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祠庙陵墓对联:纪念联

朱英贵

(本文刊载于《晚霞》杂志2018年第19期)

祠庙与陵墓都是后人对于先贤的纪念性建筑,祠庙陵墓对联则属于抒发崇敬情怀的追思纪念对联。

一、祠庙与陵墓之关系

为什么要有祠庙与陵墓,这应该是源于古人的祭祀活动。古人的祭祀活动通常有墓祭与庙祭之别。传统的祭祖形式常分墓祭与庙祭两种。墓祭是指定期到祖先或先人安葬之地行祭祀之礼;庙祭则是在祖庙或者家庙中按岁时祭祀祖先或先人的神主牌位。

华夏民俗一直认为,魂魄乃精神与肉体之精华,有魄而能成其体,有魂而能成其神。人死后体魄无知,可埋入土中,而灵魂有知随处飘散,祭祀时会依附于木质的神主。所以,祭祀的对象不是体魄,而是灵魂,神主藏在祠庙之中,故祭祀当以庙祭为主,墓前祭祀只是子孙在表达一种慰藉,无法通达先祖灵魂。祭祀时魂灵依附于神主(祖宗牌位),这是古代庙祭的思想依据。

庙祭场所又有“祠”与“庙”之分,墓祭场所又有“陵”与“墓”之别,故本文将其合称为祠庙与陵墓。

“庙”在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而且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汉代以后,由于佛教的传入,“庙”又有了寺庙与祠庙的区别:寺庙是弘法利生的地方,里面供奉的是佛与菩萨;祠庙是祭祀祖宗的地方,内部供奉的是列祖列宗、历史人物或民间神话人物。祠庙还另有坛庙一支,坛庙建筑是汉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比如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都充分体现了华夏民族农耕文化的特点。

统而言之叫祠庙,分而言之祠与庙又有所不同。祠是为纪念列祖列宗、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东汉以后祀堂日渐增多,社会上兴起建祠堂抬高家族门第之风。于是,庙的功能便逐渐演变为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帝庙)等。这样一来,祠就成了展示先人生平事迹的地方,而庙则成为敬奉神人烧香祭拜的地方了。更由于佛教的传入使民间礼佛敬佛,庙也就跟寺庙纠缠不清了。本文涉及的庙是指祠庙而言,不包括佛教的寺庙。

至于陵与墓的区别则是尊卑之别:“陵”如山陵高耸于地面,又叫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地方,诸如明十三陵和明孝陵作为皇家陵寝的一部分,已经收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墓”则意谓日暮入土,有些稍微高出地面者称作“坟”,故又叫坟墓,此乃臣子与平民的安葬之所,诸如屈原墓、岳飞墓,以及寻常百姓的坟墓。

二、祠庙陵墓对联的主旨是抒发崇敬情怀

本文所谓的“祠庙陵墓对联”就是展现于祠庙陵墓等处的对联,有人认为这一类对联是寄托哀思的,而将其归入哀挽联一类,这是不妥当的。因为他们忽视了“祭”与“奠”的界限:祠庙陵墓对联的主旨是抒发崇敬情怀,属于“祭”的范畴;而送葬的挽联其主旨是寄托哀思,属于“奠”的活动。今天的人们常说“祭奠”一词,这说明今人已经不再区分“祭”与“奠”的不同了。但棺木和花圈上仍然只能写“奠”字,而不能写成“祭”字,可见这个“祭”字与“奠”字,不仅保留了古义,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古礼的遗存。

古代丧礼包含两大理路,一是对死者“魄”(遗体)的处理,二是对死者“魂”(精神)的处置。人死后的着装、整容、停柩、入殓,都是对遗体的处理;而与此同时开始的“奠”的丧礼,则是对死者寄托哀思的精神奉事。

“奠”是丧礼中的荐馈活动,属于凶礼;而“祭”则是吉礼中的荐馈活动,属于吉礼。凶礼强调的是悲哀,奠的时候,是把死者当作生人来看待的,为其离世而悲哀;而吉礼强调的是恭敬,祭的时候,是把死者当作神灵来看待的,向其敬奉忠孝之情意。也就是说,“奠”是哀悼其不幸离世,而“祭”是祝愿其灵魂吉祥。

祠庙陵墓对联的主旨是抒发崇敬情怀的联语,故本文不将其归入挽联一类,而将其独立为一类,称之为“纪念联”。纪念不是哀悼,纪念是抒发崇敬情怀。

历史遗存下来的祠庙陵墓对联十分丰富,仅中国当代著名对联学者、西安市楹联学会名誉会长解维汉先生编撰的《中国祠庙陵墓楹联精选》一书就搜集了2942副相关的精品对联,由此可见一斑。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这类对联的思想内涵与表现手法。

三、祠庙陵墓对联的思想内涵

祠庙陵墓对联是后人崇敬纪念精神的主要载体,更是祠庙陵园文化的点睛之笔。晚清民国学人吴恭亨先生有云:“山川祠庙,非借文人之题咏,即名胜,亦寡然失色。”对联要有灵性才有生命,祠庙陵墓对联的灵性在于它的思想内涵,例如晚清名臣彭玉麟的岳王庙岳王墓题联:

史笔炳丹书,真耶伪耶?莫问那十二金牌七百年志士,更何等悲歌泣血;

墓门凄碧草,是也非也?看跪此一双顽铁亿万世奸臣,受几多恶报阴诛!

上联回顾历史,对岳飞之精忠报国赞美有加;下联则近距离特写岳飞墓前景象,将害死岳飞的秦桧夫妇这一对奸臣贼妇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诅咒他们亿万年以后还要“受几多恶报阴诛”。

再如湖南岳阳周瑜墓联:

顾曲有闲情,不碍破曹真事业;

饮醇原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

上联言周瑜不但有通晓音律的才华,更有卓绝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谋略,以此辅佐孙权破曹;下联说周瑜心地狭窄,过于好胜,最后被诸葛亮三气而死,以饮醇酒而喻处世,说明有雅量方能成大事的道理。此联也被许多周氏宗祠所采用,鼓励后人要成大事业、有大胸怀。

又如李石农题撰的温州文天祥祠联: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肝若铁石;

敢问何为浩然之气,镇地为河岳,经天为日星。

此联为集句联,内涵深刻。上联前半部分出自《论语·宪问》,意思是长久处在显要的位置上应该不忘以往的诺言;后半部分源自文天祥二十八岁时举进士,理宗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对他考卷的评价“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为了跟下联复用的“为”字相对,将“如”也改成了“若”。下联前半部分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后半部分源自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为了对仗的需要将原句略作变通。全联立论铿锵有力,设问水到渠成,荡气回肠,贯穿着一股凛然正气,极力凸显了文天祥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四、祠庙陵墓对联的表现手法

对联要有个性、有文采方能震撼人心,祠庙或陵墓的纪念联也概莫能外。个性与文采总是要借鉴某些艺术手法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诸如叙事讲史、扬情宏理、妙用修辞等,均有点石成金之功效。例如清代奇才金安清所撰的黄冈苏轼祠联:

一生与宰相无缘:始进时魏公误抑之,中岁时荆公力扼之,即论免役,温公亦深厌其言,贤奸虽殊,同怅君门违万里;

到处有西湖作伴:通判日杭州得诗名,出守日颍州以政名,垂老投荒,惠州更忘情于佛,江山何幸,但经宦辙便千秋。

全联叙事讲史,对苏东坡的平生经历,做出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上联描写苏轼初登仕途时,被王琦误压下去;后来又因新政之事,被王安石和司马光先后贬官外地。几经打击,致使他终生不得志,只落得“同怅军门违万里”。下联描写苏东坡因饱经世事沧桑,才使他杭州得“诗名”,颍州得“政名”,惠州寄情于佛,直至他“但经宦辙便千秋”。

再如清代学人赵藩题撰的著名的成都武侯祠“攻心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此联言简意赅,入情入理。其联语字面大意是:能采取攻心办法服人的,会使那些疑虑不安、怀有二心的对立面自然消除,自古以来深知用兵之道的人并不喜欢用战争解决问题;不能审时度势的人,其处理政事无论宽或者严都要出差错,后代治理蜀地的人应该深思。寥寥数语,既高度肯定了诸葛亮善于用兵、理政的才华,又从和与战、宽与严的辩证关系总结了诸葛亮治蜀的经验。

又如河南汲县比干庙联:

主德谏难回,当此亲离众叛,欲尽如微子去、箕子奴,无以激亿万人忠贞气节;

臣心剖不死,即兹血溅魂飞,且将已周日兴、殷日衰,上而诉六七王陟降神灵。

此联采用拟人手法,用殷商谏臣比干的自述语言,将他在商纣王暴虐无道、国势垂危之际,以死强谏以死力争,以至于致被剖心的凛然气节和不屈精神表现得维妙维肖,借以弘扬比干忠心不灭,激励后世忠贞之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心作对】每周一联:题沧州林冲庙(点评:杜丙申)
中秋对联趣谈
赞美岳飞的对联
趣谈寺庙的经典对联
宗族的祭祖
女性与名联 | 杨闻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