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原生家庭”其实不重要?| Mind


本文是“爸爸真棒”之“Mind+计划的第七篇


最近, “原生家庭”成了一个热词,一方面经常见到有人把自己的各种问题推锅给“原生家庭”,另一方面,各位爸妈也开始焦虑于如何给孩子提供“好的原生家庭”。可是,如果你在今天的文章中跟着“科学奶爸”王立铭教授把这个概念好好理一理,就会发现: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其实很小,而孩子的绝大多数特征,从身高、智商到性格和幸福感,其实都是:靠遗传。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这些日子以来在养育书育儿文家庭教育讲座里,“原生家庭”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好像高的令人发指。

  • 孩子能不能学业成功走上人生巅峰,取决于“原生家庭”;

  • 孩子未来能不能找到幸福和人生目标,也是“原生家庭”的锅;

  • 说的极端点,大概孩子未来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是蒙着被子哭还是对着领导强颜欢笑,找伴侣是喜欢坐在宝马车里哭还是自行车上笑也是源自“原生家庭”。

当然了,原生家庭听起来是个新鲜词汇,其实说的就是每一个人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一起生活过的那个家庭。

所谓“原生家庭的影响”,说白了就是:每个人的人格特质、人生轨迹、价值取向,都会受到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的影响。

你可能会觉得,这难道不是常识么?我们在身边确实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斯文有教养的爹妈带出来大多是彬彬有礼的孩子,高知家庭出来的孩子往往学习也不错……

具体到每个人身上,也都会有意无意把自己的某些行为和性格特征和小时候的家庭经历——比如几岁的时候被强迫学钢琴几岁的时候逃课被打屁股等等——联系在一起。原生家庭影响一生,诚不我欺也。

不过在追本专栏的读者们应该知道,我写的东西必然是反鸡汤毒鸡汤。今天咱们要科学的聊聊看:

所谓原生家庭,所谓成长环境,真的有那么大影响么?

“原生家庭”就是书本上的“外因”

但凡在祖国大陆上过学的读者,都应该很熟悉这么段来自中学政治课本的话: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根据我的调查,中学政治老师讲到这段话的时候几乎都会引用生物学现象来帮助说明问题。比如说鸡蛋孵小鸡,鸡蛋里蕴含的遗传物质是内因,适宜的温度是外因,两者兼备小鸡才能诞生;类似的例子还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

抛开政治课本里试图说明的哲学观点不谈,正经的生物学研究里还真的一直存在针对生命现象中内外因作用的区别和讨论,还有个学名叫“先天 vs 后天”(Nature vs. Nurture

和内因一词对应,生物学语境理的所谓“先天”一般指的就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遗传物质。和外因一词对应,“后天”则包含所有的环境因素,从孕期营养条件、和父母的交流互动、家庭经济条件、教育、交友、婚恋、工作、统统都包括在内。

因此,为了讨论所谓“原生家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用更学术一点的语言来描述这个问题:

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指标,在多大程度上是遗传物质决定的,在多大程度上会受到环境因素(当然也包括原生家庭)的影响呢?

想要对这个问题做一点严肃的探讨,就必须再次使用我们曾经介绍过的“对照实验”(又叫控制实验)的方法了。

在每一个人类个体成长的历程中接触到的信息、经历过的事件、有可能对这个个体产生影响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所以如果想要理清某一个特别的因素(比如“原生家庭”)到底产生了影响没有,产生了多大影响,就必须想一个办法把其他的可能因素给“控制”起来。

就像我们介绍过的,想要知道吃奶酪会不会让小老鼠变胖,研究者们得想办法让两群老鼠一群吃奶酪一群不吃,同时还得保证不管是年龄性别体重还是室温湿度光照都差不多,才能作比较。

放到家庭环境上,这显然是行不通的——让两家爸妈每天都做同样的事跟孩子说同样的话,这是反人类,那该怎么办呢?

好在,严格控制环境变量很困难,但是反过来,严格控制遗传因素就要简单的多得多。因此我们可以反过来做这个研究,看看遗传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生理心理特质,遗传因素决定不了的自然就可以归因给环境因素了嘛。

那怎么控制遗传变量呢?

很简单的三个字,“双胞胎”

或者说,同卵双胞胎。

双胞胎能告诉我们的秘密

同卵双生的孩子,拥有几乎完全一样的遗传物质。因此对于同卵双生的孩子来说,遗传变量得到了几乎完美的控制。

随便找一个生理心理指标:

  • 如果它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那同卵双胞胎之间就不会有差异,异卵双胞胎之间就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而随机配对的两个孩子之间的差异就会更大。

  • 反过来,如果这个指标完全由环境因素决定,那不管是同卵双生还是异卵双生还是随机配对的两个孩子,彼此间的差别应该是类似的。

当然了,我们可以想象绝大多数人类性状——正如政治课本正确地指出的那样——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最终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判断某个指标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于遗传因素。那么自然而然,遗传之外的因素就是环境决定的了。

举个例子吧:

一个被研究过很多次的人类生理指标——身高——就很大程度上是遗传决定的。

以开始于1989年的美国明尼苏达双生子研究为代表,多项在美国本土进行的双生子研究发现身高的差别接近80%是遗传因素引起的,剩下的20%才受到环境的影响。

这句话啥意思呢?比如说吧,美国成年男人的平均身高是1米78,如果有个人长到了1米90,也就是比平均值多了12厘米,那这12厘米里有差不多10厘米要归功于爹妈给的好基因,剩下2厘米则可能是环境因素导致的。

从小牛奶喝得多啊、阳光晒得好啊、学校的午餐蛋白质很充足啊……都有可能有那么一点点微小的贡献。至于到底是什么具体的环境因素,则还需要更细致的分析。

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更复杂的指标呢?例如智商?例如记忆力?例如语言能力?例如学习成绩?例如性格?甚至是幸福感和未来收入呢?

在过去几十年里,在世界各地进行的双生子研究在反复刷新着人们(也包括实际操刀的研究着自己)的传统认知。结果一言以蔽之:基于现有的数据,环境因素(当然也就包括“原生家庭”的影响)对人类生理和心理指标的影响,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从智商到幸福感,全是“天生”的?

先用智商做例子吧。它的遗传影响有多大呢?

不同的双生子研究给出了稍有差异、但方向一致的结论:智商和身高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遗传因素的贡献差不多在70-80%之间。

哦,这里必须得澄清一点。我们说的是智商的差别主要是先天的,仅仅是说孩子的智商很大程度上在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就被确定了,后天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并没有说智商的差别主要是由父母的智商决定的。其实看看周围我们就能明白,即使是同一对夫妻的孩子,彼此间相貌身高性格智力的差别也是可以很大的。

目前,研究智商的科学家找到了上百个可能影响智商的遗传差异,与此同时我们知道,在精子和卵子形成的时候我们的遗传物质会经历剧烈的重组,也就是说,决定智商的这些遗传差异,会来一次“洗牌”。由于它们的数量实在太多了,重新组合后基本上就是一个随机的结果,很难被预测出来。

1980年代就有研究者分析过父母亲智商和子女智商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确实是有相关性的,但是相关性比较弱(爸妈和子女智商之间的相关性都在0.4左右)。甚至根据高尔顿(此公因为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优生学名声不太好)就观察到的中值回归现象:如果父母的智商特别高,孩子的智商一般会较低,向人群的智商平均值靠近。

再说回智商的遗传因素。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70-80%这个数字有多恐怖:

我们知道智商是正态分布的,人群的均值是100,如果你的智商120,那你就比90%的人智商高。

和身高的情形类似,你高出的这20个点的智商里差不多15个点是基因决定的。你的家庭、学校、朋友、伴侣,加一起才贡献了5个点!

反过来说,同样一个你,如果从小换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成长会怎么样?你的智商保底也有115——也就是说,仍旧比差不多85%的人高!

不过,对于传统的双生子研究来说,一个比较大的逻辑缺陷就是不能完全切割开遗传和环境因素的贡献。

毕竟我们可以想象,双胞胎一般来说也都会在同样的家庭、同样的学校、同样的城市长大,即便我们发现同卵双胞胎之间确实相似,也不太好判断这个相似完全是因为基因,还是也能部分地归功于环境因素。

因此,机智的研究者们又开发了另一套名为“养子研究”的系统,专门去追踪分析那些出生以后就分散在不同家庭成长的双胞胎们,还有那些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却从小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们。

结论就像上面的假想例子:

  • 同卵双胞胎们不管是不是一起长大,智商都非常接近。

  • 反过来哪怕是从出生起就腻歪在一起的两个孩子,如果没有血缘关系,他们智商之间的差别,就和随便找两个孩子之间的差别差不多大!

有了智商的例子做基础,你应该能想象,孩子们的学业成功大概也和包括“原生家庭”在内的环境因素关系不大了。没错,在美国、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进行的几项研究也都证明,孩子会接受多少年的教育、有没有大学文凭、在学校时候学习成绩怎么样,这些指标也都主要是遗传的贡献。

父母养育环境的因素不是完全没有,但是也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了——比如说研究发现父母多接受一年的教育,平均而言子女也会多接受四五周的教育。

这个数字可能就只剩下统计学层面的意义,因为这么算一下你就会发现:

同样一个孩子是一对博士夫妻来养还是一对初中文化程度的夫妻来养(教育程度差12年),孩子长大以后,大致也就是高中毕业和大学二年级一开学就退学的差别(12X5=60周,一年出头)。

有没有开始毁你的育儿三观了?

别急,下面是更毁三观的:

也许会有爸爸妈妈说,智商、文凭,我不在乎,我只要孩子们幸福快乐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就行。

“幸福感”总是和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其实,也没有。

当然首先得说清,心理情绪层面的特质比智商更复杂,目前并不能说是有特别靠谱的度量指标。但从已做过的研究来看,我们的传统认知很可能也过度夸大了包括家庭在内的环境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吧:

2009年英国有一项研究调查了接近4000对双胞胎,挨个让他们给自己的英文、数学和科学能力打个分(1-5分)。显然,给自己打分越高的孩子自信心越强。

这项研究显示,孩子的自信心也很大程度(51%)上是遗传决定的。你也许会觉得51%这个数字不是那么耸人听闻,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多大程度上是由家庭环境决定的呢?答案是2%。

同样来自明尼苏达双生子研究的数据显示,幸福感也有差不多50%取决于基因。

更夸张的是,为了避免偶发事件对情绪测评的干扰(比如也许第一次测试的时候某个孩子因为刚刚失恋所以自诉特别不幸福),在十年之后研究者们又一次测量了这群双胞胎孩子,然后发现,长期稳定的幸福感有80%是基因决定的。

也就是说,不光家庭啊教育啊什么的不会影响你的幸福感,就是生命中各种不可避免的好事坏事,其实也影响不了你的幸福感。

类似的研究也在反复证明,诸如自尊心、乐观还是悲观、内向还是外向、合群还是独立等等人格特质,遗传都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在此之外,任何一种单一的环境因素,从家庭到学校到宗教,都只有足以忽略不计的影响。

看到现在,你是不是已经觉得三观尽毁?别说“原生家庭”了,原生学校原生宗教原生经济条件原生地域原生物价原生政治体制全加一起,也没有爹妈给的基因给力啊!

话又说回来,那娃们是不是就从此放羊管理就好了呢?“虎妈”也好,“猫爸”也好,原来都是白浪费感情啊!

这倒也不是。

说这么多研究给大家听,是希望给太多的所谓育儿经验和禁忌泼泼冷水,希望焦虑的爸爸妈妈不用那么焦虑,不用看到自相矛盾似是而非的育儿指南无所适从。

但我们说一个人的遗传物质参与决定了从身高到智商从自信心到幸福感的许多指标,并不意味着环境因素——当然也包括家庭环境——就真的毫无影响可以放之任之了。

下周,“爸爸真棒”会发出本文的下半部分。到时候,我们再来聊聊这些“先天VS后天”的科学研究中不为人知的一些小细节,以及我们给孩子的这个“原生家庭”,究竟以何种方式,参与着TA未来的漫长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到底是遗传作用大,还是原生家庭决定论,一次性让你看懂。
生活价值观的角度认识主观幸福感
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儿童基因检测
关于原生家庭,这是最颠覆你认知的文章|干货
书评:智商的高低,会限制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吗?
原生家庭理论都是胡说八道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