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贵瘦硬方通神——柳公权《神策军碑》赏析

文◎胡利平

北宋名臣范仲淹《祭石学士文》称颂石延年书法,有“曼卿之笔,颜筋柳骨”之句,“颜筋柳骨”遂为后人用来评论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柳公权与颜真卿齐名,其书法世称“柳体”。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父柳子温,曾任丹州刺史,卒后赠尚书右仆射。兄柳公绰(763—830),字起之,是身历宪宗、文宗两朝的名臣,曾任检校左仆射、潭州刺史、兵部尚书、河东节度使等官职。

《神策军碑》是柳公权的楷书代表作,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并序》,崔铉撰文,唐会昌三年(843)立于唐禁内。原石早佚,碑石大小不明。由于原碑立于皇宫禁地,不许随意捶拓,所以拓本极少。

唐柳公权《神策军碑》(局部)

柳公权以书入仕,位至皇室侍书,即朝廷专职书法教师,受到当朝最高统治者的敬重,名声极其显赫。文宗有“钟(繇)、王(羲之)复生,无以加焉”之誉。宣宗召升殿,御前书三纸,笔墨伺候的都是当朝要员——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砚,枢密使崔巨源拿笔,恩宠胜过当年翰林学士李白御前作乐府新词。《旧唐书》记载:“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笔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贷贝,曰:'此购柳书。’”柳公权书名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柳公权书法初出自柳氏家学,刘禹锡《酬柳柳州家鸡之赠》有“柳家新样元和脚”之句。“元和脚”即指柳宗元书法。柳宗元大柳公权五岁,是公权族兄,柳公权书法幼时受其影响。柳书出之于颜真卿的论点始于宋代苏轼,《东坡题跋·书唐氏六家书后》云:“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颜真卿长柳公权七十岁,柳公权是否学过颜书,他不曾明说。后人多以“颜柳”并称,且视颜、柳为一脉相承。

《神策军碑》碑文中所谓的左、右神策军,皆为大唐天子最精锐的部队,由拥立武宗有功的宦官仇士良指挥。当武宗驾幸左神策军军营时,仇士良乘机奏请圣上准立此碑以纪圣德。柳公权书写此碑时六十六岁,为右散骑常侍,由于是奉圣旨所立,因而每一笔画都竭尽心力,故此碑显得特别端庄肃穆。

孙过庭《书谱》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从《神策军碑》起首“皇”字看,点画遒劲浑厚,中锋运笔,提按分明,强调起笔收笔动作。这一基本用笔格调决定了全篇。柳体的点法方圆并用,圆点丰厚滋润,方点斩钉截铁。柳体的横画方起圆收,其起势往往逆锋入笔,与魏碑露锋切入成方状有别,行笔横扫向右,末端顿笔圆收。字中的长横主笔,多半左伸右缩,两端粗,中间略细,并呈欹侧姿态。尽管柳书强调笔画两端的顿挫收拾,但并没有形成“中怯”之病。

《神策军碑》中竖画起笔与方点的起笔一样,多二次折笔形成方头,末端或顿笔圆收成垂露,或放笔出锋成悬针。撇的运笔速度比较迅疾,长撇轻且有光滑的弧度,一如颜体,短撇重而挺直。柳体的捺画如同颜体有蚕头燕尾之态。这种捺法一波三折,力透纸背。柳字的钩画多调锋重顿,含蓄出笔,呈鸟嘴状。与柳公权的另一名作《玄秘塔》相比,《神策军碑》用笔规矩中有变化,峻拔中显灵气,方劲中更见圆厚丰腴。古人论书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柳字用笔即以骨胜,虽瘦劲而不露骨。后世初学柳字者往往偏重于骨力,而忽略了其劲健之外丰腴妍润的一面。

唐柳公权《神策军碑》(局部)

《神策军碑》结字中宫收紧,主笔舒长清健,其余笔画紧缩,于谨严中呈疏朗、开阔和放射之势,这是柳公权继承欧阳询、颜真卿楷书风格而又自创新意之处。柳字以骨胜,而主笔的“骨”尤为突出,堪称“主心骨”,其结构大多依据主笔布势。如“神”“策”“军”三字中的长横长竖都特别舒展、有力,而字的中心却收得很紧。柳体的这一结字方法显然吸收了欧阳询楷书的结构特征。与《玄秘塔》结字偏取纵势相比,《神策军碑》结字多呈宽博之态。清代孙承泽评价道:“书法端劲中带有温恭之致,乃其最得意之笔。”

柳公权存世的书作除《神策军碑》外,还有楷书《金刚经》《大唐回元观钟楼铭并序》《玄秘塔碑》、行书《蒙诏帖》《兰亭诗帖》等。

对于柳公权的楷书,后世褒贬不一。周必大曰:“(柳)字瘦不露骨,沉着痛快,而气象雍容,欧、虞、褚、薛,足进焉。”《石墨镌华》云:“虽极劲健,而不免脱巾露肘之病,大都源出鲁公而多疏。”清郭尚先云:“柳书香光(董其昌)服其下笔古淡,此非深于此事者不知。好之者以为开朗,病之者以为支离,皆皮相也。”撇开前人评论,实事求是地看,楷书从初唐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到中唐的徐浩、颜真卿,诸法齐备,名家众多。晚唐时期,书法鼎盛大势已去,然而柳公权不甘匍匐在前人的脚下,取众家之长为我所用,独辟蹊径,自立门户,创造了“柳体”。其敢于大胆创新的精神不正是后世书家所缺失的吗?

当然,不争的事实是,由于柳体楷书过于强调用笔提按、行笔留驻、笔画首尾的装饰及转折的顿挫,这样的做法自然是强调了楷法,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点画严重程式化、线条单调缺乏变化、点画端部用笔烦琐而中间虚怯……故而清代包世臣极力倡导“中实”:“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或许这就是后世书家习柳书而难有成就的原因吧。

后人谈论柳公权,于书法之外,还津津乐道其“笔谏”:“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关于“心正则笔正”,启功曾作诗云:“劲媚虚从笔正论,更将心正哄愚人。书碑试问心何在,谀阉谀僧颂禁军。”启功先生认为,心正笔正一语实乃权宜之辞,后世错误推理为只要心正,则必然能书,实则不然。玄秘塔主僧端甫、神策军掌管仇士良皆奸邪之辈,柳公权为其书碑之时,“心在肺腑之间耶?抑在肺腑之后耶?”柳公权楷书劲媚丰腴,艺术之美丑与心中之邪正并无必然联系。启功之说甚是。

唐柳公权《神策军碑》(局部)

笔者以为,“心正则笔正”一语双关,可以理解为是“心”与“笔”或“意”与“手”的联系。古人曾有“书之好丑,在心与手”之说。伪托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心正则笔正”说与之相近。笔乃手操,意由心控,笔随意运,书不妄想。及至心不知手,手不知笔,心手两忘,则合作之书出矣。从这种意义上讲,“心正则笔正”说不也给我们诸多启示吗?

【文章摘自:《书法教育》2020年07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柳公权
柳公权的书法为何名垂青史?用脚写字的老人,给他上了生动一课!
心正笔正,不偏不倚
柳公权:书贵瘦硬方通神
一代书杰----柳公权
柳体基本笔画讲解,初学者的福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