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施利芬计划

购买方式

  1. 扫码二维码

  2. 点击所需份数

  3. 留下邮箱与地址

  4. 发送至用户

在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施利芬认为,两线作战问题对德国来说至关重要。为解决此问题,他经10多年研究,于1905年制定了《对法战争备忘录》,即“施利芬计划”。他认为,德国被夹在俄、法两强之间,既有弊也有利。从总体上说,德军兵力与法、俄相比处于劣势,有腹背受敌的危险;但另一方面却将法、俄隔开,对其中任何一方来说均处于优势,便于各个击破。因此,趋利避害的唯一途径是集中兵力于西线,先发制人突然袭击,从翼侧迂回包围迅速歼灭法军,数周内结束对法作战。尔后利用铁路迅速将兵力调往东线,全力对付俄国。

重大的问题是:在两条战线中的哪条战线上实施首次决定性打击,才能实现短期战争的目的,才能有望获胜。毛奇曾主张在东线动手。俄国沙皇帝国是个较迟钝的对手,虽然它在西部构筑了要塞体系,但它分布于其辽阔领土的铁路网比法国要稀疏得多。

在1891年,施利芬在最初考虑这个问题时就与瓦尔德泽和老毛奇的想法大不相同。为什么一定不能进攻法国?能否取道中立的比利时一至少在南部地域一绕过法国极为强大的东部防御工事体系。1891年4月23日和24日,年迈的毛奇就这些新颖的想法与瓦尔德泽交换了看法。这个问题使毛奇心神不定。4月24日(上午毛奇还同他的接班人商讨问题)毛奇去世了。

施利芬将目光转向西方。按逻辑推理,从纯军事角度而论,回法国东部防御体系的想法是正确的。此外,瑞士是一个山地国家,不宜进行快速和大规模作战行动;而比利时的中立是经各大国共同承认的,普鲁士于1839年、北德联邦于1870年也曾承认过比利时的中立。战略与外交政策在这个问题上发生了碰撞。施利芬认为,作为一名军人在考虑问题时必须在军事上择其优,其余的问题只能留给外交家们去考虑,也许他们会提出否决。

向西进攻的方案做得悄无声息,突然性很强。负责提供判断外国军队和制订计划依据的总参谋部的所谓“外语处”(在这个处工作的军官都掌握一种或多种外语)所能提供的也只是驻外武官呈送的报告。与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相反,德国的间谍并没有在其中起到什么重要作用。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是,不只法国总参谋部对德国的计划(这主要是指1905年完成的(“施利芬计划”)一无所知,德国对法国的计划也同样知之甚少,因此无需对原计划进行修正。从法国半官方的公告和逐渐透露出来的关于法国的作战方案中,看不出丝毫进攻意图。事实上,法国关于战争的设想一直到1911年都从未变更过。

施利芬曾对由洛林出发向位于法国南希高地的筑垒地带实施正面突破的方案,进行了反复认真的思考,同时他还考虑过在凡尔登地域与比利时边界之间地域实施突破的方案。如果不采用这两个方案,那只有取道同样中立的卢森堡大公国,或者直接通过比利时。自1892年,通过大量的条陈、作战预案、总参谋部旅行训练和图上作业,慢慢地形成了一个伟大的计划:在南翼洛林和阿尔萨斯地域以弱兵牵制敌人;在西部,主力通过比利时,从巴黎深远后方绕向法军背后,从背后向法军及其要塞发起进攻。

对其他方案施利芬都不甚满意,其中包括通过“卢森堡缺口”向凡尔登突击的方案。所谓“卢森堡缺口”是指阿登这个山路崎岖、大部队难以通过的山地障碍,敌人在这里只有少数几座陈旧的要塞。只是到了1939年1940年时,施利芬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后来的冯·曼施泰因元帅,才制订了阿登攻势方案。“施利芬计划”集中反映了施利芬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精髓是“坎尼战”思想,即正面牵制,翼侧进攻,总体决战,速战速决,各个歼敌。在实践中的集中运用和具体体现就是“施利芬计划”。

这一计划的核心是:在兵力分配上,别具匠心的“施利芬计划”要求使右翼的兵力达到最大强度,使左翼兵力减少到最低限度,即把德军主力的大约85%放在右翼,仅用15%的兵力放在左翼固守270千米的国境线担任牵制法军的任务。德军将通过广阔的比利时平原侵人法国,留下10个师和一些零散部队监视俄国。其主力“直接攻击法军侧翼,指向梅齐埃尔、雷特尔、拉菲雷各要塞,并渡过瓦兹河直捣法军阵地后方”。他把7个军团的兵力集中在克里费里尔德一莫尔豪森一线,以提昂费里一梅兹为中心,在梅兹以北部署5个军团,在梅兹以南设2个军团。

前者共有35个半军,支援力量有7个骑兵师、16个后备旅和6个补充师。后者共有5个军,支援他们的有3个骑兵师。按计划这些军队将以斜行序列前进,以梅兹为枢纽,左翼预计最先与法军主力发生接触,并且拖住他;如若可能,就向后撤退,引诱敌人向莱茵河前进,同时右翼通过比利时从西南方绕过巴黎,然后再向东前进,打击法军的背后,使之向德国和瑞士边界溃散。为使右翼有足够强大的兵力,他又决定从左翼抽调2个军来增援右翼。这就是施利芬计划的大致内容。在1905年12月20日的一份条陈中,施利芬再次概括了他的计划:只有借道比利时,利用一次侧翼进攻才能将法国击败,才能从法军背后对其实施打击。德军右翼与左翼兵力之比必须大约保持在7:1左右。

这个计划如果得以实现,德国无疑将夺得胜利。德军左翼退守菜茵河,完成包围巴黎后东进的德军则从背后打击法军,法国要塞的大炮只能面对德国,不能转过来对付从背后进攻的德军,法军由此将处于腹背受敌的状况。施利芬在计划中还估计到一支10万人的英国远征军可能同法国协同作战,对此,他提前作了相应防备。施利芬计划还预计,即使左翼德军遭到法军的正面进攻而失利,德军仍能通过抄法军的后路,切断法国与其盟国英国的联系而将法国置于死地。如此,战争前一切在按施利芬的思路发展。

虽然他的继任人的总参谋长小毛奇并不是施利芬的热心信徒,但施利芬计划的战略构想,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军事科学中占有统治地位。大战爆发后,德军的战略部署基本上是以“施利芬计划”为蓝本的。战争发动后,小毛奇改变了这一计划。不过,由于小毛奇把这个计划改得不伦不类,本来意义上的“施利芬计划”并未付诸实施。他不去加强右翼,而是减少右翼实力的1/3,在左翼增加了8个师。这种情况使施利芬计划中的轮转运动无法实施。施利芬对东线的估计也不尽正确,战争开始时,东线俄军就应法军请求,在没有完成充分动员的情况下发动强大攻势,给德国造成很大压力,德国政府起用老帅兴登堡才稳住了东线战局。施利芬在战争爆发的前一年已经故去,所以这一切他都未能看到。施利芬越到晚年越迷恋自己的计划。据说临终前,这位伟大的军事家还在梦中说:“战争一定会来…要加强我的右翼。”

“施利芬计划”的一些精神要旨在东线战事中却得到体现,兴登堡指挥的坦能堡之战一直被公认为是一场“超坎尼”之役,而德军对华沙一托安一线发动的进攻,也是以施利芬的思想为基础的,这场战役是整个战争中计划得最好的战役。战役的胜利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施利芬的军事思想是经得起检验的。

左望 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国天才战略家冯·施利芬
施利芬与施里芬计划
接受局部或次要损失
擅改史里芬计划,包围法国变为被法国包围,德国遭遇马恩河惨败
一战西线战场——施里芬计划VS“第17号计划”
施里芬计划失败的原因及其与二战德国战略的比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