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程结构变革促进内涵式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在课堂上踊跃回答老师的提问。曹周天 摄

  课改就是“改课”,这在课程改革初期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课改实践中,可以说找到了课程改革的高速路口。十年以后,我们该如何思考课改,希望刊发的这几篇具有实践色彩的文章能够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起点。

  ——编者

  课程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学校课程结构的变革,不仅能带来学校整体的改变,而且能聚合社区、家长和社会的丰富育人资源,形成学校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思考,乐于表达,学习负担减轻了,学习更加快乐自主,家长的满意度也提高了。

  课程整合与自主排课的实验

  2012年1月,北京市海淀区教委研究决定,率先在14所小学开展“课程整合、自主排课”的实验。这项实验是为解决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低效等问题而进行的课程设计、规划、实施与改进的系统行为。

  我们确定的14所实验校涵盖了各种类型的学校,实验校包括大学附小、区属大校名校,也有城乡结合部的普通校,还有九年一贯制的学校。

  突破一层空间。“课程整合、自主排课”项目,就是要带领学校突破“怎么教”这个空间,在“教什么”这个领域里作一些探究。打个比方,就像做饭,原来是拿准备好的食材由教师做,教师没有选择材料的余地。而进入“教什么”的空间,就必须研究“选材”,研究什么是孩子最需要的,研究什么东西最有价值、最有意义。

  改变一种状态。追问与反思中,我们认为,学校要结合时代发展、学校定位、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需要,改变被动、僵化的局面,主动建构课程结构体系,向丰富多彩、自主发展的方向去转变。校长要提高课程领导力,要关注学校课程结构性效率,重视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教师要由被动地教教材内容,变成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主动地筛选课程内容,整合课程资源,主动研究课程。要从在“一堂课”上下功夫转变为深入研究“一门课”。

  实现科学减负。近几年来,教育部门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减轻学生的负担,比如限制作业量、提高课堂效率等。如果我们往更深层次想一想,其实是学校课程体系的膨胀、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占据了学生的时间,造成了学生的时间负担、心理负担和精神负担。

  推动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注重顶层设计,科学论证实验方案。在各级专家的全程跟进和指导下,科学论证各校实验方案,从而指导学校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要保住一个底线,就是要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二是系统设计学校课程框架,并研究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策略。三是指导学校做好学生需求分析、教师现状分析、社区资源调查和家长思想工作,赢得教师认同、家长理解、公众支持和各方面人员的广泛参与。

  淡化行政强制要求,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在保证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赋予实验校一定的课程自主权,鼓励学校大胆探索,积淀思想,敢于创新,使实验校能够放开手脚研究实验,用实践经验唤醒所有学校的课程意识,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建构更加符合育人目标的课程体系。坚持“时时处处有课程,一事一物皆教育”的大课程观,指导实验校认真梳理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课程育人的功能。据此,各校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构建了富有本校特点的课程结构体系。

  开展课程整合研究,课程实施更有效率。针对课程门类繁多、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的现状,学校对三级课程有机整合,主要探索了基于内在相关性的课程资源整合、课程内容整合、课程实施方式整合和信息技术与专题教育互为载体整合等方式。打破了学科内、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的壁垒,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有机会经历一个复杂、完整的教育情境。

  课程时空更加灵动

  实验中,各校按照课程内容的需要、教师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灵活自主地安排课程时间,学校的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开设长短课。就教学内容而言,活动探究类课程、美术创作作类课程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有些课程往往不需要40分钟就可以完成。学校打破僵化的40分钟课时安排,以每个教学日为单位,根据实际需要,设若干个长短不等的课时,交差进行基础性与拓展性课程的教学。

  例如“小课时”,每天10分钟的晨读、习字;35分钟的基础学科课堂;“大课时”则安排60分钟,方便学生完成动手操作、实验探究性学习的课程。每天课时的长短穿插,富有弹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尝试大小课。对于一些有共性的课程内容,可安排一个年级或几个班集中在一起上大课,以教师教授为主,如音乐欣赏课由一位老师在礼堂给一个年级6个班同时上课,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6节课的任务,让教师有更多的研究时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

  增加选修课程。将课程整合后节省出的时间科学、合理地增设能满足学生需求、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拓展性、选择性课程。比如有的学校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走班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的学校开设了“走出校园的实践性学习”、“家校合作的自主性学习”等课程,引领学生带着任务走出校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更佳

  充分激发了学校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教师在自主建构课程的天地里,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研究热情,研发了主题精品课程,涌现出许多新的课型和教学方式。整合后的课程体现了基础性、选择性、探究性和综合性的品质。

  教师的课程意识显著增强。教师不再拘泥于一堂课的研究,而是主动思考这一门课能够带给学生什么。教师以极高的热情自发地整合课程内容,开展跨学科研究,主动建构课程,教师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教师感受到研究的乐趣,工作幸福感和价值感明显提升。

  学生学习更加快乐自主,家长满意度提高了。学生感到校园生活丰富了,感兴趣的课程增多了。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的时间、空间更充分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思考,乐于表达,学习负担减轻了,学习效果增强了。家长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课程改革,有的还承担了课程开发与指导的任务,对实验的认同感达到了90%以上。(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 张彦祥)

  《中国教育报》2014年1月2日第12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科间课程资源整合的研究 研究报告
中小学课程编排
“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课题广东实验区结题报告
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课题研究报告-------学习借鉴
​收心班运营方案(分享+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