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灵枢 热病 第二十三









    

  🌠诵读灵枢🌠 热病 第二十三


本篇分析了偏枯病和痱病的区别,论述了热病的发展过程和在各个阶段的治疗方法,阐述了热病在不同表现时对九针针具的选择和治疗原则。介绍了热病发作时禁止用针刺的一些情况和治疗热病时常用的五十九个穴位。


1,【原文】: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宜温卧取汗,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译文】:偏枯病,表现为半身不遂而疼痛,病人言语如常,神志不乱,病邪在分肉腠理之间。病人宜温卧并发汗,再用大针治疗。补益其不足,损泻其有余,就可以康复了。


2,【原文】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译文:痱病的症状,身上没有疼痛的感觉,四肢弛缓不能屈伸,神志不很混乱 ,言语(声)细微但仍可辨的,可以治疗;如果病情严重,不能言语的,则难以治疗。病先起于阳分,而后深入阴分的,治疗时先取阳经,后取阴经,取浮刺法。


热病的发展
3【原文: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

【译文:热病三天,气口脉平稳,人迎脉躁动的,选诸阳经上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以泻法使其热随汗出,以补法充实其阴,补其不足。身发热严重,阴阳脉皆静的,不可针刺;对于还有针刺可能的,以疾刺法,不出汗仍可泄。所谓勿刺是有让病情恶化的征象的意思。


4,【原文】: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短(短:日刻本作“眩”)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              
【译文】:热病已七、八日,气口的脉象躁动,病人气喘而头晕眩的,应马上针刺治疗,使汗出热散,应取手大指间的穴位浅刺。


5,【原文】: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译文】:热病已经七、八天,脉象微小,如病者有尿血,口中干的,一日半内病情恶化。若见脉代的,一日内病情会恶化。


6,【原文】: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庸刺,喘甚者死。

【译文】:热病已经出汗,脉象仍躁,气喘,且不久热势又起的,不可针刺。若是气喘加剧的,病情会恶化。


7,【原文】:

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译文】:热病已七、八天,脉象已不躁,有躁象但不散不疾的,以后三天之中,能有汗;若是三天后仍未汗出的,到第四日病情会恶化。在没有得汗的情况下,不能针刺。


8,【原文】: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译文】:热病患者,先有皮肤痛、鼻塞、面部浮肿症状的,应该浅刺各经的皮部,由九针中的第一针(镵针)在热病的五十九腧穴中选穴针刺;若是鼻生小疹,也是邪在皮毛的表现,因肺合皮毛,治疗从肺经入手。不得取属火的腧穴,因为火热是属心的。


按语:“不得索之火”:马莳、张志聪及张介宾等认为是“不得,索之火”,似属不妥,因邪在皮毛,当浅刺皮毛为治,肺热反益心火,非其治也。故取《太素》卷二十五热病说杨注“此皮毛病,求之肺腧,不得求之心腧,以其心火克肺金也“及刘衡如《灵枢经》校勘本校语“不得索之火”为是。



9,【原文】: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悗(man2) ,干唇口嗌(ai4),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译文】:热病,首先感到肢体生硬不顺畅,倾斜无力样伴发热,心中烦闷,口唇干燥咽喉梗阻的,取其皮部,用九针中的第一针(镵针),在热病五十九穴中选穴施针。若是腹胀,口中干,出冷汗,当取心脉的腧穴,不可取属水的肾脉腧穴,因为肾主水


10,【原文】

热病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译文】:热病,表现为咽干,喜饮,易受惊吓,不能安卧的,取刺肉分,用九针中的第六针(员利针)针刺热病五十九穴中相关的穴位。若眼角色青,(属于脾经的病变,脾主肉),治疗当针刺至肌肉,从脾经入手。不能取木的肝经穴位,因为肝主木。



11,【原文】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译文】:热病,见面色青,头脑作痛,手足躁动等症,(是邪客于筋的病变),取之筋结间。用九针中的第四针(锋针),在手足四肢不利的地方施针。若足不能行,泪出不止,从肝上寻求筋病治疗。不可取之金,因为肺属金。


补充阅读:“筋躄目浸”:《类经》二十一卷第四十注:“筋躄者,足不能行也。目浸者,泪出不收也。皆为肝病,肝属木,其合在筋,故但求之于筋,即所以求于肝也。”


12,【原文】

热病数惊,瘈(chi4)瘲(zong4)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译文】热病,表现为惊痫多次发作,手足抽搐,精神狂乱的,(是邪热入心 )。应刺血络,用九针中的第四针(锋针),迅速泻其有余的邪热。若是时发癫病,毛发脱落,(属于心经的病患),应从心经求血病治法。不可从水论治,因为肾属水。


13,【原文】: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译文】:热病,表现为身体重,骨节痛,耳聋,双目常闭不欲开的症状,(是邪热入肾)取治于骨,用九针中的第四针(锋针),在热病五十九穴中选穴施针。若是骨病而不能食,磨牙,双耳色青的,从肾经上求骨的治疗。不得从土求治,因为脾属土。


14,【原文】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

【译文】:热病,表现为不知所痛,耳聋,四肢不能灵活收放,口干,阳气偏盛的时候发热,阴气偏盛的时候发冷,这是邪热在骨髓,病情顽固且难于治疗。


15,【原文】:热病头痛,颞(nie4) 颥(ru2),目瘈(chi4)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痔。

【译文】热病,表现为头痛,鬓骨的部位和眼睛周围的筋脉抽搐作痛,易出鼻血,这是厥热病,(是热邪逆于上的病证,)应用九针当中的第三针(鍉针),根据其病情的虚实,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补充阅读:
“厥热病“:《类经》二十一卷第四十注:“厥热病,热逆于上也。”

“寒热痔“:《类经》二十一卷第四十注:“寒热痔三字,于上下文义不相续,似为衍文”。


16,【原文】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俞,及下诸趾间,索气于胃络,得气也。

【译文】:热病,表现为身体沉重,胃肠灼热的,用九针中的第四针(锋针),取(胃肠)腧穴及下部各足趾间的穴位,从胃络上寻求气分病的治疗,得气为佳。

补充阅读:“体重,肠中热”:《类经》二十一卷第四十注:“脾主肌肉四支,邪在脾,故体重。大肠小肠皆属于胃,邪在胃则肠中热。” 


 17,【原文】: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yi4)里。


【译文】热病,表现为脐周围突然疼痛,胸胁满胀,(是邪在足少阴、太阴二经的表现),刺取涌泉穴与阴陵泉穴,针用九针中的第四针(锋针),(因肾、脾二经均上络于咽喉部位),可针刺咽喉部。

“清,寒冷也。”


18,【原文】: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大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译文】:热病,汗出后,脉象表现为顺脉,(是阳证得阳脉,脉证相合)可以继续发汗的,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穴,以泻法使热去,用补法使继续发汗。汗出太过的,针刺内踝上的三阴交穴,以止汗。 


注释:“热病而汗且出”: 《类经》二十一卷第四十注:“热病阳气外达,脉躁盛者,汗且出也。”


“及脉顺可汗者”:《类经》二十一卷第四十注:“阳证得阳脉者,脉之顺也,皆为可汗。”


“内踝上横脉”:指足太阴经的三阴交穴。


19,【原文】: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


【译文】:热病,已出汗,脉象仍然躁盛的,是阴脉(虚弱)已极,预后差;出汗之后脉象即平静的,是顺证,预后良好。


20,【原文】:热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译文】:热病,脉象躁盛,但不能出汗的,这是阳气(欲绝的)之象,预后差;脉象躁盛,发汗之后脉象平静的,预后良好


热病禁用针刺的情况:

21,【原文】: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quan2)发赤秽(yue3)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nv4),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瘛(chi4)疭(zong4),齿噤齘(xie 4)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译文】:热病有九种情况是禁用针刺疗法的:第一,不出汗,两颧发红、呃逆,预后差;第二,泄泻、腹中胀满严重的,预后差;第三,双目视物不清、发热不退,预后差;第四,老人和婴儿,发热而腹中满胀,预名差;第五,不出汗,呕血、下血,预后差;第六,舌根溃烂,热不止,预后差;第七,咳血衄血,不出汗,或是出汗,达不到足量的,预后差;第八,热邪已入骨髓,预后差;第九,发热而出现痉病,(是耗伤阴血,热极生风)预后差,表现为,出现腰背角弓反张、抽搐、口噤不开和牙齿切磨的表现。上述几种情况,(都是热邪过盛、真阴耗竭)预后不良,不可施针。


治疗热病的59个穴位:
22,【原文】: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wei3);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者各一,项中一,凡六痏;巅上一,囟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

【译文】:所谓(热病)五十九穴是指,两手指端外侧各三穴,内侧亦各三穴,左右共十二穴;在五指之间各有一穴,双手共为八穴,双足亦是如此;头部入发际一寸处两旁各三穴,共六穴,在入发际三寸处的两旁各五穴,双侧共十穴;耳前后各一穴,口下一穴,项中一穴,共为六穴;巅顶一穴,囟会一穴,前后发际各一穴,廉泉一穴,左右风池共二穴,左右天柱共二穴。


注释:“痏”:指针瘢,针孔。此指针刺的穴位。《类经》二十一卷第四十注:“有刺必有瘢,故以痏为数。”

“五指间各一”:《类经》二十一卷第四十注:五指间者,总言手五指也。各一者,本节之后各一穴也⋯”

“发际一”:指前后发际各一。


   23,【原文】: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趾之端,去爪甲如薤(jiu3)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译文】胸中气满,喘息急促的,取足太阴大趾之端的穴位,位置在距爪甲角如韭菜叶宽的地方,寒证用留针法治疗;热证用疾刺法治疗,直到上逆之气下降,不喘为止。


24,【原文】: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译文】:心疝突发剧痛的,取足太阴经和足厥阴经,(使用放血的疗法,)尽数祛除其经脉上的血络,(以泻其邪)。


【注释】:“心疝”:是由心气郁积引起的一种疝病,其主证是:少腹部疼痛有积块。《素问·脉要精微论》:“诊得心脉而急,病名心疝,少腹必有形也。”


25,【原文】: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
【译文】:喉痹,舌卷曲不伸,口干,心烦、心痛,手臂内侧疼痛,不能上举到头部的,取手无名指小指侧的指端穴位,距爪甲约有韭菜叶宽的位置上。

蓉儿:


26,【原文】: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蹻。

【译文】:双目红赤疼痛,从内眼角起, 治疗取用阴蹻脉俞穴。


27,【原文】: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译文】:风痉,角弓反张的,先取足太阳经脉及腘窝中俞穴,并(在浅表的络脉上)刺血络出血。内有寒的,取(足阳明经的)足三里穴。


28,【原文】:癃,取之阴蹻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译文】:小便不通或淋沥点滴而出的,治疗时取用阴蹻脉腧穴,和(足厥阴位于足大趾外侧)三毛上的穴位,(并在肝肾血络上)刺络放血。


 29,【原文】:男子如蛊(gu3) ,女子如怚,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也。
【译文】:男子如患蛊病,女子如患了怚病,表现为腰脊如同要分解开(一样疼痛),不思饮食,治疗先点刺涌泉穴出血,观察足背上有血络盛满处,刺络除尽瘀血。

【注释】:蛊:病名。《素问·玉机真藏论》:“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第二十三
坚持每天背点《伤寒》,我已经背诵15天啦!????
23热病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辛丑七月十六【原文】熱病而汗且出,
扁鹊81难经译文注解:第五十八难 伤寒病的类型及其主脉
黄帝内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