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困生转化讲座一之三(高中数学学困生的现状成因与教育措施)

学困生转化讲座一之三(现状成因与教育措施)

四川省荣县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 钟炜

编者按:本人对“学困生转化讲座”分为五个系列:一高中数困生转化、二、初中数困生转化、三中学数困生转化、四数困生转化、五学困生转化,对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本文是“学困生转化一(高中数困生转化) ”之三(高中数学学困生的现状成因与教育措施).

本文《高中数学学困生的现状成因与教育措施》,分为三个版块:一是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与教育对策;二是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措施;三是新课程下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表现成因与转化对策。

1、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与教育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在培养了大批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然而,任何一位教育者,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量的学困生。学习困难学生(学困生)一般是指智力正常、能力有缺陷、在正常教学情况下难以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对于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的研究已成一线教师研究的热门课题。笔者从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及教育对策展开了一些尝试研究。

1.1、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也不可能又抽象得学生。”高中数学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块难啃得骨头,因此数学学困生较多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些学困生通常在学习上表现出如下特征:

⑴知识方面。①初中知识储备不足,知识点零散,知识结构不完整,缺乏逻辑性系统性。机械性学习知识,没有真正做到内化知识。②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学习过于表面化,未深层次的理解其本质特征,忽略了知识点间的细枝末节,靠死记硬背运用知识。③不重视公式定理得推导及变式运用,习惯套用公式定理,张冠李戴。④对于数学解题思路混乱,没养成仔细阅读习惯,审题不准,不能很好得联想所学知识。

⑵方法与技能方面。①对严密的数学语言,抽象的数学符号,图形语言不能互译。②对知识点间关联,差异不能清晰的梳理,解题技能较单一。③典型的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等,不能理解和运用,迁移能力不好。④片面认为数学只要多做就什么都懂,课本知识不重视,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和课后反思总结归类的习惯。

⑶情感方面。①数学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学习不够积极,太过于被动。②对数学学科缺乏兴趣,学习数学意志薄弱,缺乏成功体验。③对数学学科了解不够,对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范例了解甚少。④对数学历史文化认识不够。

1.2、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教育对策。

⑴以数学史和数学文化为基础,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在对高中生学习数学情况的调查发现:“我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32.3%,“我不喜欢数学,但为了高考,我必须学好数学”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比例高达68.3%,而对数学“很感兴趣”的只有21.4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只要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和爱好,学习的意志才会持久。作为数学教育一线的教师,我们在课堂或课下应多与学生讲述和探讨数学史及数学文化。而恰好数学史中有很多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它们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倾听中感知数学学科的深厚文化背景,在感叹中感知数学的奇妙,在探讨中寻觅数学的奥秘,在实践中寻找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方法。首先可采用与数学有关的小游戏:例如巧拿火柴棒、幻方、商人过河问题等,它们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作为课堂活动或是课后研究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其次是一些历史上的数学名题,例如七桥问题、哥德巴赫猜想等,它们往往有生动的文化背景,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有一些著名数学家的生平轶事,比如说一些年轻的数学家成材的故事,如法国数学家帕斯卡,16岁成为射影几何的奠基人之一,19岁发明原始计算器;德国数学家高斯19岁解决正多边形作图的判定问题,20岁证明代数基本定理,24岁出版影响整个19世纪数论发展、至今仍相当重要的《算术研究》。如果在教学中加入这些学生感兴趣又有知识性的东西,可以消除学困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增加数学的吸引力。还可以讲述一些数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实例。如:介绍“黄金分割”时,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普通的数字——0.618在各种美术设计的广泛应用。首先让学生查找资料什么是黄金分割?而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将准备大量有关“黄金分割”的资料,从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到中国的故宫,从舞台上报幕员的最佳站位到《最后的晚餐》中犹大的排位,从五官的协调到选模特的标准,甚至可以选择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让学生用“黄金分割”来解释画面带给人的美感。通过老师的点拔和同学的交流使学生感悟到由此产生的美感,感知数学的和谐美,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⑵与学困生交流,商讨,制定符合其学情的学习计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和“好学近手知(智)” (《论语·中庸》)两千年前的孔子用这两句精辟论断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运用情感来促进学习的思想。 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和耐心对待学困生,与他们建立好感情基础,得到他们的信任,让他们愿意走出自己的自卑,坦诚的与我们交流。在建立了交流机制后,对于下一节课要学习得内容,为学困生制定预习计划。如:培养他们通读教材的习惯,勾画出重点内容,寻找理解上的难点。在数学课堂尽可能创设情境,把我的对学困生的爱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和传递给他们,注入他们的心田,激发他们的情感,引起他们积极的情绪反应,从而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课堂上有意识,有又目的地向他们提问,让这些平日被老师忽略得学生也能参与课堂互动,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也感觉到自己不再是一问三不知的学生,他们也能回答对老师提的问题,让他们感知课堂参与的乐趣和成功。

⑶放松心态,直面对学困生。教学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得伟大工程。与学生打交道必须又感情投入,尤其是学困生,我们寻要不放弃,不抛弃的心态,重新审视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闪亮点,重新树立他们在我们心目的教育地位。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学生间始终存在个体差异。差异虽不能避免,但我们可以缩小它。同样一个知识点,有的学生接受快一点,有的学生接受慢一点,都是正常的。只要学困生们又进步时,请不要吝啬你得表扬之词,因为又进步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比如:“其实你一点也不差,看你的作业老师就对你充满信心。” “看到你的进步,老师打心眼里高兴,加油吧!希望更上一层楼”。巧用语言这个桥梁可以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借助情感的迁移功能和动力功能,最终提高了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⑷夯实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和乐趣。数学基础知识犹如高楼大厦得地基,基不稳则高度就上不去。学困生往往是基本得概念,定理,公式等理解有误区,或以偏概全,导致他们在实践中处处碰壁,长期下去导致他们学习数学枯燥无趣,问题越来越多。作为一线教师,深知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和一切为了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和目标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当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发挥其主体作用,让他们学有所得。在课堂教学中要提倡因材施教,所以作业的布置也不能千篇一律,对“学困生”要有所照顾。作业布置要有梯度,每次作业都适当安排基础题、扩展题等,“学困生”起初可选基础题做,慢慢地视做基础题的情况而适当提高要求。进而引导鼓励他们向扩展题“跳一跳”,让学生在“跳一跳”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获得学习的乐趣。因势利导,在课堂上多提他们能回答对的问题,多鼓励,多肯定,少歧视,少批评,少指责。

总之,转化后进生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让他们在课堂内外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地提高学困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判断能力,从而使他们跟上学习的节奏,真正从思想上得到提高,使他们都具有一个健康的学习心理。

2、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措施

对于高中数学课,无论是普通班还是实验班,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学习成绩间的距离都会拉大。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学习信心、兴趣、等方面都会降低,逐渐转变为学困生学困生是几乎每所学校都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如何转化学困生更是学校努力破解的一道难题。虽然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学困生身上费尽了千言万语,想尽了千方百计,然而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显然是还没有找到那把开锁的钥匙。想开锁必须先弄清锁的构成和结构,同理转化学困生须先搞清学困生的成因,惟如此方可药到病除。

    2。1、找准成因是高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基础。

     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数学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发现产生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但从教育教学角度将其形成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⑴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高中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数学课的学习。

⑵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意志不强。学习数学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热情,不能形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

⑶高考指挥棒、应试教育原因。目前,应试教育仍然在唱“主角”。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赶进度,造成教师授课“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发生过程,不重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

⑷教学方法不当。老师在授课时有意、无意忽视了一些接受能力弱、对知识再运用能力差的学生。有的老师不是和颜悦色、极富耐心地解释讲解,而是厉声叱责。从此这些有问题的学生再也不愿或不敢向老师求教。

⑸参与意识不浓。这些学生不愿与老师交流,也不愿与同学交流。上课不愿看书,不愿参与活动。一般只对结论感兴趣,对探索过程不愿参与。

    2.2、增添措施高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关键。

⑴了解数学学困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以诚相待,和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了解数学学困生,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先决条件。在班级管理中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引导每一个学困生,并且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困生。

⑵确定帮扶对象,采取结对子,用“1+1”的形式。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定是一支努力、拼搏,团结、向上的队伍。采用“1+1”的形式,使数学学困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得到统一。通过结对子,充分调动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班主任在思想上严格要求并从方法上给予具体指导。

⑶积极开展活动,激发数学学困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其集体荣誉感。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引导学困生交往,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手段。从而培养学困生共同的情趣和爱好,激发他们组织与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⑷抓好数学学困生的德育工作。品德是做人的根本,这就决定了德育的不可替代性。在执行过程中要重奖轻罚,使班级规章制度真正起到激励作用。要教育学困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德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⑸填补双基缺陷,完善知识结构。①强化复习,及时补漏。②当堂所学知识当堂消化。③面批作业。作业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信息的一种手段。

⑹分层疏导,辨症施治。解决粗心、偏科问题。

总之,学困生转化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在思想上、行为习惯上、学习方法上对学困生进行积极引导,并用爱心、耐心去精心教育,学困生就一定能够转化,并有可能成为优秀学生。

3、新课程下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表现成因与转化对策

在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正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随着高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学困生”。而且“学困生”的数量有增大的趋势,尤其以高中的数学“学困生”为最多。所谓数学“学困生”,在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界较普遍地认为是指要达到数学课程标准合格要求还存在一定程度困难的学生。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科成长,注重公民“数学意识”的养成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觉地浸润到日常教学过程中,而这些“学困生”的存在对校园产生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要创建和谐校园,关注校园里的“弱势群体”,研究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显得势在必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从广义上讲,今天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学习的“学困生”并没有脱出这三个类别。但是,作为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对“学困生”的认识必须区别于教育家。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而言,去认识学生学习困难有哪些表现,其成因是什么,远远比把“学困生”进行理论归类有意义得多。

那么,新课程中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表现有哪些,其成因各是什么,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呢?下面试图总结一些“学困生”学习困难的表现成因与转化对策,以期更好的做好高中数学的教学工作。

3.1、学生抱陈守旧,心理变化的速度跟不上环境的变化速度。

⑴表现成因:大部分的“学困生”,在高中刚开始时,并不是“学困生”,有很多甚至是初中的“学优生”。有许多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此疑惑不解,不明白为什么会从一个好好的“学优生”变成了一个“学困生”。其实,我们认为在这里有一个因素非常的关键,那就是学生的心理变化速度跟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

①从初中升入高中,无论从教学环境,学习内容,同学关系上,还是从学习的范围、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从初中刚升入高中学习的广大初中毕业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敏感期。在这一敏感期内,学生既要适应生理上的变化,又要同时适应外部学习环境的变化,其心理转变的任务是艰巨而复杂的。

②事实往往是: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被生理变化吸引,而不花费精力去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以适应紧张的高中数学学习。如此几个月之后,由于没有及时的奠定高中数学的基本方法,便落后于其他同学,成为一个“学困生”。

⑵转化对策:高一教师做好初高中的衔接过程,让学生有个缓释的过程。对于由学生的心理变化不及所导致的学困生,教师不仅仅要及时的为学生解答生理上变化所产生的疑惑,更应该在课堂上下狠功夫。

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具有与生俱来的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这种需要,将课堂教学变成学生精神的家园——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和鼓舞,不再是单纯的接受、复制既定的流水线,而是实践、体验、理解、创造的空间。

②高一教师新接手一批学生时,不仅可以适当地放慢进度,而且在教学的态度和课堂语气,引导等方面均可以适当借鉴初中教师亲切的态度和充分照顾学生需要的做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过渡到高中的学习中来,适应身心各方面的要求。

3.2、部分高中老师过于“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⑴表现成因。《高中新课程标准标准》这一理念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而不是以培育少数精英为目的。

①这样的理念在目前新新教材体系下表现的一个方面是,教材体系实行“螺旋式上升”,不再像旧教材追求数学内在的逻辑体系,而淡化学生的思维接受能力的要求。就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来看,不妨把教材的体系安排比喻成“刷墙漆”。刷墙漆时工匠并不追求一步到位,他每次都薄薄地刷一层,但刷涂的层次感较清晰,层次也较多。随着层次的累进,刷墙的任务也逐渐完成了。对于目前的教材,我认为它也是一个刷墙漆的过程。比如,必修中有“算法初步”的内容,把跟算法相关的教学内容做了一个铺垫,到选修2系列中,又将算法内容加以深化。又比如,在高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证明的技巧及方法已经有所涉及,但并不深入了解,选修2系列中就有一个集中学习的章节。这样一来,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累积的学习技巧在选修中就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认为这样的层层累进的教材体系安排非常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好好体会,并对教学的内容及深度广度做出相应的调整。

②这样的教材体系安排在一线教学过程中有时并不能得到较好的执行。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长年累月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使得一部分老师为了考试成绩和赶进度,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拼命的加深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进度,多讲题目——甚至有学校的老师让高一的学生做高考的题目。这样的一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是明显无法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的,也是和教学的理论和实际相违背的,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

⑵转化对策。教师是学校教学的实践者,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注意与实际结合。

①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所说:“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机会等方面就会变的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必须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学习的机会。

②如果教师能够切实做到给学生提供“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大部分转化是完全可能的。落实到具体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勿随意增删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做个智慧的刷漆匠,在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课标要求。

3.3、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有欠缺。

⑴表现成因。前面第1点讲过,有部分学生因为心理变化速度不及环境变化速度,导致学习方法守旧,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数学,导致学习困难的情况。

①并不是说改变了初中的学习方法就可以学好高中数学。有时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契合,也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困难。

②比如:在教学《函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如果简单地让学生停留在模仿,重复练习的层次,指望这样学生就能掌握学习内容,那势必造成“学困”。

⑵转化对策。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将学习的发生分成二个维度:一是按学习的发生方式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二是按学习发生时新旧知识的联系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①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联想,它依赖刺激反应的接近、重复和强化而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能否学得新信息,新的认知内容。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根据这个理论,老师在工作中应当注意给学生创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和环境,为我们转化高中数学“学困生”提供了整体思想。

②最有效的我想莫过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情景,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实例。在新教材“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根”内容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二分法的现实含义,我在课堂引入中组织学生做了个游戏。当时电视台娱乐节目中有很多猜价格的环节,在给定时间内如果能猜中价格,则商品就归参与游戏的人所有。学生对这样的节目都不陌生。在游戏过程中,很多人都提出了很好的解决办法。于是我指出,这就是二分法。那堂课由于有这样的实际例子作为引入,学生学得特别好。不久后,在一次观摩全国优质课的录象时,我发现获得一等奖的课在引入该节内容时也用到了这个例子。

3.4、学生基础学力的欠缺,学习活动屡战屡败,最终对学习丧失兴趣。

⑴表现成因。碰到过很多学生,在学习困难的初期是非常认真的想要学好数学的,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①这个时间也许是几个星期,也许是几个月。但是绝大部分同学在最终都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最终放弃了这一门学科。

②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情况?是学生不够努力?还是学生的态度不端正?我们说都不是,这样情况的学生,往往是基础学力有所欠缺。

⑵转化对策。让学困生树立学习信心是教师必须优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说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传递智能,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含有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形式。

①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强调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切实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条件、不同认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②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有课堂参与才能谈其他的。而吸引他们参与课堂的法宝就是尊重。只有尊重了,学困生觉得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愉悦的,他才会投入和参与。学困生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及成因,只有结合教师的悉心指引,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引下才能走出困境,走向进步。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①简阳中学数学组李金富《浅谈高中数学学困生学习现状及教育对策》;②贵阳实验三中田应永《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措施》;③天马实验学校钟丽娟《当前高中数学“学困生”的主要成因及对策分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学困生转化讲座五之3)
学困生错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阶段总结
浅析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做数学作业中出错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
高中物理学习的困难分析及对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