为政治斗争中的一个有象征意味的语词。鸿门宴并不是项羽预设的圈套,但因范增、项庄的所为使它成为阴谋、陷阱的代名词。另一方面,对有的人来说,“赴宴”又意味着赴汤蹈火,视死如归。

同时,它还象征,机遇。

机遇.面对敌对的双方,它只对果决者微笑。

刘邦冒险赴鸿门,是要消解项羽既定的重大军事行动,――“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本来,他深人虎穴,是在为项羽提供机会,但当项羽失去这个种豆得瓜的机会,刘邦便种瓜得瓜了。

鸿门宴的双方,在心理准备上极不平衡。刘邦是有备而来,项羽却无任何目的。在整个宴会中,项羽地位最高,实力最强,最能左右局势也最能改写历史,可是,恰怡是他最无动于衷,最受人摆布。机会一次次从他掌中溜走。他甚至压根儿就没明白这就是历史机会。这位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将军,还沉浸在救巨鹿、破章邯的喜悦中。巨大的胜利冲昏了他的头脑,使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此时高速膨胀,达到极点。胜利使他成为一个睁眼瞎,这就决定了他难以取得最后的胜利。面对亡秦之后的新局面,他还没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刘邦已经调整了故略,把项羽视为夺取天下的主要对手.因而必欲彻底消灭方能安枕无忧。而项羽仍把这位将来会势不两立的对手视为战友。他的思想还停留在反秦阶段。秦室巳灭,天下无事,诸将分封.各自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去也!项羽的短见是他在鸿门宴无所作为的根本原因。他是个英雄,却不是政治家。在战场上他可以所向挂靡,吓破敌胆;在谈判桌上他却头脑简单,受人摆布。他憨直可爱像个儿童,而赤子之心又正是英雄的本色。项羽的可悲、可敬竟是同一原因。

垓下之围由此成为必然。过不过江东便成了项羽生还是死的选择,便成了历史的歧路。

-―于是,“霸王别姬”上演,美人英雄无可奈何地诀别,缠绵而悲壮。从古代的现场到当代的今天,感动了多少观众和读者。

这一次,项羽该清醒些了吧。

在乌江亭长为他们准备的小船上,项羽默默无语。同行的二十六位将士.个个悲愤难言。人生如梦世事如烟,轰袭烈烈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先出发的江岸。这次可不是衣锦还乡,而是丢盔弃甲,损兵折将啊!想到当初八千人渡江的豪情壮志,想到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大变局,想到昨天楚军还是那样威壮,一夜间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已有人在抽泣,在哽咽,在自责,在惭愧,在捶胸,在顿足,说无颜见江东父老之类的丧气话……项羽陡然间衰老了十岁,不,二十岁或三十岁,或许不是衰老而是成熟。他简直就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回首往事,面对现实,拷问着自己的灵魂。这几年发生的重大事情在脑海中飞快地闪现。赫赫不可一世的楚霸王究竟在哪里迈错了一步,从而导致了眼前的惨况呢?当然项羽仍固执地认为此乃天意。不过.除了天意,他此时也略感遗憾。或许,他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鸿门宴就不用再提了。对于一个有政治雄心的人而言,那真是天赐良机。只需他轻轻一点头,只需项庄轻轻一剑,一切就了结了。为什么自己可以破釜沉舟救巨鹿,可以坑杀二十万降卒不眨眼——那是多么果敢的决定和惨烈的场面,却对结束刘邦的性命优柔寡断欲行又止呢?唉,战场归战场,宴会是宴会。在战场上,你死我,杀十万二十万也符合战争法则;在宴会上却是另一码事。别人前来谢罪.态度那么诚恳,语气那么谦卑,怎能不顾信义,以强凌弱,甚至让人有来无回呢?这不是要取笑于天下豪杰,留骂名于千秋万世吗?何况,刘邦在战场是打不过我的呀!项羽想不通,从他随项梁举兵起义反对暴秦以来,每战必胜,为何鸿门宴之后,天下统一之后,刘邦、韩信一发难,楚军竟兵败如山倒呢?

想不通啊!

他想不通.为什么在军事较量中英雄如我.竟输给了痞子似的刘邦。这分明是天道不公。那刘邦何其可恨。我不忍楚汉交战,绵绵无期,让千万兵士和他们的家人忍受苦难,提出了一个最简单也最光明磊落的了结方案——与他单独决斗,一分雌雌,谁胜便由谁统治天下。这该多么痛快!可刘邦竟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简直一副无赖嘴脸。他斗力斗得过我吗?贪生怕死到这种地步,却还想统治天下!

想不通还在想。船在江中摇荡,江东的何岸慢慢地逼近。那熟悉的田野、屋舍.历历在目。江东一片静谧。这些年,男儿尽皆出征,江东父老付出了多少牺牲,承受了多少苦难;儿孙有去无回,战乱没有尽头,繁重的劳作,超常的赋税……此次回乡,迎接他的是怎样的场面呢?难以想象!这样回去确实无法交待。堂堂正正的项羽丢下数万江东子弟的冤魂在异乡游荡,自己却落荒而逃。这算什么!这算什么 1

顶羽举起手,让船停下来。项羽想让船掉头,回到江边,与汉军决一死战。垓下之败让他筋疲力尽心灰意冷,谁不想东山再起,但江东男儿还相信他吗?全军覆没,汉军必然会乘胜追击,踏平江东。他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又怎能拉起队伍与刘邦抗衡!不如战死沙场算了!船夫默默无语,摇着桨;众将也明白了楚霸王的心思,纷纷起身,欲奋力一搏。船已调头,只见岸边汉军张弓搭箭,严阵以待。不等他们靠岸,必死于乱箭之下。这种死法显然太窝囊,还不如自刎,或干脆跳进乌江!又一个没想到,没想到人一上船就身不由已,连怎样个死法都受对限制。见此情形,项羽一声长叹。他挥挥手,船家又掉转船头,向江东急划。 

项羽突然间心有灵犀:斗智的胜了斗力的。刘邦之长正是我之所短。我有力而范增有智;刘邦有智,他的手下有力。可惜范增之计,我没有采纳,又中反间计,将他逐出军营。难道这是失败的原因吗?一想到这些,过去的许多失误均得到解释。可是.刘邦的作法,要项羽活学活用,又是多么困难!他们扪心自问:当自己的亲人被对手当作人质,并以杀而烹之威胁时,能说出“分我一杯羹”这种既无奈又无赖的话来吗?能在不利之时向对手媚言卑词、屈尊逢迎吗?能在紧急关头只顾自己性命以成就所谓的大事而扔下儿女不管吗?能够为了政治上的目的而不惜一切手段——放弃尊严、不顾信义、蔑视友谊吗?……难!比死还难!

不过,项羽的脑筋终于开始转弯了。

江东渐渐近了,江岸人影幢幢,是江东父老们在翘首以待。

项羽还在思索。他想起了孟子的名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我不是贪生怕死之人,我之生,岂是满足于“白头到老”的追求?我生来是取代暴秦,成就帝业的。我的大业便是我的“义”,舍了生便不能取义,没有了义,便对不住江东父老。对,留得青山在,便是这样的意思。为了义,必须生,必须忍辱负重,含垢忍辱,坚韧地活下去。项羽为自己找到了选择回到江东的理由,他感到英雄血又欢快地在体内循环流淌,脸上的愧色渐渐拐去。他用凶狠的目光向身后的汉军扫去,心里恨恨地说:后会有期!

江东父老的队伍如同个巨大的雕塑群。那失望的表情,那沉重的目光,无声胜有声的逼问气氛,让项羽一惊。对了,眼下的问题是怎样向父老们交待。他飞快地盘算着,用什么方式来迈出人格转变的第一步——用哭泣、悲伤来打动人心?用长跪谢罪争取宽怒和同情?用预言幻想鼓舞斗志?……

天啦!天啦!在人丛中,竟出现了亚父范增的身影。原先说他在返乡途中“疽发背而死”竟是谣传。天助我也!天助我也!

项羽踏上了江东的土地。

假如项羽过了江东,我们熟悉的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那个项羽也就不复存在。中国历史上将少一位满身缺点但仍光彩照人的可爱的英雄。在庞大的政客的队伍里,则增添一个并不显眼的半路出家者。中国文学少了一个英雄的题材,若干讴歌英雄、激荡人心、净化心灵、充满英雄主义情调的作品就无从问世。历史上则要增加一段战乱时期,则刘项鹿死谁手尚难预料。即使项羽脑筋急转弯了,比起刘邦来,他未必能青出于蓝。因为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一定比先生强。

荆轲不是英雄   何顿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几千年来,这诗句不知感动过多少人,让多少人以壮士自诩,拿起剑或拿枪赴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有理由相信,这句诗句,在很多动荡的年代,曾激励着无数有志青年赴死。也许本来可以不死的,但受到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鼓舞,就想去做荆轲,弃生命于不顾。这些年轻人都想成为一个时代的英雄。

  其实荆轲不是英雄,连枭雄都谈不上,只是个穷书生。但不知是谁把荆轲放到了英

雄的位置上,让后人几千年来怀念他,崇拜他。项羽被人怀念,但后人都是把项羽放在枭雄的位置上怀念,虽然他亲手斩杀了很多敌人,且率部属在巨鹿击败了秦军主力,让人敬畏,但后人还是把他视为枭雄,因为他最终输给了刘邦。荆轲什么也没干,背把剑,袋子里放几卷竹简书,只知道吃和游玩,却被人视为英雄!我曾把《史记》刺客列传读了三遍,我实在感觉不到荆轲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惟一与刺客豫让、聂政不同的是他多读了几卷书!司马迁说荆卿好读书击剑。荆轲曾经在卫元君面前以剑术游说,但卫元君不用他。荆轲又去榆次与盖聂论剑术,两人观点不一,盖聂怒视荆轲,荆轲走了。有人要盖聂召回荆轲,盖聂说他这人胆子太小了,我只是瞪他一眼,就把他吓跑了。荆轲到了邯郸,与鲁勾践下棋,争了起来。《史记》曰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我对司马迁在此处用一个字很感迷惑。当然,这可能是荆轲的涵养,但我又觉得荆轲的涵养是不是太好了?盖聂只是瞪他一眼,他就不敢留;鲁勾践只是怒喝几句,他就逃走,这就是后人崇拜的英雄?这只是个书生呀。我认为荆轲不是英雄,只是个背着书和剑游手好闲的穷书生。

  一个提着剑侃侃而谈的穷书生却蒙骗了曾经出生入死的侠士田光,又骗了樊於期,当然还骗了对他满怀希望的燕太子丹。田光年轻时是个侠士,在燕国很出名。当太子丹找到田光,希望田光去刺杀秦王时,田光不敢去,说自己老了,向太子丹推荐与他有几面之缘的荆轲,曰所善荆轲可使也。于是就有了荆轲与太子丹的会面。太子丹很诚恳,一见荆轲就下跪,磕着头说了很多大道理。荆轲不语,过了好久才曰: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丹又上前磕头,恳请荆轲不要推辞。荆轲思之再三,才勉强答应。于是太子把荆轲尊为上卿,供上等公馆给荆轲住,每天都带着好吃好喝的登门拜访,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荆轲是被太子丹逼上这条不归路的,他确实不想去,但受人恩待,白吃白喝白玩,他不可能一拍屁股就走人。他毕竟读了点书,古代的读书人是讲回报的。后又得到了樊於期的人头、地图和锋利的匕首,还叫了个秦舞阳陪他去刺杀秦王,这就把他彻底逼到绝路上了。《史记》上说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其实,直到这个时候荆轲还在磨磨蹭蹭不愿前往,还找借口对太子说他有个朋友要从很远的地方来,他要等那个人。荆轲又住了很多日,太子丹疑荆轲反悔,就激荆轲道: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这话是说已经住了这么久了,荆轲你是不是有别的想法?这话把穷书生荆轲激怒了,荆轲这才动身去秦,就有了易水河边太子等人与高渐离击筑为荆轲饯行的可歌可泣的场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筑声而歌,一边手舞足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边踏歌而去。

  荆轲当然是不堪重任的。司马迁没说荆轲杀过人,只说他好读书,爱论剑、下棋、喝酒和唱歌。秦舞阳13岁就杀过人,很多人都不敢用正眼看他,可见其人有多凶残!但用今天的话来说,秦舞阳只是街头一个混混,你请他杀另一个混混,他会毫不犹豫,但你要他拿刀刺杀秦王,他的手就会软。同样是杀人,杀一个与他没多少区别的人,杀人者敢动刀;杀一个他从懂事起就得踮起脚仰望的大王,他会恐慌。在荆轲之前200多年时的豫让,演的与荆轲是同一曲戏。豫让去刺杀赵襄子,为此他扮成受刑的人去赵襄子的宫中粉刷厕所。赵襄子上厕所,豫让拔匕首行刺,赵襄子一闪身就跳开了。手下人跑近,捉住了豫让。我始终没想通,豫让处心积虑的行刺,在赵襄子最没防备地解溲时,他居然还失手!这是为什么?我想只有一个解释,那当儿他的手抽筋了,他内心恐惧!荆轲面对秦王,手也抽筋了。秦王绕宫殿的柱子转圈时,他的腿颤抖了。荆轲游走四方,好读书击剑,日行百里一点也不成问题。而秦王整天呆在宫里,怎么能跑赢荆轲?但那当儿荆轲的手脚都软了,根本就没法杀人。一个真正的剑客不会为自己的失败找台阶下,但一个读书人会找台阶!荆轲就找了,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在燕国让许多人惧怕的秦舞阳面对威严的宫殿和秦王,吓得脸都变了色,他荆轲还要在宫殿上生擒秦王,这不是讲大话吗?

荆轲并不是英雄,他之所以被视为英雄是他去刺杀秦王时反被秦王亲手杀了,而秦始皇又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于是他的故事就跟着秦始皇一起走到了现今。几年前,我曾看过陈凯歌拍的《荆轲刺秦》,没多少印象了,只觉得有点夸张。前两年又看了张艺谋拍的《英雄》,荆轲飞来飞去的,浑身是胆,那哪里是人,是神啊。放在今天,荆轲不过是个好吃懒做的,没事看看书且喜欢喝酒唱卡拉OK的闲人罢了,但他过多地受了太子丹的恩惠便只好硬着头皮图报。人家供你吃供你玩供你美女,你不报不行啊!所以千万不要受人恩惠,恩惠越大压力就越大,以致你不得不背着这个债务去干你并不想干的事。荆轲就是例子。

直 面 苦 难   周国平

面对社会悲剧,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我们。我们相信自己在精神上无比地优越于那迫害乃至毁灭我们的恶势力,因此我们可以含笑受难,慷慨赴死。我们是舞台上的英雄,哪怕眼前这个剧场里的观众全都浑浑噩噩,是非颠倒,我们仍有勇气把戏演下去,演给我们心目中绝对清醒公正的观众看,我们称这观众为历史、上帝或良心。
        
可是面对自然悲剧,我们有什么呢?这里没有舞台,只有空漠无际的苍穹。我们不是英雄,只是朝生暮死的众生。任何人间理想都抚慰不了生老病死的悲哀,在天灾人祸面前也谈不上什么正义感。当史前人类遭受大洪水的灭顶之灾时,当庞贝城居民被维苏威火山的岩浆吞没时,他们能有什么慰藉呢?地震,海啸,瘟疫,绝症……大自然的恶势力轻而易举地把我们或我们的亲人毁灭。我们面对的是没有灵魂的敌手,因而不能以精神的优越自慰,却愈发感到了生命的卑微。没有上帝来拯救我们,因为这灾难正是上帝亲手降下的。我们愤怒,但无处泄愤;我们冤屈,但永无申冤之日;我们反抗,但我们的反抗孤立无助,注定失败。
        
然而我们未必就因此倒下。也许,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在无可告慰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
        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我厌恶那种号称铁石心肠的强者,蔑视他们一路旗开得胜的骄横。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我相信我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一切,我甚至敢于深入到悲剧的核心,在纯粹的荒谬之中停留,但我的生活并不会因此出现奇迹般的变化。人们常常期望一个经历了重大苦难的人生活得与众不同,人们认为他应该比别人有更积极或者更超脱的人生境界;然而,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旋涡。生命中那些最深刻的体验必定也是最无奈的,它们缺乏世俗的对应物,因而不可避免地会被日常生活的潮流淹没。当然,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它们仍然存在于日常生活所触及不到的深处,成为每一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人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此外,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它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丝毫依靠不了别人。

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负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这样的人往往是把责任看作强加给他的负担,看作个人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是盲目的了。

所以,人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人人都是孤儿   周国平

我们为什么会渴望爱?我们心中为什么会有爱?我的回答是:因为我们人人都是孤儿。

  当然,除了极少数的例外,我们每个人降生时都是有父有母的,随后又都在父母的抚养下逐渐长大成人。可是,仔细想想,父母孕育我们是一件多么偶然的事啊。大千世界里,凭什么说那个后来成为你父亲的男人与那个后来成为你母亲的女人就一定会相识,一定会结婚,并且又一定会在那个刚好能孕育你的时刻结合?
  而倘若他们没有相识,或相识了没有结婚,或结婚了没有在那个时刻结合,就压根儿不会有你!这个道理可以一直往上推,只要你的祖先中有一对未在某个特定的时刻结合,就不会有后来导致你诞生的所有世代,也就不会有你。
  如此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茫茫宇宙间极其偶然的产物,造化只是借了同样是偶然产物的我们父母的身躯,把我们从虚无中产生了出来。
  父母既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诞生的必然根据,也不能成为保护我们免受人世间种种苦难的可靠屏障。也许在童年的短暂时间里,我们相信在父母的怀抱中找到了万无一失的安全。然而,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凡降于我们身上的苦难,不论是疾病、精神的悲伤还是社会性的挫折,我们都必须自己承受,再爱我们的父母也是无能为力的。最后,当死神召唤我们的时候,世上绝没有一个父母的怀抱可以使我们免于一死。
  因此,从茫茫宇宙的角度看,我们每一个人的确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偶然地来到世上,又必然地离去。正是因为这种根本性的孤独境遇,才有了爱的价值,爱的理由。
  人人都是孤儿,所以人人都渴望有人爱,都想要有人疼。我们并非只在年幼时需要来自父母的疼爱,即使在年长时从爱侣那里,年老时从晚辈那里,孤儿寻找父母的隐秘渴望都始终伴随着我们,我们仍然期待着父母式的疼爱。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想到与我们一起暂时居住在这颗星球上的任何人,包括我们的亲人,都是宇宙中的孤儿,我们心中就会产生一种大悲悯,由此而生出一种博大的爱心。
  我相信,爱心最深厚的基础是在这种大悲悯之中,而不是在别的地方。譬如说性爱,当然是离不开性欲的冲动或旨趣的相投的,但是,假如你没有那种把你的爱侣当做一个孤儿来疼爱的心情,我敢断定你的爱情还是比较自私的。
  即使是子女对父母的爱,其中最刻骨铭心的因素也不是受了养育之后的感恩,而是无法阻挡父母老去的绝望。在这种绝望之中,父母作为无人能够保护的孤儿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在了你的眼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楚霸王项羽,不可一世的大英雄,为何最终会沦为一个loser?
“霸王别姬”“乌江自刎”是项羽的宿命,绝不可能卷土重来
名人与高考——项羽篇
为什么刘邦临死之前要除掉救命恩人樊哙?
人教版必修一复习学案之二:课本素材整理
吾家有女初长成 | 关于《鸿门宴》的讨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