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西面食之煎炸八方

  你看那甩饼师傅,只“啪、啪、啪”来回甩几下便将一张薄如纸的饼甩进锅中,少顷,金灿灿形似圆月的饼出锅,卷上驴肉,看上去极为诱惑,记者忍不住买来两张品尝,果真满口生香。
  再看那锅贴师傅,且不说包得讲究,单是入锅煎的架式,真格是风生水起,“刺啦”一声,白嫩的锅贴一个紧挨一个,一只特大号盘子“啪”地一扣,瞧那个黄是黄、白是白,像风车顺时针转的形状,香气裹着俊俏,你不掏银子都不行啊,不过得少吃几个,得留点肚子给油糕啊。

  要说油糕,不能不说这馅子,是用匀净的扁豆,文火慢煮后佐以红糖、花生仁、枣泥,还有玫瑰花,慢着,玫瑰花?是的,就是那闻着都醉人的情人节之花,做成馅,焉有不香之理,且是香而不腻,回味无穷。再看这炸,能炸好糕,可不是那么简单,要炸得表皮金黄起泡,泡裹着油,一看就让人觉着那么殷实、那么透着喜兴……

  油糕

  先说这糕,行家对山西面食作了这样的概括:“晋南的馍、晋中的面、晋北的糕”。在雁北,盖房要吃上梁糕,乔迁要吃搬家糕,婚嫁要吃锣鼓糕,逢年过节要吃节日糕……雁北炸糕有“素糕”、“毛糕”、“脆炸糕”三种。素糕是把黍子去皮磨面,蒸成的糕,也叫“黄糕”;连皮磨面做成的糕为“毛糕”;将素糕包上馅儿,入油锅炸出的,就叫“脆炸糕”。做油糕最讲究做完糕后要留“糕根”,即在包完糕之后要剩一块素糕,把它捏成猪头状,即为“糕根”。预示有永远吃不完的糕。“好吃不过油炸糕”,可见这炸糕在晋北百姓生活中的地位。

  甩饼

  甩饼是上党潞城的传统小吃,据传,是清末民初由潞城南流村的呼国珠师傅制成。因风味鲜美,逐渐流传,远及黎城、壶关、长治、长子、屯留、襄垣等县。民间流传:“要想真解馋,咱到甩饼摊,饱饱吃一顿,如同小过年。”和甩饼面时有个技巧,热天要用冷水,冷天用温水。沾水把面扎匀,盖上笼布稍醒。将醒好的面揪剂子擀开,撒上葱花、椒盐并卷起,盘成圆形,再边擀边甩成圆形薄饼。烙的时候以中火为宜。

  锅贴

  锅贴,在面食节上招牌很显眼的辛玉田锅贴的师傅介绍,他们的锅贴与别家最大的不同是馅儿少,皮筋道,我很是诧异,别人惟恐说自己的锅贴馅儿少,他们却当成了特色,原来他们是将馅儿匀匀地抿在皮儿上,虽说馅儿不多,香味却是全能煎出来。虽说目前的品种已非常丰富,他们还不满足,准备开发出包括苦味(以苦瓜作馅)等独特馅料的品种。店越开越大,竟然开到了大连等地。

  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运城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据说,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到民间是两股面条粘在一起的。清朝乾隆年间,稷山瞿店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运城,并制作销售,并不断改进技术,把原来的两股变成三股,拧在一起,炸成金黄色,细丝花纹很是喜人。现在的稷山麻花花样越来越多,有的麻花粘上瓜子仁、芝麻、冰糖、花生仁等,风味更佳。至今晋南民间仍将麻花作为馈赠亲朋的礼品,过节时也缺不了麻花,往往是一盘花生、瓜子和糖,一盘麻花放在炕桌上来待客。有时候,以麻花作主食,就上汤,也是一顿晚餐。可见麻花在百姓生活中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窝酥

  一窝酥,那是太原近代著名的风味小吃,它是由晋阳饭店特一级面点师胡世年老先生于1958年在龙须面的基础上改进创新、烤制而成,成为筵席中的一道佳点。

  听师傅们这么一介绍,记者不禁有了一个想法,想登门拜访一下胡世年师傅,请他聊一聊一窝酥的故事。谁想来到晋阳饭店,打听他的住地时,竟被告知老人已于6、7年前去世,可巧的是,他的两个儿子就在晋阳饭店紧邻的华安肥牛工作,老大子承父业,是那儿的师傅,老二则是经理。记者再到华安肥牛,胡世年老人的大儿子胡师傅说他只对做法比较了解,至于来历和故事也不甚了了,而老人的二儿子陪客人出门了,未能见到。看来一窝酥的故事是无从了解了。一窝酥的做法其实比较简单,将稍醒的面团上案,按照拉面方法,上下晃匀拉条,最后拉成10扣的拉面(1024根)。然后均匀放在案子上,在面条上刷匀植物油,再顺长卷起后,剁成20个小段,旋成圆饼坯,摆在烤盘里,入烤炉用温火烤至金黄色即成。一窝酥现在已发展为夹裹豆沙、枣泥、莲蓉、果料等馅心的系列食品。

  锅魁

  锅魁是原平市的传统吃食,原名“锅馈”,是一家面饼铺的学徒偶然创制出来的。一日店主和师傅出去办事,徒弟便把做月饼剩下的面粉,加了点油酥,包点糖馅,压成鞋底样的饼子放入烤炉。师傅回来,见徒弟咬着个黄澄澄、香喷喷的饼子吃,拿来一尝,酥脆香甜,味道妙极。此后,便按徒弟的做法制饼,上市销售,生意兴隆。取馈赠之意,叫“锅馈”。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逃难路经原平时,县官邢夏林准备的筵席上就有“锅馈”。慈禧食之津津有味,听说此食叫“锅馈”,就信口赞道:“不错,不错,炉食之魁嘛!”从此把“锅馈”就改名“锅魁”了。

  闻喜煮饼

  说到山西的名吃闻喜煮饼,大家早已非常熟悉,它有着山西“饼点之王”的美誉。煮饼在明末就已有名气。从清朝嘉庆年间至抗日战争前的300年间,闻喜煮饼不仅畅销于天津、北京、西安、济南、开封、太原等内陆城市,而且闻名于上海、广州、海南等地。晋南的一些县城和大集镇,一般经营食品的店里,都挂着“闻喜煮饼”的幌子,作为招揽顾客的名牌。鲁迅先生在小说《孤独者》中有“我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的字句,可见闻喜煮饼确实声名远播。煮饼是一种油炸的点心。在晋南民间把“炸”就叫“煮”,炸油条都叫作“煮油条”。闻喜煮饼形似圆月,由于外皮粘满白芝麻,所以外观是月白色。掰开两半,外皮可拉出3-6厘米的一窝金丝,吃到嘴里,酥沙松软,不皮不粘,甜而不腻,食后回味,有一种松柏的余香。闻喜煮饼至今仍是老少皆宜的一种大众食品,在双合成等饼店都很常见。

  孟封饼

  孟封饼是清徐县孟封村的传统名食,以香、酥、软、甜、凉闻名,是太原、清徐一带逢年过节、探亲访友的馈赠佳品。孟封饼创制于清光绪十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当时南里旺村有一姓冯的财主,雇佣孟封村的赵晋山做饭。冯家财大气粗,苛求每天吃饭不重样,顿顿要调剂花样。尽管赵厨师手艺高超,也经不住这顿顿变样,技艺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一天,偶用面粉与油、糖炒成油酥面和面粉加水混在一起和成面团,不料面团过稀,无法做饼,只好一块块堆在鏊子上,自然摊成饼形。熟后一尝酥软香甜。摆到桌上,财主一吃,非常可口,问这叫什么饼,赵厨师因家住孟封,随口道:“孟封锅块”。后来赵晋山回到孟封,自己经营起饼铺,“孟封锅块”又改称孟封饼。如今,在超市或面包店,孟封饼仍很常见,而且做得也更精细。

  山西的煎炸面食品种可真不少,要都说一遍,只怕说到口干舌燥也说不完。每一种吃食都伴随着一段故事和传说。由于山西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南部平川气候温和,交通便利;北部高原气候寒冷,百姓性情粗犷豁达;中部盆地人口密集,商业发达,造就山西成为世界上杂粮品种最全的地域。使山西成为“面食之乡”具有了天然的基础。而其中煎炸类的面食多数为小吃,由于其鲜明的特色,吃过后令人颊齿生香,久而不忘,因而流传甚广。

  记者后记:山西的煎炸面食虽然味道鲜美,然而长久以来,基本保持过去的样式,变化不大。在如今煎炸食品的品种极大丰富、洋快餐不断进入,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在包装和宣传上还值得再做些文章。毕竟“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远去了。然而,怎样改变,怎样包装,还需考究。像赵丽蓉和巩汉林表演的小品中把评戏包装成摩登歌舞肯定是不行。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把我们的煎炸面食做成品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寻找到传统煎炸面食和时代发展的契合点,才能使它不至于淡出历史舞台,继续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味 | 山西面食凭什么号称第一
中国面食第一大省,究竟吃了多少碳水炸弹?
运城周边各色面食大杂烩
山西运城十大特色美食,每个都是经典,当地人的最爱,吃过还想来
运城必吃的特色小吃!每一道都是经典!
今日食普475期:闻喜煮饼,知道是怎么煮的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