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专题讲座:课例与课例研究

[转载]专题讲座:课例与课例研究

专题讲座:课例与课例研究

 

 

一、校本研究行动策略的反思

 

■反思:从教学叙事和课堂观察,到课例研究,再到案例研究,这是校本研究,特别是校本教学研究的系列实践环节。

 

 ■中小学“校本研究”的行动策略(调整版)

1、从教育叙事研究开始行动: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改变教师“做研究”的话语方式,唤醒教师主体意识。

2、以教师博客支持教育叙事:搭建网络叙事研究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和思想互联。

3、以观察研究深入课堂教学:发现和揭示教学问题;通过行动和反思,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4、开展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研修: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全面提升教师承载新课程的教学能力。

 5、开展以案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研修:实现教学、研究、学习、培训的结合,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6、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校本研究为载体,创新教研制度,重构教研文化,建设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学校。

 二、教学课例

 1、教学课例及其特点

 ■对“教学课例”的两种不同的理解:

 其一:“课例”即课堂教学案例,是“案例”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过程中的故事。课例是案例的特殊形式。

其二:与专业研究工作者不同,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节节具体的课,他们研究的也正是这一节节具体的课,这种以一节节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我们称之为课例研究。

 ■“教学课例”是什么: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从而给出“问题解决”的示例。

 2、“教学课例”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

 ——“教学课例”反映的是课堂教学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主要包括: “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

 ——教学课例的各部分内容,正好对应了当前中小学教研活动中最常用的几种形式:

                                             教学设计——  教学实录 ——   教学反思

                                       ↓                    ↓                      

                                             集体备课               听课                 评课   

                                                  说课              (观课)        (议课)

 

3、教学课例与教学案例的区别

■教学课例:以某一具体的课(特定学科/年级/教材版本)为研究对象,揭示“做什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怎么做”(教学策略)以及“做的如何”(教学评价与反思)。主要涉及本课中各类教学问题的解决,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学案例:虽然也以课为研究载体,但它主要不是研究如何上好这一课。它是围绕包含教学问题的典型事件,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了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主要目的是组织案例教学,或为案例分析教研活动提供基础材料。不仅必须“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而且直接指向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提高本课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运用于本学科其他课,或者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

4、优秀的课例必须“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优秀的教学课例,不应该表现为对某一课教学流程的罗列式陈述。需要重点描述本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设计思路、问题解决的过程、效果和自我反思。

■优秀的课例是供教师研究的课例。优秀并不是指教师执教的“课例”本身完美无缺,而是指执教者与同事一同努力,透过“课例”学习到什么,能够帮助解决什么问题,这才把握了撰写课例、围绕课例展开研究的真谛。

■优秀的教学课例才是案例的来源:案例的搜集和开发必须来源于课例,来源于课堂教学的真实生活,但是案例又是对课例的加工和提炼,它源于课堂教学生活但同时又高于课堂教学生活。

5、“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例,需要对设计和记录的原始文本资料做出选择

■即:围绕着教学问题,对“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资料进行取舍和剪辑,以便集中反映教学问题及其解决过程。“教学反思”更需要集中于对问题解决的思考和讨论。

 

 ■如果教学课例不能够发现、揭示和提出教学问题,那么,这种课例至多也只能用来供他人观赏或模仿,难以做到以课例为载体开展教学研究,组织教师讨论和交流,课例也将异化为“展示课”的记录文本,丧失了写作课例的本源意义。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

 6、教学课例中的教学反思

 ■我们经常强调教师要进行“课后反思”,包括对课堂教学过程(或文本实录资料)进行反思。反思是就是“回头看”,通过反思看到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按照杜威的说法,所谓“反思”就是去“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反思“我们的活动和所发生结果之间的关联。”

 ■发现问题需要有“眼光”,教师的“眼光”就是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写作一个优秀课例的基本前提——从似乎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从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中捕捉到问题。

 ■“教学课例”反思什么:在写作课例前,要认真进行“问题分析”,结合“教学实录”(文本或视频)进行反思:课堂上产生了哪些教学冲突?这些问题是如何发生的?它的背景是什么?这些问题有没有研究的价值?是否能够链接新课程教学的理念等等。

 ■示例1:   教学课例《质疑课堂小结》

 7、教学课例必须围绕新课程要求,揭示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课例”,其“教学目标”必须体现新的课程标准,关照学生的学习结果;其“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要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方案,有利于确立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其“教学反思”也必须把课例问题作为深入思考的对象,重点关注学生真实的课堂生活:学生在学习什么,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课”怎样教才能更好地适合学生的需要等等,反映出教师对新课程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调控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做到了“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把握各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教学建议,与所观察到的师生实际教学行为的差异之中,揭示和发现课堂教学问题。例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等。研究者可以从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特别是从实际的阅读教学观察中,分析是否有与上述要求相悖的行为,从中揭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示例2 :教学课例《科学课上遇尴尬》

     三、课例研究

 1、课例研究(lesson  study) 

 ■围绕一节课展开,主要研究“如何上好一节课”,重点解决上这一课中存在的某些教学问题,聚焦于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把研究融入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评课全过程。

 ■课例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就是“教学课例”,也包括教学设计方案(教案)、说课文稿、教学叙事研究报告、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研究论文,以及对课例的分析报告等不同的形式。

■从实质上讲,课例研究也不是完全着眼于改进这一节课,仍然是一种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发展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指向的教学循环研究。

 2、课例研究的基本步骤

 ■课例研究是日本和美国中小学常见研究方式,目前正成为我国中小学重要的教研形式之一。基本操作步骤为:

      确定教学内容(选课)→个人(或集体)备课→上课和观课→说课和评课

      有时还需要在此基础上修改教案,用改进的方法在其他班级上课,再次组织教师观课和评课。然后把改进的过程和结果与其他教师分享,修改和完善教学课例。

    ■课例研究的过程,无论是备课、观课,还是评课,都应该围绕问题展开,“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进行。

 

    ■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

 3、课例研究的基本特点与目的

 ■特点: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研究。需要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例充当研究的载体。

 ■目的:校本研修中的课例研究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改进。

     4、课例研究的常见形式(围绕问题解决而开展):

 ■多人同课:指年级学科组(备课组)或教研组的多位教师同上一节课。

 ■一课多轮:指同一位教师连续多次在不同班级上同一节课,在观课、评课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模式。

     ■同课异构:指不同教师以不同的设计构想或不同的教学策略上同一节课,在相互观课的比较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课例文本的丰富与完善:通过上述课例研究活动,教学课例的文本将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完善,成为某一问题(或某些问题)解决的系列行动过程的记录、描述和反思,成为今后借鉴、学习和研讨的对象。

     ■示例3:如何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交流(上海小学“一课三轮”的课例研究)

    5、课例研究的类型

     ■问题式课例研究:通过定性或定量观察,以归纳的方式发现和整理而直接获得,然后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能够链接新课程理念的典型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行动(归纳法)。

     ■主题式课例研究:预先由学校或教研组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发现和梳理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课例主题,然后,组织教师联系主题进行观课,重点揭示教师教学行为中与主题相关联的问题(演绎法)。

     ■混合式课例研究:上述两种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往往交织在一起。例如,以课堂观察的方式,发现和归纳出一批问题,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形成课例;若课例问题具有共性特点(多数教师共同困惑或感兴趣的、跨学科的),便形成了某个主题;组织教师继续围绕主题进行下一阶段的课例研究。

     6、基于课例研究方式的“研究课”

■在课例研究的基础上,要把传统的“展示课”向“研究课”方向发展。目前中小学经常开展的展示课(或称为“优质课”)活动,由于缺乏研究成分而且多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授课教师往往以排练方式重复“表演”,使得许多“展示”异化为“做秀”。

■校本研究倡导基于“课例研究”方式的“研究课”,即:围绕课例需要解决的问题“备课”(个人或集体),根据课例预设的目标和策略“说课”,围绕课例问题解决的思路“上课”,实际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组织“观课”;通过比较课例的预设与教学的生成,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自我反思,并组织同行和专家“评课”。

“评课”主要不应是针对教师的授课情况做出简单的评价,来考核教师业务水平。

一般的校内教研活动都是事前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讨论,事后却只用短短 30 分钟议论一下就结束了。事先之所以花那么多时间据说是为了避免事后被说这说那。这种防御性姿态,以及观摩者对授课教师评头论足、一味指责别人缺点的研讨方式,都必须改变。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讨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摘自[日]佐藤学 《静悄悄的革命》

■要营造以人为本、互相关怀的教研文化和同伴互助的氛围,建立一套独立于教师考核体系之外的教学教研评价体系,让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实现同伴互助和合作学习。

组织教师围绕问题进行不带有褒贬色彩的“讨论”和“对话”,展开充分的交流。使校本研究的评价也能成为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常规活动。成为授课教师、同行教师和评课专家共同研究的对象,共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探讨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效果的策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共同提高教学能力。

■许多专家都建议把我国中小学的“听课”改为“观课”。

 “听课”不仅要“听”,还要“看”——看学生的情绪状态、交往互动状态、思维状态,以及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成效;看教师的教学思路、情境创设、气氛调节、问题处理方式等等;还需要记录和思考,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丰富的研究活动。

■观课实际上就是“课堂观察研究”,可以采用观察研究的各种方法进行。观察的对象虽然是“课”,但关注点却是揭示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 ,以便进行“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行动。

7、“教学型”和“研究型”校本研究

■“教学型”校本研究:主要方式就是“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主要适合于年级学科组(备课组)组织教师经常开展,在日常教研活动进行,属于“短、平、快”的小课题研究。

■“研究型”校本研究:主要方式就是“案例研究”。案例研究主要适合于学校教科室组织全校教师(或学科教研组)共同进行;以影响学校发展的共性问题为研究对象,每学期组织若干次,属于学校(或教研组)层面的“课题研究”。

 既要提倡“教学型”校本研究,努力破除教师做研究的神秘感: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进行校本研究;也要提倡“研究型”校本研究,防止校本研究的狭窄化:教师不仅仅只是研究如何上课。

■要在两者结合基础上,重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实现“课例研究经常化,案例研究做引领”,融入常规教学教研过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展课例研究促进校本教研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教学课例与课例研究
对有效的校本研修活动的分析和例举
课例研讨操作要点
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