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任长安: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探究教学

[摘要]课程是条船,素养是彼岸,儿童是未来,我们都是撑渡人。我们了解了课程、儿童、教师、素养的地位,就会思考自己能做什么?做不了什么?在什么情境下做?本文拟从“教学准备: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设计;教学实施:指向协作学习的操作策略;教学延伸:指向精神成长的亲历践行 ”三个角度阐述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与思考。突出“问题”在教学各环节的“灵魂”地位,通过问题设计与情境创设、连续追问与协作学习、反思升华与创新实践,探索德育课程教学优化的路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教学

“问题探究教学”是通过创设有感染力的问题及情境,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形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在问题中练习,在尝试中创新的教学方式。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心灵深处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敏锐性、广阔性和开放性;师生们为解决和设计问题而教学相长,也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结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爱在家人间”“让家更美好”共三课时)的教学实践,谈谈“问题探究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一、教学准备: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设计

1.以课程标准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指向认识课程价值。每一个人知识、能力和品格的形成,都经历了生活综合化影响与个人内在潜能激发,我们的课堂教学乃至学校教育作用也是有限的。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价值究竟是什么?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年版)》,我们认识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促进初中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参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我们了解到“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1]在知识爆炸、碎片化阅读、网络电子产品冲击的现实背景下,我们面临着“知识学不完、技能技术更新速度快、有效和无效信息难辨真伪”的学习困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中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为了解决新时代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而产生的方向性育人目标体系。学科知识积累、关键能力锤炼和必备品格培育,则成为教学的目标追求和课程的价值追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价值,通俗的讲可以概括为三点,引领做人、引导做事和改善思维。

2.以教材内容为依托确定知识与价值相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反映着我们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对学生学习现状的了解程度。那么,我们如何把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与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相结合呢?学科素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学科知识积累。当学科知识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伴随着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引发深藏在个体内心的价值源泉,形成健康的人格。基于“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价值追求体现在国家意志的实现、文化基因的传承和个体完整人格的塑造三个方面。”[2]这一基本思路,以《家的意味》教学为例,我们分别从三个方面的确定教学目标。一是价值方面:体验家人间亲情,认同中华孝文化。二是能力方面:增强孝敬亲长的行动力。三是知识方面:理解家的内涵、家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孝的道德、法律和文化含义。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为“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基于学科知识是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载体这一基本理念,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学生在理解家的内涵、家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孝的道德法律和文化含义的基础上,体验亲情、认同中华孝文化,落实在孝敬亲长的行动上。”

3.在师生现实生活的共鸣与冲突中探寻有价值的问题。什么是有探究价值的核心问题?有四个衡量标准:这是不是一个真实的问题;这是不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是不是切合教学主要目标的问题;这一问题会不会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相异性思考。结合学情、生活现实,我们确定了三个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导学一:家是什么?阅读教材P71-73内容,完成以下两个任务。任务一,有感情的朗读:《渭城轻语》中作者寄给上大学的女儿的家书中的一句话“娃呀!你爸没妈啦!”体验作者复杂内心情感。任务二,仿句:“家是父母辛苦盖起来的三间大瓦房,不,那不是三间大瓦房,那是我灵魂寄居的地方。”

核心问题导学二:为什么要孝敬父母?阅读教材P74-75内容,从道德的要求、法律的规定、文化的传承三个角度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核心问题导学三:如何孝敬亲长?学会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亲长的爱。示例:爱要大声说出来,请大声说“爸爸妈妈,我爱您!”爱要勇敢做出来,请在今天晚上“为父母洗一次脚!”爱要真心换真情,请真诚地与父母分享“少年渴望成长的心愿”。

二、教学实施:指向协作学习的操作策略

1.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接纳学科知识。问题是教学的灵魂,矛盾是教学的起点。问题探究教学一般分为四个基本环节:学习准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评价升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确定环节用时,不拘泥环节应用完整,不规定环节顺序,可以不完整重复呈现。课堂教学中,最能吸引学生,最能释放课堂潜能,最能激发教师活力的就是问题。问题及情境创设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问题及情境确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确定了。在“家是什么?”问题教学中,我们选择了诵读渭城乡土作家一土先生作品中的“娃呀!你爸没妈啦!”作为第一个任务。以哀怨、感叹、思念、激情的亲情语句诵读,作为本节教学的教学起点。初中学生渴望得到爱,但又缺少分辨和感知爱的能力,为此我们引导初中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爱“一餐一饭的抚养是爱、一衣一行的关注是爱、门前门后的唠叨也是爱、忐忑不安的等待也是爱。”一间屋、一把伞、一群人、一张桌、一个安乐窝,都只是家庭的一个侧面,不是家庭的实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家庭,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以情动人,对家庭的含义有真实的理解,对家的情感有真实的体验。

2.以教材正文中心句建构知识的框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依托,却又不局限于知识本身。家是一生也读不完的书,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把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内化为学生的心灵需求。《家的意味》主要选择了以下中心句为支撑,回答了四个基本问题。

一是什么是家庭?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家庭有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情感交流功能、赡养扶养抚养功能、教育功能、保护功能等。

二是为什么要爱我们的家?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生命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中的亲情激励着我们奋斗拼搏。家是世代血脉传承的地方,延续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家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地方,传承着良好的家风,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是为什么要孝敬父母亲长?父母养育了儿女,孝敬亲长是儿女应尽的责任。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孝子女会受到谴责。孝敬亲长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不孝子女会受到法律的处罚。

四是怎样孝亲敬长?尊敬,即尊敬双亲长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指导。倾听,即与双亲长辈保持亲近、融洽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感恩,即知恩并用行动表达感恩之情。

3.通过阅读表达分享碰撞培育关键能力。协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阅读、记录、思考、表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师生一起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分享各自的灵感、情感和智慧。在《爱在家人间》教学中,我们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最真实的声音,发自内心的与学生对话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因为我们是曾经的儿女,今天已经成为儿女的父母,我们有过对父母的不理解,而今面对子女也有过无奈的惶恐,但无论如何父母与子女的情感,永远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在“闹钟里没有妈妈的味道” 阅读感悟中,我们认识到,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幼年丧母是不幸的,继母的关爱则需要用心体味。为什么说“闹钟里没有妈妈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是什么味道?为什么房子不是家?为什么找到了女儿就有了家?通过学以致用引出从道理到道路的价值链接。家之所以温暖,是因为家中有亲情,家中的亲情激励着我们成长,家是我们生命的依托。亲情之间需要付出真诚,亲情永远在我们身边,我们要有孝心也要有孝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需要针对随时出现的问题展开学习讨论,甚至是对抗和辩论,用规范和科学的语言,将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表述出来,将收获记录并积淀下来。阅读能力、记录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在日积月累中有所提升,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的进步。

三、教学延伸:指向精神成长的亲历践行

1.从注重学科学习到更加注重价值引领。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3]课程的综合性,决定了《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超越了单一的学科知识融合了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性课程。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传递那些超越民族、种族和宗教的人文观念。如“善”的观念,包含着爱心、友好、不伤害等情感和价值取向;“智”的观念,包含着个体成长技能、能力的舒展,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靠自己的能力立足于世间观念的确立;“信”的观念,包含着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恪守个体所作出的承诺,其实质是对责任坚守。课程的思想性,决定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坚定的政治立场。父母的过度关爱和过度保护与初中生家庭责任意识淡漠、关心和认同孝文化的行为能力弱,是“亲情之爱”教学的学情依据,为此我们着力把培育“个体的生命是家族生命和人类生命的延续的大生命意识”作为价值引领的方向。在教学和生活过程中,与学生分享教师发自内心所信奉的价值观念,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和我们这个民族发展趋向更加美好未来的敬畏。

2.从注重经验积累到更加注重理性思考。辩证地看待儿童“从本、从师、从众”的心理现象,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时期,唤醒其内心道德与法治意识是现阶段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一个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个人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合格公民”这一国家的意志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与亲历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所接受。《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这就说明了“儿童生命里的灵魂”是儿童本身所固有的,我们能做的是为这些“灵魂趋向美好”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帮助。教育从本质上讲,是生命对话的智慧,我们把从先人那里继承的人类“科学的智慧”与儿童分享,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传承人类文明成果。传承包括继承和创新,独立思考则是从“生活经验积累”提升到“伦理化的生活”素养形成的桥梁。在“爱在家人间”的教学中,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寻找父母的爱”。教材中有三个案例“母亲雨中送伞是爱吗?”“妈妈的唠叨是爱吗?”“爸爸的散养是爱吗?”为什么这些都是父母的爱?这些爱包含着父母的什么目的和愿望?我们有没有觉察到这些都是爱?我们对这些爱是不是还有些许的误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爱?这些事情就发生在孩子身上或者身边,我们透过这些追问,帮助儿童思考“父母的爱”的形式、本质和正确应对。追问不仅仅是并列的列举现象,而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是什么到为什么,由为什么到本质是什么,我们何去何从,从生活经验的感悟到理性思考“道德的价值”和“行为的选择”。

3.从注重外在感悟到更加注重内在体验。人的价值观是在认识、体验和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单纯靠知识的记忆和道德的说教的教学,原以为“可以感动一群人”,可往往只是“感动了我们自己”。昆明市教研院陈为老师认为,“活动”教学或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既是实践活动也是心理活动,既是自身活动也是“倾听”活动,活动既是目的也是形式,必要的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体验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学生表达的是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仅仅是社会期待的感受。教材是课程要求达到学习成效的重要载体,教材中的情境创设和探究分享为我们模拟生活实践,体验真实感受提供了范例。如何发挥这些情境的体验和实践作用呢?在《家的意味》教学中,我们让孩子们从祖母、父亲、女儿三个角度诵读作者的话语,去体验作者“娃呀!你爸没妈啦!”的声声呼唤。家中的亲情、家中的关爱、家中的无奈、家中的思念、家的传承,既是道德的认同,也是民族文化的认同。真实的情感共鸣,往往可以唤醒一个人心底最真诚的善念。中国的家情怀在世界范围内独具特色,中国人心中的家,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地方,也不仅仅是家人团聚的场所,它更是中国人心灵的居所和精神的寄托。

怎么看待理想化的预设与多样化的生成?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如果说课堂也是一个“舞台”的话,导演和演员毕竟永远是少数,多数人都是观众或者群演。学科专家、有经验的老师、包括我们自己,往往会给我们课堂丰富理想的预设,而实际上下来总会有一定的局限性。真正完美的人和完美的课堂都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很难把自己培养成为“自己希望的那个人”。那么,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到底应该带给孩子什么呢?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带给孩子们四个方面的影响:一是阳光自信从容的生活态度;二是辩证全面的思维方式;三是依法维权和依法办事的法治意识;四是强烈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中国认同。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充满青春气息,有活力有激情有困惑有问题充满个性个体差异的孩子,面对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堂,他们的收获也是不同的。每个人都不能代表真理,但我们都试图更接近真理。现实的课堂教学总是不完美的,我们用有意义的案例呈现问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分享在成长中嬗变的体验,引导他们学习独立思考、感悟生命的美好、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选择有意义的人生,而这一切的努力,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2]杨一鸣王磊:彰显国家意志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思想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 2018年第4期12-17,共6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课标|| 2022年义教课标新变化·九大学科完整版一图看懂|
对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
系列 | 省教研员谈课标(一)
董金玉:新课程观指导下初中思品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多元方法研究
落实新课程深化教学改革典型案例
【教研】如何培养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