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家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

中国画正是由于取决于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观,才被称为中国画,这种艺术观念的形成与完善,道家学说的出世观与禅宗的推助是其根本所在。

道家学说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学说昌盛于汉代初期,庄子学说兴盛于汉代末期。道家学说与儒家基于入世的人道主义、人格精神截然不同,借助于出世的哲学思想在老子认为“无知无欲”为理想人格的基础上,到了庄子则发展到了顶峰,使他的体系变得愈加完善与成熟。

庄子也对伴随着社会文明而来的人类恶德极为不满,主张回到“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食,耕而实,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原始社会中去。但是历史早已过去,岂能再退回去,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庄子学说的出世观终于超越了现实,并以“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方式,以“逍遥游”的幻化理想,追求与儒家理想人格完全不同的另一类理想的人格精神境界,即是“无情”、“无己”、“无为”。可见庄子学说完全进入到了一种空无万物的精神状态,到了一种天地与我并生的高度,这岂能是常人所能及。

庄子说:“有人之行,无人之情。有人之行,或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以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属人也,赘乎大哉,独成其天。”庄子所说的“无情”其实说的不是自我封闭,而是不以情伤身,以理化情,这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中就能清楚的看的很清楚。惠子询问庄子说:“人故无情乎?”庄子说:“当然了”。惠子说:“人而无情,何以谓人?”庄子说:“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说:“既然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说:“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也,言人不以好恶而伤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故而可知,庄子的“无情”是对人世、欲望、情感的超脱,这是理想化了的人格,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无“无情”有关的“无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至人无己”,与“无功”、“无名”都是理想化的人格之谓,然而“无己”则更是一种超乎现实,全身心进入审美活动的心理状态。对这种心理状态的把握,即是庄子所说的“心斋”与“坐忘”。对于这种状态的精神绝对自由一般人则是很难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之以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心斋是在抛弃一切杂念,抛却了得失,超越功利之后,求得精神自由,达到与物统一,超脱感官的感受而用心去感知,从而获得了更深的审美领域。做忘是忘掉了自身而“离形”之后,不凭借感觉而“去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进入一种至高层次的完全审美状态,从而从深层次去把握物象的本质。这种理想人格的精神自由,使庄学出世哲学观念所推崇的审美理想,超越了自然物质的审美本体,使人的精神从一切实用的因果关系的束缚中超脱出来,“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对万物的把握也就超越了感官的认识,达到了无为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种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是“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正是老庄哲学追求和探索的核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庄学以玄学的新形势出现。其时代社会背景崩溃,晋人在对现实深存怀疑并勇于否定的同时,内在的人格觉醒与构建成为势之必然。玄学作为老庄哲学的新形式,一方面不重功业,以追求内在的精神本体为时尚,另一方面在纵情山水中感受自然的愉悦与人格的超逸,求得在自然界中真正感悟,在摆脱、超越外在的规范,束缚,建构人格本体,确立个体价值的同时,庄子的“无情”“无己”“无为”衍生成一种高雅,适意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而其“得意忘言”的审美体悟,后来更得到禅宗的推崇,使得中国画的艺术思想发展更为完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道释哲学中的中国画美学思想研究
道学影响中国美学
精神的东方与无韵的西方
读懂这些受益终生《2》
中医性美学概述(续一)
章法布局--道家美学-有无虚实学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