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谓辨证?

何谓辨证?

潘启明 启明聊天 2022-01-03 11:38

何谓辨证?

  学习中医的时候,首先碰到的一个词叫做中医辨证,但是什么叫做辨证呢?

  这话得从我怎么逐渐的弄明白,人应该如何学习说起。

  小时候我是比较相信书上的话的,是比较听老师的话的。

  我觉得,写书的人比较诚实。文人们都是,诗言志,文舒怀,无病呻吟的比较少。《左传》上记载的历史学家,都是哪怕砍脑袋,也不会篡改历史。

  孔子说他自己是“述而不作”,不搞什么“假设”,不发明什么“定理”、“规律”、“理论”。

  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我非常听老师的话,他们教了我不少非常实用的东西。我读国际关系学院,我们的院领导和老师,也都很好,他们教会了我做人。

  但是我从部队转业,进大学教书后,我就开始有点怀疑了。

  因为全世界所有的人,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花了一年的时间就学会了自己的母语,可是我发现外语老师教学生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学生还学不会一门破外语。

  我开始觉得,老师们讲的,都对吗?老师们出的招,真管用吗?我开始觉得还是我们中国古人讲得对,他们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学语言和学外语的例子,让我最后就明白了,专家教授告诉我的,其实都是碎片,以点带面,认识到一点不及其余,跟瞎子摸象差不多。

  到了工作以后,要考级要考证,我就更悟出来了一条道理,对考官们的知识,对出题人的知识我一无所知,所以考级考证我永远都考不好。

  后来读老子《道德经》,我就彻底顿悟了。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宇宙是无限的,时空是无限的,但我们的人生是有限的。用有限的人生,去给无限的宇宙和时空,规定原则,规律,理论,是不是有点儿太不自量力了?

  老子又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一下让我明白了,彻底明白了,专家、教授、评审、考官,全都是有欲望、有目的。所以我得照我们国际关系学院的老师教给我们的去办。他说,“说什么话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么说?”

  这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套路太多,所以你听别人话的时候,你要好好分析分析他的动机。

  这两年我就觉得社会上套路太多,所以就学苏格拉底的“一无所知”,回到“父母生我前”的一无所知状态,回到出厂设置的状态。

  还是老子说的对,“道法自然”。

  回头去看我们中国有文字记载的5000年,我们中国记载的都是观测到的,中国不搞什么假设,不搞什么理论,不搞什么数学推理。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释迦牟尼更干脆,他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幻”,五蕴皆空,空就是色(所见、相、五蕴、说法),色就是空。

  我的理解,这无非是说,人所看到的世界、所描绘的世界,只不过人们自己心中的世界,它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这些描写,是有利益,有动机,有立场,有角度,有视野的。所以比较安全的做法,是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对所有的这一切,都要抱有“一无所知”的心态。

  中国文化为什么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几千年几万年,不中断的文化?因为中国文化,没有认识的误区,没有知识的盲点,因为中国人不自是,不自彰,不自以为大。

  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一直只做一件事,就是做观测记录。古人一直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稽人心,然后把观测记录,做一番梳理,比类取象。最后就是举一反三。我理解,这就是老子所讲的“道法自然”。首先记录,然后效法,如此而已。

  这就是中国人几千年的办法。中国人的办法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不要听别人说的,人类所说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他心中的认识,并不是真实的世界。再加上有利益,有立场,有动机,他所讲的,完全有可能是套路,是忽悠你,所以我们不可尽信,只能参考。我们只需要“道法自然”。也就是说我们只要明确目标,寻找实现目标的道路就行了。怎么寻找道路?就是找自然的实例,然后效仿,举一反三。

  这就是我花了70年所悟到的东西。

  现在我退休十几年了,能够做的就剩下八个字:精神愉快,身体健康。而要想做到这点,必须要学中医。中医讲辨证,那么什么叫辨证呢?

  用我所悟出的老子所讲的“道法自然”,我对辨证的理解就是这样: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感到我渴了,我就喝水;我感到我饿了,我就吃饭;我感到我困了,我就睡觉。

  这叫什么?

  渴了,饿了,困了,是证。弄明白是不是真渴,是不是真饿,是不是真困,是辨证。

  对于中医,张仲景在《伤寒论》给“中医辨证”做了最大精确的定义。他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错、误),随证治之”。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把当时所有医生的临床记录梳理之后写成的。从此他就给中医定了一个规矩,有什么脉、有什么证,就用什么方。我喜欢《伤寒论》,因为很简单,对号入座就行了。

  张仲景后的2000来年,中医的著作太多了,选来选去,我最后只选了一本书,彭子益(1871-1949)的《圆运动古中医》。

  《圆运动古中医》是对《伤寒论》的写作方法的继承,也是对中医辨证的最精准实施。

  读了这两本书,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中国文化,什么叫中医辨证?真正懂了,为什么在中国,“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在中国,只要明确目标,然后寻找道路实现目标就行了。那么什么叫道?道就是实现目标的道路。道路是怎么找到的?就是“道法自然”,到自然中观察一个实际例子,然后去效法就行了。

  其实这是最简单的做法,是全世界每一个人都在做的做法。再说一遍,全世界每一个人都是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用一年的时间,学会了自己的母语。

  我们需要碎片式的词汇教学吗,我们需要碎片式的语法教学吗,我们需要碎片式的语言学教学吗?没有一个人需要!越是学这些词汇学、语法学、语言学,我们就越学不会语言。

  在一无所知的状态下,我们却轻松地学会自己的母语。

  必须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去学习,这就是全世界最简单的极终真理。

  我也是用这种“道法自然”的办法,来理解“中医辨证”的。

阅读 248

文章已于2022/01/03修改

继续说何谓辨证

  我写了《何谓辨证》之后,群里的一个朋友说看了三遍还不能说看懂了,还有一个朋友把我的辨证当成了他的辩证。这是我的错,把人都给说糊涂了。今天再说几句,希望能够把我所理解的中医辨证这个问题,表达清楚。

  人是病毒的宿主,人死了病毒也活不下去。只要不是人造的病毒,做为生物战用,它不必把人整死。不管何种病毒,它们的变异,也必定走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之路。换句话说,致命的病毒,自己也生存不下去,必被淘汰。致残的病毒有可能被人携带。能和人和平相处的病毒,人也就放弃抵抗了。

  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天然的、本能的自愈系统。医学的目的,是要帮助这一系统,而不是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人必须有远见,必须不治已乱治未乱,必须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就是说,一定要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消灭在亚健康状态,不能让它发展成疾病。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这种战略眼光,就有这种“先见之明”。先胜而后求战,是中国文化的大智慧,是中华文明几千年不中断地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中医的伟大就是,早在汉代,张仲景收集到充足的临床经验,经过总结、梳理,就已经将脉象、证状,与增强人体自愈能力的医方,一一对应,写成我们今天读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先辨别证状,再依脉证、病证开方,先辨证后施治,就是中医所说的辨证。

  当代完全继承了张仲景这一理念的,是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彭子益总结的,不是他个人的医案,而是所有医生的医案。《圆运动的古中医》是他三十多年培养开业医生的结晶。这里没有假设,没有推理,只有对自然现象观察记录的归纳、梳理,以及对临床经验的归纳、梳理。

  辨证是唯一正确的医道。未来的医学,也必定辨证施治。人只能致力于协助人体天然的自愈系统,将疾病控制在证状阶段,消灭在症状阶段,而不允许症状发展成疾病,而不允许亚健康发展成疾病。这样,我们就不必治已病。这样,我们也才不会治好了器官,却治死了病人。

  辨别的辨证,与辩争的辩证,因为读音相同,很容易搞混。中医的辨证是辨别症状,因证施方,与哲学上辩论的辩证毫不相干,风马牛不相及。如果有关,那就是,人每迈一步,都一定要先看路后迈步。如果举一反三,则是每次行动都要,先辨证再施治,先调查后决策,先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贯彻下去,先务虚再务实,先战略后战术,先哲学后科学。这个认识的先后顺序是不能颠倒的,颠倒就会走到坑里去,就会被引到事先挖好的坑(陷阱)里去。思维的定式,认识的误区,知识的盲点,就是现代诸多社会陷阱的由来根源,也是种种失败的由来根源。

阅读 150

文章已于2022/01/06修改

分享收藏

133

三说何谓辨证

  一个辨证有什么好说的,值得你一说再说。真的没什么好说的吗?那好,今天我们就来三说辨证,说说辨证的价值,说说辨证的意义。

  “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是《黄帝内经》的说法。《黄帝内经》把这个说法定义为圣人的思维模式,定义为上工的思维模式。这其实就是说,聪明人要有战略头脑,要有远见卓识,要有风险意识,要能做到防微杜渐。

  但“不治已病,治未病”这说法很空洞,很难操作。汉代的张仲景提出了操作性非常强的辨证。他就把这个难题,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黄帝内经》说,“不治已病,治未病”。那么什么叫未病呢?未病就是亚健康,就是还未生病。

  未病就是有症状,但还未发展成病。未病就是在亚健康的状态下,我们有感觉,有症状,但是症状还未发展成为病

  症状是有限的,比如说,麻呀,胀啊,疼啊热呀,冷啊,肿呀。汉代的张仲景总结出来也只有三百多条。手腕寸关尺处的脉搏跳动状态,也是有限的,无非是深呀浅呀,高呀低呀,快呀慢啊,强啊弱呀等等有限的几种。中医总结出来,只有28种。

  如果发展为病,那就不好办了。这是因为病是无限的,就像现在的新冠病毒变异一样,你不知道它会变异成什么,它会有多少种变异的情况。

  这就是说,症状是我们每个人自己都可以感觉到的,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都可以及时处理的。如果发展成了病,那就不好办了,我们就处理不了啦。我们就没有自主权了,就要求人了

  治病需要专门的知识,叫医学,需要专门的人才,叫医生,需要专门的地方,叫医院。学医要四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等博士读完了,在现在女的55岁退休,男的60岁退休的情况下,人生差不多已经过了一半了。而且学医要考试,当医生要考证,办医院要资本。都是受制于人的。我们都知道,主动权就是生命权。主动权,掌握在考官手里,掌握在资本手里,就等于我们的生命权掌握在他们手里了,我们就要任人宰割了。这恐是不太好玩的。

  辨证而不辨病,这就是张仲景的伟大发明和贡献,就是他比许多人高明、高尚的无私壮举。辨病是医生的饭碗,是医院聚财的手段,辨证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运用的工具。

  丢掉辨病,只需辨证,张仲景就把医学从专家的手里解放出来,变成了每个老百姓都能够运用的工具,因此才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翻译成今天的普通话来说,就是,我不需要你任命,我也可以过日子,也可以发挥我的作用。结合今天的情况,我们也可以说,如果我们学会了辨证,我们就不需要受制于你了,我们就不需要考证、考级,不需要资本,不需要任你宰割了。

  我不需要求医生,我不需要求医院。我也不需要受你的高价药来绑架了。你制的药能够对我的症,我就买,不对我的症,解决不了我的问题,我就不理你。

  学辨证很有价值,你学会辨一个证,它就有一个用途,你就有一个本事。想得到这个本事,你可以自己摸索,你也可以和别人交流,你还可以自己去读书学习。掌握得多了,本事也就更大了。我命由我不由人。人活着,就要活出自已。要活得健康,要活得高尚,要活得有品位。这些,全都要靠我们自己解决,我们不可能把自己交给别人去处理。你只需要实践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你只需要自己实证就行了,你不需要去考证,你不需要去考级。你给自己辨证,你和别人交流,你在自己身上证验,你不需要任何人批准。你没有治病,当然也就不会无证行医,不会违法。让医生去霸占辨病的医疗市场去吧,我们只要辨证就行了

  张仲景辨证的精髓,就是操作性强,有是证(脉证和病症)就有是方,你只要对号入座就行了。我们学张仲景,就是要学这精髓,学这点方法。

  聪明人永远只关注两个问题:第一目标,第二实现目标的道路方法。除此之外,一钱不值。

  好的领导都是不讲道理的,只讲规则和程序。

  战场上的指挥员连规则和程序都不讲,只有简短而明确的命令。

  语言是习成的,好的外语教师上课,只需要发操练的口令。

  人们通常要表现出自己能干,表现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人们都希寄希望于发展,不希望2000年原地踏步。但某一方面的进步,必然是另一方面的退步。福兮祸兮,福祸就是这样相互更替。但不要忘了,最古老的,而今天还活着的,是最有生命力的。

  张仲景之后,有人就把张仲景的辨证归结为六经辨证。再往后,那些自命为有能耐的人,就又发明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等等。辨证形式越来越多,我们这些后来人,就无所适从了。

  单单这辨证,我们就已经难以操作了,至于药方则更吓人。张仲景只有100多个方子,到明代的《普济方》,已经有6万多个方子了。6万是什么概念?一年365天,一万天就是三十年。一天背6个方子,你要30年才能把这6万多个药方背完。这6万个药方,根本就无从什么掌握,更何谈运用。

  繁琐哲学就是这样害死人。所以我们需要由繁返约。

  用现代人的话说,发展就叫做“熵增”,说白了,发展就是混乱的增加。房间不打扫,灰尘会越来越多;而且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手机会越用越卡。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关机,清零,或者干脆恢复出厂设置。人不但要积累知识,而且要不断回到父母生我前的一无所知状态。

  人要活出自己,不能够活在别人的阴影下。这就又回到了我们的原点,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一切道理都是有动机有利益的,所有的药方都是有背景的。别人适用的,对你不一定适用;对我们所有人而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所以你需要集众家之大全,梳理你自己所需要的辨证。

  我自己的经验是阅读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我不是在这里给彭子益打广告,彭子益已经去世70多年了,他没有专利,也不存在知识产权的问题。我不是在这里带货,不是要你买书。你不需要花一分钱,到网上阅读这本书就行了。在百度上你至少可以找到三家网站,能够网上阅读这本书。同样我也不给这些网站打广告,所以不能点名,朋友们你们自己去查,自己去度,自己去找。

  张仲景的辨证,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只能是你的一个起点,根据你的实际,要根据你的你需要,你需要增删和进一步梳理。

  写到三说辨证的最后,归结成一句话:中医在于悟,不在于学。悟到了才能华丽转身、凤凰磐涅,否则鹦鹉学舌,学一辈子,顶多也不过是庸医。

四说何谓辨证

  我已经写了三篇《何谓辨证》。一曰,渴了喝饿了吃睏了睡。二曰,辨证不是辩证。三曰辨证不是辨病

  今天还得写第四说,叫做辨证不是知识,辨证是本能

  我喜欢我的群,我发《何谓辨证》,群里朋友们畅所欲言。我视它为头脑风暴,是我们取得正确认识所必须的大民主。这里没有对错,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是你站在什么地方,就只能说那地方的话。五十年前,这叫存在决定意识。

  一个朋友说,要辨阴阳,要辨现象本质

  我能力有限,达不到这位朋友的水平,辨不清这些。我在《何谓辨证》中讲了,我对这些知识一无所知。我过去学过,但生性不肖,都还给老师了。或者像毛教员多次说的,该用的时候,“这一切都忘了”。在《继续说》里我讲了,医学不是哲学,尽管要先哲学后科学。我在《三说》里讲了,诸多能人,发展了张仲景的辨证,但我能力有限,把握不住这数不尽的知识,我已经“卡机”了,只好恢复“出厂设置”,回到父母生我前的无知无欲一无所知的状态。

  我的另一个朋友说,

谢谢潘老师!我只是在看,老师和儒家,道家,医家,在一起讲辩证,圣贤们只记录不结论,因为个体太渺小。读大自然比读诗词更美,诗词是诗人在大自然中读出来的体会,里面有诗人自己的意志看法。人永远不能胜天,在浩瀚的宇宙里,在无限的时空中,人又能了解明白多少呢,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甚至这样的诗句,应该也是来自于天上的声音,我们凡人彻悟之后,只是弄明白饿了吃饭,渴了喝水,困了睡觉,这些与生俱来的天赋本能,一张白纸,那应该是最好的状态了。

  我和她一样,“只是弄明白饿了吃饭,渴了喝水,困了睡觉,这些与生俱来的天赋本能”。

  还有一个朋友说,

身、心、灵合一之后就不战而胜了。
就上升到一种灵识!
与意识、身识、知识不同!
这种识不能用理解可以表达。不能被了解可以传达。不能持释解可以习达。唯信可达!概称神赐恩宠了。
这就是神所赐于人:“耳所未闻、眼所未见,心所未识”的奥秘。
万变不离其宗!返老还童之路在人看是无,在神看是有。这就是保罗口中所说:我一无所有却无所不有。
无中生有之神垂下一条有中含无之慈绳救沉沦之人灵是大而可畏的。

  我完全同意她的说法。我说过,我对专家们的知识,一无所知,所以我历来和考级、考证无缘,总是考不过。释迦牟尼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幻”。专家们的知识,其实只不过是他们自己心中对世界的看法而已,并非真实的世界,而且当今世界,套路太多,我只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否则我就会掉进他们预先给我挖好的陷阱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按照老子的说法,专家权威们讲的,根本不是“道”,只不过是包装成“道理”的利益和动机。毛教员在1942年整风的时候就告诫我们,对什么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不要盲从。而马克思的座右铭就是“怀疑一切”。

  我没有通读过《圣经》,但我知道保罗说的是对的。保罗是和老子的观点一致的。老子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真正实事求是的人,都认为自己是一无所知的,苏格拉底就是这样。我在启明聊天公众号里讲过,全人类真正能够认识到自己一无所知的人,不超过千分一。

  至于身识,这个宇宙有150万年的历史,我们的寿命顶多是150岁,这个比例是1亿比1。我们个人即使再努力,所见都不超过真实宇宙的亿分之一。也就是小数点后头的8位(亿分位)。《心经》指出,“照见五蕴皆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是因为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最多是小数点后8个0,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说到意识,有显意识、潜意识(下意识),佛家还有第七识、第八识。我分不清他们的区别,我只知道在突然事件面前能够做出反应的,只有两种:一叫做下意识,二叫做习惯。

  现代科学认为,认识是大脑的功能,和心没有关系。不过英美人士,在说“学英语”的时候,他们的表达式是:learn English by heart。他们是用心by heart,而不是用脑brain或者mind。

  聪明人会听从内心的呼唤,听从自然的呼唤,听从天(天然)的呼唤。

  辨证脱胎于机体的应激反应,是生物的本能。渴了就要喝,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累了就要休息,当身体缺乏某种微量元素和物质时,就会喜欢某些特定的食材。

  在中国文化中,药材和食材是一致的。中国有炮制,但没有人工合成。因为中国文化崇尚自然,道法自然,神祇都是自然神,如风伯、雨师、雷公、山神、河伯、树神、灶王爷之类。

  这种生物的应激本能,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就会看到,动物都是有的。狗抖水,猫伸懒腰,驴打滚,这些都是动物的应激反应,是身体的需要。在动物感到身体不适,感到生病的时候,他们会自觉地去觅食某些特定的植物,甚至去舔食某种特定的土壤。

  人也是如此,痒了会去挠,疼了会去揉。气血瘀滞而造成鼓包和拘筋时,会去揉开或者抓起放松。直觉好的人,甚至会上找下,下找上,左找右,右找左,找解决问题的开关,古称灵枢,灵验的机枢。

  同样,当人着凉的时候,不识字的老太太,会去熬红糖姜水。

  这就是“神”,这就是文化,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中国人都是说用心做事。只有在很特别的情况下,才说动脑子做事。我从80年代初,就练气功,我知道练气功要用心,要入静。魏伯阳说他的《周易参同契》通篇不过是“宣耀精神。”

  健康,就是形、神同在。

  在我们的《黃帝内经》中,有很多这样关于“神”的记载。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这就是说,神用无方,身体的应激需要,是不可言说的。唯一正确的,就是用心体会,顺应自然,法自然

  知识,是欲望(常欲)产生的。是有利益、有动机、有目的的。

  知识造成的贪嗔痴,执念,思维定式,则严重地防碍人体生理上的自然需求。它们蒙蔽了人们内心的天眼(天然的眼睛)

  我现在退休了,我的任务只有八个字,精神愉快,身体健康。只要我能健康地活着,就不会拖累孩子。

  我能够做的,就是静下心来,去倾听、观察内心的需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会变化,会自然而然地衰老。我必须善于辨别这些身体的状况。用我们的灵感,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这就是我理解的辨证

  社会上有许多养老的知识,有许多保健的产品。但是这里面有利益、有目的、有动机、有套路。对待这些忽悠人的东西,我们必须充耳不闻,目视无睹,置若罔闻,永远一无所知,拒之千里之外

  选择养老知识,选择保健产品,要靠我们的灵感,要听从我们内心的呼唤。不清除知识,灵感不会起作用,不放下识神,元神不会起作用,不丢掉人造,自然不会起作用。这就是“空杯”和“清零”的道理

  我读张仲景,我读彭子益,但中医不是学的,不是模仿的,不是照搬的,中医是悟的

  我之所以要学习,要读书,要背诵,是要动脑,要防止老年痴呆。

  读张仲景,读彭子益,是要学他们的精髄,学他们的方法(道),而不是照搬他们的文字,不是吸收他们的知识

  我能够开桂技汤、麻黄汤、白虎汤吗?答案是明确的,不能。我没有处方权,我没有行医证,我不是大夫。如果我开这些方,我就是非法行医。

  但是,我可以辨证。 


五说何谓辨证

  我已经写了四篇《何谓辨证》,《五说何谓辨证》是我的最后一篇了。中医科在所有的全科医院都是不受待见的,因为中医科不能为医院创收,中医大夫为了活下去,必须开各种化验单、检验单。比如,我的胞弟是一个中医主任大夫,他被逼无奈,在医院要装模作样的挂一个听诊器,病人一到,先开各种化验单、检验单。我的《何谓辨证》不想使中医科大夫丢失他们该分到的奶酪,只想帮他们与时俱进。外行给内行支招,这是不自量力的,所以,我不能再写下去了,《五说何谓辨证》是最后一篇《何谓辨证》。

  中医和西医的区别,是三个手指头看病还是机器看病的区别,这完全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三观不同。尽管同在同一个世界,君住大江头,妾住大江尾。在这个多样性的世界,它们二者门不当户不对,不该结姻,连姻就会家庭战争不断。这里没有对错,只有利益的博弈。

  今天要写的第五篇《何谓辨证》的内容是,古代中医辨证只辨脉证,以及辨感到的病症。但是,现代中医,必须与时俱进,要学会辨别用“科学方法”检验出来的证状,学会辨别用现代医疗器具检测出来的症状,如血压、血糖、血酯、尿酸、白血球、细菌、病毒等等。

  今天哪怕只受过一天现代教育的人,经过洗脑之后,都会认为中医不“科学”,不靠谱。实际上,中医和科学(这里的“科学”是指science,而不是指scientific),也确实是完全不沾边的。

  科学是分科的,是要把人体解剖开来再研究的,他们甚至是要分解到分子级来研究的。

  中医则把人体当做整体来研究,中医研究的客体(对象)是机能不是器官。他认为把心脏解剖出来,心脏就只是一块肉,已经没有心脏的功能了。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不是人体器官,它们是人体的功能。中医把人体当做一个有生命的、无法分解的“黑箱”,它只能通过输入的信息和接收到的反馈信息,来研究这个黑箱的功能。他无法研究黑箱的结构,他也不能企图改造黑箱,他只能,帮助黑箱,更好地发挥它的功能。我们的辨证,其实就是在分析这些输入输出的信息,努力读懂身体的语言,调动人体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让身体活出它自己。

  如果真正是为病人好,我估计,支持中西医结合的同志们,会支持我的第五篇《何谓辨证》。因为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中西医结合也只能貌合神离。所以我还是要冒天下之大韪,冒着不科学不靠谱的批评,硬着头皮,写《五说何谓辨证》。但我也只能写到这里,以后的事情只能交给专业人士去做。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儿,是天经地义的。我这个门外汉,不应该掺和。

  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中医大夫不考虑西医的观点和技术,就缺少一个借助于现代科学来说明中医理论机会,而现代科学和西医如果不了解中医何谓辨证,也减少了一个用中医来思考西医的机会,它就根本不会包容(不是包融!)中医,它必定会置中医于死地而后快。

  我们具有不同的三观,我们具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为了人类的健康走到一起来了,我们为了能够让病人恢复健康走到一起来了。全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们相互博弈,相互指责,对谁都没有好处。我们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求大同存小异,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月亮和太阳是不能融合为一体的,但是月亮和太阳可以在各自的领域,独领风骚,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对地球释放它的光辉,尽管月球只是折射太阳的光辉。但由于太阳的光辉照不到地球的背面,由于太阳的光辉在地球的夜晚照不到地球,所以太阳也应该感谢月亮的折射,弥补了他太阳的缺憾。

  中医别无他求,中医只想在这个崇尚民主和自由的世界和时代,得到一个平等的权利,得到一个能够让患者自由选择或拒绝他中医的权利。

  现在开始我们的正文,我不能多说,因为我会触及太多人的利益,我只举一个例子。

  所有人都可能感觉到头晕,感觉到头疼,但没有人能够感觉到血压。血压是借助仪器量出来的,所以古中医辨证,不辨“高血压”。

  现代中医大夫想活下去,就必须中西医结合,就必须与时俱进,就必须理解机器测出来的病症

  尽管古中医不辨高血压,但是现代中医大夫必须懂得高血压,必须懂得血压数值的意义,必须懂得高血压冠心病的深层病机

  按中医讲,高血压冠心病就是五脏六腑功能下降。过去生活方式不好,导致情志不通畅,气血不通畅,经络不通畅,三焦(水道、津液)不通畅,导致气血运行不好。这样就攒起来很多病,变成痰,变成瘀,变成堵,变成狭窄,变成癍块。血粘稠度增加,变成瘀,问题就来了。人体为了改善人体这种不通畅的状况,改善这种因为生活方式等等原因导致的状况,就要千方百计地想法改善供血。而现实是,血管变细了,血粘稠了,血流慢了,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五脏六腑缺血了。这时候咋办?人体就想办法怎么样让它不缺血。你不是血流慢吗?我给你加大压力,血流不就快了吗。血压高的来源,就是来自于这个地方。我们中医大夫,要读懂人体的智慧,读懂人体的自我调控的这种能力。这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修复,自我调控,自我减少损伤的一个能力。所以我们要感谢高血压,他给我们敲起了警钟。人体有本事把血压高起来,是好事;没本事高起来的,它直接就会把你的血管堵死了,你就会心梗了,你就会猝死了;你就会脑梗了,就会半身不遂了。有本事把血压高起来,血流速度调整了,冲破瘀堵的阻力,血流量增加了,身体机能可以勉强运转了。

  中医得到高血压这个机器检测到的“症状”之后,就应该懂得,中医不能去调血压, 而要调整人体的情志通道、经络通道、气血通道,体液(中医称“三焦”)通道,而要调整人体的五脏六腑。这些调整好了之后,血压不需要我们调它,它自然就正常了。

  同样的道理,中医大夫也应该懂得,当他们拿到血糖高、尿糖高的报告的时候,他们应该明白,血糖之所以高,尿糖之所以高,是因为糖没有被五脏六腑吸收,而代谢到血中、尿中了。中医大夫不应该只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他应该懂得人体的机能,他应该懂得人体的本能,他应该懂得人体的大智慧

  我已经班门弄斧了,就此打止吧









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没有不治之症,只有不治之时
马新童:中医之临证观象上·365医学网
中医大脑,第50讲:学中医,为什么一定要穿越《伤寒论》?
“肾脏无小事”别摊上大事了
初学把脉|张仲景把脉的四个部位:寸口、人迎、趺阳、太溪
中医教您张仲景经方图解知识要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