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伤寒论》组方浅析干姜的“除烦”作用
『最受欢迎的中医公众号
最具人气的中医公众号』
致力于中医尤其是中医民间的成长和传承
每天陪伴中医人成长
第 10 期
作者 / 孟小斐 钱秋海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编辑 / 无双 ⊙ 校对 / 送上青云
I导读:干姜味辛性热,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本经》谓其能“通神明”。《伤寒论》中具有“除烦”作用又含有干姜的方剂有 8 首,细分析这 8 首方剂中干姜“除烦”作用及其作用机理,认为干姜的“除烦”作用,是通过其温阳健脾、散寒通脉以及“通神明”的作用来实现的。
干姜,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2010 年版《中国药典》记载其性味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古今医家对干姜论述最多者也不外上述三种功效,未明确提出干姜“除烦”的作用,但《本经》谓其有“通神明”之功效。《伤寒论》 共载方 113首,其中药味组成中含有干姜的共 22 首,这 22 首方剂所治症状中含有“烦”的共 8 首,因此,笔者认为干姜具有一定的 “除烦”作用,现从以下几方面论之。
1
“烦”之浅述
烦是指心中烦热不安的自觉症状,多见于热证之中。《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心中郁热不安为烦,手足扰动不宁为躁。”热证的产生多与阴阳失调有关,有实热和虚热之别,其中虚热亦分阴虚内热、阳虚的真寒假热。均是由于热扰心神,神明不通所致。纵观《伤寒论》全书,导致烦症产生的原因、机理,也多与阳热之气有关,而阳热之气,亦有实热、虚热、真寒假热、寒热错杂等证,这些都是产生“烦”这一症状的病机。因此,不可见烦即清热泻火,当细究其因,“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2
《神农本草经》谓姜“通神明”
干姜,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其“气味辛、温,无毒,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同时,《神农本草经》谓生姜“气味辛、微温,无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干姜与生姜同出一源,均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一为干燥,一为新鲜,故二者在功效上亦有相同之处。生姜能“通神明”,干姜亦能主之,原文云“生者尤良”。医圣张仲景深刻领悟了《本经》的宗旨,举一反三,运用姜能“通神明”的功效,来治疗因阳气极虚,不能沉敛,虚阳上扰心神的烦证,起到了神明通、烦即除的良效。
3
《伤寒论》运用干姜除烦的分析
《伤寒论》载方 113 首,其中含干姜者 22 首,这22 首方剂所治疗症状中有“烦”的共 8 首。 以下对这8 首方剂具体分析。
1、干姜附子汤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阳旺于昼,阴旺于夜,此阳气虚,于旺时尚能与阴相争,争则烦躁不得眠;至阴时不能与争则安静;“脉沉微”亦反映三阴虚寒。故以干姜附子汤退阴扶阳。此处干姜附子相须为用,起到了助阳散寒的作用,阳气健旺不与阴争,则烦自除也。
2、白通加猪胆汁汤第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此阳气大虚阴寒盛极,予白通汤后反而出现了干呕、心烦之热象,其基本病机为阴盛格阳,虚阳上浮,扰乱心神。白通汤中加猪胆汁之苦寒、人尿之咸寒,从阴寒之性引阳药内入,使其不加格拒,达到治疗目的。这是“甚者从之”的治疗方法。其中干姜用量一两,为全方最大,起到温脾助阳散寒的作用,以治其本,脾肾得温,虚阳得下,故烦自除矣。
3、茯苓四逆汤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此条亦是阳虚烦躁,机理亦为虚阳被阴寒所迫上扰心神,必有下利清谷、四肢厥逆等阳虚见症,方用茯苓四逆汤以补少阴之阳,阳长则阴消,阴不迫阳则烦躁可自止。方中干姜用量(一两半)为除炙甘草(二两)外最大者,是方中主药,起到了温阳散寒除烦的作用。
4、柴胡桂枝干姜汤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此处心烦是因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周流阻滞,郁而化火,郁火扰心所致。虽有黄芩除热,但方中干姜辛温散结,助阳生津,鼓舞气化功能,起到了火郁发之的效果,故亦能除烦。
5、栀子干姜汤 第80条:“伤寒,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此处微烦乃寒热错杂之烦。丸药大下则脾寒阴盛,胸膈有热则微烦,此下寒上热,阴阳气不相顺接。方中干姜二两,用量最大,温脾以散下寒,栀子清上热,两药相反相成,使上下阴阳相通则烦自去矣。
6、甘草干姜汤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此乃伤寒兼有里虚,虚在中焦,误用发表药,致使中寒阳气浮越扰心而烦。方用甘草干姜汤,干姜配甘草,辛甘化阳,驱寒补中,中寒一除,脾胃阳复,则上越之浮阳自降矣,烦亦除矣。方中甘草量虽大,但干姜味辛,辛者能通能散,乃散寒除烦之主药也。
7、甘草泻心汤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此乃伤寒兼有里虚,虚在中焦,误用发表药,致使中寒阳气浮越扰心而烦。方用甘草干姜汤,干姜配甘草,辛甘化阳,驱寒补中,中寒一除,脾胃阳复,则上越之浮阳自降矣,烦亦除矣。方中甘草量虽大,但干姜味辛,辛者能通能散,乃散寒除烦之主药也。
8、乌梅丸  第338条:“……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此处是因厥阴寒热错杂,膈胃有热,脾肠有寒,蛔虫喜温恶寒,若蛔虫上扰其膈,则发生心烦。方中干姜用量(十两)最大,起到了温脾散寒的作用,脾肠得温,则蛔虫亦静,心烦则除。
以上8首方剂所治烦症,有因虚寒致烦者,有因寒热错杂致烦者,有因气机不畅致烦者,有因蛔虫上扰致烦者。干姜在上述方剂中用量均较大,甚者为方中最大,在方中均为主药,起到了温阳化气、温脾助肾的主要作用。烦因热而作,但此处所列8方,皆无实热,干姜在此起到了治病求本而除烦的作用。
4
历代本草著作中对干姜除烦作用的记载
除《本经》谓姜“通神明”外,《医学启源》引《主治秘要》云干姜有“通心气助阳”的作用;《景岳全书》谓干姜 “善通神明……开窍”;《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干姜为其味至辛,且具有宣通之功”;《千金宝要》记载治疗虚劳不得眠方,用干姜四两末,汤和顿服,覆取汗愈;《中医百家药论荟萃》亦按云:“《本经》云干姜‘通神明’,后世临床应用证实,干姜有通心气助阳之功,用于真心痛、胸痹之神志失于所主者确有疗效。”由此可见,历代医家虽没有明确提出干姜的“除烦”功效,但其通神明、开窍、通心阳等功效均可起到除烦之用。
5
现代药理对干姜除烦作用的证实
烦是指心中烦热不安的自觉症状,应该与疾病或情绪引起的神经系统的感觉有关。因此,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可以起到除烦的作用。干姜在改善脑循环方面的药理作用表现为缓解血管痉挛,降低血流速度,改善缺血组织代谢和缺氧状况,对大脑起积极的保护作用,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脑也能起到保护作用。姜油具有显著的中枢抑制作用,能明显减少小鼠自发活动,延长小鼠发生惊厥的潜伏期,大剂量能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及抑制热板引起的疼痛。另外,干姜还具有镇痛抗炎、抗肿瘤、抗菌、促进消化、抗缺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作用。综上,干姜对中枢的抑制和大脑循环的改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烦躁的次数和程度,其他方面的作用也可以改善症状,亦间接起到了除烦的作用。
结语
干姜味辛性热,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历代医家未明确提出其能“除烦”,但《本经》谓姜能“通神明”,笔者认为,神明通则烦自止,因此通神明即可除烦。《伤寒论》中含有干姜的8方均可治疗“烦”的症状,此8方所治之“烦”皆无实热致烦,均与虚热上扰、寒热错杂、气机不畅等有关,干姜在这8方中用量均较大,为方中主药,起到了主要的治疗作用。 笔者认为,干姜通过温阳健脾、散寒通脉等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了阳虚、气机不畅、寒热错杂等问题,因此,虚阳得下、气机得畅、寒热自除,又加之其能“通神明”,故烦亦除矣。【岐黄民间传承(微信号:qhmjcc)编校发表】
I 来源出处:本文摘自《江苏中医药》2014 年总第 46 卷第 1 期。
I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肖相如:如何理解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甘草干姜两味药,上治肺寒下治遗尿
央视&官媒报道|可以预防新冠的法子,很简单
四逆及四逆汤
【伤寒论第30条】对29条的总结,甘草干姜汤 芍药甘草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及其运用 作者:张长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