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历代对这句话的意思争议比较大。

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如下图:

历代的解释有很多,以下列出对这句话的三种解释:

1、天地是不仁义的,把万物当做狗一样对待。

2、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把万物、百姓像对待刍狗一样平等对待,没有偏爱的私心,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3、将这句话断开解,如钱钟书:“刍狗万物,乃天地无心而不相关,非天地忍心而不怜惜。以此维护天地仁爱的本质。

那么这句话究竟应该怎么解,我们既不能望文生义,也不能脱离老子《道德经》的整个思想文本进行解释,来看《道德经》中对“天地“的解释,概有两种特性:

1、天地不自生但能长生。“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2、犹如风箱,生生不息。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间不正象个风箱吗?虽然空虚,但不短缺,越拉动它风量越多。

由此归之,天地任其自然、不自生的特性使得天地具有不偏爱万物、不恣意作为的行为,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既不能将天地理解为仁爱之天,也不能将天地理解为不仁爱之天,而应理解为自然之天。

展开全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經》第五章 讀書筆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该怎么理解?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你们理解错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断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