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君子小人之闲谈

转:红硝

君子.小人是中国人对两种不同人格属性的标称,是个中国人大概都知道,君子是褒义之称,它代表着人性的高贵.仁德和良知;小人是贬义之称,它代表着人性的卑微,鄙陋和邪恶。君子小人之称谓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两千多年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人性的两种不同品类人格的划分。在儒家的文献特别是《论语》中,有许多有关君子与小人的论述,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这样,就使人们对君子于小人的内涵形态有了大致甄别,儒家之所以煞费苦心的为世人提供这样的划分,无非是为了提升和优化世人的精神境界和品格,弘扬优良高尚的道德精神。君子的对立面是小人,把君子于小人对列来阐述定论,这种“划界确认法”实在是一种高明的理论技巧,这更能激发激励人们做出更明确更正确更果断的选择。会使真正的君子更能坚守自己的道德框范,并时时防范小人的犯扰,而使哪些愿意上进的普通人能时时看到自己于真正君子之间的差距,然后产生见贤思齐.景行行止的向往和追求,并时时警惕自己不往小人行里滑落。儒家的对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理想人格更坚硬扎实.更深入人心。由此君子的观念也就深入的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之中,同时也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根植于我们的文化基因里,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性格和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君子,也就由此成了历代中国人所追求和崇尚的理想人格的典范。,使大多数社会成员,不论地位高低贫富,都愿意使自己成为一个令尊敬的君子,即使自己的德行达不到,也会对 君子之德保持着一种向往敬仰之情。也正因为如此,儒家文化才得以在中国百家文化的争鸣中独领风骚,长盛不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著述《君子之道》中曾经讲:“儒家学说的最简捷的概括即可称为君子之道,”他在谈到文化的台阶时还曾宣称;“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人格。”也就是说文化能积淀人格,受某类文化长久的浸染的人群,终就会积淀出特定的人格,什么样的文化就会积淀出什么样人格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什么样的文化塑造什么样的人的品格。比如英国文化塑造出了绅士人格,基督文化塑造出了圣徒人格,骑士文学曾塑造出骑士人格,爵士文化塑造出爵士人格.,虽然君子作为一种人格的雏形古已有之,但是经过儒家的选择.提纯.提升,又鲜明的输入了他们自己的理想设计和丰富的内涵 君子则成为了儒家文化塑造出的人格模式.由于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所以君子就成了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的中国人”

但是,如先人所言:“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就是说人学好难学坏容易。事实确实如此,君子之道虽然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也令大多数的中国人为之向往崇仰,可是无论古今在大多数时段,真正君子总是少数,而小人往往比君子要多些,特别是在当代更是如此,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个人认为,这大概出于两种因素,首先出于人性的天然本性所制,二是受当时社会风尚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和左右。先试图探解一下人性的问题,我们大概都知道,无论中外古今,都曾有过有关人性善恶问题的探讨。比如在中国的历史上,曾有过以孟子为代表的“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性善说;有过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意思是说人的本性生来都是恶的,而人的善良行为是受后天的教养所为}”的人性性恶说;还有过西汉学者杨雄的“人之性也善恶混”的人性善恶混说,人性的善恶混的观点在现代无是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都非常流行,认为人都是善恶皆具的两极性动物,所谓的天使和魔鬼的化身。认为人的好坏的区分只在于能不能抑制住自己身上的恶性的成分,而挥扬自己固有的善的成分,也就是说好人于坏人的区分就在于对自己的人性是抑恶扬善,还是纵恶弃善。这种说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认为并不全面,我比较赞同唐代文学家和儒学大家韩愈的有关人性的“性三品”之说,他把人的天然本性划分为上中下三个不同的品级,“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余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二悖四”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上品人性,就是纯粹的善而已;中品人性,可引导他变为上品或下品;下品人性,是纯粹的恶而已。人用来表现本性的有五个方面:仁.礼.信.义.智,性为上品的人,以一德为主,兼通其他四德;性为中品的人,对谋一德或是不足,或是有些违背,其他四德也是混杂不纯;性为下品的人,对一德完全违背,其他四德也不和。而且韩愈还特别强调“性之上下者,其终不可移”“上之性,就学而易明;下之性,畏威而孤寡罪。是故上着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意思是上品性和下品性是不可改变的,只是上品性的人从事学习就会愈发明智,而下品人性知道畏惧法威就会减少犯罪。因此上品之性可教导,下品之性可约束。把人的品性明确的分为三等的在韩愈之前还有西汉的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董仲舒,东汉的哲学家王充。董仲舒的上中下三品人性之称是:上品人性称为“圣人之性”中品人性称为“中民之性”下品人性称之为“斗筲之性{“斗筲”的字意是指一种比较小的容器}其内涵和韩愈的性三品人性是一致的。我认为这种“性三品”之说更客观.更全面,更合乎人性的真实状况。简单的把人性的品级一刀切也不太合乎客观事实。我们必须应该承认, 这世间确实具有天赋的上品贤良之人,也有天生的下品邪恶之人 ,我们不能把这两端人也混同于善恶想混的中品性人,他们虽然占人性的数量不多,但是他们对普遍的人性和社会的影响却不可小觑。 韩愈所称的上品的人性,虽属于人中的稀有之物,但是无论中外.还是在我们曾生活的视域中,都不曾缺乏过,这样的人的社会地位或高或低.文化知识或深或浅,但是他们的美好德行却一概超乎常人,这也正是儒家所认定的真君子。他们的美好德行,于他们的家庭环境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均无太大关系,那是造化赐予他们的美好秉性。他们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固有的节操和高洁的品行,坚守美好的道德和信念,近墨者不能染黑他们,他们却有可能把墨者熏白。他们大都有“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宏大胸怀和志向。他们辞富不辞苦,忧道不忧贫,时时想着利益他人服务天下。如同孔子所讲“君子无终食之逃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比较典型的范例比如在国外有被称作“提灯天使的”南丁格尔;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用仁爱行为传教的特蕾莎修女等。而在中国如被尊称为“生命天使"万婴之母”“中国医学圣母”的林巧稚;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周总理.雷锋.焦裕禄等等,这类天生的仁德之人我们绝不等把她们也归为“善恶相混”的人性,如果这样就等于“群沙秽明珠”辱没了他们的圣洁。当然,也不能就此说他们身上就没半点缺点或弱点,但是,他们身上即便有些缺点或弱点,也如同美玉上的斑点,瑕不掩玉,玉不避瑕,更见其真纯度。他们的德行完美的呈现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他们所行的就是名副其实的君子之道,是值得我们永远崇敬和学习楷模。而“性三品”之中的下品人性的人,就等于是真正的小人或恶人了,这样的人,很难通过学习.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变好,即使在文革最反对“天命”和“生而知之”的时代,也承认“教育不万能的”,真正的顽劣之辈是很难教育好的。对这样的人,只能严加防范或管束,使他们知道畏惧法威律严,而能减少犯罪。在这里,我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同属于下品人,但是所谓的小人于恶人还是有区别的,恶人应是指哪些明火执仗的强盗,杀人不眨眼刽子手,光天化日之下抢劫.杀人.欺男霸女的暴徒恶棍们,小人们一般不会干这种等粗事,他们一般也没这份胆气,也没有这种能力,小人虽然也大都会害人损人,但其手段却能达到害人于无踪,损人于无痕的境界。虽然,小人于小人的类型也不太相同,比如,流氓类.无赖类.诡诈类.文痞类..长舌类等,他们损人害人的手法伎俩也各有千秋,但是,用的却都是阴招.邪术.诡计。比如欺诈.诬陷.诽谤.蛊惑.颠覆.挑唆.人格侮辱.精神迫害.心灵凌虐等。他们虽然用的都是软刀子,但是对他人.对社会的伤害和破坏力却远远大于恶人。这类的人无论古今中外还是在我们生活中,都会有他们的踪迹。他们智商越高,知识越高,破坏力就越大。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智商,成了他们践恶的帮凶。我曾在电视上听过一个世界上著名的黑客的自白,他通过在网络上随心所欲的兴风作浪,不知给多少人.多少团体,多少单位.多少国家的生活.工作.经济.事业.政治.等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和破坏,但是他自己却表白说,促使他如此疯狂作孽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证明他的能力的强大。虽然他为此坐了大牢,但是,他在叙述他的黑客历程时,口气神情中还流露一股洋洋自得的炫耀味。这种没有半点道德信仰和底线而又拥有高知高智商的小人,是多么可怕!这真应了荀子的一句至理名言:“君子以德,小人以力。”这点我们的先人看到非常透彻,东汉政论家.文学家王符在“潜夫论”中曾尖锐指出“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这个“贿"字也可以指财资,也以指才知,就是说,人如果缺德而拥有丰厚的或财物或才知,那就会给他人给自己招灾惹祸。因此,在《周易.象传》中告诫人们“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意思是说:只有以厚重稳固的道德为基础,才能承载万物。而现代人的价值观却普遍的本末倒置,把追求知识.功利.名位财富放在至关重要的首位,而把人的立身之本道德二字或轻忽,或完全丢弃,这也正是现代社会有那么多的高智低德或高知无德的小人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智能随心所欲的去干那些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无耻勾当的根源。现在社会通行网络,这些小人就又纷纷利用他们的才知窜到网络世界里来兴妖作怪,大施邪术,已达到祸害他人.利益自己.或是损毁他人,快乐自己罪恶目的,他们就属于那种“拔一毛能利天下而不为;为一文能毁天下而为之”的兽性之人。这种人,也绝不能把他们说成是天使和魔鬼化身,那样就把他们给抬举了,他们是地地道道的魔鬼。我认为,哪些凡是看到和听到别人施善行义之事,就怀疑或冷嘲热讽其动机不纯,是作秀.作伪.假仁假义.沽名钓誉,甚至公然叫嚣;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听到或看到有人行邪作孽就兴奋就喝彩就支持;如果你要是对他或某些人所行的不义不善不耻之事发出点非议之声,什么伪君子.伪道学.什么道德绑架.道德枷锁.泛道德.什么压制人性.干涉人权这些雷人的棒子都可能投向你的人,也大多都应该是这些缺德缺耻的下品小人了。他们一般更嗜好朝名人.君子或伟人身上泼污水,造谣言,损毁他们的名声,他们恨不得把所有人都拉进灰池里,都变成一个样,这样就显不出他们的灰了。所以,这些没有半点道德信念和底线的小人,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和家庭不稳定.不和谐.不太平.不安全的祸源之水.是应该引起我们警惕和避讳的不详之物。如果他们犯下罪孽,决不应姑息,该惩罚时就要惩罚。 关于中品之性的人也就是我们大多数的世人了。当然,中品之性之说夜只是个大概的归类,其品行的高低肯定也是参差不齐的。但是在我们的人格中,却都有先天的不足之处.,也都不乏人性中美好仁善的一面,所以可好可歹,可上可下,朝上走就可能成为君子,朝下滑就可能成为小人,是做君子,还是做小人,完全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唐代吴兢在《贞要.教诫太子猪王》中曾强调说:“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儒家正是明晰人性的这一特点,才煞费苦心的设计出了君子的这一理想性人格做范本,供我们中的大多数成员不断地锻造.提升.优化自己的道德品格,以踏上真正的君子之道。君子之道,也是一种永不止息的理想人格的动员和召唤。一个社会,是君子多还是小人多,就取决于我们这大多数的中品人的选择了。当然,相应来说,做个君子比做个小人要艰难,因为做君子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德行和性情上的不足缺陷,不断地克制自己的不当的欲念欲情,不断地抵御来自外界的不良诱惑,不断地严格的要求自己.向真正的君子贤者看齐,还要不断的提升自己道德意识境界。而做小人则容易多了。只需丢弃自己的良知,放纵自己一切欲求欲望欲情就行了。可是,做君子虽然艰难些,心灵却感到无比的美好.自信,心胸感到无比的坦然.泰然.安然,城如孔子所言:“君子之修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这样一种美好的感受和体验,是小人们即使获取万贯家产,也难以体味到的滋味。而做小人虽然容易,却也会付出代价的。常道:多行不义必自毙。损人若损己。况且常行不义之事,常被各种欲望鼓动的神颠魂乱,怕也不可能过的轻松。不然的话,孔子也不可能说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样的至理名言。这就是在儒家经典《中庸》所形容“故君子之道,黯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其意是说:君子之道,表面黯淡而日益明彰,小人之道,外表鲜亮而日益消亡。}”如果大家都选择做君子,那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充满着真纯的爱意.诚心.尊敬和温馨.如同人间天堂般的明媚美好的世界。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即使本性再邪恶的小人或恶人,也会金盆洗手,不忍再为非作歹。而如果大家都选择去做小人,都为了满足自己各种私利私欲,肆无忌惮的去你坑我来,我诈你,你损我者我毁你,你算计我,我盘剥你,大家都是害人者,大家又是受害者。这种恶性循环的游戏,使得人人自危,如同生活在硝烟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玩到最后,有一个结局,大家同归同归于尽,谁也别想活好,这只能是小人世界的归宿。如同孟子所言“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即使拥有金山银山,也如同生活在地狱里。在这样人人成妖成魔的世界里,恐怕就没了君子的生存空间,他们要不就被吞噬,要不那就只有把自己也修炼成妖。《西游记》唐曾,如果不是有神通广大岁悟空保驾,不早就被妖怪吃了。他们如今想要像古君子那样做个隐士也办不到了,因为 现在已经没有能够供高士避世的世外桃园和幽静山水了。这样世界,我想大家都不可能会喜欢。如果要想使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好,就必须要扩大君子的队伍,君子的队伍壮大了,小人的群落自然就萎缩了,这样,们的世界才有希望,才有光明美好的前景。

可是要想壮大君子的队伍,除了我们自己的主动的选择外,社会的人文环境.时代风尚也会对人性的善恶选择产生影响。好的时代风尚,好的人文环境,能使一个小人也甘心做一个遵纪守法的顺民。而不良的时代风尚,不良的社会环境,能把一些君子也逼成为小人。我们现在社会的教育.宣传所灌输.传播给孩子和大众的内容,大都是在激发激励着人们的功利意识.竞争意识.输赢意识.自由意识.享乐意识.暴富意识;而 哪些无处不在的信息广告,无不在刺激着大众高消费欲念.高奢侈欲望。而对于道德意识.文明精神的传授.传播的力度却显得微不足道。这样就会促使人们的私欲暴涨,而道德观念意识却会逐渐淡薄.甚至沦丧.道德本是人立身之本,也是维持社会秩序有条不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法宝。而一旦社会道德的严重缺失,人欲的无限膨胀,就会犹如大河的决堤,怎能会不泛滥成灾;人性如没有了道德的约束,人性中的恶质就会如同从被打开潘多拉魔盒跑出的一切的邪物,哪能不祸乱人间?在一个人欲横流.邪恶横行的社会环境中,只能滋生更多的小人,还能指望更多的人去选择做君子吗?所以,社会的人文环境和社会风尚,对于人性的善恶选择。也是有着非同小可影响。一个美国学者曾说过:“所谓伟大的时代,也就是大家都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一个美好的时代,也是拥有众多人格完美的君子和众多人都像想做君子的时代。一个人格完美的的君子也是一个合格.理想的中国公民。唯愿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是君子,而非小人。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只有美好的德行,才能感天动地.畅行天下。我们社会现在需要呼唤的是能给我们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和谐.安定.文明,进步的美好道德的昌然回归;需要弘扬的是贯穿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数千年.承载一切美好精神的君子之道。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这个令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听来念起就尤感温馨.熨帖.又肃然起敬.心向往之的名称,愿他的人格精神在我们这个新时代里能永远的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家修身
浅析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浅谈先秦儒家之小人形象
试论中华传统君子人格 作者:武道房
先秦儒家人性論的內省文化傳統
敬畏使生命神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