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教学操作流程培训材料

 

    

我们认为教学流程包括预学(独学、合探)——展示(组内、班内)——反馈(巩固、测评) 三大模块。而“反馈”贯穿每个教学环节,不是一个独立的课型,所以重点讲一下预习和展示两个模块。

预学模块(6个方面)

1、    导学案的处理

1)发放导学案

从时间上分有两种发放形式,课上和课前。

如果是课上发放,给学生一段时间独学,有疑难问题用双色笔圈画或记录下来,到对学或群学解决。(起步阶段)独学的时间可根据教学内容多少而定。课前发放一般让学生按照导学案指点的路线进行自学,发现疑难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带到课上小组进行交流。(学生有一定自学能力、养成一种习惯、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时一般课前一两天发放)。不管是那种情况,目的都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把握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和基础知识。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这一环节的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多少而定。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怎样检查能?

2)导学案完成情况的检查。

对于导学案学生完成情况的检查,我通过听课观察发现,有的老师比较重视,有的老师忽略了这一环节,没有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这使导学案的作用大大打了折扣。检查的方法很多,但我觉得还是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以小组为单位,让小组长代替老师检查比较好。然后向老师汇报。主要检查第一,小组成员有多少完成的,有多少没完成的;第二,完成的质量如何,认真程度如何,有没有能提出问题的。老师根据情况对每一个小组进行评价。                                       

2、    目标呈现。

课前在黑板上呈现

课上白板上呈现

学生宣读

3、旧知激活。

是否需要检查,检查的内容(注意分层次)和对象(重点关注学困生,在教师的监控下,相邻内容不同)及检查评价方式,要视学生具体情况,增强针对性。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4、新知引探(4步)

1)新课导入。主要目的在于点燃:激励、唤醒、鼓舞;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建构知识系统等方面。

2)个人自学。对照导学案,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思路,然后通读教材熟悉内容(圈点勾画批注),进而自主解决问题【应尽量裸读:可以借助(查询)工具书,不要依赖教参或教辅】;经过独学悬而未决的问题以及重点,用双色笔做好标注,带入合探中解决、强化。(独学环节完成后,组员及时告知组长,然后由组长向老师报告自学进展情况,便于教师掌握时间及进程;习惯养成后,便可自我控制)

此时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巡视,参与到组,把握学情(投入、进度、效果),并据此:督导个别生(尤其学困生)认真阅读并思考,做好即时性点评;重在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做好必要的问题记录;监控学习进程,适时转入合探环节;在独学环节完成时,就学习状态对各组作点评。【如果独学是在课前进行,要提前做好抽检,了解学情并组织各组做好课前互评和自评(增设诚信评价)】

3)组内合探。

组内要形成相对稳定的学习共同体;合探要依次对答案,逐题逐步进行。(在座位上或在黑板前)

同质互学:相同层次结对(门当户对,有平等话语权),对照导学案,互教互学、互通互鉴(疑难相互讨论、重点相互提醒、收获相互借鉴),力求解决双方在独学中未能解决的部分或全部问题;经过互学悬而未决的问题,带入群学中解决。(此环节有时可省略,也可在独学中进行)

异质帮学:相邻层次结对,对照导学案,咨询请教或辅导帮扶,重在解决部分或全部在对学中未能解决的问题,真正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或全组群学:组长组织组员(按层级安排中心发言人,以其为蓝本),对照导学案,有秩序地交流学习成果、讨论未解问题【出现分歧要说明理由(自有请教或帮带之意)】,取长补短,求同存异,获得共识,解决大部分甚至全部问题,达成基础目标。

4)组内展示,即小展示”——人人过关的同步展示。

学生提前将合探中探讨的题目(除简单个别问题)抄写在黑板上。在组长主持下,小组成员汇报学习成果(文科)或暴露问题(理科);通过集体合作,交锋协商,统一意见(或理清不同见解),拓展生成,初步达成目标,并最大限度地暴露合探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教师的作用: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板书【或组长就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所作汇报(与他组相同的不再重复)】,检索近共性的疑难问题、有价值的新生问题、有创意的成果,以便结合备展内容,经归类、整合后,化成任务,带入大展示集中解决或共享。

具体概括为:深入各小组,收集共性问题  收集有价值的新生

问题整合问题,带入大展示集中解决。

强调指出:无论组内小展示或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一定是深化提升、拓展生成,而绝不是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都会的不展示,都不会的更不展示,在大展示环节一般不展示比较基础的内容)。展示要透过现象(问题)看本质;在知识的生发点、易错点、拓展点处实现知识的前挂后联、左顾右盼,达到举三反一(文)与举一反三(理)的目的;落脚点在于对知识的全面梳理,形成知识构架,归纳规律方法,达到提升的目的。

5、知识整理。预设性问题在原题上进行修补,生成性问题在边栏上做好记录,限时记忆、生生互检;知识系统的梳理、方法规律的总结(选优刊载),可看情况在课上或在课下进行。

6、课堂反馈。可以是教师预设的题目,也可是学生的预习结果。检查形式灵活多样,可以组内互查、组间互查或教师抽查。

【要求】全面预学(准备),重点展示。预学(准备)不充分决不展示。

展示模块

1揭示目标。

1)课前在黑板上呈现

2)课上白板上呈现

3)学生宣读

2、旧知重现:对备展内容中非属预学环节的共性疑难问题、预学环节的新生问题进行检测。(学生都已经掌握的,就不再按预设机械地分工,而要由教师做动态调整)

3、展示分工:将展示内容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一般每组只完成一项即可),讲好要求。(此环节通常是在课前或在课上明确,视具体视情况而定)

4、展示准备:小组领到任务后,组长进行题目分解和任务分工(或角色分配);学生或独立或集体攻克锁定的任务,或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形成自己或小组的最佳解答,为汇报成果做好铺垫;把展示内容和展示成果写(画)在黑板上;小组成员共同商讨,确定展示方式,进行彩排预演,做好展示准备。(教师必须深入到各组进行指导,并排除相同问题)

5、展示提升:在全班范围内,在教师(或学生代表)的组织下,各组汇报学习成果【学困生重在操作(板演或口述)、初讲,中等生重在补救、小结,学优生重在点评、拓展】,并根据组内的研讨情况,对本组展示任务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方法讲解、释疑,或表演等,注重结论得出的过程;其他学生倾听讲解、观察演示,思考其科学性、合理性,并将自己的所想、所做、所得与之相比对,找出错误或发现疑问。然后,参与组际间、师生间的对话交流【如疑难求助、纠错补充、点评归纳、质疑对抗等】,碰撞交融,互动生成,学习内容得到修正、丰富、完善和提升。

展示形式(多用书面的)。文语:文本的分析【结合语句、语段、主旨等,发表个人见解(文本批判及个性解读)】;文本的提升(结合文本的诵读、赏析、谈感受、小写作等,与文本联系密切的唱、演、画、舞等多种艺术手段的引入)。数学:多为说理解的思路【审题(发现、辨认、转译)】、做题的步骤(及依据)、应注意的问题、解题的方法规律、新旧知识联系、收获感悟等。

在“展示提升”环节教师的要求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和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直奔主题,直指要害,无需在无关痛痒之处花费口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展示不到位(欠周全、出错误、浅表化、表述不清、偏离主题)或需强调的内容,教师要适时登场(介入)【导引、追问、点拨(启发)、精讲、总结】,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不答。”这时教师及时、恰到好处的点拨,使学生答其词、豁然开朗。这时学生知道了怎么说、怎么表达完整教师要主动撤离【让学生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争执不下或难度较大,而没能获得理想解决效果的,可运用教具、多媒体等手段精讲或演示(切忌大讲特讲),并让学生结合实践运用谈感悟,真正知其所以然;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充实、拓展、升华,上升为理论(高屋建瓴地总结所学内容、深入浅出地提炼方法规律,形成个体内在理论的更新与重建),指导以后的实践,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障碍或错误,以免学生走弯路;各组汇报、交流、点评结束后,教师对各组的学习情况要进行小结和总体评价,指出各小组的成绩和不足,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学习中的得与失,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在“展示提升”环节【强调】必须遵循四大原则

1)展示内容的问题性预设性问题【基于课时重点(核心)、共性疑难、关键点、易错(漏、混)点等】,要有选择地展示;生成性问题(基于组内探究而衍生的新问题,以及新体验、新感悟等)。重点问题要重点展示,甚至多组重复、对比展示,确保重点难点的突破。

2)小组分工的层次性:组长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让其承担力所能及的任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避免精英展示),增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

3)展示过程的互动性:要通过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

4)生成结果的价值性:包括方法归纳、规律探寻、知识框架建构,以及新发现、新思考、新观点、新成果等。这种生成既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课堂即时性的生成,无论哪种生成都必须是有效的生成,而不是脱离主题、漫无边际的生成。

6、穿插巩固:结合其他组展现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反思消化;学生自主盘点收获,梳理本课时知识内容、方法规律、情感体验情况。(本环节可以和展示环节同时进行,如展示组对非展示组的变式考问

7、知识整理。既可落实课堂上的问题、生成等有价值的知识,又方便学生课后的反思、复习。重点整理内容如下:

1)、记录生成:A预设性生成:疑难问题,或错误修补(往往在独学时产生,而又在合探展示中解决了的)。

B即时性生成:在课堂学习情境对话交流中动态拓展创生的、与主题紧密相连的知识。

2)、知识要点:课时重点、个性难点、关键点、易错点等。

3)、绘出知识(思维)导图。按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将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网,整体建构并回归于其上位系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呈现形式可结合知识结构本身特点,绘成知识树、概念图、纲目、图表、框架等。也可鼓励学生创造,发挥想象和联想绘制,按自己的方式构建。

4)、总结规律,提炼方法。对于课时内容偏多、难点集中的课堂,或者单元反馈课,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课堂全面的小结。

8、达标测评:语文多为说收获,谈心得,口头或书面表达。数学多为变式训练题目检测。(注意体现变式练习和层次性设计,特别强调的是要精心选编习题,决不能搞题海战术)

选题要有针对性(课时目标)和典型性。(也可临时添加题目)

题型要多样,题量要适中,题目按照易中难5:3:2比例设置,以5分钟左右完成为宜。

还可以是:

问答、检查、自助式作业、开放式作业、实践性作业。

自主反思:留有一定的空白,学生对学习的内容、问题、方法、行为表现及启示、经验、感悟等反思,以免宝贵的再生资源丧失。反思不能面面俱到,要对照目标,突出主题、问题,有实质内容,哪怕反思一个点,也要点点入地,不能假大空。

拓展性作业(包括资料收集、调查研究、归纳整理、动手操作、一题多解、手工制作、设计创新等类型)、研究性学习或综合实践活动(视情况而定)。

【提示】预习、展示、反馈三个模块(小循环或大循环),可以是三个环节,或每两个环节为一个课型。究竟如何确定,要视课堂内容与学情、学时而定。在课堂上也不一定每节课都执行这些环节的,根据需要也可做相应调整。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暴露生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为主线。

学情调查、学法指导、即时评价(对个人实施差异评价,对小组采取基于标准的评价)、反馈矫正、限时作业,应贯穿教学始终。

教师主导功夫主要体现于:A、预习模块的筹划、了解、指导等方面;B、展示模块的组织、点评、释难等方面;C、反馈模块的纠偏、整合、总结等方面。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教学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预设的时间,并严格按时间执行。如果不这样,就谈不上高效,还会造成拖堂现象,完不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听课的过程中拖堂的现象经常发生)。

2、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展示的环节用时最多,可效果不尽人意,有的老师甚至控制不了局面,任意发展。最后造成潦草收场。究其原因,展示预设不充分,展示前要预设展示题、展示人、展示时间、展示后怎么评价、由谁评价、评价的标准。这些准备都做好后,再进行展示,不准备好不展示就是这个道理。

3、该主导“时”就主导。

“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这16个字是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总结。然而,在观摩各种“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课改模式的过程中,感觉有些课堂“先学后教”已经矫枉过正了。事实上,高效率的课堂,老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存在,而且应该发挥得更加高级,更为无形,更为超脱和得体,更需要教师有目的地、有步骤、有艺术地激励、引导、调控;把握时机该主导“时”就主导。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把学生推到前台就撒手不管了,课堂上常常出现“你未唱罢我登场”的局面。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低层次上,没有老师的介入、引导学生的认知就不会升华。什么时候介入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几个时机:(一)兴趣缺乏时适时介入,(二)困难不解时适度介入,(三)理解失误时适时介入,(四)思维偏离时及时介入,(五)课堂失序时及时介入。

高效课堂需要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思想。但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及时激励、引导、调控。“冷场就及时添把火,火爆就及时降点温”。适时地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

4、发挥“评价”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动力,评价贯穿在教学的始终。评价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运用得好会使课堂教学流畅。所以,评价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听课调研中发现,评价是我们老师的薄弱环节。从即时评价方面,老师的评价语言不过关,缺乏这方面的积累,有些老师的评价语言缺少激励性,缺少层次性。比如,对较好的学生怎样评价,对较差的学生怎样评价。从长效评价机制上看做的也不到位,例如,小组评价,在课堂上有小组竞争,但没有评价结果。小组的每天评价,还有周评价大多数都没有落到实处。

5、避免无序竞争

在课堂上经常出现老师提问,站起一帮学生来抢答的局面。这种现象看似热热闹闹,但收效甚微。我们今后要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造成这种无序竞争的原因,主要是老师提问时没有考虑到由哪一部分学生来回答。比如,老师提出的问题难度不大,就应该让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来回答。如56号学生。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就应该让较好的学生来回答,如12号。这样就避免了无序竞争。一句话,就是同一层次的问题让相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

6、老师和学生都要学会倾听。

在课堂上,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有人发言时都不要出声,倾听人家讲话完毕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可是在听课调研时发现,学生正在发言,老师就迫不及待插话。老师在上边讲,学生该干啥干啥。这样的现象时常发生。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平时没有养成倾听的习惯。

当学生发言有意外生成时,我们不要害怕,不妨耐心倾听,让学生谈谈他的想法,提供时间让他们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给自己提供捕捉信息的时间,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也留给自己从容应对的时机。当我们讲话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倾听你的教诲。特别地在学生讲演时,老师一定要倾听,然后要适时的点拨,追问,质疑。学生也要倾听,发现问题及时的补充,纠正。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完善,更加高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典评课用语
一节好课须五“精”
导学案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导学案讲座一之15)
规范教学流程 优化教学设计 构建高效课堂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观课报告-五观课环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