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聪元(张汉臣派)小儿推拿法丨实例探析

一、张汉臣小儿推拿法简介

张汉臣(1910年4月-1978年11月),字新棠、贻桐、赓戊。山东省蓬莱县南司街人。有8年的私塾学习经历。少年时即随师学习中医内科,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及中医儿科和小儿推拿名著,如《小儿推拿广意》、《幼科铁镜》、《幼科推拿秘书》、《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幼科集要》、《厘正按摩要术》等。习医期间,为使患儿免受服药、打针的痛苦,于1925年拜本县小儿推拿名医艾老太为师,自此,主要致力于小儿推拿。1930年独立行医,1933年,在大连、青岛(先后在北乐陵路45号、84号)行医开设张汉臣儿科推拿诊所,1950年获卫生部颁发的“中医师证书”,1951年入青岛市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因其学业优良,毕业后被校方聘任为第二、三届辅导员。1952年参加青岛市铁路交通检疫站工作,因工作出色,被评为山东省卫生模范。1954年参加防疫宣传工作被评为青岛市卫生模范。1955年加入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婴儿瘫抢救小组,工作了三个月,配合西医治疗了大量患者。1957年被聘入青岛医学院中医教研组及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成立推拿室.负责教学及医疗。1959年到小儿科,组建小儿推拿室,开展小儿推拿疗法,负责教学及医疗工作。1962年被山东省卫生厅认定为山东省名老中医,其推拿手法被誉为“张汉臣推拿法”,被全国中医学院用作录像教材,并被北京科技电影制片厂收入《齐鲁推拿术》科教片。


张汉臣为人谦和,善于思考,为小儿推拿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将小儿推拿与现代实验研究相结合的先驱。1961年,他在青岛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吕运明教授的协助下,对补脾穴和逆运内八卦穴,分别进行了探讨,共进行了三个实验,这就是现代小儿推拿史上很有影响的三大实验:①中医推拿补脾穴对正常人体胃液分泌影响的初步观察;②中医推拿补脾穴和逆运内八卦穴对正常人体胃运动影响的初步观察;③中医推拿正常人补脾穴对蛋白质和淀粉消化能力影响的初步观察。并于1962年都发表于《青医学报》上。这三个实验为以后开展儿科推拿实验研究工作提供了借鉴。张汉臣生前带徒21人,并通过办学习班及接受来医院进修生等形式为省内外培养小儿推拿人才1 500多人,曾用自编教材为青岛医学院9届本科学生及省市中西医结合班授课400多学时,并将几十年临床、教学心得撰写成《小儿推拿学概要》、《实用小儿推拿》两部专著,分别于1962、197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先后印刷达25万余册。此后又撰写《儿科推拿方剂学》(《儿科推拿配穴学》)、《农村儿科推拿手册》、《张汉臣儿科推拿经验录》等手稿,手稿均由其子保存。同时还在有关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张汉臣受聘于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为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这是一家三级甲等现代医院,入院初,其推拿技术及其效果不能被西医大夫理解甚至受到排斥,在此背景下,他和当时所有地方中医一样,刻苦钻研医理,提高诊疗技术水平以自强自立。中西医学的竞争,促进了他学术的发展。


据其弟子口述,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每日除门诊病人的治疗外,大部分时间均在病房住院患儿身边。因是单纯推拿治疗,一般每日要推拿2-3次,若有重病人,不分昼夜都会守护在病房,随时给病人治疗。他用两只手治好了大批病人,以自己的医术赢得了病人家属的好评、领导的重视和同事的信任。仅1957-1958年10月,共治疗病人16619人次。对常见病、多发病,如呕吐、营养不良、脱肛、痢疾、感冒、鞘膜积液、肺闭、结膜炎、新生儿黄疸、硬皮病等治疗效果满意。并总结报告了 34例百日咳的推拿治疗,平均推拿8-17次,治愈率达79. 4%,好转14. 7%,无效5. 9%。小儿鞘膜积液7例,除1例中断治疗外,其余6例平均6-10次治愈。消化不良15例(1958年1月-8月),治愈率100%。对轻、中度肺炎经7-10天推拿治疗,基本达到治愈。另外对儿童语言障碍等症的治疗也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从此,小儿推拿在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打开了局面,受到了重视,在青岛市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张汉臣既借鉴于前贤的经验,又吸收了当代同道之长,加之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推拿风格及流派特色。


传人概述

该流派第二代弟子均来自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为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共九名,除了田常英、苏蕴芳、范作云三人,其余弟子,有的已故,有的后来并未做小儿推拿工作。第二代九名弟子中,最能继承张汉臣学术的当属田常英,此观点为张汉臣之子张荣荪所认可。田常英,女,1937年生于山东省龙口市诸由镇冶基大队姜家村,1961年8月由山东烟台护校毕业分配到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科推拿室任护士,随张汉臣学习推拿,从此致力于小儿推拿事业。除做好日常的工作外,利用业余时间,攻读了青岛医学院的大学课程,后又参加山东中医学院推拿师资班(毕永升任课,孙重三带实习,正是这次学习,田常英跟随孙重三学习了半年)及山东医学院进修班学习两年毕业,奠定了理论基础,增加了临床经验。1970年初始给青岛医学院、护校上推拿课,1972年转为医师,1978年晋升主治医师,1992年晋升副主任医师,1993年退休。退休后,依然从事小儿推拿,为患儿解忧。创拨龙头操作法治癃闭。


张锐(1966-),女,硕士,著《实用小儿推拿/穴位图卡》二书。


文献传承

自古以来,杏林中善事临床者,不一定擅著书立说;善著书立说者,不一定擅临床,能身兼二职者方称大家。而张汉臣毕生除了治病救人,便是著书立说,堪称推拿界一代大师。他曾说:“你看病是救一个人,留下的书可以救一千人!”据其子回忆,张汉臣每天凌晨4点就起来著述。生前出版的著作有两部,即《小儿推拿学概要》和《实用小儿推拿》。


流派特征

1、诊法特点:张汉臣推拿法尤其重视面部望诊,据小儿面色定治则,疗效显著:面色青的病在肝,首选补肾水穴(滋肾养肝法);面色黄的病在脾,先用脾土穴;面色白的病在肺,先补脾土穴(培土生金)。最有特点的是望鼻:鼻准属脾,鼻翼属胃,鼻梁属肺,正常时鼻准微黄光亮。鼻准色黄无泽,白点散在为脾虚泄泻;两鼻翼根部色黄而硬为溢乳或完谷不化;鼻准色泽俱佳,翼部色泽差,小儿虽乳食减少,但肌肉多健,反之,准部色泽差、翼部色泽佳,虽乳食量正常或增加,但不生肌肉或有泄泻之候。鼻梁色青暗,为肺有痰喘,色浮淡不滞,其症易治;色沉浊而滞,证缠绵难治。山根青黑之筋横截,多属乳食伤胃,其症呕吐、腹胀、厌食、夜眠不安、泻下酸臭。


2、治法特点:张汉臣流派的治法特点,体现在将中医学中的“治疗八法”融入小儿推拿的治法当中,提出“小儿推拿治疗八法”:汗、吐、下、和、清、温、补、消。临证讲究治病求本,注重“扶正”,遇标本夹杂,在不同情况下要结合病情的缓急、轻重作出处理方案,分别采用先治、后治、兼治等。在诊治中要有一定程序,才能够做到有条不紊。且非常讲究小儿推拿的“补泻”方法等。


3、手法和取穴特点:张汉臣流派的基本手法有10种,包括推法、拿法、揉法、运法、掐法、按法、点法、分法、合法、捏挤法。该流派所使用的复式操作有3个,包括运水入土、运土入水、黄蜂入洞。张汉臣流派独创“捏挤法”,并广泛地用于临床,能开疲散结、舒筋活血,适用于头、颈、背、胸、腹等。此法动作要求协调,速度要加快,松紧要相兼。以皮肤变色为度,常用穴如捏挤大椎穴、捏挤天突穴、捏挤天枢穴、捏挤神阙穴、捏挤背部等,的确是丰富了小儿推拿的手法;同样是“揉乙窝风”,该流派的特点是用中指上下揉。手法补泻有方向补泻、轻重补泻和徐疾补泻。张氏善于将诸法合于一体,达到补中有泻。如“遇到正气衰弱的患儿感受外邪,虽有高热,亦可采用补脾土、推上三关,以扶正祛邪。操作手法速度要微快和微用力,虽患儿兼有热邪,但在补法中经微用力和速度微快,乃为补中有泻之意,则是标本兼治之法”。儿科临床常见虚实夹杂之证,攻则愈虚,补则有闭门留寇之患,而张氏活用补泻手法,补中有泻,标本可以兼治,实在妙不可言,余临证亦常用之,效如桴鼓。另外,张氏也善用平补平泻法。其中来回推法称为清法,常用于治实证时取脾土、肺金穴,有泻中寓补之意,符合小儿肺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张汉臣流派的常用穴位有57个,其中有7个位于头面部,32个位于上肢部,12个位于躯干部,说明该流派临床取穴,其数量较三字经流派多,但仍以上肢部为主。张汉臣流派的独创穴位有4个:肾纹、肾顶、新建、新设。其中,“肾纹”和“肾顶” 二穴,其穴名、位置和功效均为该流派所独创;“新建”和“新设” 二穴,亦是奇穴名,但作为推拿穴位,其位置、功效均与奇穴不同,属该流派独创穴位。张汉臣流派临证处方讲究配伍施术(张氏称配穴),善于将推拿操作二个或三个按序配伍在一起,类似中药的药对或药组,本文称之为“术对”或“术组”。该流派的常用“术对”有补脾土穴-推上三关穴;补脾土穴-揉乙窝风穴;推清肺金穴-退下六腑穴;揉小天心穴-揉乙窝风穴等。


临床经验

张汉臣流派临证治病范围最广,从新生儿到12周岁以内的小儿均可用推拿治疗,而且主张单纯用推拿治疗。其治病范围是山东三大小儿推拿流派中最广泛的。该流派传人田常英曾说:“只要病人信得过,你敢来,我就敢推!” 临证重视脾胃,善用“推补脾土穴、逆运内八卦、推四横纹穴”三穴,因其可以补虚扶弱,进饮食,健脾助运。该流派治发热时,因小儿“阴常不足”,主张先滋阴。若热象很高而患儿手足发凉,不急于退热,应先用补脾经、推三关、补肾经、揉二马扶正,待患儿手足温热后再常规退热治疗。盖患儿发热时手足凉,是末梢循环不好,要先滋阴通阳,“补脾经、推三关”有温阳的作用,待末梢循环恢复了,再行退热。

二、实例探析


1先心病脾虚儿感冒案:患儿,男,14个月,家住海门市包场镇。闻及心前区杂音伴纳呆、流口水而于2003-01-07下午来诊。

刻诊:面色萎黄,睡卧露睛,鼻流清涕,形体瘦弱,哭闹时有痰声,舌淡苔薄白(舌中微偏厚),咽无红肿,心前区第3-4肋间闻及Ⅳ级收缩期杂音,肺无特殊,腹胀气。哭闹时有呃逆表现。

辨病: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上感

辨证:脾虚证伴风寒型感冒夹痰

治则:健脾,佐疏风散寒解表,宣肺化痰

首诊处方:揉小天心-揉乙窝风各100、200次,清肺经-揉掌小横纹各100次,揉二马-合阴阳-清天河各100次,补脾土-补肾水-揉外劳各100次(前二术稍用力、速稍快),揉板门-逆运内八卦各100次,清肝经-推四横纹各100次,三指揉中脘与双天枢300次,齐揉膻中-肺俞100次。嘱忌食油腻,避免受寒。

二诊(01-08,15:00):患儿面色好转,精神较前活泼,能安睡,无明显流涕与喉中痰声。家长追诉小儿自小睡卧露睛,故脾虚病程已久,今尚见儿睡时张口不合。

处方:揉小天心-揉乙窝风各100次,补脾土-补肾水-揉外劳各300次,揉板门-逆运内八卦各100次,清肝经-推四横纹各100次(术中患儿渐入静安睡),三指揉中脘与双天枢300次,拿肩井3次。

三诊(01-09,16:30):患儿面色已现红润,食量较前增加,安睡时间长,今稍流清涕,睡时微张口。二诊处方稍改:揉小天心-揉乙窝风后加清肺经100次,补脾土-补肾水-揉外劳操作稍重稍快,余不变。

四诊(01-11,15:10):患儿神情活泼,面色较前明显好转,食欲佳,鼻中稍有清涕,主动伸手让我推拿。家长诉昨去南通瑞慈医院给小儿作多普勒彩超声确诊为室间隔缺损(直径0.65cm)。二诊处方去拿肩井,加捏脊6遍(后三遍捏三提一)。

五诊(01-12,13:37):患儿面色红润,精神好,无流口水现象,哭闹时偶闻喉中有痰声。仍稍流清涕,家长诉小儿夜间常踢被。

处方:开天门-推坎宫各50次,齐揉双风池与太阳30次,揉小天心-揉乙窝风-清肺经各100次,补脾土-补肾水-揉外劳各200次(前二术稍用力、速稍快),揉板门-逆运内八卦各100次,清肝经-推四横纹各100次,揉二马-合阴阳-清天河各100次,三指揉中脘与双天枢200次,捏脊6遍(后三遍捏三提一)。嘱防感冒,忌食油腻。

停诊随访一周告愈,在上海顺利作心脏手术。

探讨和分析

本例患儿脾虚证为本,风寒感冒夹痰证为标,病程中本重标轻,故治标同时重点治本。有表证时补脾土、补肾水稍用力且稍快,达到补中有泻,防闭门留寇。

正如《幼科铁镜》所云:“脏腑之病必有贼邪,或自外至,或自内成,祛贼不寻去路,以致内伏,是谓闭门杀贼。如伤寒贼由外入,法宜表散;心火贼自内成,清利为先。是知降心火而不利小便,除肺热而不引大肠,治风热而不发表药,夹食而不导消,痢初起而不通利,疟始发而遽用截方,凡此皆闭门之弊,不第不能杀贼,而五脏六腑无地不受其蹂躏”。故本例有风寒表证,却用补脾土、补肾水有固表留寇之虞,但在补法中经稍用力和速度稍快,则补中有泻,不致闭门留寇,达到标本兼治。


2、口疮案:李某,女,7个月,人工喂养,家住海门粉坊弄。下唇内侧生疮伴口臭二天,于2003-09-11晚来诊。患儿初起嘴唇红肿,小儿哭闹不欲食,继之舌尖红赤,中央有纵行无苔之裂,伴口臭。患儿素体脾虚,近日喂食炖蛋等食物。

刻诊:苔白厚腻,嘴唇红赤,下唇内侧见一黄白色椭圆形黄豆大疮粒。母诉儿肛门也红赤。

辨证:实火口疮。本例内因责之于素体脾虚,外因责之于调护不当,饮食不节,导致肠胃积滞化热,火热熏灼口舌而致病。盖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凡化热、化火者均可循经上炎,熏蒸口舌而发病。总之,本病病位在心脾,证属心脾积热。

治则:清热泻火

首诊处方:清天河、清板门、退六腑各200次,推三关100次,分阴阳、推四横纹各50次,三指齐揉双天枢和中脘100次,拿肩井3次。

9月12日二诊:舌质已正常,厚白舌苔已退尽,口唇红色已不著,黄白疮粒已退成红肿区,患儿已能吸吮,但仍口臭,肛门红赤消退。今晨家长又喂食炖蛋,嘱应予易消化饮食。

处方:揉小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汉臣小儿推拿法讲座
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的整理与研究
小儿推拿流派及推荐
小儿推拿︱湘西流派 三字经流派 张汉臣流派都有什么绝招?
三大小儿推拿流派针对小儿腹泻推拿手法撷英
(干货)小儿推拿的发展及其流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