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同行何家村遗宝(四)熠燿银芒
本文共4800字
47幅图片
阅读约需15分钟

与奢华的何家村金器相比,银器器型更丰富,数量更多,总重达唐代3700大两,目前只展出了一部分,已经让人目不暇接了,要是全拿出来肯定相当震撼。

如果刘震真是何家村遗宝的主人,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一定非常悲伤,因为这些银器不算工艺价值,光以纯银计算,就相当于现在的740万人民币了。

何家村银器多为实用器,按功能可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为日用器。

素面银罐,又称虎头铺首提梁罐,高36厘米,重4150克,紧挨着一号陶瓮埋入土中,里面存放小件银器。因长期埋在土里,锈蚀最严重,好在还是坚持了一千多年。

莲瓣纹提梁银罐,高23.5厘米,重1590克,盖面与罐身仅錾刻六片相连的莲瓣纹,是目前唐代唯一一件单纯以莲瓣纹作为装饰的提梁银罐。

银罐存放在二号陶瓮内,罐内又存放了凸纹玻璃杯、水晶八曲长杯、玛瑙羽觞、玛瑙长杯、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玉臂环、宝石,还有国宝镶金兽首玛瑙杯,简直是唐代的套娃。

在罐盖内6个莲瓣内有清晰的墨书,记录了罐内文物的名称及数量:

珊瑚三段,琉璃盃椀各一,馬瑙盃,玉一,玉辟環四,頗黎等十六”。

过去曾认为古代文献中的琉璃和玻璃是一种东西,通过银罐上的墨书知道,古人把琉璃和玻璃分得很清,透明的叫玻璃,不透明的叫琉璃。
二号陶瓮里还有一件素面提梁银罐,里面藏有大量历代钱币,还有西域国家和日本的货币,多达39类466枚,有些是非常珍稀的品种,而且保存得非常完好,因此推测何家村窖藏的主人还是一位古钱币收藏爱好者。

二号陶瓮里的第三个银罐,就是著名的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银罐盖子内看到墨书“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

罐内有水,水面浮着三团金箔,上面立着12只精巧的小金龙,水中有十余颗颜色各异的宝石。

桃形忍冬纹镂空五足银熏炉,整体造型舒展大方,风格凝重典雅,是一件观赏性很强的室内摆设用具。 

熏炉由三部分组成,上层为半圆形盖,盖面上相间地镂刻出三层如意云头纹饰,中间铆有仰莲瓣宝珠形钮。中层镂刻一周忍冬桃状纹饰,下部以子母口与下层相连。下层为圆盘状炉身,有五个蹄状足,间置五根链条,使熏炉既可平放,又可悬挂。

素面银盆,高5.8厘米,口径26.3厘米,重785克,应用于盥洗。

因为没有纹饰,所以可以从器物上看到制作时的加工痕迹,进行了抛光处理,显示出唐代工匠使用了非常复杂的机械工具用于打制银器。

鎏金鸿雁衔绶纹银匜,高8.4厘米,口径20.2厘米,器体像一个深腹碗,口沿一侧有开口,焊接着短流,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中常见的带有短流的青铜匜相似,故定名为匜。

先秦时期的匜是洗手用具,后演变出洗手礼。这件唐匜器体厚实,体量较大,用白银制作,可能是与同时出土的素面银盆或赤金盆配合使用,供唐代贵族行礼所用。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外壁直径4.6厘米,链长7.5厘米,重36克。

因为是央视《国家宝藏》第一季陕历博三件入选文物之一,也具有了极高人气,关于它与现代陀螺仪原理相同的高科技工艺更是广为人知。

何家村遗宝出土后,考古人员称其为镂空银袖珍熏球,直到1987法门寺地宫文物出土,通过文字记载才知道这种器物就是唐代文献中常见的香囊。

出土文字可以说是考古学这座青铜门里的终极,没有文字一切都是推测,比如到底有没有夏。

第二大类是饮器,其中以鎏金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最为知名,此外还有很多精品。

鎏金蔓草花鸟纹银羽觞,高3.2厘米,长10.6厘米,重146克。

羽觞是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出现于战国,盛行于汉晋,李白诗中多次提到,开心时写道“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伤感时诗曰“愁为万里别,复此一衔觞”。

这件羽觞采用鎏金錾花工艺,花鸟纹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满地装的艺术手法布满整个器物,充分显示出唐代金银器成熟大气之美。
北朝时期,中亚地区兴起粟特族,他们占据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个绿洲,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商业民族,很多人定居在长安,由此在唐朝腹地形成一股粟特文化风潮。直到具有一半粟特血统的安禄山造反,中原的粟特人才在敌视氛围中迁走或被同化。

素面罐形带把银杯,高9.9厘米,重395克,整个银杯锤揲成型,表面光滑没有纹饰,造型独特。

银杯的特别之处在于手把处有指鋬和指垫的设计,具体的用法是将食指扣于环中,大拇指按在指垫上,中指顶于上,持杯会更加持重稳固,这种设计不见于此前中原的杯子。

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高6.7厘米,重285克。

杯身为八棱型,共分八个面,每个面都饰有一个人物形象,有手持乐器的乐师,也有拂袖的舞者,全都都是粟特人的形象。
此杯的造型在当时的粟特地区较为多见,应该是从外国传入或由居住在唐朝的粟特工匠制作,反映盛唐多元开放的文化格局。
素面高足银杯,高8厘米,口径6.1厘米,杯身下的高足托座呈竹节状,类似于现代的高脚杯。
中国古代饮酒多用碗或平底杯,从发现的粟特壁画可以看出,这类造型的杯子应为当时的粟特人所使用,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有力物证。

狩猎纹高足银杯,通高7.3厘米,杯口径6厘米,足口径3.4厘米,重100.8克。

杯的外型是受拜占庭风格影响的西方样式,但杯身上有身着唐代服饰猎手的骑马射猎图案,从人物造型和纹饰主题都是唐代本土风格,因此这件高足杯明确为在中国生产的西方风格酒器。

第三大类为食器,数量和品种最多,最有特色的是底部有鎏金动物纹饰的银盘银碗。

鎏金熊纹六曲银盘,盘底中心装饰有锤揲制成的熊纹饰,通体鎏金,熊仰首作咆哮状,形态生动逼真。

盘心装饰和周围留出空白,属于波斯萨珊银器徽章式纹样风格,不过盘口六瓣葵花形却是中国特有的器形,因此这也是一件受到丝绸之路外来影响的本土生产器物。

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高1.4厘米,宽15.3厘米。

银盘内底装饰的飞廉是中国神话的风神,文献中关于飞廉的形象有多种说法,银盘里的飞廉为马首鸟身,头顶长一只角,有偶蹄形的足。

鎏金龟纹桃形银盘,高0.9厘米,口径12.3厘米,重146.5克。

龟是唐代很流行的形象,李白第一次到长安,贺知章读其诗作《蜀道难》后深为感叹,遂解身上佩戴的金龟换酒,与李白喝了个酩酊大醉。

桃形盘也是中国特有,在萨珊和粟特地区均未见此种盘形,事实上那些西亚和中亚地方连桃都没有。

鎏金双狐纹双桃形银盘,高19厘米,最大径22.5厘米,重322克。

银盘为双桃相连形,造型优美做工精细,在两桃盘底各捶揲出一只行走的狐狸,狐狸的颈部及腹股出錾刻细纹,通体鎏金。

与其它几件底纹银盘相比,这件制作工艺上更为精湛,狐狸图案可能是以模具冲压或反复锤打而成,因此狐狸较高出盘底,呈现出立体感很强的浮雕效果。

此外,也有人认为这是两只獾,獾与欢同音,双獾就是双欢,这种解读比起狐狸说更具吉祥意义。

鎏金双鱼纹银碗,高2.1厘米,口径11.7厘米,重122克,共出土两件,造型大小基本相同,另一件收藏在国家博物馆。

银碗和碗内底的双鱼和装饰的水草均为锤揲而成,錾刻修身鱼身,纹饰鎏金,当碗内盛满水时,碗底的小鱼真可能会游动起来。

鎏金双狮纹银碗,高3.7厘米,口径12.6厘米,重201克。

碗底纹饰也是仿波斯萨珊银器的徽章式纹样,但这只银碗内底的纹饰采用的是焊接工艺,焊接了徽章式纹样的一对口衔折枝的狮子。
历经一千二百多年,焊缝没有出现任何脱落,而且很难看出焊接的痕迹,整件银碗宛如浑然一体,体现了唐代工匠高超的金属焊接工艺水平。

鎏金折枝花纹银盖碗,高11.9厘米,口径21.8厘米,重1380克。

盖内和碗内底有墨书,表明这件银盖碗在唐代重量为“二斤一两”,圈足内沿錾刻一个“进”字,表明这件银器是地方进贡到内廷的。

何家村窖藏银器中还有一批素面没有纹饰的银器,也许这些才是唐人生活中更日常使用的银器。

素面椭圆型银碗,高4厘米,口径11.6厘米,重215克。唐代碗几乎都是圆形口,这种椭圆形碗目前仅在何家村发现了两只。
素面银盘,盘底能模糊看到同心螺旋纹,可能是机械打磨的痕迹。

何家村金银器上有很多都有墨书标重,应该是唐代金银器管理者所书,目的是为防止以轻换重。

碗底墨书“十五两”,经测重为578.5克。“十五两半”,经测重为630克。
有的还写“十五两强”,表示比15两多一点,经测重为624克。有的写“十五两半软少”,经测重为649克。
目前换算出唐代一两相当于现在40至43克,一大斤为684.768克。

“十五两半强”,描述的更精准,此碗经测定为650克。

对照何家村出土器物所标重量和实际称重,并没有找出这些“半强软少”的明显规律,可能唐人的实际应用中更为复杂,或者银器在漫长岁月中出现失重现象。

何家村银器的第四大类是药具。

唐代统治者利用道教始祖老子与李氏同姓的巧合,尊老子为唐王室的祖先,大力尊崇道教,而道教的炼丹术因为符合皇帝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也盛极一时。我国传统药学讲究用金银药具,何家村窖藏就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金银药具和大量的药物。

盒是唐代金银器皿中常见的器类,常用来存放贵重的化妆品、香料或药物。何家村出土了大量丹砂、紫石英、白石英、钟乳石等贵重药材,仅朱砂一项就有7种规格,自然也要用高贵金银盒来存放这些仙丹原料。

鎏金团花纹银盒,高4.7厘米,直径11.4厘米,重290克。

为了满足皇帝们的升仙追求,唐代皇家工匠制作出一套套金银药具,何家村就展现了炼丹器石榴罐、煮药器双耳护手银锅、单流折柄银铛、单流金锅及许多贮药盒、饮药用具。

鎏金飞狮宝相花纹银盒。

素面圈足银罐,重43克;素面平底银罐,重56.7克;素面三足束腰形银罐,重71.5克;素面三足银罐,重57.8克。

那些神秘的金丹大概就放在这些小银罐中,供唐代帝王一代又一代地服食,于是以唐太宗为首的6位皇帝终于成功地把自己毒死了。

在让皇帝们顺利升天的同时,何家村窖藏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套最完整的唐代药具和药品实物,这是中国古代医药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特别是看到了古代文献中记载炼丹用的锅和铛。

素面双耳提梁银锅,高7.1厘米,口径19.2厘米,重740克;素面双耳银锅,高14.2厘米,口径28.2厘米,重1792克。
素面短柄三足银铛,高4.2厘米,宽10.6厘米,重148克,用于在炼丹时暧药和熬药之用。

银石榴罐,高9.3厘米,重845克,小口长颈,长颈与腹部相接处留直径约为0.5厘米的小孔,孔内有柱塞,据推测可能是炼丹时制作蒸馏水的器物。

何家村出土了4件银石榴罐,为目前仅见,文献中也无记载,考古人员只能根据其形状而以石榴命名。

何家村银器的第五大类是赋库银。

推测刘震是何家村遗宝主人,原因之一在于这批遗宝中有68枚银铤和22枚银饼,有些上面有錾刻或墨书文字,涉及到年号、地区、赋役种类等,显示它们很可能来自唐朝国库。

唐代前期实行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后来随着均田制被破坏,各地方将庸调所征的实物折为金银等赋税,再运到京城国库。

“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匠陈宾”银饼,直径9.6厘米,重428克。出土的三块洊安县银饼上都刻有开元十九年字样,是何家村文物中仅有明确纪年的。

长期以来,关于租庸调制只能通过文献研究,但何家村出土的银饼中有4枚明确刻有庸调字样,这是唐代庸调银实物的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匠王定”银饼。

“怀集县开十庸调银拾两”银饼,直径10.8厘米,重422克。

银饼上的怀集和洊安现在都属于广东西北部的肇庆市,因此这两块份量基本相同的银饼,是从岭南广东运到陕西长安。圆银饼上还补了一块小银饼,是当时入库前称重发现分量不足后补上的,可见唐代的税收制度非常严格。

有的银饼上有“东市库”的文字,这也是首次考古发现。东市是唐长安的两市之一,东市库是由户部管辖的国库,银饼可能由税钱所铸,是唐代商业税收的实物见证。

东市库银饼,最大直径16.7厘米,重2300克,上面墨书“东市库郝景”,应该是东市库房官员,不经意间的墨书让这个小官吏留名千古了。
唐代以银铤和银饼用于财富使用,或作为打造金银器物的原料。何家村共出土了68件银铤,其中有3件刻有“太北朝”,53件刻“朝”字,这都应是“朝堂库”的简称,属于当时的中央国库。
从这些何家村银器上可以看到,唐代在赋税收缴和国库管理上,有非常详尽严格的制度,但可惜这也就是管管小毛贼,对于刘震这类直接搬空国库的巨蠹就没用了,反而更便于他们变现。

关注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丰富的银器窖藏
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部分)
【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遗宝
黄金有时,白银有时,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金银器集赏
何家村窖,大唐遗宝
老银器杂录+黄金有时,白银有时,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金银器集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