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考着的教育行者——我的教学风格

01

我的教学风格诠释

育的对象——学生,每天都在成长;教育的内容,每天都在更新;教育的目标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完善。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不但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需要行动。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在信息化日益迅猛的今天,独立而个性、独到而深刻的思考,是我们保持正确且高效前行的根本。作为师者,要想践行自我的教育理想,并顺利建构起自己理想的教育,足够的、理性的、积极的思考,无疑是必由路径之一。面对不同的生命个体,置身于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教育环境,惟有具备思考的习惯,掌握思考的方法,运用思考的手段,进而让教育教学更加的适应儿童成长的规律,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策略,收获教育的幸福。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思考已经成为我的工作方式、生活状态和成长路径,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成为我成长路上最有力的支撑。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行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一种潜心修行的风骨。任何道路都不是一片坦途,特别是在教改步入“深水区”的今天,其艰辛与困难更是前所未有,需要我们具有行者的坚韧,沉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

行以践思,思以导行。行与思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成为我教育教学的两极。发现、思考、实践,再发现、再思考、再实践,作为一名思考着的教育行者,我在教育的道路上且思且行,不断的在嬗变中收获着新的高度。逐渐体会到“深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02

我的成长历程

从学生时代开始,数学就是我最爱的学科。我折服于数学老师的睿智,感叹着数学世界的奇妙,沉醉在数学思考的过程,品味着数学研究的乐趣。高中毕业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数学相关的专业。从教21年,我用思考划下行走的印迹,用行走踩出思考的半径,带着对学生的爱与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不忘初心,从普通的数学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正在向专家型教师努力。

(一)初入教门,求课堂教学之“方”

1999年,我进入南海丹灶金沙东联小学任教,来到教师生涯的第一站。初登三尺讲台,一切都是新鲜的。第一节课、第一次测验、第一次家长会……在老领导和有经验老师的帮助下,我的教学工作慢慢走上了正轨。但是我知道,每个学生的每节课都是独一无二、无法重来,要让每个孩子在每节课都有成长。我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每节课,在每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从几句话到一段文字,再到一篇小文章。在反思后,又进行二次备课,完善教学设计。

当时我主要任教五、六年级,每两年就会有一次循环的机会。我要求自己每轮循环都要像第一轮上课一样认真对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野,对教学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反思和改进。每一次反思都产生一个新的感悟,每一轮的课堂又会产生一个新的反思。就这样,几轮循环下来,我惊喜地发现:课堂上学生的眼睛亮了,举手的学生多了,数学课堂越来越有生气了。对于数学教学基本方法的掌握,夯实了我的教学基本功,让我品尝到思考与行动的力量,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渐入佳境,明教学教研之“术”

2001年我进入桂园小学任教。自从踏入桂园小学,每天我都在观察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从他们的身上,我总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新的生长点和思考点。同时我也开始了培训学生数学竞赛的工作。通过研究教材、研究试题、研究培训模式等,边研究边实践边调整的过程中,我的培训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勇于争先的思想品质。在此过程中,我对小学数学乃至初中数学的知识框架与体系、数学知识的本质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些都使得我的教学更趋向于思考性与挑战性。由于成绩优秀,我五次被评为广东省优秀辅导员。

2007年开始,我主持了国家级课题研究《应用MP-Lab促进小学数学知识建构研究》。课题顺利结题的同时,我的录像课、论文等都获得了国家级奖励。我主持了区级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主题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开发了系列课例,也获得了多项奖励。艰辛的研究过程,不但令我学习到教育科研的规范方法,更重要的是使我进一步明晰了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研究领域: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通过课题与项目研究,我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对教学的思考不断深入,探寻到了更多教学的规律。随后我主持和参与了更多课题的研究,也开始带领团队做研究、做项目,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带动了一批青年教师成长。教育科研,已经成为了我教育工作中重要的部分。

(三)收获成果,悟为师治学之“道”

2010年,我加入了桂江小学大家庭。记得我在桂江小学开展的第一项教研项目是当年的小课题申报工作。我以身示范,先带着备课组的老师们申报了一个小课题,和老师们一同对六年级分层作业进行着实践与总结。半年过去了,参与研究的老师班级的成绩都有了进步,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业有了很大的提升,老师们尝到了研究的“甜头”。第二年申报小课题的老师多了起来。我和老师们一同讨论研究的方向与计划,帮助老师们逐字逐句地修改申报书。小课题研究成为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发动机”,老师们专业成长的“助力器”。而我也在一轮又一轮的小课题培训、管理的过程中,领悟到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从教研处主任到主管教育科研的副校长,行政管理工作日渐繁忙,但我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却从未停步。此领域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鲜有先例可参考,不但涉及最新的技术,还要深挖学科特质,更要将两者相融相促,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我和项目组的老师们“逢山开路,遇河搭桥”,坚信“用起来就会好”。为了一个个精品课例、一篇篇高水平的论文、一场场推广活动,记不清有多少个通宵达旦、日以继夜的工作。我们一边思考一边实践,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再实践,构建出“三环双辅”数学智慧教学模式。《以信息化推进学校教学全面创新发展的行动研究》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深化应用·融合创·智慧启航》被评为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信息化建设和课程建设两项成果获佛山市教改成果一等奖。

在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成果接踵而来。我的论文、课例、研究成果等纷纷获奖或发表。多篇论文发表在《广东教育》、《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等专业刊物。论文《例谈核心素养视角下以项目式学习方式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研究》、教学设计《圆柱侧面展开图》等都在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成果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近年来,经常有学校或团队邀请我开设讲座,我也非常乐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研究的苦与甜、经历与收获,我指导的青年教师多次获得了国家级、省级等奖励。每一次的讲座分享和交流指导,也促进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梳理与思考,教学主张日渐形成,教学风格逐渐成熟。2020年9月,我踏上了新的教育沃土——怡海五小,继续发挥着“思考者的行者”这一教学风格,向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奋进。

03

我的教学主张

为了让学生爱上数学,通过学习数学学会思考、形成研究的精神,让数学教育实现它的价值,我主张以“爱护与尊重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数学教育”的教学理念,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组织简约深邃的课堂活动引领学生思考与探索。师生在研究中共同遨游于博大精深而又美轮美奂的数学王国,品尝和探索数学科学的精义和奥秘,以达到启智无痕的教学效果。

(一)在轻松和谐的数学学习氛围中激发学习动机

理想的数学课堂不应该是紧张的,紧绷的神经、紧张的关系会令到课堂主体之间的互动崩塌。我们应尽可能在轻松的互动中引领学生完成思维的启发和问题的解决。用幽默的语言,肯定的表情,亲和的动作,让学生在没有“负担”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尊重与重视,都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机会与接纳他人。教师作为课堂中参与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一起突破困惑,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那么,学习就成为一种幸福,课堂则成为创造与体验幸福的过程,学习动机便变得更加纯粹与可持续。

(二)在简约深邃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引导思考与探索

活动必须简约,因为课堂时间非常有限;但简约而不简单,要在有限的时间,释放更为深邃的空间以容纳更多的自发、自主、自觉的学习行为。我们要尽量给学生足够充分的空间与时间进行思考与探索。同时在精炼的课堂教学内容中,深挖知识间的联系与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通过举一反三的变式训练,通过知识迁移达成能力和素养的“生长”。让学生在深度思考中,感受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背后的规律,实现“恍然”之后的“大悟”。

(三)追求达到启智无痕的数学教学效果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即开导、循循善诱;智,一曰智力,一曰智慧,即善于学习、思考和发明、创造之能力与素质。启智,即通过教师富有创意与建树的教导、启发、引领,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潜能,实现培育人才、塑造人格之目的。无痕,则是遵循规律,根据知识和学生的特点而教,让知识与能力的习得自然发生,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思维。我们在数学课堂上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通过数学教学,激活、开启学生智慧,同时培养学生“行(实践)”的精神。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而这一切都要教师根据知识特点和学情随时灵活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让学习自然发生,真正实现启智无痕。

作者简介:

潘光志,男,佛山市南海区怡海第五小学校长,小学数学高级教师,现任广东省教师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专家库成员、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主持《基于新动力课程的视像中国课程实践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并获得奖励,曾被评为佛山市名教师、佛山市优秀教师、南海区“十佳教师”、南海区数学学科带头人等多种荣誉称号。

资料来源:

李西鹏,潘光志 主编,《明师教学风格案例的多维解析》(上),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第31-42页。原文约1万字,本文节选其中一部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做、学、问: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思维的深度与理解的宽度
课堂,“学问”蕴藏其中(转载)《教育
2013年4期《学子·教育新理念》目录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几点实践和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价值及策略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