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南博物院藏唐代银器赏析
userphoto

2013.10.16

关注
河南博物院藏唐代银器赏析
http://www.wenwuchina.com/episteme/  2011-1-24 16:42:39  作者:陈娟    来源:《中原文物》2010.5

(河南博物院,河南郑州450002)

唐代金银器因其数量多、品种精、造型优美、纹饰富丽而成为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绚丽的瑰宝。在河南博物院金银器类藏品中,有很多工艺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富贵者。笔者现将几件唐代银器略作介绍,以飨读者。

1.桃形花结八瓣高脚银杯(彩版四:1)

口径5.9厘米,底径3.1厘米,高3.5厘米,重57.5克,河南省宜阳县出土。通体锤击成型,口沿外侈,浅腹,高柄,喇叭形圈足。器身与圈足均由八瓣花组成,錾刻以珍珠纹为地的桃形花结及缠枝莲花,杯内无纹饰。

该银杯同西安市沙坡村出土的银杯①在造型和纹饰上基本相同,当为武则天至玄宗时期(684~ 755年)的器物。这一时期的金银器淘汰了前一时期常用的等分装饰面的手法,即不再有以十二或十四瓣划分装饰面的器物。制作工艺逐渐简易,采用了六、八等分。杯上的纹饰寓意连生贵子、多子多福、多福多寿等。

2.提梁银罐(图一)

口径8厘米,高9.7厘米,1991年伊川县鸦岭乡杜沟村唐齐国太夫人墓出土。锤击、焊接成型。敛口,鼓腹,圜底,最大直径在下腹。双耳铆接于口沿外侧,与提粱相勾连,梁首作S形。通体有两片银片焊接而成,腹部有明显接缝,并用银铆钉铆接。铆钉作六瓣花形,共30枚。拼接处铆钉22枚。上腹铆钉两竖行,每行3枚。竖行铆钉右侧各有一条刻槽,缝隙以仿银片焊接。双耳用2枚铆钉固定。

3.提梁带盖银锅(图二)

盖径18.9~19.2厘米,盖高6厘米,口径21.5~21.8厘米,通高14厘米,1991年伊川县鸦岭乡杜沟村唐齐国太夫人墓出土。锤击焊接成型,通体光素。敞口,宽折沿,腹微鼓,圜底,略平。双耳立于折沿上,与提梁勾连。一耳为银丝,一耳为银片,提梁为扁银片制成呈S形。盖周围高隆,中部平坦,盖中心铆有宝珠形钮。

提梁银罐和提梁带盖银锅这两件银器于1991年伊川县鸦岭乡杜沟村唐齐国太夫人墓出土。“墓主人是齐国太夫人濮阳吴氏,是唐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之母,王士真之妻,按志文生于公元763年,卒于824年”②。根据其铸造工艺及其特征,应为唐肃宗至宪宗时期(756~820年)的银器。这一时期的银器较之前期,无论是在形制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超过了前期。银罐的工艺采用锤揲、焊、铆等技法,其铆钉做成造型优美的小花形状,简洁自然,特征鲜明,装饰性强。上腹部铆钉两行,并在其右侧各有一条刻槽,起到了对称与呼应的作用。弧形的罐底与腹部有一周花铆钉,增加了装饰的节奏、韵律,从而使人产生了一种律动感,充分表现了唐代金银匠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提梁银锅的造型同样采用了锤揲、焊、铆等技法,通体素面无纹饰,但宽折沿、S形的提梁与宝珠形钮,共同达到了装饰器物的目的。

4.瑞鸟纹银盒(图三)

口径4.7厘米,重49.7克,1984年8月在三门峡地区出土。锤击成型。圆形,母子口。器身与器盖纹饰基本相同,为珍珠地缠枝花图案。盒面中心为一口衔瑞草、展翅飞翔的瑞鸟,盒底中心为一忍冬四出花结。盒口边沿为缠枝莲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

以珍禽为纹饰,在武则天至玄宗时期( 684~755年)较为常见,且种类繁多,千姿百态。鸟衔瑞草,即寓意长生不老,延年益寿。《海内十洲记》中说:“祖洲,近在东海之中,地方五百里,去西岸七万里,上有不死之草,草形似瓜苗。……昔秦始皇大宛中多枉死者,横道有鸟如乌状,衔此草复死人面,当时起坐而自活也。”③

5.鎏金鸿雁纹银盒(彩版四:2)

长5.8厘米,宽4.2厘米,重36克,1985年11月在河南省三门峡地区出土。捶击成型。大体呈长方形,四角较圆,各角均有一模压痕。子母口,纹饰鎏金。器盖錾刻珍珠纹地缠枝花蔓图案,中部为两只交颈相向飞翔的鸿雁。盒口沿上錾刻以珍珠纹地为底的相应团花。该银盒应是唐武则天至玄宗时期(684~755年)的器物。这一时期的禽类图案多采用成双成对的形式,且往往呈现出相对飞翔的姿态。鸿雁系知时鸟,是唐代金银器中常见的珍禽纹样,《礼记&S226;月令》说:“季秋之月,鸿雁来宾;季冬之月,雁北向。”因其是候鸟,古代多用雁作婚贽,取其候时而行之意。

6.银盒(图四)

长5.8厘米,宽3.5厘米,高1.7厘米,重29.5克,1983年12月在洛阳神会和尚身塔塔下基出土④。捶击成椭圆形盒,子母口,通体无纹饰。

神会是唐代的名僧,号为菏泽大师,系南宗七祖。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五月十三日坐化于荆府开元寺,享年七十五岁,永泰元年(765年)十一月十五日人塔。该银盒出土于塔身之下,当为神会生前传道所用。虽无纹饰,但神会墓时代明确,其作为佛教器物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不仅对于同类器物的断代,而且对于同类器物墓葬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7.柿状花结蚌形银盒(图五)

高5.9厘米,宽6.9厘米,重37.4克。锤击成蚌形。器身为两瓣,一侧以合页连接两扇,两瓣可开启自如。两面纹饰相同。蚌根錾孔雀纹,蚌身为鱼子纹地,錾刻以柿状花结组成的团花两朵,围以石榴忍冬花结。

8.桃形忍冬花结蚌形银盒(彩版四:3)

高5.4厘米,宽6.7厘米,重41克。锤击成蚌形。器身为两扇,一侧在扣合处做出合页,以环轴连接,两扇可开启自如。蚌根錾鱼鳞纹,片端有若干直线条,蚌身为鱼子纹地,錾桃形忍冬花结,两侧为对称的忍冬缠枝蔓草。盒体两面纹饰相同。

该造型与水中的蛤、蚌类生物一样,具有上下两扇。其特征与河南省偃师杏园唐代李景由墓和郑洵墓出土的贝壳形银盒⑤基本相同。李景由葬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郑洵葬于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以上两件蚌形银盒与有明确记年墓的器物基本相同,时代均在唐代晚期。这类仿生形器物造型成为唐代器物中具有的特色种类。器物上使用合页,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工艺⑥。

9.海狸鼠唐草纹银瓶(彩版四:4)

通高12厘米,口径2.7厘米,腹径5厘米,底径3.1厘米,重56.9克。锤击成型。侈口,细长颈,圆肩,长鼓腹,圈足。口、颈及圈足无纹饰。肩、腹部饰葡萄卷草纹被上下两道宽弦纹隔开。腹部錾刻一只海狸鼠蹲坐于忍冬葡萄卷草纹之上,有姿态各异的八只飞禽或立于枝头或翱翔于空,环绕四周。通体以珍珠纹作地。

该银瓶与布鲁克莱特博物馆所藏的海狸鼠唐草纹银瓶⑦基本相同,应为唐代晚期穆宗至哀帝时期(821—907年)的器物。器物上的纹饰以繁密的卷草和海狸鼠为主纹饰,间饰飞禽。姿态丰腴的海狸鼠与八只飞禽和谐地处在一个画面中,显得极富动感。

10.錾花鱼纹海棠形银盏(彩版四:5)

口径10~14.7厘米,底径5—7.3厘米,高3.5厘米,重122.2克,1985年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二面粉厂出土。锤击成型,花纹平錾,纹饰涂金。呈海棠形,口微敞,斜腹。盏内两突棱连接于四角,双鱼环绕莲蓬戏嬉于盏底,水波纹地。左右两侧对称,为两只鸣雁翱翔飞舞于卷草纹之中,鱼子纹地。边部饰火焰纹。腹外底部焊接一周,应接椭圆形圈足。器外无纹饰。

该银盏当为唐穆宗至哀帝时期( 821~907年)的银器,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工艺多采用四、五等分及仿生装饰。该盏制作运用了錾刻、焊接、鎏金、抛光、模压等工艺,再现了唐代金银匠们的高超技艺。从造型装饰手法看,不仅注重优美的形式,如整体形象简繁适度,特征鲜明,装饰性强等;而且讲求吉祥的思想寓意,如双鱼戏嬉莲蓬于水中,是人丁兴旺、子孙繁衍、鱼龙变幻等心理状态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装饰图案的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及工艺装饰的高度成就。

中国金银器从唐代起逐渐兴盛,到了唐代中后期,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强,金银器在继承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量地吸收外来因素。这使得唐代金银器无论在制作工艺还是装饰艺术等方面都更为纯熟和完美,呈现出耳目一新的独特风格。以上所介绍银器不仅能见证唐朝各个时期的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更是中西方文化技术交流的见证。

(摄影:牛爱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狸鼠葡萄卷草纹银瓶
物华天宝的大唐(五)
【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遗宝
[转载]花舞大唐春——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何家村瑰宝展
唐代金银器,奢华中透着典雅,件件堪称国宝!
同行何家村遗宝(四)熠燿银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