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陕西历史博物馆
再次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佛像部分  
 

 

有人说皈依佛门可以超越生死,摆脱烦恼,求得大智慧。“佛”在梵语音译,其意译为“觉者”或者“觉悟的人”。说实在的,虽说闲来无事,我也读一些有关佛教的书籍,走走全国各地的佛教寺院,但或者我与佛总差那么一些因缘,一直未曾觉悟,终其半生一直是一个执着的人,在世俗的爱恨情仇中浮沉并乐此不彼,甘之若饴。只是最脆弱时如驼鸟般埋首于佛经圣典中,就宛如埋首于爱人和大自然怀抱一样,吸取力量,再竖起衣领,迎着凛冽的寒风前行。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他原是印度的一个邦国的太子,在一次出游过程中,他先后见到人类的老、病、死等自然状态,而感到生命的无常与痛苦,遂而出宫修行,立誓拯救众生脱离苦海。佛说:人生有八苦,体现在肉体上的苦有四种,即生、老病、死;体现在精神(心灵)上的苦有三种,即怨憎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还有一种则是所有苦的综合,前面的七苦皆由此产生,那便是五阴盛苦,这是一种对永恒生命追求而不得之苦。佛教就是教导信众,通过戒、定、慧三学来达到摆脱轮回的目的。

细细想来,人生的确短暂,朝如青丝暮成雪。怀想童年,竟恍如昨日,那清流澈透明的眼眸,在转瞬间便变成了混浊呆滞。可因为生命的短暂,我才想将来世一遭中能把一切受个够,那怕是痛,那怕是苦也是心甘,否则人生将是何等的无趣,何等的平淡。或许这也正是佛教的真谛,不躲不闪,默默无怨地承受,并期待阳光开启心扉,普照大地,让慈爱充盈内心,让欢愉在心中抽芽成穗。

由于知识面的狭窄,我对佛教的造像艺术只有一知半解,不能全方位地对其进行解说。我只知道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三个时期,这是一个印度佛像艺术在中国不断本土化的过程。在汉代,佛像大多混杂在表现世俗生活以及神仙道术的图像中。而到南北朝时,佛教的造像艺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北魏时期,佛像的造像开了全面汉化的先河,映射在佛像上,其表现就是从佛的形体、衣着装饰都模仿了当时南朝士人的形象,呈现出一种所谓的“秀骨清像”(面貌清瘦,脖颈细长、双肩削窄,身材高挑),神态的刻画上则趋于世俗生活化,具有鲜明的中国本土化特征。到了北朝晚期的北齐,佛像面庞又日渐圆润起来,开始向隋唐方向转化。到到唐代,特别是进入盛唐后,佛像的制作相当精纯,技法圆熟,人物的人性化和高度的定实性相结合,成了唐代佛像的总体特征,它体现了当时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当时雄健豪放的时代精神,佛在威严中充满了青春的活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和完美。宋代由于受宋代理学的影响,佛教造像成为儒、佛的糅合物,元明清时期虽然在承袭前代风格的基础上佛教造像艺术仍在发展,但已呈衰落趋势。造像拙稚,形象臃肿,比例失调。衣饰的质感不足,宝冠繁缛琐碎,而面部表情缺乏内心传神的联系。而到我们现今则更是如此,由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媚俗之风昌盛,除了少数精品,其他的简直不堪入目。

这幅图的石刻在学术界争论很大,在《佛像真赝辩别》这书中就说道:“其造型和技法稚拙,似有古风,但处处硬得碍眼,首先背光的轮廓瘦削不合北魏孝昌三年左右的形制。火焰纹生硬,大衣的制式不明,胸前有一   字,此符号在造像上多见于明清佛像胸前,北魏佛像偶有此符号。此外莲花瓣瘦弱如菊,与北魏莲花样式不符。两侧的二菩萨也是如玩偶一般稚拙。总之无论是整体还是细部纹饰,全然是一件不值得推敲的伪作。”(呵呵,因爱好古玩收藏,对此方面的知识也看了一点,但无老师在时自己从不敢下手盲目购进,属尚未出师型。)
再次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__陶俑部分  
 
复活的地下兵团__秦始皇兵马俑  
 
 

 


 

两千年前,它是大秦王朝的辉煌与荣耀;两千年后,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风云变幻,一代英雄的霸业和宏图早已随风逝去;岁月沧桑,只有巍然矗立的兵马俑还在默默诉说……

秦始皇陵位于今陕西市东北临潼区东南的骊山北麓,渭河南岸。这座耗时39年、占地56。25平方千米的宏伟工程在2000多年的历史沧桑中,曾经一度湮没地下,无人知晓。直到1974年3月,陵东的西村村民在附近打井抗旱时,突然发现了与真人一般大小的陶俑头像。才得以展现人间。专家们按照它们发现的先后顺序为它们命名,分别为第一、二、三号坑。三个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第一号坑居中,长约230米,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共出土兵马俑6000余件。坑中每隔3米即有一道东西向承重墙,兵马俑则整齐地排列在墙间过道里。前面是先锋部队,横排三列各70人,除领队着铠甲外,兵士皆为短褐,手执弓弩,背挎箭囊。其后是6000人的步兵主力和卫队,装备为矛、戟、戈等长兵器,威武雄壮。其余两坊的结构与布局类似一号坑,但是规模较小。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一个四号坑,但是有坑无俑,于是又将泥土填了回去。

在三个兵马俑坑中,气势最为雄壮的是二号坑。坑中兵种齐全,陈、阵型规整。在长96米,宽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的二号坑中,又明显地分为四个部分;弓弩阵,战车阵,步兵阵,骑兵阵。二号坑共有兵马俑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以万计。战车与兵器都是当时使用的实物,而且在该坑还出现了一号坑所没有的将军俑,鞍马俑和跪射俑等。据专家说,二号坑中的阵势正符合古代兵法所谓“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的情况;而《孙膑兵法》中提到的战斗时车兵、骑兵和弩兵相互配合,共同进退的阵势,也在这里得到了形象的体现。据军事专家推测,如果一号坑中是受检阅即将师的部队,二号坑中则是两军对垒即将开战的部队,那么三号坑呢?三号坑总面积只有52平方米左右,出土战车一辆,兵俑68个,马俑4匹。一些专家推测三号坑其实尚未完工,由于当时农民起义忽然爆发、并且很快逼近咸阳,民工被紧急调往前线应战,所以当时正在施工的三号坑,还有那个只挖出坑道的四号坑,都近不得已停工了。但也有学者认为,三号坑本来是一个指挥部,里面只有将帅和卫兵,规模不会很大。具体情况就像个迷,不可而得知,只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秦始皇兵马俑它不仅体现了秦朝在政治上统一和军事上强盛的局面,它同时也是一座当之无愧的古代陶塑艺术宝库。战国和秦汉时期的手工艺术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制陶虽然是人类文明中、出现较早的一门工艺,但是如此规模庞大而且做工精致的泥塑陶俑,在世界上亦属罕见,堪称中国古代陶塑艺术的巅峰之作。

秦始皇陵中出土的全部陶俑共计8000余件,大多采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也就是先用陶模做出毛坯,再在表面涂抹细泥,经过细致的描摹和刻画,并涂上浓彩,然后放进炉火中锻烧。火候的掌握最为关键,要烧出色泽鲜艳、质地坚硬的陶俑,工匠们不知要付出多少艰辛的劳动。据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兵马俑在刚出土的时候,依然光鲜如新,尔后便氧化色彩迅速丢失。一个陶俑由各个部件组成,它们有的在锻烧之前接合,有的是先煅烧后接合,但是结合处都处理得天衣无缝。这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仍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在两千的秦朝,人们却做到了。

由于制陶工艺的高超,我们看到的兵马俑,虽然在整体上具有质朴、浑厚、健美、洗练的风格,却并不是千篇一律的相似。与今天在生产车间制造出的那些没有任何生命力的产品不同,秦始皇陵中数千个兵马俑个个都是鲜活的人物。仔细看时,他们的脸型、发须、表情、姿态,都是独特而充满个性的。我们几乎可以从他们的外貌和动作上,推断出他们是来自于哪个地区,猜测出他们当时的感受和思想。而那些高头大马或威严地昂首挺胸,或机警地注视着前方,或振奋地仰天嘶鸣,也都根据当时的情景表现出不同的风采。兵马俑在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申请的报告书中,被高度赞誉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

文摘抄于《图说天下——国宝传奇》

 

   陶俑是用陶土模仿人或动物形象制作的随葬品,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奴隶主的墓葬都是采用的是活人殉葬的方式,极其野蛮残酷,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的剩余价值得到了体现,殉葬才渐渐地改为了陶俑。所以陶俑代替人殉葬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俑在经过千百年后的今天,它已不在是一个简单的随葬品了,它已成为了历史的载体,人们通过他们越过千年,可看到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军事。博物馆展窗里的那些工艺精湛,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俑人、俑物,在不经意间就会将你带入那个或车轮滚滚,万马攒蹄,千军竞发战火纷飞的秦帝国时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或崇尚自然和谐,生机勃勃闲情写意的大汉王朝。“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或浓墨重彩,浪漫多情,如日中天的大唐盛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俑的出现大约是在商代的后期,结束在清朝。在我国众多的博物馆里,陕西历史博物馆由于得天独厚的优势,收藏的俑物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丰富、最多、最精的,很值得细细观赏、研究。

秦俑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给后人留下了诸多奇迹与惊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使是秦始皇兵马俑,它自从1974年的3月被几个打井的村民偶然发现后,就被世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俑的雕塑也秉承秦帝国好大喜功的特性,它同它的承载物陵墓一样,都力求壮观华美,所以我们才能在今天看到那气势恢弘的秦兵马俑(在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的塑造属于一种写实的手法,我想或许他本就是以真人为模特来塑造制作的,所以每一个俑才那么细腻,形神皆备,栩栩如生,而又不是千篇一律。从博物馆里的俑人千变万化的脸孔中我突然有了一种困惑:秦始皇真的是那个“焚书坑儒”的秦皇吗?从这些俑人中我感觉到在那个时代,应该还是属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至少也不比我们前几十的“加强领导、统一思想”的那个时代差。一个个兵马俑神色坦荡、个性鲜明,这绝不是被压抑,被钳制时代的人的脸孔。

这面带微笑,昂首挺胸,有些倨傲,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字“酷”。可我却最喜欢!

秦俑的形制较少,就目前考古发掘来看,除兵马俑外也就只有在秦陵附近出土的跽坐俑和百戏俑。或许是陕西已有一个专门的秦兵马俑博物馆的缘故,陕西历史博物馆所收藏的兵马俑只有最早发现出土的10余件,所以要全面的了解秦俑还得到陕西临潼的秦始皇兵马俑去。

复活的地下兵团__秦始皇兵马俑汉俑http://zy7312.blog.163.com/blog/static/316192920092210934332/

车辚辚,马萧萧——也谈秦始皇兵马俑汉俑http://zy7312.blog.163.com/blog/static/316192920073160471368/

汉俑

汉朝的的统治者来自于南方的楚地,虽说他们在许多方面承袭了秦代的体制,但在文化观念上汉统治者依旧保持了南楚的地方本色,楚文化的神秘、浪漫特征决定了汉俑的表现形式,汉俑相对秦俑来说,它更看重的是无形的气韵生动,因此在雕塑上显得古朴雄浑、简约传神,虽说汉俑少了秦俑的那份细腻,但它却高于秦俑,它应该说是脱离了模仿的再创造,是加入了雕塑者思想与寄托的承载物。汉人的那种写意与审美倾向对我们后世文人骚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已隐隐约约地凸现出了印象美与意景美。“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勇士兮归故乡。”

因陕西西安还有一专门的汉阳陵博物馆,所以在陕博展出的汉俑并不多,要看汉俑还得移步到离西安一个多小时路程的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去看汉阳陵博物馆。

世界上唯一一座现代化地下遗址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唐俑http://zy7312.blog.163.com/blog/static/3161929200912893110962/

唐代

天王俑也就是镇墓神,是几乎所有的墓必备的俑。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奢侈浮华的生活风尚与厚葬的习俗,造就了唐代陶俑艺术的辉煌。其陶俑种类之多,造型之丰富,塑造之精美,数量之大都是任何朝代不能超越的。有容乃大,因为繁盛所以包容,在这个以胖为美的时代,形形色色俑人脸上的乐观,自信甚至于张扬的个性无不体现了唐王朝的富强安康,民族融合,歌舞升平的盛世景况。唐人的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从俑人的装束便可看出,女子可骑马狩猎,可作胡装,作男妆。那是一个十分开化的时代,在这里好像能真正体现“存在就是合理”这一精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最后再说说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彩陶。它先用手制或模制成坯,经1050度左右的温度烧制成白色素胎,施以不同颜色的氧化铅为助熔剂的釉料,再入窑第二次烧制,这时各种釉料熔化向下流动,彼此相互融合,渗透和交流,形成一种极其自然、协调的混合色彩效果。唐三彩虽然色泽艳丽多彩,但经分析却主要有黄、绿、赭三种色,因流行于唐朝,故称唐三彩。唐三彩以其和谐艳丽的色泽,高雅、晶莹和极富动感的优美的造型,赢得世人的喜欢。虽说唐三彩所需原料和技术并不复杂,但在陕西,甚至洛阳附近的现代三彩商店,却再不能烧造出旧时唐三彩的韵味,甚至于比着做旧都不行,是技术退化,还是人心多了(或少了)什么?反正看着满街的三彩瓷器,我竟一点购买的欲望都没有。

明代之后由于纸冥器的出现,陶俑艺术渐渐走向衰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独孤信多面体组印和十八件特级国宝
玉玺交通卡?来看这几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创
明敬皇后(北周明帝明敬皇后)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珍宝欣赏
南北朝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
虎年说虎 陕西文物中的虎虎生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