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再天天补“身体营养”了,你的孩子更需要“心理营养”!



朋友说自己都20多岁了,但妈妈每天关心的还是她吃饭的问题,吃完早餐就问晚餐。

从小到大,每天就关心吃吃吃,但从来不关心她心里想什么。甚至很多时候,妈妈自己情绪不好就冲她嚷嚷发脾气,她烦透了这样的生活!

朋友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在网上走红的朱雨辰妈妈。

每天早上4点起来给儿子熬梨汤,坚持10多年,不管儿子想不想喝,每天两瓶必须喝完;平常他买菜送到朱雨辰家里,排骨都给他焯好水,肉丝切好一定的量;朱雨辰在外拍戏,她要跟组做饭。

这种无孔不入的生活上的关怀,让朱雨辰窒息到想逃离

朋友的妈妈、朱雨辰的妈妈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她们永远只停留在生活吃饭层面,想着从身体上给孩子提供营养。但是,她们忽略另一种同样非常重要的营养——心理营养。

什么是心理营养?从字面上应该能看出,就是给我们的心里增加养料。

一个人心理营养摄取的足与不足,和他整个心理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有的人总觉得很孤单,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有的人总是特别没自信,觉得自己做什么都做不好。还有的人习惯性去讨好别人,似乎生命中自己不是主角,别人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其实,这都是心理营养缺失的表现。



在《心理营养》这本书中,林文采博士细致分析了孩子最需要的5大心理营养,也就是:“无条件的接纳”“我最重要”“安全感”“肯定、赞美、认同”“学习、认知、模范”这五大心理营养。

书中还针对爸爸妈妈在养育中最头疼的亲子关系、情绪管理、行为问题、夫妻关系和隔代养育等问题,进行了一对一的支招,答案简答易懂又接地气。

作者林文采博士是马来西亚华裔,美国临床辅导学博士,著名的亲子专家,也是马来西亚萨提亚中心首席导师。她在2008年就提到了“心理营养”这个理念,并做了超过1万个个案,帮助无数家庭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同时,也让“心理营养”理念走进了千家万户。

这本书,主要从”基本理念“和”问题与解决方法“两个方面来展开。

一、基础理念篇

第一部分包括五大心理营养、孩子的四种先天气质和生命的5朵金花3个理念。这里,我想重点讲5大心理营养。

第1个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

0~3个月孩子刚出生不久,因为非常脆弱,但表达需求又没法明确,未来的一切都不确定。所以,小小脆弱的他,特别需要父母无条件的接纳。

第2个心理营养: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0~3岁的孩子还需要第2个心理营养,也就是,不管你再忙,还是身体不舒服,只要你发现我饿了、生病了,你就会放下所有先来满足我,这样,我就知道,在你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第3个心理营养:安全感

从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想要分离,成为独立的人的阶段。一直到3岁,这段时间是孩子和妈妈或者爸爸剪断心理脐带的过程。

这个阶段要给足孩子安全感,妈妈的作用大过于爸爸,因为孩子主要的分离对象是妈妈。

第4个心理营养:肯定、赞美、认同。

4~5岁阶段,爸爸的认同和肯定,重要性大过于妈妈。

所以,爸爸请多说“我很喜欢你,你很棒”这样的话语。女孩会觉得,作为女性她是有价值的。男孩则会认为,自己是很好的男孩。

第5个心理营养:学习、认知、模范。

6~7岁的孩子,需要有一个模范的作用,当他碰到麻烦时、心情不好时、与别人意见不同时,他的学习对象都来源于这个模范。

而这个模范,首当其冲的肯定就是父母。


这五大心理营养,是孩子一生的底层代码。

林文采老师说:”未来所有学习能力的基础,决定于7岁之前有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如果有,孩子自然会有生命力去探索、学习新东西,如果没有,他就会消耗费大量生命能量,寻找曾经未被满足的心理,比如过于渴望他人的肯定、赞美,而不能够展现那个年龄段最好的生命力。

如果你孩子已超过7岁,也不要太着急。心理营养能早开始最好,但,迟来总比不来好。而且,孩子每个成长的阶段,都希望从爸爸妈妈那里充分获得这些心理营养。

所以,现在意识到了,就开始吧。

二、问题与解决方法

第二部分是实操层面的,采用Q&A的问答方式来进行,涉及到大家都非常关心的12大方向的养育问题。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性格难题、社交与社会化、妈妈的自我成长、隔代养育、性教育和疑难表现等等。



限于篇幅,这里重点说情绪管理。

情绪影响着我们生活方方面面。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心情好时,孩子说什么都可以;但心情不好时,一件小小的事情就可能引爆我们的情绪。

同样,孩子也有他各种各样的情绪。但很多家长却经常武断地认为:那么小的孩子懂什么?!所以就会忽略孩子的情绪,更别说情绪背后的原因了。

这样做法,对孩子的心灵是巨大的伤害。幸好,很多父母都在慢慢觉醒中,并希望给孩子支持。

书中讲到一个案例,一个3岁半的女孩从幼儿园回来后,总是拼命吃东西。妈妈知道她根本就不饿,吃得都积食了,晚上也睡不好,却还是要吃,而周末就不存在这样的行为。妈妈问也问不出原因,不知如何帮助孩子。

林文采博士的判断是:情绪带来这个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

因为我们基本是饿了才吃,而当一个人不顾身体不舒服却还要一直吃,就说明情绪有问题。

这种暴食通常和“失落”“悲伤"的情绪有关。


去幼儿园,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孩子感到害怕,但又一定要去,不得不与亲人分离,于是感到失落和悲伤。

当孩子出现“暴食”的信号时,其实是在告诉我们,父母你需要拿出更多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听他说话、陪聊天。

但很多父母又会存在这样一个错觉:孩子长大慢慢就好了。

大家千万不要把这话当真,孩子是不可能自己慢慢变好的,除非他是乐天派的孩子,很容易和其他孩子融洽的在一起玩,嬉戏打闹。

如果孩子性格稍微内向,则是很困难的。更何况现在很多都是高楼大厦,供孩子们玩耍嬉闹的场地并不多,很多时候都待在家里。想让孩子自己慢慢变好,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父母一定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让他感觉到,自己爱说什么就说什么,爱玩什么就玩什么,而妈妈都会陪在他身边。

这种看似简单的联结和陪伴,其实就能让孩子从中吸收到足够的养分。


此外,有研究报告指出,女孩子的暴食和失落情绪与爸爸有关。

满3岁的女孩对爸爸有大量的需求,她希望经常和爸爸在一起,并得到爸爸的肯定赞美和认同。如果爸爸经常说“你很漂亮”“爸爸很喜欢这个女儿”等,那么这个女孩很大概率上就不会通过吃的方式来弥补。

所以,成人如你,或者你周围有朋友存在暴食这样的情况,可以试着去探究这个行为背后的心理情绪。或许找到开关后,就可以解决困扰已久的问题了。

林文采博士说:”我们的生命拥有无穷的能力,但如果没有生理营养,身体就不会健康;如果没有心理营养,心理的巨大能力也就无法实现,生命就不能得到全然的绽放。“

愿你我,都不要做只停留在给孩子提供“身体营养”层面的父母,而是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给他们足足的“心理营养”,让他们的生命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展现出勃勃生机!


还没看够?你可能也喜欢这些


我为什么要当一名家庭教育培训师?

9月| 我马不停蹄!

什么样的父母,才能教出有责任感的孩子?

正能量慕珂

学习与你一起狠狠改变自己~

亲子沟通|演培培训|优势咨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满足孩子的心理营养---萨提亚导师林文采
这5大心理营养没喂饱,孩子一生都在困惑中
缺乏心理营养的妈妈,永远养不出内心富足的孩子
【心理学科】五大心理营养,喂出健康孩子
“妈妈不要去上班!”孩子哭成生离死别,每天都上演的分离焦虑怎么破
【面诊手记】她和母亲都没想到,长达10年的贪食、暴食竟源于这个成长经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