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根权品评书谱第76讲 《授书论》神情悬隔

一、原文

子敬已下,莫不鼓努為力,標置成體。豈獨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懸隔者也。

二、注释

①子敬:王献之。

②鼓努为力:鼓足干劲,倍加努力。

③標置成体:将自己的书写标榜为一种书体,并表明这是由某某人独自创置的某某书体。

④不侔:不齐,欠缺,缺少。

⑤悬隔:猶言“隔绝”。

三、译文

王献之以及王献之之后学习书法的那些人,他们一个个无不鼓足干劲,倍加努力,在字体书体的别致上下功夫,在那里进行所谓的创造创新,希望通过努力使自己的书写能成为一种新的书体,并标榜那是自己的写法或书体。那些人,岂止是书法艺术中规范规则技法技巧的应用上差一些,更重要的是他们背离了书法艺术之旨,他们的书写缺失了书法艺术中活的艺术灵魂,没有了书法艺术中的书写情感和书写的意境。

四、品评

“子敬已下”“子敬”,王献之。“已下”,以下,以后,之后,以后学习书法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王献之以及王献之之后学习书法的那些人。

“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莫不”,无不,没有不。“鼓”,鼓劲,鼓足干劲。“努”,努力。“为力”,为之奋斗努力。“标”,树立,树起,表明。“置”,创造,设置。“成体”,成为一种书体。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一个个无不鼓足干劲,倍加努力,在字体书体的别致上下功夫,在那里进行所谓的创造创新,希望通过努力使自己的书写能成为一种新的书体,并标榜那是自己的写法或书体。

“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岂”,转折语气,非但,不但,岂止。“独”,单一,唯一。“工用”,书法艺术中规范规则技法技巧的应用。“不侔”,不齐,差一些,比不上。“亦”,也。“神”,书写的思想灵魂,即“书法之旨”,“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情”,书写情感。 “神情”,书写意境。“悬”,悬殊。“隔”,相隔,阻隔,隔断。“者”,代词,指书写中的“神情悬隔”那件事。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人,岂止是书法艺术中规范规则技法技巧的应用上差一些,更重要的是他们背离了书法艺术之旨,他们的书写缺失了书法艺术中活的艺术灵魂,没有了书法艺术中的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

上一章讲的是王羲之书法艺术作品的“风规自远”,王羲之书法艺术作品“风规自远”最为根本的原因是:王羲之书法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妙”和表现内容上的“情深调合”。这一章则以王献之为例,讲一些学书人的书法艺术方向错误表现形式上的“标置成体”与表现内容上的“神情悬隔”。孙过庭指出,王献之那些人搞错了学习书法艺术的目的,背离了书法艺术的艺术方向。由于他们学习书法艺术的目的不明,方向错误,致使他们学习书法艺术的努力和付出全都变成了徒劳。他们所谓的“标置成体”,没有了书法艺术活的艺术灵魂,只存有书法艺术死的艺术躯壳,这就是他们的书法艺术风规不能长远的原因。通过王献之这一学习书法艺术中的反面事例,告诫学书人学习书法艺术应该明确学书目的,把握准学书方向,要向王羲之学习,而不要向王献之学习。

解读这一章,有一个的问题必须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整个段落的意思则深入不进去,解读只能肤于浅表,甚或出现误读。这一章开始的第一句话是“子敬已下”,这个“已下”说的是起始时间,这个起始时间是以“子敬”为起点的,这些都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子敬已下”包不包含“子敬”?包含与不包含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王献之于中国书法史上也算得上一个重量级人物,“子敬已下”“含”与“不含”王献之绝不是一件小事,这不仅仅是关乎到这一章如何解读的问题,而是牵动中国书法品评中的一件大事。如此一件大事,按说孙过庭在行文中应该采用确切的描述语言,应该明确说明,“含子敬”或者“不含子敬”,而不应该采用不确定的说法“子敬已下”,将“含”与“不含”这样一个严肃问题的判断留给读者。

以前解读《书谱》的人没有深究这个问题,也没有做这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定论。现在暂且不说孙过庭的本意是“含”还是“不含”,先说说“含” 与“不含”各自的理由。说“不含”的理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是父子,王献之的书法艺术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传承,王献之与王羲之书法齐名。虽说父子二人在风格上有差异,但书法风格各有千秋,后世一直有“二王”之称,此处的“子敬已下”当不含王献之。说“含”的理由是:此处说的是书法艺术中 “妙”的问题,是以“妙”作为书法艺术区分标准,王献之的书作不“妙”,此处的 “子敬已下”当含有王献之。说“含”有“含”的道理和理由,说“不含”有“不含”的道理和理由。到底“含”与“不含”一时还是无法判断确定。怎么办?还得请教孙过庭,还得从《书谱》中找答案。

通读《书谱》,孙过庭的观点是很明确的,“子敬已下”是“含”子敬的。理由有两点,一是王献之“书品”不行。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其书法也是学习王羲之,但却没有得到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真传。在《书家论》一篇中孙过庭就已经对其书品进行了总结:“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来克箕裘。”二是王献之学习书法艺术的指导思想及方法是错误的,他不是将书法当做一门艺术对待,而是将书法作为名利的一种工具。他不是按照书法艺术正常的学习方法步骤一步一步来的,而是耍小聪明,找窍门走捷径。关于这一点孙过庭在《书谱》中多处都提到了。如:“假托神仙”,“耻崇家范”,“故当胜”,“时人那得知”等,还有这一章中的“标置成体”。孙过庭对王献之书法艺术学习的总结是“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孙过庭的观点很明确,王献之虽然是王羲之的儿子,虽然也有书名,但父子二人截然不同,各自属书法艺术学习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子敬已下”的中心人物就是王献之,“子敬已下”的这些人是以王献之为代表的,“子敬已下”“含”子敬。

为了证明孙过庭这一观点的正确,还可举一个例子。张怀瓘《书论》云:“子敬年十五六时,尝白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且法既不定,事贵变通,然古法亦局而执’。子敬才高识远,藁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同一件事情,张怀瓘在其《书估》中再一次提道:“子敬年十五六时,尝白逸少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彼异诸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逸少笑而不答。”张怀瓘所说的“改体”, 即这一长中孙过庭所说的“标置成体”。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提出书法中的“改体”问题,其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从张怀瓘两次推崇王献之的“改体”,足以说明“子敬已下”是包含子敬在内的。

张怀瓘推崇王献之意在贬低王羲之,对此后世多有评议。这里只说,同一件事情,在张怀瓘的《书论》《书议》两篇文章中均被引用,足以见得张怀瓘对王献之“变体”一事的看重程度。张怀瓘推崇王献之的重要原因就是王献之的“变体”,贬低王羲之的重要原因也在于王羲之不“变体”。由此可以见得,“标置成体”是书法艺术学习中的一个原则问题。

看看王羲之对王献之“变体”的态度,张怀瓘说:“逸少笑而不答”。“笑而不答”是什么意思?“笑而不答”就是不置可否。王羲之明白,王献之将书法艺术的路子走岔了,自己的这个儿子还未入书法艺术之门。只是,儿子的年龄还小,还不是给他讲这个问题的时候,以免打击他学习书法艺术的积极性。

“含”与“不含”的问题搞清楚了,解读就方便了。上一章讲的是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作品为什么“末年多妙”“风规自远”的问题,这一章则讲的是王献之及王献之以后的书家们的书法作品为什么“不妙”的问题。前几章孙过庭从正面讲授中国书法艺术学习的时候,是以“书圣”王羲之为例讲授的,重点讲的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 “妙”于“老”,即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情深调合”。上一章中说了,孙过庭是以王羲之为例解读书法艺术的,王羲之书法艺术作品“多妙”的原因是“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王羲之书法艺术作品“多妙”的原因就是中国书法艺术“多妙”的原因,王羲之书法艺术作品“多妙”的奥秘就是中国书法艺术“多妙”的奥秘。一句话,王羲之书法艺术作品“多妙”的秘诀就是中国书法艺术“多妙”的秘诀。

这一章是从反面讲的,重点讲的是王献之及其王献之以后的一些学书人的“标置成体”与 “神情悬隔” 的问题。

“子敬已下”的那些学书人书法作品“不妙”的原因是“鼓努为力”“标置成体”,“鼓努为力”“标置成体”的结果是他们的书法作品“神情悬隔”。这说明他们在学习书法艺术的时候,犯的是方向性的错误。他们不知道书法艺术的作用和目的是达情表意,他们认为学习书法就是为了博取书名,就是为了出风头,因而将功夫全都用到了“标置成体”上,其结果不仅仅是一个“工用不侔”的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神情悬隔”。

将王献之以后那些学书人与王羲之作比较,一个明显的结论出来了:学习书法艺术的方向决定着书法艺术学习的效果。学习书法艺术的方向错了,则不可能书写出“风规自远”的书法艺术作品。王献之以下的那些学书人的书法作品怎么样,孙过庭没有明说,但意思非常明显,不怎么样。他们学习书法艺术的方向错了,“神情悬隔”会怎么样?自然是不怎么样。书体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承用斯弘”,“标置成体”会怎么样?自然也不会怎么样。从而告诫后世学书人,应该走王羲之那样的学书道路,“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书写出书法艺术中的“妙品”,成为一位名符其实的书法艺术家。而不要迷失书法艺术学习的方向,丢失书法艺术活的灵魂,走王献之那些学书人的错误道路,“鼓努为力”,去“标置成体”,费了好大的劲,却“神情悬隔”,终不能步入书法艺术的正确之途,出入书法艺术创作之“妙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听书法一孙过庭书谱译读(五)【附《书谱》楷草对照帖及注释】
王根权品评书谱第23讲 书法批评(二)
略论孙过庭《书谱》墨迹的艺术价值
曾翔|“二王书风”的学术定位与书法文化
《王献之评传》
纸上的争议:孙过庭书法被贬为千纸一类,真相何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