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中天和柳传志的对话中曾认为传统文化阻碍了科学的出现,是这样么?_中国_技术_古代

2022-04-01 22:11

聚焦现象,解构事件,表达观点

易中天教授曾经和柳传志在一个节目中讨论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易中天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是没有科学传统并阻碍科学发展的。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谈到这个话题,当然先有必要界定一下什么是科学。

柳传志

什么是科学

直入主题,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一种研究客观事物的通用逻辑范式,它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方法论,一种运用假设、证明、定理、分类、验证等系统化的思维范式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的一种方法。科学不是经验、不是知识、也不是常识、也不是技术;但科学可以总结经验、发现知识、增加常识、增强技术;然而,科学的这种范式本身,又可以称为一种知识,一种哲学和逻辑学上的知识,科学的另一个名字,就叫“自然哲学”。

因此科学和知识的关系,就如同一个莫比乌斯环,互相衔接,一体两面,却又一体一面。

莫比乌斯环

科学?还是技术?

说到古代的科学,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中国的四大发明,长城、赵州桥等遗迹,以及教科书上动辄“领先西方八百年”等话语。而实际的情况是,那并不是科学,那属于技术。

不论儒家,还是后来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格物致知,最终目的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体现出了中国人其实还是非常讲究实用主义,讲究“经世致用之学”,而对于暂时没有实用价值的,事物的根本逻辑与原理,从来没有系统的追究过其根源。

中国古代一直属于一个经验和技术型的强国。不论《九章算术》,还是《天工开物》、《梦溪笔谈》,抑或《本草纲目》,全都属于经验总结型的著作,集合了一个又一个算例、施工图、药方,将其方法、作用都记述的清清楚楚,归纳的明明白白,唯独缺失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为什么”。

科学是“没有用”和“为什么”

科学的真正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实用。科学的研究客观上促进了技术的进步,但科学本身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实用,至少不是为了眼前短期的实用。

真正的科学研究只是为了探究事物的原理,而在当下都是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因为人类认知的前沿本就无法直接落地于实用,认知的边界到实用之间是有距离的。

我们现今生活中使用的种种技术,都是至少几十年前的科学理论成果。而现在人类科学的前沿,诸如量子力学、弦论、基因编辑、黑洞、大型强子对撞机等研究,对于现实生活与普及型的应用基本无任何价值。研究这些理论需要消耗巨额资金,甚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然而短期的回报也许仅仅是一点“不准确的真理”。

黑洞

因此可以说科学的特点之一是“没有用”。而科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为什么”。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在面对自然界的种种现象时,就会追问“为什么”。并且不只靠观察和总结来追寻为什么,还会利用逻辑、规律、实验与推演来证明为什么。而“为什么”,则构成了科学探究的根本动力,不是为了“用”,而是为了“知”。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

话题回到这里,中国古代到底有无科学?我认为,中国古代唯一能算上科学之启蒙曙光的,便是战国时代,墨家。战国时代,大争之世,但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墨家之《墨辩》,古印度之《因明》,古希腊之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古典形式逻辑体系。对,科学之核心,不在技术,而在于两大方面,一为形式逻辑,一为实证主义。墨家之《墨辩》就建立在形式逻辑的基础上,拥有了对事物规律的实证主义的思辨。

世界首颗量子实验卫星命名为“墨子号”

但遗憾的是,随着战国时代的结束,秦的一统天下,汉的独尊儒术,自此两千余年间,中国之形式逻辑与实证主义思维都再无发展,直至满清,中国都还在使用两千年前总结出来的经验与技术。

不论儒家还是道家,以及后来的张子关学、程朱理学、阳明心学,都仅仅在研究经世致用之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术,而对于探究事物本源的形式逻辑与实证思想都再无建树。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古代仅拥有零散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经验,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系统的科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顾晓伟:“大数据时代”历史学走向何方?
从伽利略试验谈科学方法论(思想评论的讨论)
如何正确对待恩格斯和列宁的某些言论
祁营洲:我认为中医的学习当“以术入道”而非“大谈其道
墨家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比较研究
墨家的消亡使我们失去了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