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千年前刻在陵墓里的线条,如何讲述汉代的故事?

《中国美术报》第103期 美术新闻


【编者按】3月12日至49日,“中国汉画大展”在北京山水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由中国汉画学会与北京山水美术馆共同主办,参展作品全部由中国汉画学会的集体会员单位提供,分别来自全国23家文博单位,展出汉画拓片581件(套),展览面积近万平方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汉画拓片专题展览,展览成功入选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展览现场


如果要选择一个最会讲故事的朝代,我想应该是汉朝。

中国汉朝,是与罗马帝国齐名的强盛帝国。汉朝人把他们的故事镌刻在石头上,作为地下墓室内壁的石材,历经劫波,一直留存到今天,就像一部汉代的百科全书。两汉时,人们相信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终结,只是生的另一种延续。如今穿越两千多年,以画像石、画像砖的形式与我们相遇,如同一个永不磨灭的信物。

展览现场

走在山水美术馆举行的“中国汉画大展”中,581件(套)汉画像石拓片在近万平方米的展厅中蔚为壮观。那些羽人、神鸟、日月神人等充满想象力的神仙向往与庖厨、狩猎、农耕、宴乐等热气腾腾的生活场面在一起,生动的画面不禁让人有穿越回汉代之感。画像石的分布通常被研究学者认为反映了汉代人的宇宙观,即天界、仙界和人间。但他们又是如何讲述的呢?

展览现场

宏大的宇宙图像

在山东孝堂山石祠中,画像石的分布虽然缺少屋顶的部分,但是因为是早期的作品,画像石分布在山墙、墙壁以及三角石梁上,仍可以看到这种宇宙观。石祠三角石梁梁底画像一端刻一日,另一端刻一月。日月星辰画像处于石祠正中顶上,象征天宇当空,日月同辉,表达祠主想要返归人间、祈求幸福之意。日中有飞鸟,相传日中有三足鸟,称为金乌。月中刻一蟾一兔,传说月中有玉兔及嫦娥窃药奔月托身于月成为蟾蜍,称为玉蟾,二者均为我国古代代表日月的称呼。在日旁刻着一女坐于织机上,应是织女,头上刻三星相连,应为织女星座。旁边是六星,民间因织女星附会称织梭,古代也叫渐台。左方有三星一线,中为牵牛星,远观像是传说中牛郎担挑一对子女,迢迢相寻织女的形象。日月两端刻南斗与北斗,北斗七星于月之外侧,形如勺。南斗六星于日之外侧,其旁有一星,五星有线相连;南斗之下刻三曲浪形卷云纹,意喻星汉银河,其下有一大雁南飞。

持节吏 31×26 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藏

二龙穿璧·仙人驾虎·骑射 122×38 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藏

画像石中有北斗星,象征权政,《晋书·天文志》说:“北方南斗,六星天庙也,垂相太宰之位,主保贤进士察受爵禄。”在石祠画像石上出现日月星辰内容的图像,表现了汉人的宇宙观,不同的画面按照其内容雕刻于墓或祠堂的不同位置,顶部代表着人们想象的天上图景雏形。而这样的宇宙观或以系统呈现,或表现单一个体,在许多画像石中皆有表现。 

嫦娥奔月 59x143 南阳市汉画馆藏

河伯出行 46x154 南阳市汉画馆藏

自由浪漫的神仙世界 

在汉画像石上,汉代人营造了一个自由浪漫的神仙世界。他们相信人死后会前往另一个世界,生命从而将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汉代人把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可以通过修炼,导引身体的经络,达到身体与自然的共鸣,最终拥有不死和永恒。这种修炼以强身健体的方式一直流传至今。

榆林靖边墓室后室西壁画

榆林靖边“孔子拜师”壁画

公元147年,东汉儒士武梁已经年近70岁。垂暮之年的武梁开始在墓地上,用石头建造一座祭祀的祠堂,并精心地挑选场景和故事,雕刻于这座祠堂之中,这将是他留给家族和后人最后的记忆。

他在祠堂墙壁的起始位置刻画的是《伏羲女娲交尾图》,人身蛇尾的伏羲和女娲被云气和成对的神仙包围着,寓意人丁和家园的兴旺。上古传说,他们是化生万物的始祖,伏羲统一了天下,是婚姻、衣服、饮食等生活规则的创造者,女娲则补天造人,创立了大自然的秩序。画像中,他们以夫妻的形象出现,手中持握着象征天地法则的规和矩。武梁将图像刻画在起始位置上,提醒后人应当顺应人与自然的秩序与法则。

在早期的山东孝堂山石祠内,是以西王母为中心的神仙世界,她是永生不死的象征,与西王母并列坐在东面山墙位置的是天山世界掌管风的自然神风伯。但随着大众对西王母观念崇拜的转变为“阴”这种宇宙力量的化身,越来越多的画像石中创造出了掌管“阳”的东王公形象,成为她的配偶。  

在神仙世界的表现中,不管是东王公和西王母、伏羲和女娲这两对主神,还是与他们相关的配置,以及脱离了现实世界的龙、虎、鹿等神奇动物,它们作为助力墓主人升仙的骑乘工具,所表达的是汉代社会普遍信奉的死后升仙理念,以及追求享受仙境生活的愿望。与丧葬制度相关的绘画成了为死后能够得道升仙营造氛围的工具,而这种为了逝者的艺术,也是家属及生者的观想与冥想对象。 

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拓片

徐州地区最具代表性汉画像石

现实世界中的人伦教化

汉画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功用,既“昭盛德”,又“传既往”。这种用绘画表现垂教后世的社会意义,从现世地上的云台和麒麟阁等国家庙宇,到地下墓葬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等,都达到了历史的极致。汉代的厚葬之风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其中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今天还原汉代社会的每一个组件,当考古学家和研究工作者将它们拼合到一起之后,人们看到了车马出行、迎宾拜谒、捕鱼田猎、驰逐牧放、纺纱织布、庖厨宴饮、乐舞杂技、琴瑟和鸣、六博对弈、射御比武、飞剑跳丸、驯象弄蛇、迎来送往、亭台楼阁、门卒侍卫、鱼龙漫衍等;还有君明臣贤、武功勋爵、贞节烈女、殉国先烈等历史故事。

展览现场

如在汉画像石中经常表现的《曾母投柕》题材。曾子一生以孝为本,对自己的母亲极尽孝敬。他的形象紧随三皇五帝之后,被刻画在武梁祠的画像当中。画面中,曾母端坐在一张巨大的织布机前回望着曾子,曾子则双膝跪地,恭敬地聆听母亲的教诲。在这里,曾子被武梁视为先贤和榜样,同时又与韩伯瑜、老莱子等诸多孝子一起被当做孝道的典范,垂示于武家的后人。孝,是汉代价值观的一个核心,也是汉文化核心的具体体现。

武梁祠西壁 226x150 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

汉画像石上雕刻着汉代人的活色生香的饮食景观,从农耕庖厨到佳酿宴乐,汉代,农耕社会形态逐渐完善,直到今天,我们的饮食结构、我们对待食物的态度,还有隐藏在宴饮背后的人伦关系,都能从两千年前的画像石上,找到明显的印记。其实出土的汉画像砖也不乏对汉朝尚武风气的描绘:骑马射箭打猎、空手与各种猛兽搏斗、手持各类兵器比试等,为大汉“战斗民族”提供了佐证。 

结语

两汉400多年里,中国人建立了文化精神上的风华意气与自信厚重,彰显了那个时代国人昂扬向上的进取姿态。“汉”不只是一个朝代政权,也不只是血缘族群,它承前启后,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文化秩序、精神底蕴。遗憾的是,这些智慧被湮没在如今匆忙、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但这些精神与传统却依然传承在我们的血脉之中,构成了中国人的深层本质。有幸,今天我们可以透过汉画像石再次寻回失去的记忆。

展览现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美《汉画像砖拓片》
汉武帝成就了昆仑山?
题四川新都《汉西王母画像砖》拓片
汉画像石、画像砖浅析
雄 大 深 沉 : 崇 漢 軒 畫 像 磚 拓 片 精 品
庞政:汉代“凤鸟献药”图像试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