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的功能是唤醒人的自觉——从蒙卦看不易的教育本质

教育的功能是唤醒人的自觉——从蒙卦看不易的教育本质

什么是教育本质?蒙卦卦辞说得很直白:“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不是让老师求学生接受教育,而是让学生向老师求学。这是周文王在全面认识人类进化、童年功能和教育起源的基础上,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深刻揭示。

从人类进化角度看,人类婴儿刚刚降生时什么也不会,远远不如其他哺乳动物的幼仔。譬如小马一出生就很快能自己走路,不久就会使用马的“语言”;小狗出生不久也可以自己爬行,寻找妈妈的乳头,不出一个月就可以到处乱跑。虽然“人之初”不能像小马小狗一样很快会走会爬,但大自然把哺乳动物最长的生长发育期赋予了人类。

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就在于人类直立行走,导致双股髋臼内陷,骨盆缩窄,难产率提高,这迫使人类胎儿只能在尚未发育成熟之前提前降生。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幼仔相比,人类大脑生长得更慢,骨骼骨化得更晚,在出生之后需要更为漫长的童年时期,来实现身体和智能的同步生长发育,就成了人类特有的进化历程。所谓“童蒙”,正是蒙卦对人类童年这一蒙昧时期的简要概括。这不仅是指儿童相对于成人的幼稚无知,更是指人类儿童相对于其他哺乳动物幼仔的稚嫩低能。

就童年的功能而言,周文王敏锐地洞察到,漫长的人类童年期看似充满风险,实则是大自然对人类进化意味深长的独特设计,故称之为“蒙亨”。在他看来,“童蒙”并不是童年的某种“缺陷”,而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正是因为“童蒙”在人类儿童的生命和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适应作用,才为“蒙亨”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蒙卦关于“童蒙”和“蒙亨”的观点,今天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证实。人们发现,人类自身的进化并不完全是一个线性的、不断进步的过程,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并不完全是未成熟与成熟之间的关系,从儿童到成人也不是单向度的匀速直线运动。儿童与成人其实有着不同的心智系统,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进化功能:童年,因为前额叶皮层发育缓慢,故整体吸收、反复记忆、联结想象、直觉领悟等能力较强,但呈递减趋势;成人,鉴于前额叶皮层发育已逐渐成熟,思考理解等能力较强,并呈递增态势。难怪,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曾赞叹“儿童是人类之父”。

从教育的起源看,人类的生命成长是以社会交往为基本途径的。人类个体由“童蒙”走向“蒙亨”离不开相互交往这个桥梁,“狼孩”、“猪孩”等诸多案例提示我们,如果隔绝儿童与社会环境的接触交往,人类的身体和智能就难以获得同步的发育。人类从大自然中的弱者变成强者,依靠的正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合作,否则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人类社会。

人正是在与自然、与社会的交往中,在与他人、与自己的互动交往中生活着,并通过交往学习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思想,进而实现身心的同步发育,发展形成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获得人的本质。善于与自然交往,我们才不会无所敬畏,妄信人定胜天;善于与社会交往,我们才不会狂妄自大,以自我为中心。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就因为人类拥有最为漫长的童年来同步发育自己的身心,进而成为天地之间唯一善于学习、懂得合作、擅长借助工具适应并改善环境的生物。所以在周文王眼里,人类的合作来自于生存的需要,人类的教育则起源于师生交往。

 “童蒙求我”作为师生交往的起点,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这是教育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始终不变的共同属性,更是教育区别于政治、文化、历史等其他事物更为准确的独立属性。今天,不少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从时间角度看或许没有太大问题。但从空间角度看,不仅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具有育人功能,文化、历史、政治制度也具有育人功能。显然,育人只是教育众多特征中的一个,但并不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相对独立的属性。说育人是教育本质,如同说球是排球的本质,或者说排球是圆的。这不仅缺乏实际意义,还容易滋生“教育的产品是学生”之类的错误认识,这或许也是当下不少教育改革南辕北辙、反复折腾、离教育目标渐行渐远的根源所在。

因为,自我教育才是唯一有效的教育,而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都只是外因。所以,教育的功能是唤醒人类的自觉。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与自然交往、与社会交往,与他人交往、与自己交往,从而实现天人合一。其实,交往的“交”字,原字形即为“爻”,意为阴阳、刚柔、纵横之交。教、学、觉等涉及教育的许多简体字如果用繁体字来写,我们都可以找到“爻”的痕迹和“交往”的含义。譬如“學”字由爻、臼、子组成,爻为卦,臼为双手,下边的子是童子。教育的“教”古写作“敎”,从爻、子、攴,再现了古代童蒙受教育的景象:右边老师侧立,手举教鞭,左边上为爻,下为童子。老师“敎”,弟子“學”,學会了称为“覺”。觉,悟也,明也,故“覺”字从爻从见。

孔子在《彖传》里这样解释教育的本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意思是说,源于师生交往的教育,不能开始于“我求童蒙”,而必须开始于“童蒙求我”,学生学而不厌,老师诲人不倦,才能志趣相应彼此互动,共同完成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孔子认为,老师的教只有在学生产生了内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时才能够产生作用。所以《论语·述而》曾经这样记载了孔子对学生入学的基本要求:“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弟子拜师送上挚礼是应该的,只要是有心向学,没有我不教的道理。束脩,其实就是“十条腊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吃肉的向往,也说明腊肉在当时并不是常见食品。但“十条腊肉”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厚礼,即使一般穷苦人家,稍作努力还是能够拿得出“十条腊肉”的。鉴于拜师礼过重过轻都有失中道,孔子才在制定招生办法时确立了“十条腊肉”的中道原则。

也许有人会质疑孔子此举与“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相矛盾,并指责孔子嫌贫爱富,这种动辄说孔子是贵族代言人之类的判断,其实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误读。孔子以“自行束脩”为招生办法,其实正是坚持以弟子求师为正道。孔子在乎的不是“束脩”,而只在乎学生的学习态度。事实上,他在招生实践中并不强行要求每个学生“行束脩”,而只强调“自”字,只要寒门子弟自己有心向学,就视同“自行束脩”。不然,孔门就不会有如颜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伯牛、原宪这么多出身寒门、生平寒微的穷学生了。

所谓“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就是后来孔门弟子在《礼记·曲礼》里对“童蒙求我”这一教育本质的总结概括。一到上课铃响,学生就要赶紧前来老师所在的教室里去上学,老师坐而论道,学生可坐可站。这就是孔子私学的传统,也是当下美国等发达国家从中国古代私塾借鉴过去的课堂授课方式。现在倒好,一到上课铃响,老师就要赶紧前往学生所在的教室里去上课,老师站着讲课,学生坐着听课。这是今天中国课堂的常态,也是我们百年前从西方国家学来的而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今天已经放弃不用的课堂模式。

唯有全面地观察教育,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学生来学”还是“教师往教”?不只是今天中美之间教室或课堂的形式差别,其背后必然涉及我们对“师生交往”这一教育起源问题的理解和对“童蒙求我”这一教育本质问题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我要学,才有可能实现教育;要我学,则远离了教育本质。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在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也曾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十几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

可见,童蒙求我,作为不易的教育本质,是蒙卦的告诫,也是联合国的建议,还正应了圣经的提醒: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得其時,得其位
周易64卦对人生迷津的指点要义(蒙卦)
《易经参详》释义篇第四蒙
易经与教育
《易经》六十四卦之第四卦蒙卦(山水蒙)
第四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