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饮食劳倦伤脾之方:枳实消痞丸
   枳实消痞丸又名失笑丸,是李东垣《兰室秘藏·心腹痞门》中的名方,由参、白茯苓、白术、炙甘草、麦芽曲、厚朴、枳实半夏曲、干姜、黄连组成;功用为消痞除满、健脾和胃,主治脾虚气滞之心腹痞满证,症见心下痞满、厌食乏力、懒软倦怠、大便不畅、苔腻而微黄、脉弦。

  心腹痞满证在临床上极为常见,该证以心口或上腹部的痞满为主要表现。何谓痞满呢?其实没有什么病人会直接告诉医生,自己有痞满的感觉,原因在于痞满是一种很难描述的感觉。中医学上的“痞”用来形容胸腹间的气机的阻塞不畅,常常表现为上腹部的一种似痛非痛、似胀非胀、非饥非饱的满塞感。这种感觉患者往往难以准确描述,常伴随有食欲降低、全身乏力、疲软怠惰、大便不畅等症状。

  本病的病机较为复杂,李东垣著名的“饮食劳倦内伤论”在解释本证的机理时颇为有用。该理论认为,饮食劳倦伤脾胃,饮为湿邪,治湿宜发汗、化湿(茯苓、白术、半夏)或上下分消;因饱食而伤脾胃者,又有寒热轻重之分,寒者宜温(干姜),热者宜清(黄连),轻则内消,重则除下(大黄、巴豆);劳倦伤气而致虚损,治宜温中补气(四君子汤)。

  我们用“以方测证”的方法来反推本方的机理。由于脾胃论核心理论中还包含详尽的用药指南,我们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指导:伤于饮者,用半夏、白术、五苓散等;伤于寒食者,用半夏、干姜等;伤于热食者,用枳实、白术、麦芽、黄连等;补中益气,用人参、白术、甘草等;重证除下,宜用大黄、巴豆等。从枳实消痞丸的组成可以看出,所用药物涉及寒、热、湿、虚多个环节,但未用泻下除滞之品,说明病证尚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本证的病因病机是脾胃为寒热饮食及劳倦所伤,寒热错杂,虚实并见,尚属轻证。此外,对于中满腹胀,李东垣有早期以湿热为主的理论。本方用药总体上热重于寒,从这个角度出发,也能推断出本方证应为轻证。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李东垣针对脾胃病常见病因设计的一个通治之剂,通治饮食劳倦伤脾轻证。本方可以被看成是仲景名方半夏泻心汤的一个充实丰富之作,增强了全方补脾行气之功。

  本方中加用了厚朴、枳实等行气破气之品。痞满属于气机闷塞,法当行气消痞。但同时也应认识到,香燥行气之法在宋代《和剂局方》中的运用非常普遍,因其过用而形成用药时弊。至金元时期,医家们多对此保持高度警觉,避免落其窠臼。因此,在对本方的功用进行归纳时,避免强调行气的功效,似乎更加贴近其立方本义。

  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本方具有增加胃排空和肠推进速度,调节胃肠运动的功能。临床常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糖尿病胃轻瘫、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贲门失弛缓症、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属于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者,疗效显著。本方用药和机理十分类似半夏泻心汤,此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具有良好的临床用药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消导方之枳实消痞丸(又名失笑丸)
枳实消痞丸(失笑丸)
寒热并用法在痞病中的应用
枳实消痞丸[中医方剂名]
消食剂之健脾消食 健脾丸 失笑丸 枳实消痞丸 葛花解酲汤
21.饮食伤脾论/五苓散/葛花解酲汤/枳术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