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玉门之殇——资源型城市的未来之路?!
 
玉门之殇
 
        这里是中国第一口油井的诞生的地方,是铁人王进喜的故乡。50多年前,油田所在地设市,中国第一座石油基地拔地而起,鼎盛时期人口达到13万多人。半个多世纪过去,石油资源枯竭,市政府和油田生活基地相继搬离,已经有9万居民弃城外迁,城中弃楼遍地、几成空城。
 
  山崖底部密集分布的洞穴曾经是石油工人最早居住的地方,许多工人的儿女都是在洞里出生。新中国成立后,玉门为陕北、大庆等新油田输送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20余万名技术人才和石油工人,玉门油田因此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建国以来,玉门已为国家上缴税收上百亿元。图为玉门油田老君庙油矿一架还在生产的抽油机。
 
  1955年,为保障石油生产,玉门油田所在地被设立玉门市,县政府也搬迁至此。到20世纪80年代,石油产业鼎盛时期,这座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的总面积扩张到13500平方公里,人口一度达到13万余人。图为废弃的邮政大楼。
 
  经过多年开采,玉门石油产量逐年下滑,由1959年最高的140.62万吨降至1998年的38万吨,而前产量也仅维持在70万吨。这个国内最早开发的油田,如今成了一个废弃之城。图为废弃房屋中被遗弃的老君庙开采纪念牌匾。
 
  和所有资源型城市一样,资源枯竭的玉门面临着发展绝境。21世纪初,玉门市和玉门油田作出迁移决定,大片工厂倒闭,厂房住宅被遗弃,因石油而聚的人们开始四散迁走。图为一处已经被砖石封死的办公楼。
 
  早在2001年,全玉门市66个居委会就已经缩减成33个,2004年又缩减至12个。到2009年统计表明,留守老市区的人口已不超过3万人。
 
  2004年,玉门油田生活基地搬迁,市区只设生产作业区,生活区则迁至百公里外。这次动迁导致7000多名工人失业、2.5万名油田工人外迁。2006年,玉门市市政府搬迁至市区向西70多公里的玉门镇新区。自此,保留的生产作业区几千名职工开始了每周百公里的往返于生产、生活区之间的迁徙生活。图为石油管理局接送员工的蓝色大巴。
 
  目前,除还在这里生活或工作的一小部分石油工人之外,尚有部分居民聚居在北坪、三台两个安置区的廉租房里,大多是无力外迁的老人、残疾人、低保户和下岗工人,他们每月领取几十至上百元的低保费,面对新市区1000元/平米的房子望而却步。截至2008年,包括新市区在内的玉门全市下岗失业者达3.5万人,其中有1.4万人属于生活特困人群。
 
  与此同时,遗留在老城的道路、供暖、供水等基础设施也逐渐废弃、老化,大部分无法正常使用。图为玉门迎宾馆旁的一家医院,大门已经被封死。
 
10月1日,玉门市南坪的废弃加油站。
 
  1998年以来,当年地方政府围绕油田而兴办的化工、轻工机械等工业企业大部分都已破产倒闭,而糖酒、五金、饮食服装等行业也冷清萧条,原市属工商业体系全面崩溃。据统计,1996年全市有市属企业90家,到2000年仅有8户勉强维持。几只养在原来的商业区。
 
10月1日,玉门市汽车站对面的小商店,老板在等待生意上门。
 
10月1日,空空荡荡的玉门市汽车站。
 
10月1日,玉门老君庙,30年同学聚会后,大家选择了曾经工作过的老君庙第一口油井合影留念。
 
  面对石油产业的衰败,风能资源蕴藏量丰富的玉门开始不遗余力发展风电。2009年一年,玉门的风电装机容量就超过了此前12年的总和。而风电企业的普遍微利经营,以及西北电网建设升级的严重滞后,也引发了“油城已逝,风城何在”的质疑。图为玉门市区旁的戈壁滩上,野生动物在此很活跃。
 
  祁连山脚下,通往玉门市的公路上车辆也稀疏了。目前,玉门已被列入全国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名单,由中央财政给予资金支持城市进行财力性转移。玉门的废城之痛,映射出中国众多资源性城市的转型困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玉门:资源枯竭城市的背影
油城玉门嬗变折射能源兴衰
探访中国第一座“弃城”
春风不度,被遗弃的玉门
没落的石油城
甘肃省13个地级市之一,地位非常显赫,为何最终会被兼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