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话破灭:施里芬计划的弊端与脱轨

    作为解析施里芬计划系列的最后一篇,本文当是很多人所在意的一文,既然老谋深算的施里芬千算万算,德军却依旧未能横扫高卢,扬旗巴黎?毛奇的失职和拆台自然是主要因素,可我们还是不得不去深究这一计划天生存在的弊端,从中,我希望大家也能看懂,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坐拥精兵悍将的德国军队最终失败的原因。

施里芬计划的右勾拳

    在施里芬总计15页的备忘录中,他只提倡使用三个作战计划,而用了近十页来预估边境会战的进展和局势,而在他于总参谋长任上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作战计划出自于他1904年的备忘录,如我在之前的文章所写到的,备忘录并不是解决战争的最终方案。1878年以来,总参谋部的备忘录上所书写的作战方案都带着自老毛奇以来于德军中普遍存在的作战思想—机动,进攻,速度,主动性,包围,突然性和歼灭。

    施里芬于1905年写道“如果我军允许法国人朝南部撤离,那我们便必须通过攻击他们的左翼,将他们向东赶向摩泽尔堡垒,逼往阿尔萨斯-洛林-瑞士地区,从而彻底消灭法军主力。”这些想法与老毛器在普法战争中的战略计划一致,即通过迅猛的一击切割法军的战线,从而各个击破。

    不过,普法战争的历史也使得施里芬经常注意到,在第一次决定性的战斗中,一个统帅必须强调自己的无上权威和对部下铁一般的约束,否则就会产生可怕的后果,毛奇在1870年的战争中便险些因斯坦梅茨和禁卫军军长的胡作非为而输掉圣普里瓦会战,失去将巴赞逼向洛林的战机。

8月31日色当会战开始时,老毛奇对德皇说:“近卫师进攻了,我祝贺陛下取得本世纪最伟大的胜利。”

    同时,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必然带有巨大的风险和先天性不足。德皇陆军是否可以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的任务,法国人会那么轻易按自己的节奏行事吗?

    1. 德军步兵是否有能力执行施里芬所期望的快速机动?如何在已经深入敌人境地之时向进攻部队提供后勤支援?

    众所周知,普鲁士陆军在统一战争时期的机动依赖于毛奇从1855年起便一直重点建设的铁路网络,而当德军进入到比利时和法国北部时,德军如果想完成施里芬的野心,是不可能停下来等着工兵把铁路慢慢铺过来再做打算。而如果想要完成从西北方向迂回包抄法军的大规模机动,鉴于工业时代以来自动化武器的成熟和发展,骑兵这一传统的机动兵种无法再胜任他的角色,对于这一问题,施里芬像他在War Game中所做的那样,通过存在于纸面上的部队来忽略这些问题。

    对巴黎的包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施里芬理所当然地认为德军步兵完全可以在保持战斗条件的前提下依旧可以执行他雄心勃勃的计划,根据施利芬的说法,德军前进通往巴黎的道路维护良好(的确如此),他的军队可以胜任这一任务。

    当然,施里芬不是个闭上眼睛装鸵鸟无视潜在隐患的人,他还是在自己离任时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即德军的大规模机动化,“提供新的汽(卡)车,给突击矛头使用,应达到供给给六到七个军准备足够的数量”,如果这一方案落实,将大大提高右翼德军的的机动性和速度。

    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毫无疑问,这是总参谋部继任者们完完全全的短视和忽略造成的,这一忽视可能是德国军事领导层输掉战争的一大主因,但我们不用过度指责,因为这是德国军事高层技术恐惧症的一个例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几十年里,德军高层对武器装备的快速更替造成的影响感到非常不自在,原因是大量的军费被用于新武器的研发和制造,而这使得规模本就庞大的德皇陆军产生了“地主家也没余粮”的窘境,德军高层不得不通过停止某方面的技术研究和装备更替以节约资金。

    与德国军事领导人普遍存在的技术恐惧症相反,施里芬对现代技术创新的态度却极其积极且充满热情,施利芬认为现代通信手段,机动车辆,摩托车和飞艇是当代指挥官不可或缺的指挥和遥控技术,“它们将改变我们对前线的指挥方法,从而改变一代将领。”

动员狂魔老毛奇

    不过,在他离任后,他的继任者们也仅仅是在火炮和铁路方面还保持着技术革新和装备换装,

    毫无疑问,德国在铁路技术方面处于当时的世界第一,然而,相比之下,德皇陆军缺乏在道路上进行战术机动的必要设备。卡车的和生产十分缓慢,即使施里芬强调过机动性对完成其毕生大计的重要性,卡车也从来不是德军高层所关注的优先事项。原因是这一时期的卡车缺乏足够的越野能力,而且通常动力不足。

    因此,小毛奇时代的总参谋部计划在战争期间征用民用卡车,从而在和平时期节省资金,解决经费紧张的问题。但即便如此,在1914年战争开始时,德军几乎没有进行快速机动所需要的运输能力,德军步兵不得不靠自己的双腿完成施里芬的大包围。

    对于后勤,完全是一个暴露德式作战弊端的最好例子,它不仅是施里芬从未重视起来的一大问题,也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国防军的阿喀琉斯之踵。

    施里芬对自己军队的后勤问题不以为然,他认为:“我们进行的是一场快速机动的作战,在士兵吃完他们所携带的食物前敌人就应该已经被歼灭了。即使如此,丰富的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可以提供很多,如果我们的军队施加适当的压力,他们完全可以解决缺乏的供应。”

    对于粮食问题,施里芬给出了一个和腓特烈二世相同的方法,和腓特烈在七年战争时期大肆掠夺萨克森一样,施里芬也打算通过纵兵抢粮这种“粗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粮食供给。

    不过大家也没必要对此惊奇,施里芬并不是唯一一个对后勤补给有盲点的德国统帅。在以往的战争中,普鲁士的军队一般都是在本土或相邻的地区战斗,在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期间,普军沿着铁路线建立了大大小小的仓库保证其后勤,却始终没有建立起一套支撑百万大军出境进行短期作战的后勤体系,大家可能无法想象,德意志帝国陆军,当时的世界第一战争机器,在其军事术语中竟然没有“后勤”,而仅仅使用“供给”来代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最后几年,小毛奇时代的总参谋部通过使用几个十九世纪的数个案例(连一百年前拿破仑征俄都用上了)研究作战的后勤要求。虽然通过研究得出“随着军队增加到数百万人的力量,部队供应的确会变得更加困难”的结论,但总参谋部和他们的前任主官一样,声称:在执行快速和机动战争期间,部队将不得不用最少的物资来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正如在拿破仑时代,法军为了生存和作战需求也没考虑当地的平民(互相比烂)。

    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哈维.斯坦森和美国德意志军事历史学家罗伯特.奇迪诺所认识的那样,这些言论都表明从施里芬到小毛奇时代以来的总参谋部都没有制定完善的后勤概念来支撑其大规模机动战。

    不过对于施里芬而言,他并不关心进行一场快速机动战所不需要的后勤和所谓的“战争道德”,“等你打赢了这场仗,只有神职人员才会指责你。”在他任期内的最后一次War Game中施里芬对自己的部下们说道:“我们的进攻只需要一个自信的统帅,他必须拥有顽强的斗志和不容置疑的权威,如钢铁一般不可摧毁,他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他的时间有限,所以他必须身先士卒,用自己的步枪捣毁敌人,不惜一切代价夺取胜利。”

施里芬的继任者,德意志帝国第四任总参谋长小毛奇

    由于本身就比较自卑,且经常被前任敲着桌子和黑板批判嘲讽,小毛奇在1906年上任后一直没敢找施里芬讨教问题或征求意见,然而,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小毛奇却依旧坚持了前任“先西后东”的战略原则,原因很简单:

    因为他的能力不支持他做出更好的替代方案来应对两线作战。

    小毛奇支持施里芬对法国通过一次大规模的包围战从而将其击败,然后再应对沙皇俄国的进攻。然而,小毛奇却在重要细节上偏离了其前任为其留下的几个备忘录的关键点,其修改最终使得施里芬计划脱轨从而走向失败。

普法战争时期的法军,照片为黑白照片后期上色

    毛奇考虑了自上任以来战争态势的变化,虽然施里芬认为一个集团军足够够对付沙皇的军队(施里芬极其蔑视俄军,其在满洲战争中的表现使得施里芬在日后可能会爆发的-华沙会战的模板中甚至认为只需要一个集团军就能攻占华沙的想法),但毛奇还是不得不考虑俄军自1906年以来的革新与数量膨胀。于是毛奇开始质疑施里芬计划的西线大包围的两个关键前提:

    1. 在东线能否只靠一个集团军钳制住俄军,如果失败,东普鲁士将有沦丧的危险,这将在政治上造成极大的影响。

    2. 毛奇认为施里芬的作战无法击败法国,早在1905年,毛奇上书德皇:“这将是一场各个国家人民之间的战争,只靠一场决定性的战斗中无法取得胜利。“他这话说的是没毛病,不过在实际计划的谋划中毛奇却完全背离了这一言论,而且他显然没看他前任给他留下的击败法军主力后西线就地转入防御进行持久战,之后将重心转回东部的草案,他这段言论也成了很多人跟风批判施里芬的关键证据之一。

    于是,在毛奇的脑海中产生了一场“应该正确发展的西线攻势”,并对施里芬1905年的备忘录进行了如下修改,:

    1.于总参谋部1910年的备忘录中,为了保证右翼不遭受来自比利时和英国部队的干扰,德军将对比利时北部的列日要塞和安特卫普进攻,同时以保障右翼德军的后援部队和补给线,而这一举措将分散第一,第二集团军原本用于突向巴黎西北部的三到四个军的兵力。

    2.加强部署于东普鲁士的部队,一旦比利时取得突破,将隶属于第一,第二集团军的三个军立即调归东线,防止东普鲁士沦陷。

    3.加强部署于阿尔萨斯-洛林的部队,由于总参谋部收到越来越多的情报使得毛奇坚信:如果发生战争,法军将会在洛林发动重大攻势(这一点施里芬已经在1904年的备忘录提过,毛奇将原本用于北部支援第五集团军进行突破的第六集团军转而部署在阿尔萨斯,使得德军左翼的兵力达到两个集团军,(1914年中,德军左翼的两个集团军(下辖六个军和两个预备军)将对抗法军右翼的十七个军和九个预备军)

    乍看之下,虽然德军的右翼还是在兵力上占优势,却不是六比一,而变成了五比二,突击比利时北部和支援东线还会再度削弱右翼的部队,而毛奇却在1910年的备忘录中认为:法军对洛林展开大规模攻势之际,他准备放弃比利时,南下包围法军主力。他这一改进方案的主旨在于迅速摧毁突入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法军,从而重现他叔父在色当的历史。

    更关键的在于,与施里芬通过各种手段将他的意志强加于对手并保持绝对的主动权不同,毛奇更希望在第一次会战中单纯的去击败法军,而不是花功夫去包围他们。他希望在战争初期达成提高士气的先决条件,施里芬的大包围过于繁琐且需要的时间过长,毛奇希望自己前期的胜利能奠定西线的大局,同时为政治谈判打开一扇窗口,快速的解决战争,而这却和他在1905年跟德皇说的“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自相矛盾。

    到1913年为止,毛奇的修改已经基本将施里芬1905年的备忘录构思拆的七零八落,在他口口声声说“自己从来不想打一场会战消灭法国”之时,他却又妄图想通过一场简单的前期会战来奠定大局,而这,从来都不是施里芬的计划。

    而德皇陆军于1914年展开的作战,已经与施里芬计划完全脱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战:第17号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施利芬计划
一战西线战场——施里芬计划VS“第17号计划”
擅改史里芬计划,包围法国变为被法国包围,德国遭遇马恩河惨败
伟大的“史里芬计划”
马恩河战役:法军奇特操作使德军损失30万人,失去胜利希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