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特点

一、原有教材不足

人教社为新中国建设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这些教材存在严重不足,特别是无法适应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些教材的缺点表现在: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忽视儿童的学习与心理规律;重视各门学科的学术性的经典内容,忽视知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知识内容相对陈旧,没有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果;重视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忽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忽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在课程实施方面,单纯讲解的教学方式占了绝大多数,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束缚。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对以往课程结构的改造与完善,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从课程结构上看,我国中小学最突出的问题是单一化,学科课程和必修课程模式主宰中学课程结构。将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学历史的课程改革和教材编写的研究方面,仍然缺乏系统的深层阐释的力度,也缺乏充分的可行性论证的构建,更缺乏科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的配套,对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难以进行正确的预见和把握,更无法解释和应对。

许多人把教材理解为教科书,认为教科书就是教材的全部,并常与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等概念混淆。20世纪80年代,世界银行就曾对世界各国教科书与其作用情况做过全球性调查,在其出版的《教科书与成就》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教科书是学生成就的重要指示剂,教科书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所能提供给儿童和青年的教育内容和经验,决定着未来一代将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长期受大学历史教育及历史学科研究成果的影响,始终没能准确定位,课程内容经常是大学历史课的浓缩。这样的中学历史课有比较严谨的学科体系,有比较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有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概念和历史理论,但它们超越了中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学习起来相当困难,无形中增加了中学历史教育的难度。况且,严重的“重理轻文”的负面影响,对历史课定位不准确。历史课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影响教师教学热情,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因为初中历史教材差异较大,而高中使用单一的人教版教材,初、高中历史教学难以衔接。目前初中开设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课,高中开设中国近代现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为限定选修课,这样不仅造成了初、高中教学内容重复,而且二者之间的跨越难度、深度距离太大。因而导致教师授课不便,学生学习困难。应该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一方面注意控制教材内容总量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方面适当降低某些知识的难度要求,改变原理性知识偏重思辨和过深、过难的现象。 

首先要求教材具有科学性,不以科学性为基础的“思想性”是站不住的。因此,应力求避免“硬伤”。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不同存在着历史史实“失真”的现象。拿现行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来说,规模大的修订次数有四次,每次修订,都会发现有不少错误的史实得到了纠正。令人遗憾的是,类似的史实“硬伤”错误依然不少。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一些“史论”内容,虽然吸收了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研究的部分新成果,但是由于编写者思想观念局限的原因,力度又有不足,许多普遍得到公认的新成果依然被束之高阁。

好的教材应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需下大功夫,不是容易做到的。还要写得生动饱满,使学生爱看。寓论断于叙事之中,不作空论,少发议论。语言文字的要求应当越来越生动、讲求文采一些。尤其是标题,应当更活泼一些,标题是引人入胜的门槛,标题的严肃、呆板,常常会令学生望而生畏。

中学历史教材几乎成为大学历史课本的缩写本,抽象的概念多,现成的结论多,叙述形式呆板,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科中心主义的课程知道下,虽然可以显现历史知识的系统、结构、层次和线索,突出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但知识内容分量过重,密度过高,有着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在教学实际中容易导致以知识教学为主,偏重课本知识,偏重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复述,使教师和学生缺少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由于多年来“学科本位”的观念和“应试教育 ”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各学科教材的编写者都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编写时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忽视了学生学习多门学科的负担;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升学、就业等社会现 实问题,以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又层层加码,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2002年第9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在卷首发表了这样的一段话:“《中史参》提醒人们注意,当今考试和教学中盛行的‘能力主义’倾向,正悄然从人们的精神内部破坏着素质教育因子,倘若继续拒斥对莘莘学子情感、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关注,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决非耸人听闻,本刊对此十分关切其实人们都明白,只有心灵的改善,才导致真正的智慧。我们多么希望,我们的历史教育,我们的整个教育,能够把‘能力’定位在改善学习者心灵、养成公正价值观的基础上,早日实现由‘分数关怀’想‘人文关怀’的飞跃”,这个忠告切中时弊要害,非常耐人寻味。纠正历史教育的泛政治化、教条化的弊端,真正体现历史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

   从思考题、练习题上看,今后应加强能力培养的题目,而减少单纯记忆性的题目;初中历史教科书还应加强题目的活泼趣味性。

    但是围绕历史教育功能选材以及中小学各级教材层次区分方面,仍然不尽如人意。如选材狭窄、人物叙述缺乏立体感、回避热点问题等等。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者在教材的形式美以及呈现形式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的激励作用上还有很大的文章可做。纸张及印刷也不是很好。

推进史学研究范式的嬗变,即由昔日的以政治史、军事史等为重心过渡到研究政治史的同时,也重视对经济史、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的描述与解读,另外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不能违背历史发展的逻辑顺序。

二、课程标准对历史教材的新要求

历史教科书是依据历史课程标准而编写的学校教学用书,是历史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凭借,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工具,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和最常用的一种历史教材。历史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发展。近些年来,一些省市可以根据本地区的教育情况编制课程,使得国家课程、地区课程、校本课程这三种类型的课程共同发展,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课程,一些学校还开设了历史方面的选修课,以及活动课,因而出现了历史课程的多样化趋势。

历史课程综合化的改革。近些年来,历史教育工作者比较重视课程的综合化问题,努力探索如何使历史课与其他学科的课程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突出学习的主题和问题的解决,使历史课程与其他社会学科课程之间联系得以加强,使学生在学习社会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

《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目标的新观念是:课程不应仅限于教给学生学科知识和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还应培养21世纪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包括坚实的行为修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新的课程观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重视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态度的培养,使其与科学自身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生活的作用协调和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即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标准》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历史教育基本目标。其突出特点在于把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明确提出,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层面,拓展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在历史教学的目标中,不仅是要强调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国际意识、社会意识、民族意识等,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公民意识,具有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从本质上说,这其实是历史教育在回归其本来的面目,是对一度被扭曲变形的休整与超越,是历史教育作为一种包括人格教育、道德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国民教育的传统,它是与政治教育不同的传统。

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达成的共识。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编写,都力争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同时改变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为实现这一目的,必须相应改革教科书的体例、结构,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留出发展空间。通过鼓励学生阅读、思考、探索、讨论,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建立模块相对独立、总体整合的内容体系。采取专题史体例和中外合编的方式,采用单元、课、目三级标题的结构。精心选择典型的、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历史事实,构成每一个学习模块。

中学历史课程属于非专业历史教育课程,它是面向全国中学生的基础课程,应摆脱长期受大学专业历史教育模式和历史研究成果(模式)影响的束缚,不去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避免内容的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它应只向中学生介绍最基本、最重要的历史知识,构建符合中学生认知水平和中学生学习需要并有助于学生发展(终身学习)的课程新体系。同时,中学历史课程应关注中学生养成良好历史学习态度和历史学习行为,改变目前历史课程主要靠教师一人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单向传递信息的教学方式;使历史课程成为师生平等参与、信息互动。多项交流,共同体验历史过程的多元学习活动;历史课程还应有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适应了21世纪对国民素质的要求,依据《课程标准》,倡导全面的素质教育,重视能力培养,既面向全体学生,又高度尊重学生个性,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倡探究式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的编写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及时体现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这些版本的教科书,是本着这样的基本标准来编写的:一是具有开放性,使教科书有利于学生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的观察、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二是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克服学科中心主义的倾向。三是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总之,教科书应是“教本”与“学本”的有机统一。

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在初中历史新教科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吸收、扬弃、改革、创新,使这套新课标教科书既有引导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创新意识,又有方便的可操作性。在教科书的内容与形式上,教科书应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的内容贴近学生;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要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条件;要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有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活动;要体现范例性课题原则,而不一定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应是突出重点的范例;要鼓励学生的想象和思考,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迁移;在编写上还要留有较大的余地,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时间和空间。

三、四套高中新教材的特点

新的课程标准不仅采取行之有效的学习主题式的编写结构,而且打破了传统的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分隔,削弱世界历史学科以至取消世界古代历史部分的错误做法,采取中外混编古今中外贯通重视近现代历史部分必修和选修协调的课程结构,无疑必需根据中国的“国情”,然而中国的“国情”是和“球情”密切相关的。如果只强调“国情”而忽视“球情”就难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实现振兴中华的梦想。在教材结构、内容、形式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变化。不同版本的新教科书在继承创新中各自写出了新的理念,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全新的体系内容与体例形形式,并非以往教科书的小修小补或大同小异,何况历史跨度大,中外兼顾,必将广大教师与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教师一定要钻研新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体例、编写特点、知识结构、重点难点等,这样,教师才能运用好教材,并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历史教科书编写质量的提高,无疑是有利于历史教学的。

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大多采用大开本,并充分利用每页的空间进行版块式设计,以新颖、活泼的形式和丰富、翔实的内容与全区的中小学生见面,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在普遍感慨新课程新颖之时,有一种别开生面、另有洞天的感觉。诚然,既然作为实验教科书,就仍还是一种“毛坯”,它绝不是一种“美仑美奂”的“标准件”,也绝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典式的“圣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岳麓版历史教材的特点

岳麓版历史教材于1997年开始推出,经过多次修改和锤炼,已日臻完善,堪称精品。2001年的新大纲版,被国家教委评为一类教材,即当时两种最好的教材之一,国家教委的评价相当高,认为文字精炼,新理念突出,文字、图像、习题系统令人耳目一新,活动课尤其具有亮点。根据课程标准编出的岳麓课标版高中教材,在保持新大纲版优势的基础上,又有明显的创新,2004年继续获得教育部高度评价而一致性通过,列入国家四种重要的高中历史选用教材之一。设计品位高雅,图像丰富、清爽,大字简约、浅显,小字生动有趣,习题系统发达,思维性、开放性、活动性强,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浓厚。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充满着丰富深远博大的人文资源,在陶冶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继承创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理应成为我们所界定历史教育之主要功能的主要依据和理论基础,理应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核心资源而不能浪费。 

按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本单元内容分属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和“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两个专题(其中抗日战争部分是根据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编写的)。课程标准过分强调中外历史的界线,把同属社会主义运动的内容,人为割裂为两个专题,这不符合新课标强调的“整体性”和“古今贯能,中外相连”的原则。教材编写者按照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内在联系,根据其内在逻辑关联和逻辑递进关系,在不违背课标精神的前提下,将“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与“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合编成一个专题,这种编排符合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实际,也有助于学生从纵向和横向的两重视角探讨社会主义发展史,更有利于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增强对社会主义前途的认识,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理想和信念的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导师勇于探索真理、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等精神和远大理想,学习革命导师善于继承和总结人类文明成果,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研究方法,珍惜友谊和合作的精神。通过对社会主义运动史的全面考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坚定社会主义前景的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形式活泼可爱,图文清晰精美;文字优美生动,导语引人入胜。在每课呈现方式上,丰富生动。有简约的大字,生动有趣的小字,大量高品味的图表,对话式的卡通问答,思维发展性的课中题;有拓展教学资源的注释、图下文和史海拾贝栏目;还有既巩固已学知识,又启发新知的温故知新栏目,鼓励思维个性发展和创新的畅想天地栏目,重视实践活动的自己动手栏目。每单元后有单元回眸,勾勒本单元学习线索,概括单元知识要点,明确活动与探究的重点。文化课外还安排有活动课。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情况,确定不同类型的活动形式,以样题进行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评议的示范,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突出新世纪人才的人格教育。教材选取了中外历史上众多的杰人俊士,对他们进行了浓墨重彩、各有侧重的描写,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优秀的品质,以完善人格。如秦始皇、汉武帝、俾斯麦,主要叙述他们追求一统、济国安邦的人生理想;屈原、杜甫,主要叙述了他们爱国爱民的价值取向;商鞅、王安石、康有为、孝德天皇,主要叙述了他们敢于冲破传统、实行改革的勇气;勾践、张骞、司马迁,主要叙述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祖冲之、李时珍、瓦特、法拉第,主要叙述了他们勇于实践,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突出史学新理念,更新知识,更新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以情景激发探究的兴趣。教材以生动有趣的史实叙述,直观形象的地图、表格和人像、场景,清新舒爽的版面设计,营造了良好的历史情景与氛围,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

以对话调动探究的欲望。教材具有强烈的亲切感,它以读者为倾诉对象,不仅以文图形式去感染倾诉对象,而且多使用第二人称口吻,寻找与读者对话的机会。如卡通问答就从读者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施以解答,课中题则都是要求“你”或“你们”去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

(二)大象版教材的特点

运用了一线多元史观这一最新的史学观点。这一观点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最终是围绕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的中轴转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力量。人类迄今经历了原始生产力、农业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力三个阶段。从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也就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种史观认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流是现代化,故称为现代化史观。纵观20世纪以前的现代化类型,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欧美为代表的原发性内发型现代化;一类是日本为代表的传导性外发型现代化。但从社会制度来说,都属于资本主义模式。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同天下的局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

编写者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披沙拣金,挑选出许多故事性强、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事例,运用寓教于史,遇理于事的方式,让学生从中获得思想养料,领会历史的教益,陶冶人格情操。写历史人物时,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品格,我们常用生动的文字叙述些真实的小事来烘托,。

新教材编写者设计了以“探究活动”为主题的课文,练习题、思考题的设计,也都是着眼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培养,诸如“阅读与思考”、“小辩论”、“课处学史”等形式,用意旨在帮助学生养成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使教材变成了学材,有利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实践创新。在能力培养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培养的重点。创新能力是能力的最高境界,它包括发现能力、想像能力、形成个性特长的求异能力、形成创造力的求新能力。在可读性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最新教科书打都色彩艳丽,精彩纷呈,印刷更是极为清晰精美,但大象版的封面显得略逊一筹,不过价格相对便宜。

(三)人教版教材的特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是目前编写历史教科书时间最长,经验最丰富的出版社。具有长期的、丰富的历史教科书编写经验。人民教育出版社自50年代初建立以来,为全国中小学生编写了多套各科教科书,包括历史教科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有不少教训。

   从封面设计看,可以说充分展示了封面设计的高雅艺术魅力。设置了“编者的话”,主要减少了三门必修课的线索及目标,还对课本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从高中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在课时结构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教学新理念。导入部分包括单元导入和课导入框。辅助部分有中间插有多种栏目,如“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还配有图片和地图说明。这些用楷体字印刷的文字,不是必须掌握的内容,只是对正文的说明、补充或延伸,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正文,目的在于帮助同学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后测评与活动部分有课后测评与活动与学习延伸。每一单元设立的单元小结部分有重要概念简释、归纳与总结和历史感悟等。“学史心得”,是同学们通过本单元学习,所产生的对祖国和人类历史中某一问题的感悟、认识和启发,获得的经验教训等。记录下学习收获,对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另外,由于种种原因,你可能对某些问题没有理解透彻,对某些材料和结论有不同的看法,甚至表示怀疑,那么可以在“学史存疑”中记录下来,以备今后做进一步探究和学习。

后记

每课的基本结构由导入框、正文(宋体宇)、阅读课文(楷体字)、文献资料、图表图画、动脑筋、注释和注音、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活动课等十部分组成。

如由悠久的传说、生动的故事、优美的诗歌、通俗的民谣及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开篇的导入框就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理解教材的点睛之笔。自由阅读卡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以动脑筋、活动与探究、活动课为形式的问题设计更是别开生面,多姿多彩。这些开放性、实践性都很强的思考与判断、活动与探究,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访问凋查等实践能力的提高。都能给学生带来无限遐想和丰富想象,促进其萌发创造意识,并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开拓了发展空间。

   人教社投入巨资建设人教网(www.pep.com.cn),作为课程教材的延伸。不仅大量提供由于课本篇幅所限而无法纳入的阅读材料和拓展学习,而且及时推出由于课程教材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所来不及更新和提供的最新材料,具备了其他所教材更优厚的条件。

注重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在进行人文教育时,则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成败得失,通过评价历史人物的是非善恶,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公民道德等人文精神。新教科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从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开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实践,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在参与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的教学过程中,感悟心灵的洗礼,人格的升华。

教科书结构和编写体例

(1)单元: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

(2)课: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涉及一个或几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但同一单元的各课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3)导入部分

单元导入:单元页的设置是一次创新,包括本单元内容概括介绍、学习要点和学习建议。目的是使学生在开始本单元的学习时,就能了解本单元内容的线索,抓住核心问题,并能以科学的方式、方法投入学习;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习效率。

课导入:每课前设一个导入框。导入语一般是用文字、图画等表述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具体生动的历史情景。“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是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4)课文正文部分

用宋体字印刷,属课文主体部分,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约两千字左右。

(5)课文辅助部分。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文中间特插有几种栏目:

【历史纵横】是与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各类历史知识,目的是拓展、补充或延伸正文的内容,加强历史的联系性。

【资料回放】是配合课文中某主要内容而列出的文献资料。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增加课文的信度,并能锻炼学生解读分析、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学思之窗】提供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属插入性思考。目的是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些还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历史与现实社会相联系的思考机会。

另外,每课还配有插图。有文物图片,也有表格、地图。有些文物图,配有相应的文字说明。这些不仅增强教材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对课文内容起到理解、扩充和延伸的作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测评部分。在每课之后,我们设置“探究学习总结”,包括“本课测评”是对每课必须掌握的内容进行检测。一般设两个问答题。课文正文可基本提供这些问题的答案。

“学习延伸”形式相对多样化,包括内容丰富的探究活动、阅读与思考及争鸣等等。这些是为有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同学设计的课外探究学习活动,供自由选择。

(7)单元学习小结。每单元之后,设置“单元学习小结”,目的是测评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和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重要概念简释”是训练学生用最精炼的语言对某些概念进行解释的能力。“归纳与总结”是为了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构建知识系统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历史感悟”中的“学史心得”,供学生把自己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对人类历史的感悟、认识和启发以及获得的经验教训等记录下来。另外,“学史存疑”部分,供学生记录那些对某些问题没有理解透、对某些材料或结论存有不同看法、甚至有怀疑的问题,以备今后进一步探究。

主要优点:文字简洁,条理分明、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风格,以及导入引趣、图表并重、学思结合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又开辟了动脑筋、思考与判断、活动与探究等开放性、灵活性、研究性的问题,成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最能体现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的有力杠杆。

    还需改进之处主要是,黑白编排的版面在直观视觉上,不易吸引学生;黑白地图难于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空间感;另外,还应在阅读部分增加帮助学生理解课标内容的小故事;在一些问题的设计上应更合乎科学性、更浅显易懂一些。上述问题只是一管之见,对整体而言仅是白璧微瑕,希望再版时予以注意。 

(四)人民版教材的特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基本理念为编写指导原则,由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朱汉国教授担任主编,集全国众多专家学者、一线优秀教师集体精心编写而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评审通过,已在实验区开始使用。 

人民版教科书共9册,其中必修课教材3册,选修课教材6册。其中必修课又分为:历史第一册侧重反映中外政治领域;历史第二册侧重反映中外经济领域;历史第三册侧重反映中外思想文化领域的内容。选修课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文明的冲撞与交融、近代民主与专制的较量、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内容。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总的编写思路是,坚持以本国史为主,遵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为主轴的文明史和全球史观的线索,采取学习主题的编写结构,注意中国史与外国史之间的联系,纠正以往轻视世界古代史学习的不当做法,中外混编、古今中外贯通,重视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历史内容,必修和选修相互协调的课程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了建国以来占主流地位的传统编写模式,建立起了模块相对独立、总体整合的内容体系。

四套国家级教科书的出版在为实现“一纲多本”迈开了坚实的一步,但是距离“一纲多本”的本质,即风格上多种体例并行,有适应不同区域和类型的教育水平的多种版本教科书,尚有一定差距。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异,教材的编写者要努力体现本地域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的特殊发展的需求,要考虑本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及特殊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具有特色韵丰富课程资源,开发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体现当地实际、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教材。诚然,纸张和印刷漂亮精美很多了,但针对部分落后地区的实际,每本教科书的大约15元的价格并非是小数字,教科书的多样化,必须要为相对欠发达的地区的师生提供物美价廉的教科书来,这种缺憾希望以后能有这样的历史教科书面世。随着教材成本的升值,如何解决落后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有关部门应予以考虑。对于特定的区域和学校而言,只有符合当地实际和学生世纪的教材才是最好的教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年级思品教学计划(精选3篇)
教材解析与资源重组
语文轩—— 语文课程整合浅论
备好课:精备教材
2013—2014学年度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人教版必修三、四)
人美版高中必修教材《美术鉴赏》诞生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