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27西周 大盂鼎:神秘收藏家族守护百年的国之重器!




027西周 大盂鼎
开篇 
过去,古董这行业呢,青铜排第一。什么原因呢?第一,因为青铜器年代久远;第二呢,它是国家礼器,重要啊;第三呢,是一但它有铭文,历史价值巨大。百年来,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这三尊晚清出土的青铜器,被称之为“海内三宝”。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三宝之一——大盂鼎。


国宝的发现:两个“ lǐ 村”的争议 
大盂鼎就是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1056年),距今三千多年,册封一个叫“盂”的大臣时所铸,所以叫“大盂鼎”。西周时期国君举行册命或王公大臣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还要有铭文,成为记录历史事件的载体。那么,从铸造大盂鼎到它出土重见天日,相隔了近3000年。相传,大盂鼎出土于道光年间,距今不到200年。那么它在哪儿出土的呢?一直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陕西岐山县礼村,另一个说法是陕西眉县李村。这俩都叫“lǐ村”,前一个是礼节的“礼”,后一个是姓李的“李”。这两个“lǐ村”本身离着也不太远,到底是哪个lǐ村呢?由于年代久远,又经过了无数次转手买卖,所以很难考证了,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岐山县礼村出土的。

国宝的流传:先后曾有八任收藏主人 
第一个收藏大盂鼎的是当地士绅宋金鉴。这大盂鼎个儿大,搁家里特别扎眼,岐山县县令周赓盛听说了以后呢,就想将大盂鼎据为己有。他威胁宋金鉴说私藏宝鼎就是对抗朝廷,后果严重。这宋金鉴没权没势,只好忍痛割爱。这周县令就把大盂鼎弄到手,但他做贼心虚啊,生怕宋金鉴去告发他,所以觉得还是转手变成钱踏实,所以这大盂鼎在他家没搁多久就给卖了,卖了谁呢?谁都不清楚,偷偷卖的。清朝末年到民国,这古董甭管怎么转悠,最后一定转到了琉璃厂,那时全国就这么一个大的集散地呀。这事儿也巧了,到了道光30年(1850年),宋金鉴去北京参加会考,考中了进士,入选翰林院。翰林院平时没啥事儿,他没事儿的时候呢,就到琉璃厂溜达,那时候的文人都喜欢在琉璃厂溜达。结果呢,一下老友重逢,他又看见了这大盂鼎!这会儿,宋金鉴手头比较宽裕,马上就讨价还价,最后出价 3000 两白银把它买了下来,又带回了老家,光宗耀祖。这样的国之重宝,一个人一生能有两次缘分,是个非常不得了的事儿。之后这大盂鼎呢,就一直被他密藏在家中,直到宋金鉴去世后,家道衰落,他这儿子不得已将大盂鼎以700两白银卖了。你们听听,这爹,3000两白银买的,这儿子,700两白银就给卖了,什么叫败家子儿?这就叫败家子儿!

大盂鼎新的买主是谁呢?是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幕僚,这人叫袁宝恒。袁宝恒不出名,他有个侄子特出名,他那侄子叫袁世凯。袁宝恒深知左宗棠酷爱文玩,得宝贝后不敢专美,旋即将大盂鼎献给了上司,以表忠心。

(左宗棠像)

但这大盂鼎在左宗棠手里也没呆多久,他就转手送人了。左宗棠为什么要送人呢?他送给谁了呢?他送给了一个人,这人叫潘祖荫。咸丰9年(1859年),左宗棠在发迹前自视极高,恃才傲物,谁都看不上,被永州总兵樊燮诽谤构陷,朝廷严令密查,“罪且不测”。什么叫“罪且不测”啊?就是不知道最后要判多少年,甚至可能丢了命!这时候有一个人出来了,就叫潘祖荫。潘祖荫任大理寺少卿,正四品,相当于现在最高法院的副院长。这潘祖荫久闻左宗棠的才干,国家又逢多难之秋,人才难得呀,所以三次上疏密保。奏折中有句话传得很广,这句话就是“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人的一辈子要是获这么一句话的表彰,那是不得了的事,这句话就传为了名言。左宗棠也说过名言,是副对联,也流传很广。这副对联是这么写:“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这是上联;下联是什么呢?——“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下等福是什么福呢?柴米油盐酱醋茶。如果再讲究一点,也就是琴棋书画诗酒花。由于潘祖荫说了这句牛话,咸丰皇帝一高兴,就开始重用左宗棠,咸丰皇帝本身就是个耳根子很软的人。这就成就了他一世功业。救命之恩,无以言报。左宗棠得到了大盂鼎之后,想都没想,直接就把它转送给了潘祖荫。过去啊,江湖上有两大快事儿,一个是报仇,一个就是报恩。有能力报恩是件特别快乐的事儿。过去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何况这是救命之恩。

(潘祖荫像)

潘祖荫来自苏州的名门望族。他的祖父潘世恩是乾隆五十八年的状元,与纪晓岚共修《四库全书》。潘世恩一脉,江浙一带习惯称之为“贵潘”,他们家出了1个状元、2个探花、8个进士、16个举人,有“天下无第二家”之美誉。现在苏州的状元博物馆就是潘世恩的故居。张伯驹先生的夫人潘素,就是他们家的后人。潘祖荫在光绪时官至工部尚书,相当于建设部部长。故宫养心殿挂着的“祥开麟趾”匾,就是潘祖荫所书。储秀宫还有三块匾也是他书的,分别是:“履端举正”“云霞焕彩”“观象通乾”。一个人的手书如果能挂在皇宫里,那就不是一般人。潘祖荫不仅在官场上举足轻重,他还是当时海内闻名的金石大家。他专门修建房屋存放他的收藏,其中“滂喜斋”就是用来存放古籍善本的。滂喜的“滂”就是滂沱大雨的“滂”,你想啊,这喜跟大雨似的从天而降,这得有多高兴啊!还有就是“攀古楼”,用来放青铜器,跟古董攀亲戚。

(故宫养心殿“祥开麟趾”匾)

潘祖荫这样一个牛人,自然知道大盂鼎的分量,爱若至宝。特地请了当时著名的篆刻家刻了“南公鼎斋”和“伯寅第一宝藏”的印章作为纪念,将大盂鼎视为攀古楼中最珍贵的收藏。之后不久,他又花了重金买下了大克鼎。大克鼎又叫“膳夫克鼎”,光绪十六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的窖藏。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一个叫“克”的掌管宫廷膳食的官员,受到周王册封后,为祭祀祖先而铸造的。上面有铭文290个字,歌颂了祖先的品德与功绩,记载了周王对克的任命与赏赐。也就是说,“海内三宝”,潘祖荫一个人就占了俩,坊间流传的“海内三宝,潘有其二”,极为风光。




(西周 大克鼎 上海博物馆藏)

但是人啊,不能什么好事儿都占全了。潘祖荫有一块大心病,什么心病啊?——无后。古人说的“无后”就是没有男孩,过去没有男孩,身后就没有接班的了,难过至极。潘祖荫的弟弟潘祖年呢,就将自个儿的大儿子过继给了兄长,可不久,这大儿子就去世了。潘祖年又将自个儿的二儿子过继给了兄长,岂料,又没有多久,这二儿子也莫名其妙地死去了。这时候谣言就起来了,有人说潘家从墓中挖出来的东西太多,阴气太重,长宝不长人。1890年,潘祖荫病逝,6年后,他的夫人也去世了。弟弟潘祖年赶赴京城料理后事,并继承家产,此时,潘家已出现了文物和藏书被偷盗的情景了。潘祖年下决心将兄长留下的收藏带回老家保管,足足装了4船,运回苏州。为了路途安全,他对外就宣称,说这大盂鼎、大克鼎都被偷了,你们就别惦记了。潘祖年过继给兄长的两个儿子去世后呢,自己的两个女儿也嫁了人。潘家只好再从族人里过继了潘承镜,成为潘祖荫、潘祖年两家的孙子,兼祧两家香火。潘承镜娶了个媳妇儿,叫丁达于。新婚后不到一百天,这潘承镜也病死了。他们家还真的是阴气很重。第二年,爷爷潘祖年也去世了。整个潘家的担子就落在了守寡的丁达于身上。丁达于改名为潘达于,一是表明进了潘家的门就是潘家的人了,二是希望自己能看护好潘家的藏宝。巧的是,“达于”这两个字与大盂鼎的“大盂”正好谐音。1937年淞沪会战后,苏州沦陷。苏州地方小,潘家在这儿太引人注意了,所以潘达于就决定举家迁往上海避乱。大盂鼎这样体积巨大的宝贝是不可能携带的,这有多大呢?大盂鼎高有 101.9 公分,口径有 77.8公分,重达153公斤。所以潘达于就和家人一起把大盂鼎、大克鼎等宝贝封箱,找了一个秘密的地方,趁着风高月黑,就埋了起来。抗战结束后,时局趋于稳定,正当潘达于想把这东西启出来的时候,内战又起来了。内战打了几年,解放后呢,经全家商议,潘达于执笔,给华东军政委员会的文化部写了信,表示希望将大盂鼎和大克鼎捐献给国家。1952年,这两件宝鼎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七年以后,1959 年,庆祝国庆十周年,十大建筑落成。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大盂鼎应征北上,从此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也就是今天的国家博物馆。


(西周 大盂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大盂鼎为什么称得上国宝? 
大盂鼎之所以能称为国宝,除了尺寸巨大、等级之高以外,重要的是它上面有文字。大盂鼎腹内有铭文 19 行 291个字。铭文的大致内容是:我们周人要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不能纵酒过渡。周康王教诲盂要效法其祖先,好好辅佐他治理国家。并给盂丰厚的赏赐。大盂鼎的铭文内容是研究西周时期“册命”制度的重要史料。

马爷说 
大盂鼎铭文书法是西周前期金文的代表,具有圆浑朴茂的金文特质,是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兼备的重要艺术品。对于我们,更重要的是它200年来惊心动魄的传承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盂鼎
西周最大的鼎出土后100年8位主人多数没有善终,直到上交国家
收藏传奇一一左宗棠与大盂鼎的故事
1850年,陕西岐山县京当乡的大地主董天...
1849年,也就是清道光二十九年,陕西郿县一个农民高高挥起了锄头,往左或者往右多来一寸,他或许就会湮没于历史之中。但他似乎就是被命运选中的那个人,那个“封印”的解除者,犹如唐僧注定就是揭掉五行山六字真
“宝属”护国宝——大克鼎、大盂鼎传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