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小儿脾胃病的中医诊治

一.小儿脾胃的重要性

人之出生,先天已定,全赖后天以滋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中医诊病,无论长幼,均需观舌像,问饮食,察大便,诊脉象,这足以显示脾胃的重要性。小儿生理上稚阴稚阳,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必然对气血化生有较高的需要,而病理上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脾胃功能尚未强健,如此便易发生供需矛盾,再加上外感内伤等诸多因素影响,小儿更易患脾胃病,发生呕吐、泄泻、厌食、积滞等病证,所以脾胃对于小儿尤为重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医科王孝钦

二.小儿常见脾胃病症

1.呕吐

呕吐是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以致乳食由胃中经口而出的一种常见病,古人谓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清代医家陈复正认为“盖小儿呕吐,有寒,有热,有伤食,然寒吐热吐,未有不因饮食者,其病总属于胃。”概括呕吐与胃的密切关系。

2.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大便量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如水样为特征的小儿常见病。明代秦景明《幼科金针·泄泻》说“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由纷绪;泻者,如水之泻也,势性直下,为病不一,总名泄泻。”泄泻可从便下之缓、急而分。

3.脘腹痛

是指胃脘、脐之四旁以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疼痛的病症。包括胃脘痛、大腹痛、脐腹痛、少腹痛和小腹痛。胃脘痛即指胃脘部位疼痛;大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脐部以上的疼痛;脐腹痛指脐周部位的疼痛;少腹痛指小腹部两侧或一侧疼痛;小腹痛指脐下腹部正中的疼痛。幼小儿不能描述,较大儿叙述含糊,所以主要靠医者判断,统称脘腹痛。

4.厌食

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病症。《灵枢·脉度篇》“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明·万全《幼科发挥·脾经兼证》“诸困睡,不嗜食,吐泻,皆脾脏之病也。”此皆言厌食与脾的关系重要。

5.积滞

积滞是指小儿由于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畅所形成的一种脾胃疾患。以不思乳食,腹部胀满,食而不化,嗳腐呕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曰:“小儿宿食不消,脾胃冷故也。”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说:“脾胃冷,故不能消化,当补脾,益黄散主之。”清·陈复正《幼科集成》“积因脾虚”当“消补并行”,“不可妄攻”,此皆认为积滞缘于脾胃。

6.疳病

疳病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长期受损,气液耗伤而引起的一种病症。以形体消瘦,饮食异常,精神不振,烦躁不宁,面黄发枯,大便不调为特征。是古代儿科四大症之一。明·薛铠《保婴撮要》说“盖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干涸而患。”

7.滞颐

是指小儿口中涎液不自主地从口中流溢出来的一种病症。因涎液浸渍于颐下而得名,俗称“流口水”,易致颐部糜烂,甚至影响至胸前。

三.小儿脾胃病的病因病机

(一)   病因

1.  外感六淫或秽浊之气,直中脾胃。

2.  乳食所伤,喂养不当,饮食不节、不洁,恣食生冷油炸,损伤脾胃。

3.  情志因素,较大儿童所欲不遂或被打骂,致肝气犯胃和肝脾不调。

4.  正虚因素,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或久病,或误治,皆可损伤脾胃。

以上病因可单独致病,亦常错综复杂为患。

(二)  病机

1.胃失和降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用,以上原因损伤胃气,致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呕吐拒纳。

2.脾失健运

脾主运化、主升,以上原因损伤脾气,则脾不能运化水谷、水湿,不能传输水谷之精微,则出现泄泻、厌食、积滞及疳症等。

3.  气机不畅

脾主升,胃主降,相互为用,相反相成,则气机通畅。反之,上述原因损伤脾胃,则脾胃升降失调,变生呕吐、腹泻、厌食、积滞等病症。

脾胃病病因虽多,但病机则一,总不离胃失和降,脾不健运,气机不畅。

四.小儿脾胃病治疗

(一)辩证施治

1.健脾益气,常用方剂:参苓白术丸、香砂六君子汤、七味白术散、益黄汤、健脾丸等。

2.和胃降逆,常用方剂:藿香正气散,小半夏汤,黄连温胆汤,橘皮竹茹汤,丁萸理中汤、益胃汤等。

3.调理气机,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良附丸,金铃子散等。

4.消导助运,常用方剂:保和丸,消乳丸,香砂平胃散等。

以上治则和方药根据疾病性质和脾胃燥湿喜恶加减变化使用。

(二)中西医结合

小儿常见脾胃病在中医辨证是寒热虚实,而现代医学多与胃肠道、胆囊等平滑肌舒缩异常有关,大量实践和实验证明,许多理气方药能调整平滑肌舒张状态,有的是单向,有的是双向。同样是气滞可以是实证,也可以是虚证;可能是平滑肌收缩太过,也可能是平滑肌收缩不足。因此理气剂的正确使用尤为重要。首先要进行中医辨证,在其基础上,再根据理气剂对于平滑肌的舒缩作用而选择使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熟知中医辨证,又要了解现代医学有关脾胃病的脏器功能和某些中药药理知识。方能在顺应中医辨证的条件下更好地选择用药,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需要较多的经验和知识。另外对于小儿脾胃病,由于小儿往往无力正确描述病情,不要一昧坚持单用中医诊治,比如肠套叠、胃肠扭转、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泌尿系结石、溃疡病穿孔、肠梗阻等等,一定要利用现代诊查手段,如超声、X线、化验等,鉴别外科急腹症,争取良好手术时机,否则贻误病情,酿成大错。对于剧烈呕吐,拒不纳药者也可先予异丙嗪、胃复安等止吐。再缓缓以中药少量频服,严重腹泻者可补充水电解质,以防脱水和酸碱失衡。无论是祖国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都是用来改善生理,修正病理,我们要充分利用人类的智慧,用我们所能用的知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以上是个人肤浅认识,不对之处敬请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儿脾胃病的中医辨证
杨友鹤老中医胃肠病治疗经验
治疗小儿腹泻 中医治疗有“方”
不花钱不受罪,还可以治小儿厌食消瘦?没错!
我对儿科病的认识——陈老中医系列讲座之七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