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师月刊采访成都七中的语文老师罗晓晖


罗晓晖 成都七中语文教师,出版有《高中作文要义:思维、材料和技巧》、《高中古典诗歌教程》、《高中写作新教程》、《高考作文经典材料百变通》等。

 

学生喜欢一位教师的课堂,其实是喜欢这位教师的教学个性

 

教师月刊 你刚才的选修课那么受学生欢迎,教室的走廊和窗口都站满了学生,让我一下子恍然回到大学时代。我曾是高中语文老师,那时候一直觉得语文是一个被半边缘化的学科,学生也处于把它当鸡肋的暧昧状态。你平时的课堂是否也都像今天的选修课一样?

罗晓晖 这课精不精彩,我不能评价。但吸引力显然是有的。你刚才应已注意到,我是没有教案的。我的课堂一直都是比较自由的,我没有通常意义上的那种教案。我一堂课的“教案”,最多几行文字。教师自身的学科功底,决定他“传道授业解惑”的实际能力;他的课堂整体构思、语言艺术和临场反应,决定驾驭课堂的实际水平。

我认为成熟的教师,不需要有什么很详细的教案。教案太细,太繁琐,太多规定步骤,太多讲授内容,对新课程课堂,可能具有约束性。现在新课程强调课堂的互动性、生成性,其实我的课堂一直都是这么做的。我觉得新课程真正的价值是不断地在恢复一些传统,让教育教学回归到最基本的常识上来。比如说先学后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这代教师中,不少人都这么做的,就是强调预习。我的阅读教学,都是要学生充分预习了才教的。如果学生没预习好,那就不讲;就请学生看书,预习到能把问题提出来再说。

教师月刊 学生充分的预习是课堂上师生能够平等对话的基本前提,但能否反过来说,教师课前深入的钻研,也是课堂能够驾轻就熟、深入浅出,从而受到学生欢迎的基本要素?

罗晓晖  没错,二者缺一不可,而就课堂教学质量而言,后者显得尤其重要。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可以随便问,比如这篇课文你读之后有些什么想法,有何什么困惑,尽管提出来,我来答疑。这样的课堂,其实非常考验教师的学养、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教师月刊 也就是说,所谓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像现在一些地区搞极端化的教学改革模式,严格要求课堂大部分时间是学生的,必须以展示学生预习的“表演”为主体,教师仅仅是课堂秩序的维护者而已。

罗晓晖  能否彰显教师的个性往往联结着教学改革的成败,如果教学改革改到最后,可以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个性投入,随便谁去维护一下秩序就可以,我以为这是神话,永远不可能实现,就是实现了,你不觉得也很可怕吗——教师成了谁都可替代的符号?

学生喜欢一个教师的课堂,其实是喜欢这个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师的教学个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他的语言,一颦一笑等等,对于语文教师,我以为尤为重要的是他对文本的细读、解构和教学处理能力。比如《祝福》这个小说,篇幅很长,也不太好讲,一般的处理是根据教参的重难点,围绕小说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来探寻文本的意义。这样去讲,学生实际上是不喜欢的。对于不同类的课文,我一般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主要针对小说,尤其是碰到长的小说,我一般暂时先不上,上其他篇目,让学生分几个组去把它改编成剧本,然后自己在课堂上来演绎,表演一下。先把小说改编成剧本,演绎之后,再来一起深入探讨。

第二种是针对一般课文的,问答式的做法,这是我比较喜欢的课堂处理方式。我觉得我比较懒,但是我的反应还可以,而且我对每一个文本都很熟悉,对每一个文本确实有自己的一些体会。课文既然你学习过了,你来提问,提出你的困惑,提出有价值有挑战性的问题。

教师不必回避“讲”。有时候,“满堂灌”比起提一些琐屑问题的所谓“启发式”,有价值得多。如果你所“灌”的,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你“灌”的方式,是有趣的和有启发的,为什么不可以“灌”?学生之所以要来学校学习,是因为他们无知。如果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什么都明白了,还要老师来干什么呢?例如《祝福》,我研读此文,认为“重现”是个显著特点。这篇小说里,语言重现的现象较多,而且有很多种语言重现的方式。为什么?“重现”有何价值?这不见得是学生能够发现和理解的。这就需要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由教师来“讲”。

教师月刊 这样的课堂令人向往,而且往往会触摸到教参以及其他一些教学参考书根本就没有接触到的关键点,即课文的“关键的部位”或“敏感的部位”。

罗晓晖 对的,比如说《祝福》写道祥林嫂被绑架了,到中午的时候,四叔他们想起了该吃午饭了,这个时候怎么不见祥林嫂呢,米呢,接下来鲁迅写了一句,“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这个地方写得非常精彩的,但是现在我还没看到任何人分析到这个地方,我就和学生在课堂触摸到这个“关键的部位”:祥林嫂失踪了,“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不是去找这个人,而是去找这个淘箩,这样写实际上就不动声色地把鲁四老爷家里的冷酷,没有一丁点人道关怀通过这个细小的环节给表达出来了。《论语》中记载马厩失火了,孔子知道此事后问“伤人乎?”不问马。鲁迅这样写显然是有用意的。

《祝福》一文类似“关键的部位”,我和学生在互动中挖掘了不少。比如,我们发现文章中说,祥林嫂捐了门槛后,“高兴似的对四婶说”。高兴就是高兴,为什么说“高兴似的”呢?其实这个“高兴似的”非常传神,用意很深。鲁迅是说,已屡遭打击的祥林嫂,此时只是面部能做出“高兴”的表情,而心里其实已经没有高兴,或者说已经完全失去体验真实的快乐的能力了。这样的部位就是“关键的部位”。写得多好啊。

 

学生的智力水平那么高,为什么写作文的时候思想那么贫乏

 

教师月刊 我仿佛看见跳跃于课堂中的思想火花,好的课堂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不断获得对生命和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你刚才所谈的这些,进一步印证了我的一个基本判断:你是不是好的语文老师,首先在于你能不能独立分析文本。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就这么一个文本交给你,你如果能够对它进行解读,然后独立写出教案,去实施教学,效果还不错,这说明你是一个非常好的语文老师。

罗晓晖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你说的是第一个。因为工作很繁忙,很多老师没精力深入去思考文本中的一些问题,反正教参在这里,错不了就可以。这种认识当然是错的。我们备课,第一就是不要急着看任何资料,先直接看课文,裸读,看自己能不能找到一个切入点,一个突破口,然后来进行设计。如果你自己读了这个文章,都没有感觉,你备出来的东西,你的学生能喜欢吗?你自己都觉得这个文章读了没感觉,你怎么可能让学生有感觉呢。教参可不可以用?可以用,你首先要自己读,读了以后用教参来印证你自己的思考和解读行不行。如果直接看教参,你就会认为只是它分析的那些了,你自己不可能有多大的发现。

教师月刊 对于你所说的这些,我前不久听来的一个真实故事,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注脚:南方某校的一位高中语文老师每次上课总是拿着教参慢条斯理地读,然后让学生一条条记下。很多学生讨厌他的课,写信给校长要求换老师,当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不了了之。有一次,他上连课(两节课一起上),课间,他把教参放讲台桌上,学生趁他到走廊抽烟的时候,把教参偷出来扔到厕所里去。接下来这节课,那个老师乱了阵脚,讲了几分钟后,讲不下去了,干脆让学生自习,一个人黑着脸站在讲台旁发呆。这个故事在他们学校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中流传着。

罗晓晖 真是悲哀啊!这个事情,印证了教师自主解读文本能力的重要。

我说的第二个基本素质,是你能不能写出文章来,你自己写不好文章,写不出文章,你怎么教得会学生写文章呢。自己都对那个没感觉,写不来,你怎么去指导学生写?我觉得这个东西是很重要的。只会站在岸上指指点点的游泳理论家,掉进水里,很可能被淹死。

教师月刊 我们现在一直感叹学生不喜欢阅读不会写作,语文水平越来越低,这其实是语文老师的教学有很大关系的。

罗晓晖  是这样。而且我还觉得,我们现在一直说学生在作文里面,没有思想,或者说很肤浅,这其实是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出了问题。我只是读了一个四川师范大学,我们的很多学生是可以考清华北大的,他的智力水平那么高,为什么写作文的时候思想那么贫乏呢,因为我们在这方面的教学根本就是一个空白,你没教,却一味责怪学生思想幼稚。

学生其实不是缺少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没有教他们怎么去思考,也没有教给他们人类思想的一些基本观点,来作为他们思考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教师月刊 我很赞同你的看法,语文的“人文性”和学生的思想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一定扎根于大量的阅读和系统的训练上的,那么,你是如何做到让学生“思想深刻”呢?

罗晓晖 现在的语文教学太急功近利,只盯住考试,结果适得其反。在提升学生文化素质、思想深度和提高考试的能力之间,我以“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来解决。首先,我上课很自在,敞得很开,也有启发性,能够抓住学生。学生很兴奋,对这个学科感兴趣;他感兴趣了,就相信你,你说的话他自然就要听。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学声望形成的过程。一个受欢迎的老师,一定要有一点声望的,这样,你说什么,学生才愿意去做。

我们常说语文需要积累,需要相当大的阅读量,道理上都没错的。但是我觉得就高中生来讲,阅读首先要让他能够在功利性的事情当中显示出效益来。比如说,高一的时候,我要学生每一周自己找书来读,做摘抄,一周两页纸,他觉得哪句话很精彩就抄下来,他觉得这是经典就抄下,他觉得哪一段写得特别好,就抄下来。高一一年没有写作文的任务,就做这个摘抄,这实际上是促进他去读书。不要小看这个训练,这其实是训练他拥有一双审美的“慧眼”,也是一种逐步积累内化的方法。这对写作的意义也很大,这比在那里“闭门造车”式的练习写作文,价值大得多。

在这个基础上,高一阶段,我要求学生要广泛地读书,去发现自己的阅读兴趣究竟在哪个方面,我一般推荐他们去读诗和散文方面的书,这符合他们的实际需求,诗和散文最能培养文学语言的感觉。这也缩小了范围,同时把主动选择权交给了学生。并不是说我推荐给你50部名著,你必须按照这个去读才有收获,这个东西理论上是对的,实际上是行不通的。我先给他压缩了范围,然后叫他们自己去泡书店,找到投合他自己口味的、喜欢读的书。

教师月刊 阅读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结合摘抄,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高二、高三是否有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

罗晓晖 高二高三的时候,我以训练学生的小作文为主。高二重在模仿训练,让学生自己结合所读的文章,分析它好在哪里,它的言说方式,它的谋篇布局,你去认真分析,然后你自己想一个话题,按你分析出来的那种方式来写一段文字;高三重在总结和消化平时做的那些摘抄,读的那些书。

整个高中阶段,我很少写大作文,都以小作文训练为主。我教了这么多年书,觉得大作文训练是最失败的,无效的。写大作文,你会发现这学期第一次作文训练和最后一次作文训练,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水平是一样的,那么你训练了一学期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大作文训练,是不断变换题目、但水平原地踏步的训练。作文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评讲的时候,学生各个方面都有问题,请问你评讲什么?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情感、结构,面面俱到都讲?学生的作文哪个方面都有问题的,他没问题,你还教什么?他都有问题,你又评讲什么呢?你的评讲肯定就没有针对性了,最后只能念一两篇好一点的作文,草草了事。我以前也吃尽了苦头。面面俱到的后果,往往是面面俱不到。后来就改为以写片断为主的小作文训练,这样,训练与评讲,就非常有针对性,真正做到讲落实,讲过程,讲有效。

 

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让人变得聪明

 

教师月刊 你刚才谈到的小作文训练,其实在你出版的《高中作文要义:思维、材料和技巧》一书中已经做了系统的介绍,当时我的同事在编辑这本书时,一直感慨说你的学生真幸福,能够遇到你这么有思想的老师。

罗晓晖 谢谢!其实刚才谈的是操作层面的,但真正要训练学生“有思想”“思想深刻”,第一,要教会他们基本的思考方法;第二,要了解人类已经有的思想,也就是说,你必须要有一个思考的背景。《高中作文要义》谈到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框架,我觉得这个东西不只是个应试的,也是个素质的,好多学生读了这本书,觉得它确实不只对考试有用。如果你没有一些基本的思想、基本的观念,就没办法去思考,你的思考仅仅是一个自发的状态,一种很原始的形态,不可能有什么高度和深度。

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让人变得聪明,给人思想的力量,让人的心灵更丰满美好,可惜我们的教育没能做到这一点。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写作训练的时候,首要的任务,其实,都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师月刊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以应试的紧箍咒为借口,一不小心就把教育等同于分数,然后以分数来遮蔽思想的培养和人格的健全等更为关键的教育任务。

罗晓晖 对学生负责任,分数肯定不能落下。尤其是现在,大家为什么都挤到重点中学来,就是指望考一个好的大学,如果你不能够满足学生的这个要求,你也就没尽到应有的责任。但是,如果说你只把这个分数搞上去了,让学生将来回忆他的高中生活的时候,觉得你和学校根本没给他留下什么印象,对他的生命成长和长远发展也没有多大帮助,那么,教育就失败了,这哪里是教育嘛,肯定不是。

教师月刊 你是一个特别有思想的教师,能跳出语文来看语文,所以对一些教育问题也看得特别明白,特别深刻。

罗晓晖 呵呵,特别有思想的教师是很寂寞的,我是有思想的人,还不敢自称是特别有思想的人,但我很向往这种寂寞。

我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人,我不太善于和人交往。工作之余,有两个地方,我肯定要去,一是寺庙,二是书店。寺庙和我心灵的关切有关,书店和我求知的需求有关。我喜欢书店,经常鼓励学生泡书店。你在书店里面东翻西翻,最终会发现和你投缘的作者和作品。

教师月刊 寺庙和书都是让人安静的东西,人只有安静下来了才会重新认识和理解生命。

罗晓晖 世间诸事,教育也好,人生也好,更多的时候,我们真的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世间万物纠缠,红尘诸事纷扰,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才可能对对象做出比较准确明晰的观察和思考。所谓“静观万物皆自得”,而让心安静,保持距离就是最好的方式。安静,还意味着专注。佛经中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放到一处,真正的安静才有可能。这是学生搞好学习、教师搞好教育,都需要的心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小学语文教学故事
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
给语文教师的建议?(上)
教育碎语
让德育之花绽放在语文课堂上
个人述职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