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读书】审美中国(十五)美 育


【教育读书】


 
审美中国(十五)美  育




    在前面的篇幅中,我们详尽地对社会美、自然美及艺术美等三个方向进行了审美阐释,在《审美中国》系列的最后一个部分中,我们将回归到审美主体——人——本身上来,探讨一下审美与人生的关系问题。在审美活动中,如果审美的主体“人”本身是不美的,那我们之前所有那些对于社会、自然及艺术的美的梳理,将全部失去审美意义。

 

    在本部分中,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讨论审美与人生:


    (1)首先,我们要从审美教育的层面来说明审美活动对于人的精神自由和人性的完满是绝对必需的;


    (2)其次,是从人生境界的层面来讨论审美与人生的关系问题。

 

    下面,我们先从了解什么是审美教育(人文内涵)开始。

 

    1.人文内涵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美育都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西方,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十分重视美育。到了18世纪末,席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美育”的概念。他的《审美教育书简》是西方美学史上讨论美育的一本最重要的著作。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在20世纪初,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和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美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其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

 

    1.1 两种冲动

 

    席勒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两种自然要求或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一种是“理性冲动”。“感性冲动”要求使理性形式获得感性内容,使人成为一种物质存在;“理性冲动”要求使感性内容获得理性形式,要求使千变万化的现象见出和谐与法则。人身上的这两个方面、两种冲动,在现实世界中常常是对立的,必须通过文化教养,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并且使二者统一起来,这时,人就会兼有最幸福的存在和最高度的独立自由。

 

    席勒认为,在古希腊时代,人的这两方面是统一的,古希腊人既有丰富的形式,同时又有丰富的内容,既善于哲学思考,又长于形象创造,既温柔又刚毅,他们把想象的青春性和理性的成年性结合在一个完美的人性里。但是到了近代社会,严密的分工制和等级差别使得人身上的这两个方面分裂开来了,人性的内在联系也就被割裂开来了,一种致命的冲突就使得本来处在和谐状态的人的各种力量互相矛盾了。他说:

 

    【近代社会】是一种精巧的钟表机械,其中由无数众多但是都无生命的部分组成一种机械生活的整体。政治与宗教、法律与道德习俗都分裂开来了;欣赏和劳动脱节,手段与目的脱节、努力与报酬脱节。永远束缚在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断片上,人也就把自已变成一个断片了;耳朵里所听到的永远是由他推动的机器轮盘的那种单调无味的嘈杂声音,人就无法发展他的生存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印刻到他的自然上去,而变成他的职业和专门知识的一种标志。

 

    这样,每个人身上的和谐被破坏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也就被破坏了。度勒认为,这是近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危机。

 

    为了解决这一社会危机,席勒提出他的方案,就是要大力推行美育,使人从“感性的人”变为“审美的人”。

 

    1.2 审美冲动

 

    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都使人受到一种强迫(压力)。感性冲动使人受到自然要求的压力,理性冲动使人受到理性要求的压力。在这两种冲动面前,人都是不自由的。于是席勒又提出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他认为游戏冲动可以消除这两个方面的压力,使人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回复自由。那么什么是游戏冲动呢?照席勒的界定,游戏冲动就是审美冲动。

 

    按照席勒的说法,游戏冲动的对象就是美(广义的美),而美就是“活的形象”。所以席勒又把游戏冲动称之为“审美的创造形象的冲动”。这活的形象是生活与形象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席勒所说的“活的形象”,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意象。席勒认为,这种审美的创造形象的冲动,建立起一个欢乐的游戏和形象显现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它使人类摆脱关系网的一切束缚,把人从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强迫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对纯粹的形象显现进行无所为而为的自由的欣赏。

 

    正因为这样,所以只有游戏冲动(审美冲动)才能实现人格的完整、人性的完满,只有游戏冲动才能使人摆脱功利的、逻辑的“关系网”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的人。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对于席勒的这个有名的命题,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说法,那就是: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审美;只有当人审美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席勒这个命题的内涵就是:审美对于人的精神自由来说,审美对人的人性的完满来说,都是绝对必需的。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人也不能获得人性的完满,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1.3 根本目的

 

    人不同于动物。人不仅有物质的需求,而且有精神的需求。这是人性的完满性。不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人性就是不完满的,人就不是完满意义即真正意义上的人。精神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要真正感受到自已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有意思的、有味道的。这也就是说人在保持生存之外还要“享受人生”。这个享受不是物质享受,而是精神享受,是精神的满足,精神的愉悦。审美活动给予人的正是这种精神享受。

 

    由于审美活动的核心是审美意象的生成,所以审美活动可以使人摆脱实用功利的和理性逻辑的束缚,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由。审美活动又可以使人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获得一种精神的解放。这种自由和解放使人得到一种欢乐,一种享受,因为它使人回到万物一体的精神家园,从而感到自已是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庄子说的“游”,席勒说的“游戏”。审美活动使人性的完满得以实现,所以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审美教育就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人性的完满。这就是美育的最根本的性质。

 

    我们经常说,美育是为了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样说当然是对的。但是这里说的“全面发展”,不是知识论意义上的,不是指知识的全面发展。美育当然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知识,特别是可以使人在科学的、技术的知识之外更多地获得人文的、艺术的知识,但这不是美育的根本目的。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满,也就是学会体验人生,使自已感受到一个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对人生产生无限的爱恋、无限的喜悦,从而使自已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才符合美育的根本性质

 

    2.三大功能

 

    美育的功能是与美育的性质联系在一起的。美育可以从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但最主要的,有三大功能。

 

    2.1 培育审美心胸

 

    审美心胸,西方美学称为审美态度。这是审美主体进入审美活动的前提。

 


对古松的三种态度

 

    审美态度是人对待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不同于科学认识的态度和实用的态度。平时我们都习惯用一种概念的眼光或者用实用功利的眼光看世界。比如在前面提到的过的,对待古松的三种不同态度:有实用功利的(木商)、科学的(植物学家)与审美的(画家)。

 

    在概念化和功利化的眼光中,世界永远是那么黯淡,千篇一律,缺乏生气。但是一旦你有了一个审美的态度、审美的心胸,那么在你面前,感性世界就永远是新鲜的,五彩缤纷,富有诗意的。审美态度造成审美主体与生活对象的“审美距离”。“审美距离”不是说审美主体与生活对象疏远了,而是使你放弃了从求知和实用的立场去接近生活对象,这样反而使你亲近了生活对象,于是世间一切都变得新鲜、有味道了。

 

    2.2 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就是审美感兴能力,审美直觉能力。也就是对无限的感性世界和它的丰富意蕴的感受能力。在瞬间的审美直觉中,情景交融,生成审美意象,伴随着就是审美的愉悦。在这种审美的愉悦中,我们体验人生的意味和情趣。陶渊明诗“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真意”就是人生的意味,人生的情趣。

 

    审美活动与科学研究不一样。科学研究是要去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科学研究的结果是得到一种知识,或者一个知识体系。例如进行物理学研究就是要掌握物理世界的规律,建立一个物理学的知识体系。而审美活动是对感性世界、感性人性的一种体验,体验人生的意味和情趣。所以审美能力说到底是体验人生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包含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领域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能力。它需要一个人的整体的文化教养作为基础,需要通过直接参与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的实践来培育,而且和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有着十分内在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不应该孤立起来进行,不仅要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直接参与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的实践,而且应该和提高一个人整体的文化教养结合在一起来进行。同时,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十分关注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心灵的深刻的影响

 

    2.3 培养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审美趣味集中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审美价值标准)。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有联系,但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

 

    审美偏爱是个体审美心理的指向性,也就是对某类审美客体或某种形态、风格、题材等优先注意的心理倾向。审美偏爱的健康发展,表现为兴趣的专一性与兴趣的可塑性之间的一种张力平衡关系。这就是说,审美偏爱有其相对固定的中心,但又不是偏狭刻板的,而是有一个弹性的兴趣范围,并常常处在一种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审美标准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审美判断的尺度,是个体对审美客体好坏品级理解的某种参照物。审美标准的形成,受到审美偏爱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和主体的文化艺术修养以及主体的审美活动的经验有关,也和主体在艺术史、艺术鉴赏、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知识有关。随着个体审美偏爱和审美标准的形成,个体的审美理想也逐渐形成。审美理想是个体的一种理性概念,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的追求和期待。它不仅影响着审美标准和审美偏爱,更主要的是它指导和激励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奔向人性的完善。

 

    审美趣味不仅决定一个人的审美指向,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每一次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因为意象世界(美)是情感世界的辐射,是情景的融合,是一瞬间发现自已的命运的意义的经验。

 

    总之,审美趣味作为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它制约着一个人的审美行为,决定着一个人的审美指向,并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每一次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美)的生成。而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整体,就形成为一种审美格调,或称为审美品味。审美格调或审美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是在审美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要受到这个人的家庭出身、阶级地位、文化教养、社会职业、生活方式、人生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它带有稳定性。但是这并不是说一个人的趣味和格调永远不能改变。生活环境变了,一个人的趣味和格调就有可能发生变化。教育也可以使一个人的趣味和格调发生变化。

 

    趣味和格调有健康与病态、高雅与低俗、纯正与恶劣的区别。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康的、高雅的、纯正的趣味,使他们远离病态的、低俗的、恶劣的趣味,归根到底,是引导他们走向审美的人生,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得到升华。

 

    审美心胸(审美态度)、审美能力(感兴能力)、审美趣味,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个体的审美发展的主要内容。这是美育的主要功能。美育的功能主要就是培养一个人的审美心胸、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

 

    3.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育是不可缺少的。

 

    3.1 美育与德育

 

   过去有一种看法,认为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或把美育看作是实施德育的手段(工具)。按照这种看法,美育在教育体系中是依附于德育的,本身没有独立的价值。对美育的这种看法是不妥当的。美育和德育当然是有密切联系的,它们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但是并不能互相代替。无论就性质来说或是就社会功用来说,美育和德育都是有区别的。

 

    ■ 性质

 

    就性质来说,德育和美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都引导青少年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都属于人文教育,但二者有区别:


    德育是规范性教育(行为规范),在规范性教育中使人获得自觉的道德意识;


    美育是熏陶、感发,使人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自我”的有限性,从而在精神上进到自由境界。


    这种自由境界通过德育是不能达到的。这是美育和德育的最大区别。这也是德育不能包括美育的最根本的原因。

 

    此外,德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意识的、理性的层面,而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的、情感的层面,包括无意识的层面,就是我们常说的“默移默化”,它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等。对于人的精神的这种更深的层面,德育的作用是有限的,有时是无能为力的。

 

    ■ 社会功用

 

    就社会功用来说:


    德育主要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它要建立和维护一套社会伦理、社会秩序、社会规范,避免在社会中出现人与人关系的失序、失范、失礼;


    美育主要着眼于保持人(人体)本身的精神的平衡、和谐与自由。美育使人通过审美活动而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由,避免感性与理性的分裂。美育使人的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使人的理性与人的感性生命沟通,从而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塑造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完满的人性。

 

    在现代社会中,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占据了统治的地位,竞争日趋激烈,精神压力不断增大,这很容易使人的内心生活失去平衡,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要缓解这种状况,除了道德教育之外,更多地要靠美育。美育也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但美育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的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换句话说,只有使每一个人与自我的关系和谐了,那么每一个人才能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起来。

 

    3.2 美育与智育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在这不断发展的历史背后,隐藏着的是人类不断创新的灵魂。在人类社会步入现代后现代的今天,越来越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所以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就这个目标来说,美育有着自已独特的、智育所不可代替的功能。

 

    ■ 激发与强化创造冲动

 

    美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造性。无论从动力、过程还是结果来看,审美活动都趋向于新形式、新意蕴的发现与创造。审美活动的核心就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这正是“创造”的本质。所以审美活动能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的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能力和想象力。许多大科学家都谈到,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这种直觉和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因为智育一般都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而美育则培训想象力和直观洞察力。

 

    ■ 走向真理

 

    由于自然界本身一方面是有规律、有秩序的,另一方面又具有简洁、对称、和谐等形式美的特征,所以在科学发明活动中,科学家常常因为追求美的形式而走向真理。很多大科学家们的话都说明在科学研究中美感对于发现新的规律、创建新的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美感需要靠美育来培养。

 

    ■ 成就大事业

 

    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大学问,除了要有创造性之外,还要有一个宽阔、平和的胸襟。这也有赖于美育。如果一个人心烦气乱,心胸偏狭,眼光短浅,那么他必定不能做出大的学问,也必定不能成就大的事业。而美育可以使人获得宽阔、愉悦的心胸和广阔的眼界,从而成为一个充满勃勃生机、明事理、有作为的人。而这,对于一个人成就大事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看法,在现代心理学中得到了印证。

 

    3.3 美育与经济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逐渐超过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成为主导价值。因此,改进商品的设计,增加商品的文化意蕴,提高商品的审美趣味和格调,就成了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建筑、旅游景观,以及服装、家具等各种日用品,最使人困扰的问题往往是设计的问题,即设计的低水平、低格调。而这又和设计人员、管理人员的文化修养有关。

 

    在中国,一些产品和发达国家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一个极重要的原因也是设计的问题。生产、流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政府官员的文化修养与美学修养,已经或即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21世纪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或者说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有两个:一个是信息产业,另一个是文化产业。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这一点。中国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广阔的前景。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的重要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也必然要成为21世纪中国的支柱产业。为了适应产业发展的新形势,美育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极其紧迫的。

 

    以上,我们通过对美育的人文内涵、三大功能及在教育中的地位作了一简要的阐述,基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美育?为什么要美育的问题。那么,在下一篇中,我们将继续讨论并回答关于美育的最后一个问题:怎么样进行美育?


    美育的目标和功能不仅仅是增加受教育者的知识(美学知识和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受教育者去追求人性的完满,引导受教育者去体验人生的意味和情趣。那么如何实施美育呢?

 

    众所周知,人类生活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空间,另一个是时间。所以实施美育也必然同时在这两个维度中展开。空间美育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两方面,而时间美育则贯穿着人的一生。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看,在空间与时间上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1.空间美育

 

    1.1 学校教育

 

    对于一所学校(无论是大、中、小学)来说,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氛围是极其重要的。拿一所大学来说,如果有一座小剧院和一座美术馆或博物馆,学生能经常欣赏昆曲《牡丹亭》、芭蕾舞《天鹅湖》、贝多芬的交响曲等人类艺术经典,以及看到中外艺术大师的书法、绘画、雕塑作品的展览,能经常听到国内外大学者和艺术大师主讲的各种学术讲座、艺术讲座,同时,校园里还经常有学生自已组织举办的音乐节、戏剧节、诗歌节,那么,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气氛和艺术气氛中熏陶出来的学生就不一样了,他必定更有活力和创造力,充满勃勃生机,他必定更有情趣,更热爱人生,具有更开阔的胸襟和眼界,他必定具有更健康的人格和更高远的精神境界。

 

    美育也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它应该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社会都要注重美育,特别是要注重营造一个优良的、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

 

    1.2 社会生活

 

    学生下了课、走出校门,会受到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过去大家比较重视的有美术馆、博物馆、文化宫、剧院、音乐厅、名胜古迹、公园、城市雕塑、城市景观、茶馆、咖啡馆,等等。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化形式和艺术活动形式,如:电影、电视、卡拉OK、DVD,以及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构成越来越复杂多样。

 

    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和广大群众在精神方面的影响极大,它们传播怎样的价值观念,传播怎样的趣味和格调,确实关系到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特别是电视,它的观众面很宽。其节目的文化内涵,它的人文导向、价值导向,它的趣味、格调,对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非常大。大众传媒的文化内涵,大众传媒的趣味和格调,是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

 

    2.时间美育

 

    从时间上讲,美育应该伴随人的一生。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人的生活内容和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特点,人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也有不同的特点,所以美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2.1 胎儿

 

    胎儿的美育在很大程序上是孕妇的美育。现代医学证明,孕妇的精神状态对腹中胎儿有极大的影响。如果孕妇的精神状态是和谐的、快乐的、健康的,充满幸福感的,那么生下来的孩子的身心也会是健康的。反过来,如果孕妇的精神状态是紧张的、焦虑的、悲苦的、消沉的,那么生下来的孩子也往往有可能发生精神障碍。所以,孕妇的美育最重要的是要使孕妇保持轻松、愉快、健康的心理状态。

 

    2.2 学龄前儿童

 

    学龄年儿童的美育主要方式是游戏、童话、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手工、戏剧(木偶剧、童话剧)等等。

 

    幼儿在生活中必须依赖父母,他没有自已独立自主的世界。但在游戏中,幼儿有了独立性和自主性。幼儿在游戏中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已的独特的意象世界,并得到一种十分纯粹的美感享受。幼儿通过游戏培养自已的审美心胸,发展自已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在游戏中得到了精神的自由,并且证实自已的存在。

 

    童话也是幼儿美育的主要方式。像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米老鼠和唐老鸭、孙悟空和猪八戒这样一些童话故事,使幼儿具有一颗美好的、善良的、感恩的、爱的心灵,懂得珍惜美好的事物,懂得帮助别人,懂得爱父母、爱他人、爱天地万物。

 

    2.3 青少年

 

    一个人的青少年阶段主要是上学。所以青少年的美育主要是学校的美育。学校的美育(大、中、小学),应该得德育、智育、体育互相协调,互相渗透,取得同步发展。学校的美育也不能局限于课堂教育,而应该尽量开拓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方式,例如组织学生艺术社团,艺术家讲座,艺术工作坊,组织学生听音乐会、观看戏剧、舞蹈演出,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组织学生作为志愿者到美术馆、博物馆、体育馆,国家公园充当义务工作人员,举办学生艺术节和学生书法、绘画作品展览,等等。

 

    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时期,所以青少年的美育一定要注意他们自由、活泼地生长,充满快乐,蓬勃向上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所以青少年的美育要注重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的教育。在大学阶段,还要适当地加强理论方面的教育(包括美学理论教育以及艺术史的教育)。

 

    青少年阶段,要加强艺术经典的教育。艺术经典引导青少年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去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东西。流行艺术不可能起到这种作用。

 

    在青少年阶段,要注意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更多地接受人类文化遗产的教育。人类文化遗产包括三个方面:


    (1)人类自然遗产:如黄山、泰山、西湖,等等;


    (2)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颐和园,等等;


    (3)人类口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昆曲、京剧、古琴、马头琴、丝竹、剪纸、年画、木偶戏、皮影戏,等等。

 

    以上三个方面的人类文化遗产,都是美育的最好的场所,最好的教材。因为它们积累了人类几千年文化的精华(自然遗产也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是培育美好、善良、高尚的灵魂的最好的养料。

 

    2.4 成年

 

    一个人走出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结婚、生子,就成了成年人。成年人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和社会的责任,要为实现自已的理想、抱负而奋斗。所以成年是人生进取、奋斗的阶段,功利心成为成年人生活的轴心。

 

    成年又是人生的一个忙忙碌碌的阶段,很少有空闲时间。加以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使成年人的生活更为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成年人的美育就显得更为紧迫。因为功利心和竞争心把人禁锢在一个狭小的生活空间,而且常常使人处于焦虑和失望之中。世界本来是无限大的,但是对于现代很多人来说,世界只有办公室和家那么小的两块地方。这就是“画地为牢”,自已把自已关在牢笼之中,失去生活的乐趣,失去生命的活力。

 

    “事业”与“生活”并不是等同的概念。“生活”的含义和范围要比“事业”大得多。成年人应该提醒自已,一个人如果失去审美的层面,那么,自已的人生就不是完美的人生

 

    2.5 老年

 

    老年并非是人生中的消极的、灰色的阶段,正相反,老年是人生的高潮阶段,是人生嘉年华表演的最美好的时刻。年老时期的生命体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完整无缺和成熟圆满,因为童年、少年、青年和壮年的生命力都在年老时融合成一体,造成人的生命力空前未有的旺盛状态只要在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坚持以审美生存的态度待已处事,就不会在晚年时期感到孤独、遗憾或悔恨,而是相反,会产生一种令人自豪和满足的心境,继续充满信心地实现自身的审美实践

 

    人生就像一条河,只有到了老年才能平静地流入大海。年老是人生最幸福、最快乐、最充满内容、最有意义的阶段。一个人进入老年阶段,不仅不是意味着从生活中退出,相反还可以使自已的审美实践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所谓:夕阳无限好,妙在近黄昏

 

    老年人的审美实践仍然可以有极为丰富的形式,例如,种花,养鸟,画画,练书法,弹琴,下棋,读诗,听音乐,看戏,看小说,到公园散步,打太极,以及到国内外著名景区旅游,身体好的可以登山,看石窟雕塑,到卢浮宫看艺术珍品,等等。老年人参与这些活动,不同于年轻人的地方,在于老年人的审美实践包含了他的人生经历的各个阶段的丰富内涵,从而显示出精神的丰盈、充实和安宁。这就是黄昏之“妙”。

 

    老年人还要面临一个如何对待疾病和死亡的问题。这也是摆在老年人的人文教育、审美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因为与人生境界相关,故我们放在下一个部分中去讨论。

 

    总之,人的一生,从胎儿一直到老年,都应该伴随着美育,理由就在于美育的目标和功能不仅仅是使受教育者增加知识,而是要引导受教育者追求人性的完满,追求一个有意味、有情趣的完美的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述百练:谈美感教育
蔡元培最准确的十句话,良好的社会,先要有良好的教育
周国平:如果仅仅将智育限于知识,美育限于技能,德育限于规范,那就是在舍本逐末!
两百年,被误读的美育
中国未来发展的绊脚石
美是教育的首要精神元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