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汝瑰晚年透露:潜伏国军多年,只佩服两名国军将领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中国进入了新时期。

73岁的郭汝瑰终于又有了机会,再一次递交入党申请书。

这一次,夙愿得偿。

1980年4月,郭汝瑰被正式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

那么,这位从1945年就提出恢复党籍,锲而不舍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郭汝瑰,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郭汝瑰

一战成名,深受赏识

1937年,十四师开赴苏州。淞沪会战,一触即发。

十四师作为七十九师的纵深配置,要待其撤退后阻击日军进攻。

大敌当前,可时任十四师四十二旅旅长的曾粤汉,却被日军的炮火吓得寝食难安、瑟瑟发抖。

师长霍揆彰见状,知他会误事影响战局,便请副师长凌兆尧来接替他的位置。

却不想凌兆尧也面露难色,似有推脱之意。

就在霍揆彰万分失望之时,原本安静站在一旁的师参谋长郭汝瑰,忽然正色道:“为国捐躯,乃军人本分,有什么好怕的,我去!”

郭汝瑰

就是这样,在霍揆彰赞许的目光下,郭汝瑰以代理旅长的身份,率42旅赴塘口一线作战。

惨烈的战斗伴着日军的狂轰滥炸,持续了七天七夜。

42旅伤亡惨重,却也拼杀到了最后一刻,郭汝瑰一战成名。

1938年,霍揆彰在武汉成立五十四军后,郭汝瑰被任命为军参谋长。

武汉会战前,陈诚在高级将领作战会议上动员讲话,并询问众将官对作战方案的意见。

然而大家都知道,这次的作战计划是蒋介石和陈诚等人,在德国顾问的帮助下制定的。

陈诚

因此谁也不敢评头论足,更不想去担这么大的责任。

可郭汝瑰却在这时站了出来。

他提出,武汉的防御体系是沿三镇构筑的环形背水阵,几十个师摆在环线上,虽各处都有坚固工事,可若一点击破,则全线溃败。

郭汝瑰判断日军主力将从长江南岸登陆,包围沿江要塞。

因此,南北两岸守军应及时跳出包围圈,撤到武汉外围,利用山地地势与日军周旋。

毕竟,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再厉害,到了崇山峻岭中也是难有作为。

郭汝瑰“不重核心重外围”、“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构想,得到了陈诚的认同和赞赏,于是立即决定,重新制定战略方针。

武汉会战开始后,日军的行动路线果然不出郭汝瑰所料。

1938年10月25日,日军出动了开战以来的最大兵力,历时四个多月,经历无数恶战,终于攻占武汉。

然而整个战役都在按郭汝瑰的设想,有条不紊地进行。

日军没能歼灭国民党的任何一个部队,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得到了一座早就计划要放弃的空城。

武汉会战,郭汝瑰又立了大功。

作为奖励,他被晋升为二十集团军和洞庭警备司令部参谋长。

郭汝瑰

1942年,郭汝瑰又被陈诚调到了重庆国防研究院,任研究委员。

之后,他又被任命为驻英副武官,赴英国考察国防机构的组织情况。

1945年3月,刚从英国回来的郭汝瑰,又被任命为军务署副署长,兼任国防研究院副院长。

军务署是国军军政部最有实权的部门,由陈诚担任院长的国防研究院,都是蒋介石钦定的军界精英。

由此可见郭汝瑰的能力,也足见蒋介石和陈诚对他的器重。

可随着官位的升迁,郭汝瑰对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也越来越厌恶。

郭汝瑰不愿奉承逢迎,拉帮结派,更无心与人结交应酬。

他未改报国初心,只是更加怀念起在武汉读书时的光景。

郭汝瑰

赤心报国,失之交臂

1925年,18岁的郭汝瑰满腔热血,一心报国。

生在书香门第的他,选择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开始了他的职业军人的生涯。

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郭汝瑰所在的黄埔政治科,随国民政府迁至武汉,而校内的政治教官也多为共产党员。

郭汝瑰深受他们的影响,认为只有实现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够真正的富强起来。

而当年与他一同考入黄埔军校的好友袁镜铭,恰好就是一名共产党员,于是郭汝瑰便请求他介绍自己入党。

黄埔军校

可四川军阀郭汝栋毕竟是他的堂兄,入党之事,还需考验。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四川军阀杨森很可能会配合他进攻武汉。

选择提前毕业回到四川的郭汝瑰肩负使命,要策反他的堂兄郭汝栋,并请他阻止杨森出兵。

而郭汝栋虽然不能阻止杨森,却也答应了:如果杨森出兵,不会借他一兵一卒。

满心欢喜的郭汝瑰,留在川军郭部担任政治部任科员。

他却不知,其实郭汝栋早已派出特使去南京,向蒋介石表忠心了。

随着汪精卫与蒋介石合流反共,郭汝瑰也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九一八”事变后,赴日学习的他毅然回国,被保送到了陆军大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可他不愿成为反共帮凶,因此留在陆大继续深造,并担任战史学的教官。

而如今,郭汝瑰在国民党内越爬越高,却对那个充斥着热忱与希望的解放区愈发向往。

一谍卧底,搅动风云

1945年4月的一天,苦无门径的郭汝瑰,却在军务处碰到了一个熟人——任逖猷,黄埔五期政治科的老同学。

实际上任逖猷已是共产党员,可在被郭汝瑰问起后,他也只是谨慎地说:他的表弟任廉儒或许还能找到中共的关系。

几天后,任廉儒果然找上门来。

郭汝瑰便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告诉他自己一心想到延安去。

1945年5月的一天晚上,郭汝瑰听从任廉儒的安排,换上一身便服,前往青年路罗升之的公馆,去会见当时中共南方的负责人董必武。

自这一晚开始,这位黄埔出身陆大深造,“身穿黄马褂,头戴绿头巾”的国军高级将领,开启了他“白皮红心”的谍战生涯。

陈诚的“十三太保”之一,蒋介石的心腹爱将,董必武知道,这样的人留在国民党内部,会比到延安去作用更大。

董必武

蒋介石策划内战的《国军战斗序列》方案,就是被自己这位“爱将”交给共产党的。

这份情报,为延安调兵遣将争取了时间。

有陈诚的保荐和蒋介石的器重,郭汝瑰也是一路官运亨通。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不过两个月的时间,郭汝瑰就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厅厅长。

1947年3月,郭汝瑰又任国防部第三厅厅长。

国防部第三厅是作战厅,厅长直接参与制定作战方案和指挥作战。

从此之后,作战厅的作战计划都是一式两份。

一份送到蒋介石那里审阅,一份交到联络员任廉儒手中。

“为国府'运筹帷幄’之中,却让中共决胜千里之外”。

这是在蒋介石逃到台湾后,一家美国报纸对郭汝瑰的评价。

1947年5月12日,蒋介石当场制定孟良崮战役的作战计划。

而此次作战的部署,被郭汝瑰抄录下来交给了我党。

于是在此次战役中,国民党的王牌整七十四师被解放军歼灭,师长张灵甫也被击毙,直接导致了蒋介石进攻山东的计划泡汤。

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黄维兵团被解放军围困。

蒋介石焦头烂额,紧急安排杜聿明去救援。

杜聿明对战局做出了精准的判断。他提议先撤退,放弃徐州,待兵力集合再与之一战,到时解放军华野陷入被动,那黄维军团被困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然而这么重要的情报,郭汝瑰并不知道。因为杜聿明早就对他的身份有所怀疑。

1947年莱芜战役国军惨败,从山东逃回的国军将领带来消息,说郭汝瑰是共谍。

杜聿明把此事转告给顾祝同,可顾并不相信。

郭汝瑰清廉简朴,楼下有一家肉铺,可是他家的午饭却只有素菜,这和国民党那些整天纸醉金迷的高官形成了鲜明对比。

杜聿明

因此杜聿明又向蒋介石直言道:“郭汝瑰一不好色二不贪财,连家里沙发都带着布丁,这完全是共产党的作风。”

可蒋介石根本不信,甚至被他气得大骂:“难道我国民政府的官员,都得到处去捞银子才不是共产党?”

杜聿明扳不倒他,只能时刻提防。因此这次淮海战役的进言,他特意避开了郭汝瑰。

等到郭汝瑰有所察觉时,杜聿明的30万大军已经向永城方向撤退了。

一旦撤退成功,一切就都将如杜聿明计划的那样,对解放军形成合围之势。

突如其来的紧急事态让他心急如焚,但他很快又冷静了下来,在分析了各方关系后,他便准备好了一套说辞,劝说蒋介石改变计划。

若是黄维兵团被歼灭,那杜聿明、何应钦一派将一家独大,再难制衡。

何况此时黄维兵团被困,尚有支援的机会,若是不派兵救援,恐怕会寒了前线将士们的心。

最后他又摆出黄埔时期的学生姿态,向蒋介石坦白,说自己与黄维都是陈诚部下,在此事中确也有私心,望校长海涵。

于公,言之凿凿;于私,情真意切。再加上蒋介石对他的信任,因此立即下令,命杜聿明部队停止撤退,迅速增援黄维兵团。

杜聿明被俘

结果自然是不出郭汝瑰所料,国军30万大军在陈官庄被歼灭,杜聿明也在此战中被俘。

三大战役结束后,蒋介石的百万精锐已经丧失殆尽。

而这时本该到解放区去的郭汝瑰,还是冒险留了下来,并主动要求下部队。

在顾祝同的保荐下,他被任命为七十二军军长。

一到四川,郭汝瑰就与任廉儒取得了联系。

到了解放军入川之际,郭汝瑰直接率军起义“归队”。

这一行动,直接让国民党失去了最后的本钱,瓦解了国军最后的布置和士气,也破坏了蒋介石“固守大西南”的计划。

直到起义电报公布,蒋介石才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这位得意门生,心腹爱将,竟是最大的共谍。

回忆往昔,直言敬佩

1981年,《郭汝瑰回忆录》的出版,让台湾方面舆论哗然,许多人骂他是“叛徒”。

郭汝瑰对此却不甚在意。他早年就加入了共产党,何来背叛一说?

更何况,“背叛反共反人民的国民党,也是好事。”郭汝瑰如是说道。

但郭汝瑰也在书中直言,他在国军内部潜伏多年,虽看透了国民党内部的腐朽,却也有两位真正佩服的国军将领。

一位是傅作义将军。

傅作义

原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具有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战略眼光。

同时,他对时局也有着清醒的认知和判断。

1949年解放北平,傅作义率部投降,保全了古都北平和数百万的百姓。

郭汝瑰评价他深明大义,能屈能伸,这一点着实令人佩服。

另一位则是张治中将军。

这位国民党中元帅级的人物,蒋介石的心腹,一生赤诚为国,主张和平。

早在国共两党对峙时期,他就主张和平统一。皖南事变后,他也力荐蒋介石能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

张治中

解放战争中,他更是国军内部坚定的反战派,未曾指挥过一次作战,多次为停止内战恢复和平而奔走呼号。

他没有背叛国民党,却也从未真正与共产党为敌。

在民族大义前,他选择的是公道,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立场坚定,从未动摇。

也因此,张治中被称为“和平将军”。

两位将军虽是国民党的将领,可他们赤诚的爱国之心,以及对和平的向往,与郭汝瑰一生的追求与理想是一致的。

这些胸怀国家,心系人民的将领,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81年,杜聿明临终前问郭汝瑰:我最后问你,你到底是不是共产党
“红色特工”郭汝瑰回忆:当年差点活捉蒋介石,奈何傅秉勋不同意
1981年,杜聿明临终前问蒋介石心腹郭汝瑰:你当年到底是不是共党
郭汝瑰晚年坦露:潜伏国军高层多年,真正佩服的国军将领只有两人
郭汝瑰晚年直言不讳:潜伏敌营多年,真正佩服的国军将领只有两个
郭汝瑰晚年回忆:潜伏敌营高层多年,真正佩服的国军将领只有两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