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可以看出“医经”是以人之“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为基础,以探求“百病之本,死生之分”,采用的方法是“箴石汤火”和“百药齐和”,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说:“《黄帝内经》十八卷;《黄帝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扁鹊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白氏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右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可以看出医经主要包括有“黄帝内外经”“扁鹊内外经”“白氏内外经”“旁篇”等四类,而目前仅存的只有黄帝内经一部。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扁鹊过齐的故事,最后扁鹊遁走之时说:“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柰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可以看出扁鹊是以人之“腠理”“血脉”“肠胃”“骨髓”为基础,采用的治疗方法是“汤熨”“针石”“酒醪”,如果我们把这个论述与《汉书·艺文志》中的医经论述相对比,就会发现两者均在论述人之“腠理”“血脉”“骨髓”,所采用的方法都是“汤熨”“针石”“酒醪”,因此《汉书·艺文志》将黄帝、扁鹊、白氏三家共同列为医经也颇有道理,那么作为唯一流传下来的《黄帝内经》是否也应该符合“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的医学特点呢?

       目前《黄帝内经》主要以《素问》《灵素》构成,《灵枢经》毫无疑问是一本针灸专著,因此其必然要“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故在开篇前四卷依次论述了九针、终始、经脉、骨度、营气、脉度等内容,而《素问》虽然作为医经来研究,却经常将本属于其中的血脉经络部分进行剔除,以至于大家看到的内经教材往往是医理论述为一类,针灸经络为另一类,然而《素问·热论》,其治疗方法就是针刺,故又做了一篇《刺热论》,《疟论》之后又紧接着做了一篇《刺疟论》,就连《咳论》《风论》《痹论》《痿论》《厥论》也都是以针刺经脉为治疗措施,所以包括《素问》在内的整本《黄帝内经》其实是一本经络针刺专著,就连我们经常提到的《素问》三部九候“遍诊法”也是经络诊法

       比如《三部九候篇》开头就说:“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这里的九针其实是《灵枢经》的古本,其后“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这里很明显可以看出以上所论述的两额之动脉、两颊之动脉、手太阴、手阳明均是人体“血脉经络”,因此《素问》也符合“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的医学特点。

     可以看出黄帝、扁鹊医学之所以被称为医经,主要原因还在于其医学理论的主体在于“血脉经络”,这是与经方医学最大的区别,比如在《黄帝内经》中仅仅记载了十三个汤方,而其余各篇的治疗方法又都是针刺经脉,至于《伤寒论》有一百一十三方,而针灸记载不过七八处,这些都可以很明显的说明医经与经方的不同,因此如果要想好好研读医经医学的代表作---《黄帝内经》,最好还是抛弃以往的经方医学的思维,从人体血脉经络的角度为切入点才能明白《黄帝内经》尤其是《素问》到底讲了什么,否则《素问》中大量的经脉理论看起来都十分的尴尬,甚至是毫无意义。


附《素问·咳论》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变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此段是咳嗽的治疗核心,其理论基础必然是经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经家的庐山真面
医经其名
灵素之问 | 医经:理论一统倾向的演道与背道
医经
《漢書·藝文志》參考譯文
中医原理讲座一:《黄帝内经》的历史使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