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翻转”:让教研更高效
  

翻转”:让教研更高效——“1121”翻转校本教研的探索

徐艳红,成艳斌,陈腾远

摘 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形成了“1121”翻转校本教研模式,学校教研品质不断提升。面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形势,赋予校本教研以新的时代内涵,学校创造性地将“翻转”理念引入“1121”校本教研模式,从目标确立、课例呈现、研讨互助、达成共识等方面实现“翻转”,唤醒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意识,关注独立思考,加强合作共融,凸显研究内涵,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教育生活方式。

关键词:校本教研;翻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变为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和严肃的“反思者”,而校本教研是实现这一转变的一种有效途径。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太师一附小”)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融学习、工作、教研于一体,完善教研机制,形成了“1121”校本教研模式。

面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形势,教育专家提出,必须赋予校本教研以新的时代内涵,必须追求校本教研的高品质。太师一附小创造性地将“翻转”理念引入“1121”校本教研模式,借信息技术之力,变革教研方式,提升研讨品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翻转”,让教研更高效。

一、“1121”校本教研模式:以教研促发展

校本教研关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关注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太师一附小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1121”校本教研模式,即基于问题研究,关注学校教师的现状和发展需求,以课例研讨为载体,促使每位教师与自我、同伴、专家等开展多层级互动,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升教师专业素养。“1 121”校本教研模式的具体内容是:

“1”——确立一个目标。目标清晰,教研才有方向。“一个目标”分为年度目标和每次活动的子目标。年度目标是教师教研的大方向,但其最终达成,还有赖于一个个围绕长远目标的阶段目标的实现。太师一附小的每次教研都围绕一个具体主题进行,让研讨的问题更加集中,让问题的解决更有成效。

“1”——依托一个课例。课堂是寻找问题解决策略的阵地,课例是校本教研活动展示、研讨、交流的载体。有课例,教师的观察才能有所依托,探索才能逐步深入,教师的课堂智慧才能不断增长。

“2”——涵盖两个层面。两个层面,一是教师层面的自我反思与同伴互助研讨,二是专家层面的有效引领与提升。研究表明,教师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教师之间多向互动、智慧共享的“对话”,成就了“研究共同体”的有效运作。

“1”——达成一个共识。教师参加教研,应当研有所思、研有所得、研有所变。在主题研讨结束时,至少要达成一个解决问题的共识,可借鉴,易操作,能应用。

“1121”教研模式的构建,以其目标明确、环节规范、具有引领性等优点,较好地推动了课堂教学优化与教师专业发展,让教师能够较有效地提升自己驾驭“生成”课堂的能力。如何使校本教研更高效?在实践中,太师一附小达成了两点共识:一是在先进课改理念与教育实践之间建立沟通,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疑难困惑,让先进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并产生教学成果;二是努力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并创设一种教师互助切磋的学校文化环境,建立教师学习化共同体,建设教师合作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1121”翻转校本教研模式:借“翻转”再发力

翻转课堂这种全新教学模式的关键不在于形式上的转变,而在于师生教学理念、教学思维、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和教学交往的深度互动。为实现高效校本教研,太师一附小将“翻转”理念引入校本教研,试图使传统教研超越现有时空的界限,使全员共享各种优势教育资源,唤醒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意识,注重独立思考,加强合作共融,凸显研究内涵,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自愿的教育生活方式。

(一)目标确立实现“翻转”

太师一附小成立了数学工作坊,创建了网络研讨平台。教研前,坊主上传教学视频和相关资料,教师自行安排学习,还可以通过工作坊平台提出问题,向专家和同伴寻求帮助。根据教师关注度高的问题,工作坊“自下而上”梳理,生成教研活动主题。以太师一附小为太原市小学数学新课堂教学转型所做的校本教研展示活动为例,工作坊将“多边形内角和”一课试讲视频提前上传,由于本课目标是探究规律,所以上传视频中授课教师较多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突破重难点。工作坊在整理教师观看视频后的回帖时发现:2270的教师关注师生互动,45%的教师关注生生互动,25%的教师关注小组互动。工作坊坊主由此确定本次展示活动的研讨主题——生生互动中的小组互动的有效性,并随之上传了“有效互动”的相关教育理论资料,提供专业引领。这种做法体现了目标确定的角色翻转,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学校“自上而下”制定教研主题、教师因被动参与而游离于教研边缘的弊端,最大程度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的内在需求度和积极性。这种“翻转”让教师自己掌控教研,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教研的主体。

(二)课例呈现实现“翻转”

在开展传统校本教研时,执教者提供研讨或示范课例,重要的是让执教者在实践中提高具体的教学技能。课例呈现“翻转”后,课例视频及资料在实地教研前上传到网络平台,参与教研的每位教师都可以反复观摩,多角度审视,生成个性化、多样化、深度化解读,实现了教研群体的整体提升。例如,在太师一附小校本教研展示活动中,执教者在实地教研前,多次试讲“多边形内角和”。工作坊及听课教师录制并截取片段成组对比上传,供参与教研的同伴浏览。较传统教研,课例呈现“翻转”有以下优点:

首先,课例呈现“翻转”可以使教学片段放大呈现,从而实现重点、难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一堂课的核心,能否有力突破重点、难点决定了教学效率。放大一堂课的关键片段,所有研究者精细观测,有三大看点:一看教师导向,教师教学是否抓住重点、难点,突出主要矛盾,给学生探究指出努力的方向。二看学情反馈,有多少学生能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克服学习困难,准确分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三看教学对策,教师如何实时调控学生反馈次序,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建构新知,深入理解。所有教师对照视频中的教学行为,从教师、教材、学生的实际出发,准确客观地评价,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执教者弥补不足,修正行为。

其次,课例呈现“翻转”可以使教学过程历史呈现,在对比中提升教研效果。每一节课都是教师和学生不可复制的教学历程。同一环节的教学,不同设计会有不同的收效,相同设计也会有不同的生成。教研时,将不同时间极具代表性的历史片段同时呈现,教师就更容易从变化与发展的角度优化提升课堂教学执行力。在这种对细节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执教者除了自我反思,还可吸纳同伴或面对面讨论或网络平台交流的建议,使同一课题经过多次研讨而得以精进。这样做使执教者钻研课标更加深入,理解教材更加透彻,学情了解更加真切,教学目标的制定更加准确、具体、可测,设计课堂教学流程更趋精心。执教者带着阶段性收获和思考再次进入课堂,对小组互动效果更为关注,处理生成更加灵活,教学设计改进更具实效;而参与教研的教师由于课例呈现的“翻转”,对环节层次更加清楚,对问题诊治得更加精准,对策制定得更有针对性。

(三)研讨互助实现“翻转”

首先,观测身份“翻转”,评价兼顾实践。以往的教研,观测评价者与执教者是不同的群体,听课教师有可能提前不了解课题或只知道课题,没有前置学习,观课议课凭感觉、靠经验,说服力不够强。在同课接力中,每个课堂观测者都有可能是下次的执教者,此时的评价也将成为自己执教的有力依据。评价与实践兼有的双重身份,更好地促进了教研者的积极投入,换位体验,相互影响。教研前,教研者提前关注主题,独立思考,分析案例;教研时,有相同疑问、共同关注的同伴组成小组,确定教研目标,深入互动,研讨提升,寻找策略。例如,在太师一附小校本教研展示活动中,对“多边形内角和”这一课例的再研讨,教师们自觉组成三大观测组,分别观测群体互动、小组互动、当堂达标的效果。

其次,观测方式翻转,传统糅合现代。以往的教研,教师只有目测和笔录两种方式记忆课堂。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往往会停留在课堂操作的层面,难以深入。现在,摄像机、pad、手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均可介入,实时记录课堂。真实场景,反复再现,使得课堂观测点更加集中明晰,修改建议也更加具体、更具价值。在太师一附小校本教研展示活动中,有的教师根据自己不同的关注点,实时采集课堂视频,为自己的论点寻找论据;有的教师采集本课视频,与之前课例的相同环节的片段回放和对比,突出改变,审视收效;有的教师笔录了某一小组每个成员的互动过程,从具体的语言对话与行为改进中,例证学生活动过程中思维的变化提升。专家引领层面,则关注“执教者是否领悟了教学理论、实施效果如何、怎样再改进”,从指导实践层面上再提升,此时的结论更浅显,更容易内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

(四)达成共识,延续“翻转”

以往教研,一个课题,只上一次,研讨共识往往以专家意见为主,最终以形成静止性文本结束,因缺少后续实践与检验而被教师束之高阁。共识一旦与教师的实践脱节,教研就又回到原点。“翻转”之后,前一次达成的共识不是结束,而是下一次研训的新的、更高的起点,以同课接力的方式延续和延伸。研训共识不断地让新的执教者站在更高视角,精益求精,在较长研讨经历中,实现教学最优化。教师“由教到研”,自我学习反思、同伴合作互助、专家引领提升,把达成的共识发布在工作坊上,网上即时的立体交流再加上工作坊有效的行动跟进,可以继续开展研究实践,使前面的教研成果着实落到了实处。“由研到教”,提出的问题与建议在同课接力的过程中再实践、再发展,循环递进,又提高了共识的针对性、准确性、科学性,“研”与“教”更好地相辅相成。这种“翻转”促使教研成果不断地传播、发展、优化,在螺旋上升中,使教研更高效。

三、“翻转”对于教研的重要意义

(一)“翻转”让教师自己掌控教研

进行翻转教研后,教师利用视频,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研修。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家中,教师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教研。带着问题,教师以主动学习的姿态进入研讨现场(网络和现实),形成了认知准备状态和情感准备状态,着力于把教研变成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完成繁忙的工作。

(二)“翻转”增加了教师间的互动

集体研讨现场,得益于课例呈现的“翻转”。高度关注的主题、充分的观察思考、基于需要的理论准备,使研讨互动更为广泛,也更为深入,不乏观点间的激烈争辩,“乱而不散”,“有序活跃”,问题充分呈现并得以较好解决。研讨者的角色更加凸显,使更多人在教研活动中体验研究的过程、分享研究的成果。

(三)“翻转”提升了教师研究内涵

翻转教研、同课接力将校本教研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教师亲历聚焦问题、明确主题、研讨生成、行为跟进等一系列行动研究的过程。在对以往教研的翻转、颠覆中,教师习得三种关注:一是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在校本教研中的运用;二是关注通过观测真实数据并进行科学分析来解决真实问题;三是关注研究这种职业生活方式给自身带来的变化。教师从制度制约走向研究自觉,以其自身对理念的实践去推动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使教师的研究内涵得到提升。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3B)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第三附属小学的多彩教育
我们该怎样努力
怎样让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一体化?
怎样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活动设计方案《数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