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天籁?

天籁”一词出自《庄子·齐物论》,对“天籁”一词《辞典简编版》:自然的声音,指不藉任何人为所产生的声音。《辞书》:天籁通常是用来形容意境幽远、美妙动听的音乐。所以汉语词汇:天籁,自然界的声音,物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也指诗文天然浑成得自然之趣。对“天籁”一词之这一注解是依据刘禹锡、方文、袁枚等人之诗作而来。唐 刘禹锡 《武陵北亭记》:“林风天籁,与金奏合。” 清 方文《宋遗民咏·吴子昭雯》:“尤喜诗与歌,声出似天籁。”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而近体之妙,须不着一字,自得风流;天籁不来,人力亦无如何。” “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乐》)

   天籁”一词出自《庄子·齐物论》,对“天籁”一词之注解就应依据《庄子·齐物论》中所论“天籁”之原意去注解,否则就不知庄子所论的“天籁”是什么!

               一、历来学者们对“天籁”一词之解读

1、《庄子·齐物论》有关“天籁”一词之原文: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③。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乎?”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人簌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簌。”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2、《庄子·齐物论》有关“天籁”一词之译文:

 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说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子綦回答说:“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像舂米的臼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池。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迅疾的箭镞声,像大声的呵叱声,像细细的呼吸声,像放声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像鸟儿鸣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随和。清风徐徐就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大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穴也就寂然无声。你难道不曾看见风儿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子吗?”子游说:“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比并的各种不同的竹管里发出的声音。我再冒昧地向你请教什么是天籁。”子綦说:“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发动者还有谁呢?”

3、学者们对《庄子·齐物论》中之【题解】

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的对话是全篇的开头部分。在这里,南郭子綦提出了一个“吾丧我”的境界。所谓的“吾丧我”,“吾”是指超脱世俗、进入到高度精神自由的境界、精神得以升华的自我,是精神上的自我,“丧我”的“我”,则是肉体的、现实中的、有名利是非观念的凡人“我”。“丧”是遗落。因而,“吾丧我”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他忘掉了物的存在、自我的存在,混同了物我界限,合二者为一体。

接下来,是他对颜成子游谈天籁、地籁、人籁、他着重对地籁与天籁的描述。他对地籁的描述是实写,对天籁的描述则用虚写。他最终要点明的是,声音之所以千差万别,全是由于各孔窍的自然状态所致。所谓天籁,其实就是因任自然的声响。天籁与“吾丧我”的关系在子綦看来,二者同属顺任自然的境界。

                     二、笔者对“天籁”一词之解读

1《庄子·齐物论》篇之核心是“物”字之解: 不能解读这个“物”字,就不能解读本篇之旨,当然不能解“天籁”一词何指。“物”字是一个既不确定又十分抽象,什么是“物”?又如何给“物”下定义?无人过问也无人给“物”下定义。汉文“物”字《说文》“万物也”,此解如未解。西方哲学不知何为“物”而将其转换为“存在”,“存在”就是“物”,不“存在”就不是“物”,所以“西方哲学已死” 。中国古代哲学在对“物”之认识中,把物“精、粗”,物之“精”无形用“阴”代之,物之“粗”有形用“阳”代之,从而形成阴阳学说。阴阳是“物”之一体两面的象征, “物”运行的动态中“一分为二”显示其阴阳,“物”处于静态时则“合二为一”显示其阴阳一体,庄子所论之齐物”就是论的阴阳一体即世界万物是一个不可分割之整体,所强调的是无形的物之“精”,所以第一部分才有“天籁”一词,这个“天籁”就是物之“精”的别称。

2“籁”字: 由竹做成的乐器,《说文》“大者谓之笙,中者谓之籁,小者谓之箹”。《尔雅注》箫,一名籁。《庄子·齐物论》中的地籁、人籁、天籁之 “籁”字: 是指 由竹做成的乐器所发的声音,故声音有地籁之音、人籁之音、天籁之音。          

(1)地籁之音; “大风之怒呺,则众窍为虚,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 ,这就是自然界发出的各种不同声音,这个由“风”所发出的各种不同声音,不是人为而是自然形成的,汉语词汇对“天籁”之解的内容: “自然界的声音,物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 ,则不是对“天籁”之解而是对“地籁”之解,是因其不知庄子所论物之“精”之故。

(2)人籁之音: “人簌则比竹是已”,就是说由人从各种不同的竹之乐器孔中所发出的声音,众人皆知不必多说。

(3)天籁之音: “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就是说“天籁之音”虽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发动者还有谁呢?

地籁和人籁之音其生发是两部分构成,孔穴和外力导致空气挀动形成,地籁之音其外力是风,人籁之音其外力是人。可“天籁之音”则无外力而纯粹出于自身之挀动形成,这就是“天籁之音”,与地籁和人籁之音的不同。这个“天籁之音”就是物之“精”发出的各种不同的挀动波有声而无音,故《老子》才有“大音希声”之说。

三、物之“精”就是道之主体

1、《老子》论道之为“物”: 《老子》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其中有精” 这一句中之“精”就是物之“精”,这个物之“精”才是真实的存在。“其中有信”这一句中之“信”就是物之“信息”,这个物之“信息”就是各种不同挀动频率的电磁波,电磁波的挀动就是有声而无音,只有通过“声电和电声转换” 才可能有音。“声”是音之源,“源”是对“声”之附和。地籁和人籁之音是通过空气和物件传播的,而天籁之音则是通过电磁波传播的,故“大音希声”。

2、电磁波就是物之“精”: 《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人的听觉所接受的声波段很窄,所以有“超声波次生波”之说,这就和光一样有“紫外线红外”之外的光波。视之不见名曰夷,就是包括“紫外线红外”之外的光波是看不见的,听之不闻名曰希,就是包括“超声波次生波”之外的声波是听不见的。混而为一字:意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老子是说我们能听见的、看到的、摸得着的,均无法感知其究竟,并且此三者,只是这混而为一的一部分。

“是谓惚恍”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的物之“精”是同一物物就是电磁波。这个电磁波不正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吗?所以电磁波就是物之“精”!

3、老庄所论之“道”就是论的物之“精”与物之“耝”之关系:物之“精”无形为“道”体,物之“耝”有形为“道”用,无形之“道”体决定有形之“道”用,就是物之“精”主导与物之“耝”,二者之关系就是一个“道”之体用关系。论述这个“道”之体用关系之理,就是“道理”即高深之哲理。学者错误认为老庄思想各不相同,是因为不能把握老庄学说之故,《庄子》十万言是对《老子》五千言之阐释与发挥。物之“耝”千差万别须分彼此,物之“精”则是唯一则不能分彼此。论是非、贵贱是否立足于物之“耝”这个道之用上,公理婆理争论不休,立足于物之“精”这个道之用上,“物”无贵贱、是非,事无是非对错。

认识世界万物只有认识把握物之“精”,才能正确客观认识世界万事万物,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不会被物之“耝”所迷惑。

知此,就知《庄子·齐物论》这一篇说的什么,才能读懂这一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的《齐物论》——站在何等高度才能够感觉到万物无差别
大音希声
如何利用老子的智慧,来理解庄子齐物论中的天籁是什么
庄子说“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真正差异
揭开老子和庄子无为的奥秘:坐忘,当莲花盛开时
张和平:“天籁”新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