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几句古话解释变了

有几句古话解释变了

2011.03.08

 

年轻时写文章老爱用一句话,叫做:“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其实那个时候对这句话一点儿也不理解,只不过是从报纸上抄来用之而已。年轻时写的文章叫“大批判文章”,是处在有名的“评法批儒”的年代,未谙世事的毛头小子、文弱丫头们,篇篇文章都带有浓烈的火药味,还经常在班里、学校里的批判大会上火气十足地念给大家听。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的年轻人还是挺好玩的,人不大可都是那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者我们的国家,天下者我们的天下,我们不说谁说”的有责任感,有旺盛的“革命激情”。一晃快有四十年过去了吧,回头看一眼才真正体会到了“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一语确实不虚,现在的年轻人与我们那个时候已经没有半点儿一样的地方了(是不是“进步”不去说),连当时对很多古话的理解如今都变了样了。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这是当初批孔老二时经常批的一句话。“刑”是刑罚,是拷打、杀头等皮肉之苦或被剥夺生命;“大夫”是最小一级的官;“礼”是什么不是太清楚,反正比“刑”要好得多;“庶人”就是老百姓,就是我们无产阶级。当时的理解就是,孔老二提倡严格的等级观念,当官的犯了罪也不处罚,而好的待遇永远也轮不到百姓头上。

其实自秦汉以来,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把“下”作“下到”,“上”作“上到”解。如今有人认为这种解释,与原话的本来意义是违背的,这是“以封建的特权观念去解释带有原始性质的、以天神报应为根据、以血缘宗亲行正义的远古刑礼观的一种误解”。这些人认为这里的“上”是“重视”、“下”是“轻视”之意,这句话应该解释为“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比如以在电视上讲《三字经》闻名的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讲《三字经》中就解释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上”是“优待”的意思,“下”是“排斥”的意思,整句话意思是:“士大夫也不会量刑上受到优待,老百姓不被排斥在礼仪之外。”更有甚者,有人认为这句话是与后世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脉相承的。

看看,如今的解释与过去相比完全地颠倒过来了。

“唯上智下愚不移。”

这也是一句当初批判孔老二经常批的一句话。当初认为,孔老二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把奴隶主贵族阶级称为具有智慧的上等人,把广大劳动人民称为愚蠢的下等人,而且这些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当初我们是用广大劳动人民在伟大的共产党领导下翻身做主人、对反动阶级实行“铁的手腕”无产阶级专政这一铁的事实来批驳的——劳动人民才是智慧的、劳动人民翻身成了“上”的统治阶级,原先的统治阶级才是“愚”的、成了被专政的阶级了。

现在有人解释说,过去把这句话解释为“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的”,是把意思完全弄反了;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性情的”。解释者说,从这句话的本意来看,孔子认为人的性情大都是可以改变的,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才是不可改变的。解释者进一步解释:把性情附会为等级、地位的世俗的东西,以此证明孔子是封建甚至是奴隶等级制度的鼓吹者,这实在是很荒唐的。其实,孔子对人性是有着很透彻的了解的。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第十九)人的天性本来是相近的,因为习惯不同而逐渐使他们差距远了。所以他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第十五)我对每一个人都可以加以教育,没有贫富贵贱等区别。实际上孔子的学生中几乎各类人等都有,他因人施教,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平等对待。颜回可能是最穷的,却是他最欣赏的学生。其实,孔子看人是否卑贱,并不是注重于这个人是否有地位、生活是否富裕,而注重的是德行。

孔子不注重人的贫富等级,只注重人是不是具有他所提倡的德行;具有最上智慧的人是不需要教育的,他们的“不移”是件好事,最愚蠢的人顽固不化,怎么教育还是“不移”,也只好不去管他,要对绝大多数人进行教育使之“移”到他孔夫子提倡的“德行”上来。那就是说,“唯上智下愚不移。” 这句话,其实是孔夫子贴出的招生简章了!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这是当初批判孔老二“男尊女卑”必须要批判的一句话。孔丘的这句话就是在说“女人”与男人中君子相对的“小人”是不好相处的。孔老二瞧不起“半边天”,简直罪大恶极!当时还有人在“小人”二字上做文章,说孔老二瞧不起没有钱读书的人,把劳动人民说成是“小人”,还说劳动人民“难养”,更是罪大恶极、罄竹难书了!

到如今有人这样解释:女人是这个样子啊,你和她亲近,她就和你耍脾气,使性子,疏远一些又怨恨你不理她不关心她;把“小人”解释成小孩子就合理了。试想一下,那个时候我们男人要“养”的不就是自己的孩子和女人嘛!想一想,谁会和你撒娇?谁会埋怨你不爱他?谁会在意你是否想亲近他?女人和小孩完全符合语境啊!再说,把女人比作任性可爱的小孩子不是很贴切吗?再说,我们不要一味的把古人想的多么古板,他们也是人,有人的感情,有人的喜怒哀乐,有人的七情六欲,孔子当然不例外。他有他的爱人,他有他的孩子,这样的孔子才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因为他也在苦恼着我们的苦恼。

到如今还有人说,目前这句话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表述的是孔子的择婿观。“与”在这里指嫁的意思,是“嫁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把女儿嫁给小人,才难相处。近之,其品德低贱,行为无赖,近不得;远,心系女儿,远不得。二是他骂的是一个特定的女子。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先秦儒家语录体政论文典籍,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但通览全书,孔子对待妇女的态度不但不歧视,反而十分理解和尊重。是他去卫时发现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来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并不是真正支持他来这教化卫国民众的,尤其是那个卫灵公的夫人,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开炫耀。离开之后,心情平复了,想起卫国公老婆那种仗着得宠,骄横跋扈乱政扰民的事,就发出了此感慨。

前些日子还看过一个更绝的解释,把“女子”解释成看小孩子的母亲,把“小人”解释成被看的“小孩子”,通过特定的断句把这句话解释成:“只有女人才能够看好小孩子,因为小孩子你离他近了他撒娇、你离他远了他生气。”意思是说男人看不了小孩子,此句话是对女子大加称赞。

看看,还是如今开放,解释得是不是有点儿离谱了?

我想,之所以对如上几条古话四十年来出现了不同的解释(有的可能不是四十年来的变化,而是别人解释的与我当时理解的不同),是社会变化造成的,是人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造成的。我老觉得,不管是古人的话也好、现代的旁人的话也好,其实其本意只有说话者一个人知道是什么,别人都只能是“猜”;即使是当场有人听到了,马上就问说话者说的是什么意思,说话者也有可能出于某种目的或因为什么原因,把原意给隐藏了。或许这大概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就是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不过,怎么“猜”别人的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要涉及到很多很多东西或事情。比如要考证那一句话究竟是不是那个人说。特别是在中国,特别是古代名人的话,张冠李戴的情况不少,因为在中国拉大旗作虎皮的事情是很多的。搞大批判的时候年轻人根本不会批判,只是说出一个“坏人”的一句话,然后找出一个“伟人”或“好人”的一句不同的话,就算批判了。即使是现在,仍然存在着这种现象,为了证明这句话是对的,说成是某某“伟人”或“名人”、“好人”说的就算作对的了。再比如要考证一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就要考证说此话的那个人说别的话时同一个词都是什么意思。真要是那个人在说某一句话时有意调侃,给同一个词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别人还真的不好弄明白其话的真实含义了,特别是对古人的话,语境完全不了解,就更加困难了。还比如要考证说话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人们总是简单地认为好人说的都是好话,坏人只能说出坏话来,最起码是别有用心的。其实,好人与坏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天然的界限,更何况好人也不是一辈子都好、坏人也不是一辈子都坏,话的好坏与人的好坏不一定成什么正相关的。就拿孔丘来说吧,他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两千五百年来,总是讨厌他的人把他的话说得一无是处,崇拜他的人把他的话说成万世明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好恶,不同的时代人们的好恶也会发生变化,对同一句话出现不同的理解、甚至相反的理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下面想对人们常见的一句话谈一点儿自己的看法。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有人在网上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谚语本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因为运用了对仗,可惜“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对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古人便把这句改为“无毒不丈夫”了,成为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

也有人在网上呼吁,社会上常讲:“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本来 “无度不丈夫,”被人错读成“无毒不丈夫”。让人误认为要“狠毒”才是丈夫。“度”就是度量、气度。没有度量的人不能称为丈夫。“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是培养人们的容量,是很好的格言。不应误解!

还有人言之凿凿,“无毒不丈夫”辨误:不知从什么年代起,“无毒不丈夫”这句话,成了行凶作恶或野心家、阴谋家的思想行为的“理论根据”,并以此作为他们下毒手的信条。其实,这句话是以讹传讹而来,并非原句原意。它的正品是由“无度不丈夫,量小非君子”两句寓意深刻的对联式谚语组成的。意思是心胸狭窄、缺乏度量的人,就不配作丈夫君子。这里的“丈夫”,是指有远见卓识、胸怀宽广的“大丈夫”之意,“无度不丈夫”中的“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来恰成“度量” 一词,其本意有如“宰相肚里可撑船”一词的意思。后来,“无度不丈夫,量小非君子”这句话民谚在长期辗转流传中,音义皆变,结果以讹传讹,竟错成“无毒不丈夫,量小非君子”的凶言恶语了。

还有好多好多人认为“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就是由“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误传过来的。可我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而且这两种说法与我小的时候所接受的话都不一样,因此很想也说一下自己多少年来的成型的看法。

可能还是在我很小的时候,起码是刚认识一些字、刚懂一些事的时候吧,接受的这句话是“量小非君子,无独不丈夫”。尽管如今那么多人都认为应该是“无度不丈夫”,尽管在电脑上一敲这一串拼音就出现“无毒不丈夫”,我还是认为只有“无独不丈夫”才是更确切的。理由如下: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读着别扭,这么别扭的一句话流传不下来。况且,“君子”“丈夫”都是指男人中的好样的(古代多是指男人),“量小非”“无度不”又是一个意思,那两句话不就是简单的重复吗?是简单的重复,上下句既不是接续关系,更不是递进关系,古人们干嘛要这么罗嗦呢?

说因为读着别扭被讹传成了“无毒不丈夫”。那么这个“无毒”与前句的“量小”有什么对应关系吗?“无毒不丈夫”就是“有毒才丈夫”,这个“毒”就是“下狠手”的意思吗?只有下狠手才能被称为“大丈夫”吗?这总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丈夫”含义不太沾边。

而“量小非君子,无独不丈夫”,不但读来平仄和谐,而且前后句内容正好对应。前句是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君子”,必须有一定的度量,能够容人容事;后句是讲:只有“度量”还是不够的,作为“丈夫”还必须“独立于世”,不能随波逐流。前后两句话就像数学中给一个函数下“定义域”一样,给人们心目中的好男人——“君子”“丈夫”规定了上下两边的界限:不能容人不行,随大流也不行!事实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历来都是从这样的两个方向来规范“君子”“丈夫”的行径的。熟悉历史人物的人也能知道,不少历史名人可以称得上“君子”,但不配称为“大丈夫”,如柳下惠;而有的历史名人完全可以称得上“大丈夫”,却无论如何称不上“君子”,如曹操。在古人眼里,突破“定义域”,不管向哪个方向偏,都是不完美的。

当然也可能有人会说,“独”就是“不容人”,就是“孤家寡人”,与前句矛盾。其实,正是因为从字面上看存在矛盾,才是从两个方向给出了作为“君子”“丈夫”的具体“度(duo阳平声)量(liang阳平声)”——朝哪个方向走过了,都是过犹不及,这正是古人要求完美的良苦用心,要不怎么说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真正能既被称为“君子”又被称为“丈夫”的人屈指可数呢!只朝一个方向做出规定,那符合的人恐怕就太多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本意
误传千年的三句话
拂晓晨星文学笔记:被误解的中华传世名言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真的是要有毒吗?
抠字眼儿:“度”怎样会演化成“毒”?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