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七百一十一篇:行者先生

一、干姜与生姜

二、附子p6

三、人参p10

四、黄芪p16

五、苍术与白术p22

六、当归p25

七、伤精者半月复原-栽接续命法

八、桂枝p33

九、芍药p39

十、甘草p43

十一、

十二、


11.地黄

8.后天八卦9.医道渊源10.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12.六经气化总论13.脉法解浮沉14.脉法解

 


一、干姜与生姜

1、干姜,炮姜,生姜本源于一物,其中生姜长于发散风寒,又能温中止呕;干姜辛热,燥烈之性较强,长于温中回阳,见可温肺化饮;炮姜性苦温,辛散作用大减,善能温中止泻,兼能止血。所以,古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之说。驱寒用生姜因为辣辣的有阳气!活血用干姜。生姜偏重于散寒,还能解半夏之毒性 ;干姜偏于温中去寒。

2、.附子药性刚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是温裏扶阳的要药。

3、本经原文:“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生山谷。”

干姜味辛温,气是温的,味是辛,温呢,大家知道温是春气,温就有升发的这种特性,所以干姜可以升达肝脾阳气,干姜主要的性味是味辛温,它有一点微微的甘味,所以说讲干姜的时候讲归经,干姜入中土脾胃,味辛呢,味辛入肺,干姜又可以去肺中的寒饮。

干姜这味药入肺气,主开,有开才能降,所以它降浊阴。“胸满咳逆上气”呢,是它斡旋中州,肝脾的阳气要温升了以后,肺胃这种浊阴才能降下来。这是中焦的一个象打水的辘轳一样旋转的过程。象一般,讲干姜就不能不讲人参了,咳嗽这个病,咳嗽分很多种,但是仲景用外感咳嗽内伤咳嗽用最多的就是干姜细辛五味子,这是它的一种加减法,为什么要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呢,而且是以干姜为主呢,就是因为浊气不降,上壅于肺中,所以肺气满闷,肺气满,咳逆上气,导致这个咳嗽,要治这种现象呢,首先要降浊阴,温化脾阳。

大家知道,要降浊阴的话,干姜不如生姜,但是这个干姜既能斡旋中州又能温升脾阳,这是生姜所不具备的,所以选择的药物组合是干姜细辛五味子。

至于生姜呢,生姜降浊阴下气通神明,这是它这味药的主要作用。生姜主要治这个呕逆啊腑气浊阴上犯,导致这种病症,所以用生姜。

“温中止血”,火神派治很多失血病人,用干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现在很多慢性病,消化病出血、肝病导致的一系列吐血,这些都需要用温中止血的方法,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血为营血,营血之中含藏的是阳气,肝阳,肝阳是易动,动而不居的。所以一般止血,通过温病学派沿袭下来就是说血宜静而不宜动,主张治疗出血,都是从清热凉血,然后略加以活血的药物,来进行治疗,而不知道真正出血是怎么回事,真正出血是浊阴上犯了以后,浊阴的淤破导致营血的郁阻,然后血错而不回,这种现象,所以干姜斡旋中州了以后,浊阴之气一敛,三阳之气自然就封固住,然后这种出血的情况得到很好的治疗。

这个“汗出”也一样。

“逐风湿痹”。在治疗风寒湿痹的时候,近代的用药的治疗其实很少用到干姜的,但是呢,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它的根本是什么?首先是要有风邪,风邪是最基础的,然后于风邪然后寒湿几气杂合,但是呢,平常治病的关健点在于湿邪,没有湿邪的附着的话,其他几邪气不能够停滞,光是有风痹的话,它来去有个周期是很快的,来得快走的也快,热痹也一样,只有湿气凝滞住以后,它才会缠绵难愈,所以呢,治疗风寒湿痹的关健点在于开化中焦,中焦湿气得化,这种痹症自然而然根源上解决了,然后再用相对应的养血柔筋柔肝这类方法,这样治起来就会事半功倍了。

“肠癖下痢”,这个就不用说了,温升肝脾阳气,肠癖下痢是什么,这跟前面那个“胸满咳逆上气”是相对应的。内经上讲,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阴在上,则生嗔胀。就都是因为中焦不得枢转,肝脾清阳不得上升,肺胃浊气不得下降。

“生者尤良”,大家看,这个“生者尤良”讲的不是生姜,讲的还是干姜。主要是对于生姜来说,炮制过了以后,它的作用跟一般生药材相比,生姜跟干姜相比,这两味药还不太一样,干姜主要讲的多年生的,多年生的母姜,生姜一般是新姜。

下面再讲这个生姜。把这两个大概讲一遍之后,再进行比较。“生姜,气味辛微温,无毒,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这个“去臭气通神明”道理跟干姜是一样的。生姜跟干姜的主要区别是,生姜的辛味比较足,缓和的温性不足,但是由于它是一年生的,所以它的气味辛味比较完整,用于开破解毒啊,去一些浊气,而生姜呢,是多年发过子姜了之后剩余的部分,它那个辛味已经走散了很多。辛以润之,大家都听人讲过唉呀药物辛燥,辛燥伤阴怎么的,那又为啥说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有时候肺气闭郁了之后,肺气不能通达皮毛,然后导致手足干燥这种症状,其实这个用干姜用生姜效果都比较好的,一般情况下从中焦开化时用干姜。辛以润之,辛以润之以后,肺为水之上源,肺气一旦一开了以后,这个肾气就有所闭藏,这个时候呢也可以由另外一方面滋养肾经,这就是辛以润之的概念。

“微温”。这个微温呢,温性如按气味来分的话,厥阴风木,可以单单是木气,微温呢,就是微微一点少火,大家知道有一个叫温胆汤,温胆汤用的是:二陈、竹茹、枳壳、生姜。而这个温胆汤里头,这个用量最大的是生姜,生姜用量是五两,是其他药的两倍。这个生姜是温胆汤的主药,如果没有这个生姜的话,谈不上温胆。胆呢,是甲木少阳之气,温温而升,就是温胆汤了,大家看这个方子,除了这个生姜之外,大部分都是平而偏凉的这些药物,这些药怎么能温胆呢。足少阳胆经由头走足,生姜能够降浊气,浊阴一降,然后手少阳三焦经阳气微微温升,这是这个方子的关健所在了,大家以后经常用这个温胆汤就会有体会了。经常用了生姜比较有特点的是真武汤,真武汤治疗水气上犯,土不制水,用生姜,土不制水这个水气从何而来,是从下元而患的,用生姜镇摄群阴之气,然后是导致这个腑中水谷的阴浊之气,整个得以清肃,这是生姜的作用,如果真的是下元水寒,寒水之气动了的话,就象那种四逆汤症,寒水之气太过,还是用四逆汤。

另外是吴茱萸汤。用的是吴茱萸人参大枣和生姜,这个吴茱萸汤里生姜的用量也是非常大的。吴茱萸汤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治疗三阴呕逆,三阴这种呕吐上逆和下利什么的,吴茱萸汤就是厥阴气不开了以后,三阴寒凝以下,导致了三阳不得降,所以头痛啊上焦的那个浊阴上犯啊,下焦又是纯寒的这种病人,用吴茱萸汤效果非常好。

为什么一些方子只能用干姜,有些方子只能用生姜呢,这个生姜的作用,偏于驱邪的作用比较明显一些,为什么驱邪呢,因为它辛散,它就动的作用太强,可以行经络腑中的这些浊阴积滞,而干姜呢比较柔缓一些,它可以温散寒湿,导致五脏经气缓缓收藏,五脏之气是藏精而起亟也,五脏藏五神,五种神气呢,精气闭藏了以后呢时而开发,这是脏。而腑气呢,腑气是通行的,受纳五谷然后进行运化通行,这是六腑的作用。人身就是这样,外而三阴三阳经络,内而五脏六腑,这个经络和脏腑是两个层次,一表一里的。我们用药也是一样,平常生病了以后,首先是外感六淫,天有六气,六气有所偏盛了以后,我们人也有所六气,这个六气呢,受外在六气的偏盛偏衰,产生相互感应,外在寒水之气盛了,感应我们内在的寒水之气,相对应的产生潮夕盈涨,出现很多的症状,这是六气相互感应。外感六淫呢,就是因为外在六气太过,然后导致体内六气也产生太过不足的现象。这六经发病呢,是一经一经传经的,因为六经之气如长江大河,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它不可能是有所停留的,只有病邪舍于脏腑,与内在脏腑机制有所连结的话,这个病程才会凝滞,然后导致一日二日,始终太阳证,始终是阳明证……

干姜的主要作用还有温脾胃的作用,中焦温脾胃呢,你看我们每天日进水谷,这水谷之气呢,靠什么温化的?这靠元阳,元阳升动,然后脾阳消磨水谷,然后是津液升化。这个时候呢,干姜恰恰可以佐助中焦脾胃湿气的运化。现代人由于饮食比较精美一些,营养物质比较高,精气比较厚重,再加上平常思虑过于繁重,三阳之气不容易潜纳于中土,导致中土无火,就不得温化,所以中土处于寒湿这种状况是非常多的,所以导致很多种疾病,首先上来必需温中土,不管他外表是血热还是其他这种燥症,先温中土,中土湿气一化的话,然后紧跟着不管是滋阴药凉血药,其他的药,然后侍机的才能够各从其性,如果中土湿气庸滞的话,吃多少药也没用,吃了药还是会庸滞中土,导致症状慢慢的加剧。

所以说滋阴药能用吗?你象很多药,熟地?当归?阿胶?首乌?这些滋腻厚重之品,大家学惯火神派的话,一用这些药就感觉,这些药有用吗?这些药真有用,这些药的基础就是说,中土得以运化的情况下,用这些药,它可以收敛脏腑的精气,敛降三阳的这种虚火,如果中土湿气不化的话,这些药进去之后更增加上下的隔阻,三阳之气的更不利于降,三阴之气更加凝滞。

干姜这个药的用处非常之大的,以前临床上遇到的干燥症啊干眼症啊,现在很多医生都喜欢从知柏地黄丸这个路子走,其实不见得,这些病人大都要从中焦温化走,就象树的蒸腾作用一样,没有给足够的阳光的话,你喝下去水都化不了,整个腠理津液不能开达,所以说需要干姜从中焦温化,温化了以后适当加上一些归芍生地这些滋润之品。象近代彭子益先生写的书里面说,他对姜桂的认识还是不足,他认为这两味药偏于燥烈,临床上用得少,其实不知道现代人的话,中焦寒湿的比比皆是,用姜桂的话是不厌其多,所以十个人里九个人适合用姜桂的,这是有道理的。

干姜有温煦中焦的作用,而生姜呢,生姜就不一样,象我们平常感冒喝一些姜糖水,生姜有发散的作用。生姜这种发散的作用就是说,在近代很多用来治疗水气病,水肿啊,痰饮,多加点生姜进行开散,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饮食入胃游溢精气,转枢于脾上归于肺,这个饮食的精微散布是全身,它这叫精微,只要一有停滞就叫什么?叫湿。停滞得多了,稀的部分叫饮,浓稠的叫痰。这就是痰饮发生的一种原理,这个时候呢,所以治疗痰饮,痰饮的根本在于脾胃,脾胃不得运化了以后,导致肺胃之气有所淤滞。干姜呢是温化脾胃,(温化脾胃呢这个痰涎根本得以活源溯本的这种治疗),而生姜呢辛散,既然这个痰涎津液郁阻在脏腑的脉络之中了,就需要生姜这种药,既能温胃又能开散,所以说很多水气病要加生姜,不但是因为生姜温化,开散作用,开散了以后就通调水道,行水,利气,象那个肺气开散了以后,水道一行了,水气慢慢归于下元。这是辛以润之。

有的同学问,干姜能治痛风吗?痛风病人都是得在四肢未关节,小关节,关节属什么?凡是关节都属于肝肾,关节是骨啊,骨之缝,百脉溪谷,凡是筋骨的缝隙里面,这里面行的是什么?行的是寒水之精。少阴之地,百脉溪谷皆属于少阴。关节里头出现这种凝聚滞涩呢,第一点肯定是少阴之气闭藏太过不得开化,首先要从温化三阴着手,至于说干姜治痛风呢,咱们不这么讲,就是说痛风呢,也是有很多种情况的,光凭干姜一味药能不能治好,这很难说的。别人说少阴溪谷脉络里有滞涩了,有滞涩了很可能化热,不过要温的话,还要加通行的药物,加生姜,除了干姜还要用生姜,甚至用麻黄细辛这类药。

干姜和生姜是火神派常用药之一。一把姜桂附,赢得火神名。干姜呢,是应用最广泛的。除过现代人这个一般这个饮食厚味,然后精神不藏,导致中土容易湿化,除了这点以外。还有点就是,我们人既生在世的话,秉的是一股阳和之气,这股阳和之气是生生不已的,这是阳气的根本,所以说呢生命的消伐在于一层层的消剥,所以有七损八益之说,象一般的病症,尤其是现在很多病人,三阴病,三阴在下则为寒,三阳在上不降则为热,大部分病人是下寒上热、内寒外热这种现象。这个时候呢,很多流派很多医家呢,只看见了外热只看见了上热,而进行清热凉血,产生了这种温病学派的这种治疗,他们的治疗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很多种疾病通过简单的这种滋阴清热啊,益气养血啊,然后这种浮阳得以敛降,这种病得以一定的好转,但是脾阳只要一下陷了,这个病还会更深重,所以就是说现在火神派与温病派格格不入的根本点所在,只要明白这个道理来说,治病就可以说别具知也,这才是明白一点的好医生,如果临床上只追求疗效,这不是一个好医生。很多种情况,你暂时把病治好了,其实病情已经加重了,你不知道,这种例子大家如果细心观察的话是屡见不鲜的,你就象这种大病,糖尿病这个例子,从滋阴的角度来说,确实使得暂时很多症状都得到好转得到缓解,但是呢,这个滋阴只是一期之用,把这个升降调好了以后,紧跟着还得温升中下元,中下元如果不能温化的话,这个病还是不能根治,好转只是暂时的。很多人就不理解啊,就是在治疗过程中用了些温阳药,反复的用,总见有点效果但是效果又不明白,而且还会出现排病反应,吃一阶段药以后感觉不好,转而找别的大夫吃些滋阴清降的药,当然这个时候你吃一些滋阴清降的药,效果可能会非常好,因为象郑寿全先生所说的,没到收功的时候你收功,得到的只能是蝇头小利,暂时会感觉很好,以后会存在隐患,如果这个大夫不知道取得疗效是怎么回事,以为用药对症了,继续加大药量,这个时候这个病只会日见深重,很快会出现危症。

1、问:“通神明怎么解?”

答:什么叫神,心主神明,神明是绝对容不得一丝阴气的,我们平常呢浊阴上犯了以后总会感觉头脑昏沉,对事情反应特别迟钝,我们对事情的反应我们认识有时候就是说,你不需要去理解也不需要去加以分别认识,你只要看它一眼,很多事情就自然印在心里头,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些分别反应,这不是神的作用,如果三阳之气,内经里有句话就是:“天明而日月不明”。现在来解释这句话。什么叫天明而日月不明?天明就是三阳之气,阳气,三阳的阳气呢,至于上而不能降,这个时候叫天明,日月不明,日月是什么?日月是人体的根本,日行于天,这个比喻我们这个神明,心神。比喻我们的心神,只有浊阴,只有三阳的浊气降了以后,天空才一片清朗,而不会有任何焦灼燥热之象。所以说呢,生姜有下气通神明的作用。

很多病人就是,鼻炎,流涕,耳朵老感觉嗡嗡有点堵,眼睛模糊不清,嘴里有异味,这些,用生姜干姜都可以相互来治疗这些疾病。

2.问:“炮姜跟干姜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

答:干姜呢,它在临床上分炮姜、煨姜、姜炭这几种差别,煨姜呢,就是不用这种明火,只用这种小火慢慢的熏烤,这是煨姜,然后呢,炮姜的炮制比煨姜深一层,最深的是姜炭,姜炭已经烧灰成性,在临床上一般用这种煨姜,象有个方子叫逍遥丸,逍遥丸里用的就是煨姜,在治疗失血病人的过程中,一般用炮姜比较多一些,姜炭作用很微小,建议大家,姜炭其实没有什么作用,要用就用炮姜。为什么在临床上需要将姜炮、煨制呢,生姜这味药本身是辛温的,它辛温是走动的,在于很多病人呢,三阳本身不降,而这个脏精之气呢,本来就受到亏损,这时阴精不足,阳气容易浮动,但是中土又有湿气不化,在这种情况下呢,如果用姜桂附这些温燥的药,阳气肯定散而不收,阳气只要散而不收,阳气不能够闭藏的话,这个脏腑的虚寒还是不能温化,所以这个时候选择炮姜跟煨姜,少火生气,微微的,收敛浮火,一般这种病人体质较差,体质偏薄一点,精气亏损,形质也比较单簿比较瘦弱一些。

3.问:“干姜跟生姜是怎么回事?”

4.答:就是我们拿到的一般吃的姜是生姜,这个生姜是会发芽的,时间长了之后,深秋入冬之后,这个姜慢慢的就会发芽,放的时间长了,把这个芽切去,再种植以后,来年再长出来的这个姜又是一年的生姜,把这个去掉发芽部分的姜呢就是母姜,这个母姜呢就是干姜,而那个发过芽的那个芽长出来以后的就叫生姜,没发过芽的也叫生姜,我们用的这个干姜是发过芽以后留的,这个干姜呢第一年发过芽以后种生姜,它第二年保持好还会发芽,发过两次芽的这个姜,三年的这种姜,这种是比较道地比较好的干姜。

生姜治胃干姜治脾是比较笼统的说法,这种说法虽然有利于大家理解的,但是这个容易淆乱视听吧。你看生姜治胃,什么叫胃呢,为什么叫生姜治胃,这个光从字面来看意思比较笼统。干姜治脾,为什么说干姜治脾呢,因为这个干姜味道比较浑厚比较缓和一些,它偏于入脏气,然后升达肝脾之阳,所以它干姜治脾,而生姜气味比较发散比较开散一些,辛入肺胃啊,它可以辛降开散,它可以驱除浊阴,降腑中浊气,所以生姜治胃,它这个说有道理的,但是光从这个字面上的意思,容易教条。

5.问:“晚上不宜吃姜吗?”

答:这个人晚上呢,要看几点,一般到了晚上呢九点到十一点,这个时候是亥时,是阴气最隆盛的时候,阳气需要闭藏的时候,这个时候吃一些生姜呢,会发动阳气,可以说是往上调动,这个时候呢会使得阳气不容易敛降下来,不利于阳气合降,所以建议晚上少吃点姜,当然这相对于一般人来说的,但是相对于一些病人来说呢,某些病人本来寒湿之气重,到了晚上亥时之后寒湿之气更重,出现了一些比如胸闷,感觉到困乏,这些症状的,晚上吃一些干姜和生姜还是比较好的,这个因人而异。

6.问:“冬天可以吃姜吗?”

答:冬天可以吃生姜,但是不能多吃,还是少吃吧,冬主闭藏,吃生姜也是不对的,古人不是说吗“冬吃萝卜夏吃姜”,冬天呢这个六经之气以闭藏为主,脏腑之气都是以收藏,阳气收藏在内的话容易导致一些淤滞,而这个吃萝卜呢,可以利于腑气的开通,有利于排除浊气,所以冬天这个萝卜比生姜好得多,生姜这个开散作用比较强,适合布散六经,表一层,又加上夏天呢内在水湿之气比较强,生姜这种温散力比较强,温中化湿。

 “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生山谷。”这个要反复的背的。

这个“去臭气”是去什么气啊?肺胃之气不降,会有各种气味从口中鼻中出,这是因为三阳之气不能潜降,上交君火不足,所以浊阴上现。干姜斡旋中州,这是一味大将,当然了,很多病光干姜一味不行,要姜附同用。

1)最常见的胸满闷是心脏病,心脏疾患导致的胸满闷是最常见的,而这种病人呢在临床上是不是经常用干姜呢,这个是不一定的,因为干姜治疗的这个胸满闷跟我们平常遇到的那种血脉淤阻造成的恰恰是两回事。干姜治疗的胸满闷,是因为中州湿气不化,然后是腑中浊气上逆,阳明浊气上逆导致的,干姜生姜治疗的胸满是因为阳明之气上逆为主。我们平常胸满闷,冠心病经常见的那种,是少阳之气上逆,这两者是有很大差别的,它往往是满闷心悸心慌,胸胁连胀。这个胸满呢,要分开看,知道它是肺胃之中的,津液转枢不利,导致的这种痰饮阻塞,胸满咳逆上气。

2)“湿中止血”。临床上见到出血病人是很多的,但是没有人敢用干姜,你要是没胆量用干姜的话,你哪怕用炮姜也非常管用的。

3)“出汗”。生姜有辛味嘛,本身就入中州,宣五谷味,开发五谷津液,自然就会出汗的。

4)“逐风湿痹,肠癖下痢”。肠癖下痢,肝脾阳气不升陷于下,清阳在下则生飧泄,拉肚子。逐风湿痹主要温化中焦湿邪,风寒湿着而为痹主要是由湿邪,没有湿邪它停不下来。

5)“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生者,说明它的辛温的力量足一些,煨炮的差一些。

6)“更年期潮热怕冷的可不可以吃当归生姜羊肉汤?”不好说,吃当归生姜羊肉汤可能会更加上火了,因为更年期就是人到达五十岁左右之后,五六十岁之后,元气逐渐衰弱了。内经里讲的:“女子五七,阳明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坠。”女子三十五岁以后,面色开始焦黄,慢慢开始掉头发,面色为什么焦黄呢,阳明脉衰于上,什么叫阳明脉衰于上?这个一身的阳气弱了以后,三阴三阳之气也会不足,尤其是阳明经气不足,阳明行于面颊,阳明经气不足了以后,是什么现象呢?阳明气想下来没劲下来,它停在上面,它行的是燥金之气,所以脸色焦黄、干燥,按我们通俗的说法是“不水灵”了,这人老了,这个时候恰恰是阳明气虚了,而现在人们常常是怎么治的呢?看到上面燥热就是清热去滋阴降火,生怕她活得时间太长了,而不能从根本本源去温化,温养脾肾这是一个大法。你看平常又怕冷,为什么怕冷呢?这阳明之气在上面,它本来应该气纳丹田,阳气归纳于肾中,纳入丹田之里头,然后下元寒水之气才能得到阳气的温化,才能寒水在下,它这个病人上焦外在是热,里边阳气又非常不足所以寒,所以说更年期经常潮热的这种病人,应该先吃点姜附,把下元温化一下,然后在姜附的基础上再吃一些羊肉什么的。我怕你用当归生姜羊肉汤用生姜的量足不足,如果足的话还是管用的,适当放点附子也可以,这个当归羊肉呢滋养经血的,配在一起还可以。

老年人是很容易上火的,很容易形成上火下寒的这种情况。近代温病学派呢都是从上焦滋阴降火,这是一个大流派了,这二三百年来都是害人不浅的。

大家把这点搞明白之后呢,就不会受温病学派啊火神派啊,无聊的争论了。

所以说我们平常讲养生,怎么样养生,长生久视,回光返照,就是要把这衰竭于上的阳气潜纳回去,再灌溉肾中,养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生生不已,才能延缓衰老,才能达到生长不老了。至于说道家仙家服食的那些东西,在初级的层面上大多数还是温阳药,砒霜啊,钟乳石啊,这些东西都是阳经大热的东西,比附子的热性有过之而不无及,它的这种温阳的性格象散尽身体的这种浊阴,把阴气慢慢的破散开来,然后呢把虚阳敛回来。

7.问:“晚上吃了附子理中丸睡不着”

答:就看你的体质了,每个人体质不一样,不好解释,晚上为什么会睡着呢,是阳入于阴,阳气为什么不入阴呢,有很多种情况,是阻在少阴经这一块不是卡在阳明这一块了。

8.问:“阳明之气不足了以后导致这种面焦衰老怎么治?”

答:温阳啊,温中下元阳,四逆汤!但是这个也不是太管用的,为什么?因为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说,每天要应付外在的事情很多,生活节奏快,情绪也比较紧张,三阳之气容易浮动在外,好不容易在晚上呢该收藏了又熬夜,又潜藏不下去,所以呢这个时候如果用四逆汤,用什么温阳的药,把阳气一旦温上去了,阳气足了,能下来了,但是你又不给它机会下来,所以更加导致脱发啊面色焦黄的这些,象诊室里很多病人,吃了温阳药后,精神了体力也好了,掉发多了,这个不好办了,他平常不能达到这个静养,你这时候一温阳,阳气足了以后,也容易导致脱发失眠这些,遇到这种病人呢要边温边降,在温阳的时候也要有敛降,这个也是没办法的,所以有时候治病也是很无奈的。

9.问:“冬天怕冷能用四逆汤吗?”

答:不一定。这个四逆呢,你看是虚而逆呢,这个营血不能够温煦四肢呢,它这个营血是闭阻在里面呢,还是因为营血虚寒不能达四未呢,他如果是血淤啊或者肝气容易郁滞在里面的,以淤为主的话,你就不能用四逆汤,用四逆汤肯定会出现一些火逆的症状。如果纯悴是三阴虚寒的话,那四逆汤用下去肯定会其效如神。

干姜治疗的胸满闷啊,是因为肺气,肺胃之气浊气不降啊,而那些心血管疾病的跟这种是不一样的,因为它的肺胃不降是因为太阴寒湿不化之后阳明的这种寒湿浊气也不降,病在阳明,不管是用生姜还是干姜呢,他都是脾胃的浊气,而象那种冠心病呢,很大的程度是关于少阳之火上逆,这是两者有所差别的。

10.问:干姜跟砂仁的区别

答:干姜跟砂仁的区别很大啊,干姜甘温啊,入中焦。砂仁辛燥,燥烈一些,砂仁的辛味就是说辛散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中医上讲究,大辛则大开啊,阳极而生阴,砂仁这种辛散呢已经象附子一样了,已经可以闭藏阳气了,所以入脾肾两经,可以封藏阳气。关于这个肾阳亏虚的一些病,砂仁可以封藏中下元阳。

11.问:冠心病跟心包经有关吗?

答:首先这个冠心病是西医的名词,跟中医不好对应的。心包经主要是什么?足厥阴肝经由足走胸,主升,手厥阴心包经由胸走手,主降。平常我们很多人胸烦满闷。这种心中烦郁不舒,无由苦恼的,很多跟心包经有关,因为心包相火不得潜降。大家可以看看我们脉象,我们脉呢,一般讲的是手太阴肺脉,关前九寸关后一寸,定的是我们现在的寸口脉,而关前的丸寸脉呢,有很多人都不是沿着手太阴肺经走,而是内斜于手厥阴心包经,所谓的内斜脉,现在人内斜脉比较多,就是说足厥阴肝经呢升动不利,无力,导致手厥阴心包经呢,潜降也无力。所以手厥阴心包经相火郁于上,手太阴肺脉不能直上,所以内干于手厥阴心包经。这种情况很常见。

我们讲的心包经跟冠心病是否有联系呢?这个不好说。冠心病是病在血脉,血脉内部有淤阻的话,你看炙甘草汤是从阴分入手……地中胶黄,生地阿胶,由阴分缓缓去化它,然后加上清酒七升。

下次讲桂枝,顺便把咳喘讲一下。大家不是讲吗?外科不治癣,内科不治喘。其实喘症没什么不好治的,只是因为温病学派兴盛,以前温补派的乱用,导致医法不明,导致喘症没办法治。其实用经方来治是非常好治的。

12.问:小孩适合每天早上喝生姜水吗?

答:肯定不适合。这个生姜水姜糖水呢,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适当用一用,即使是他中上焦有寒湿的,也只是暂时用一用,这个生姜的气味比较发散,再加上小孩子的元阳之气比较浑圆,但是这个阴精的形质又不足,老喝这种生姜这种燥烈东西很容易消伐的。

13.问: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早博?

答:发生早博的原因有很多。平常我们中医讲的早博是什么呢,结、促、代、微、涩脉都会发生脉博的这种间歇,根据不同的脉象来分析出现不同种的疾病。这个要分门别类的讲。

14.问:寒湿病人脾虚可以用干姜吗?

答:糖尿病病人,干姜是味好药。脾虚不一定要用干姜,脾虚有参芪术草,都可以用,为什么偏偏用干姜呢,很多糖尿病人脾虚的其实是阴虚火重,可以适当加点炮姜,不一定要用干姜,因为他中焦没有湿,中焦脾胃都已经从燥化了,用干姜继续燥热不太合适。但是现在很多糖尿病人中土从湿化,所以还是要用干姜的,究竟要不要用干姜,要看中土是从燥化还是从湿化,从燥化就用白术了,白术可以治脾经的,参芪就少用了,用点白术,山药,然后用点归、芍养养肝血。

15.问:如果阴虚火旺的病人按照实火误用了苦寒药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答:不一定。你要看你怎么用苦寒药了。阴虚火旺的病人中土是从燥化的,你用知柏地黄丸效果会非常好的,用完后短时间内症状会很快的改善,火气归元了,就看阴虚火旺的病人中土从湿化,中土恰恰却是还是一片寒湿的,这时你用苦寒药要非常注意,即使你用点知柏的话,中焦也得用点干姜、茯苓。

16.问:如果让小孩子戴着这种干姜肉桂的布兜,每天喝生姜水。

答:这个要看小孩的体质了,如果这个小孩一生下来就是寒湿的体质,确实是可以戴一阵子。但是你说如果一个普通的孩子就么用的话,不是好事情。现在生活节奏比较快,小孩子接触东西也比较多,你用这个干姜生姜肉桂这些东西,就容易导致扰动他脏腑的经气,偏于动的一面。这个人啊,还是需要静养的。很多人身体不好,但是他活了很长时间,但是有些人精神特别好身体好,却活了时间短。就是一个过于好动,一个虽然体质差,有寒湿,偏于敛藏的这两种现象。

 

二、附子

今天给大家讲的是《神农本草经》的附子,“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徵(病字头)坚、积聚血瘕,寒湿委(加足旁)辟(加足底),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今天给大家讲的是附子这味药,附子呢是一味常用药,历代名医对这个药都有很多论述,我们今天讲的附子呢,附子对现代人的体质来说是作用尤其重要。因为什么呢,现代人的饮食条件比过去好得多,饮食这种精微摄入多了之后,这个人体的形质就丰盛一些,再加上由于生活不规律呢,形盛而气弱。这时候用附子这大辛大温这种药呢,更能够练形化气,有这方面的帮助..

附子这味药呢,味辛温,是至辛至温,是大辛大温的一味药,大辛呢,辛以润之,辛是打开的,开到极点,有大封大固的作用,所以内经里讲辛以润之,开以则能合。温呢,大温。附子这味药是大辛大温结合一体以后,所以就是说开极而能合,所以很多病亡阳厥脱的话,就是以附子为主药。

大家看本经原文,“主风寒咳逆邪气”,风寒咳逆,为什么会咳逆?咳逆一般是指的浊阴之气上犯,这个主治的咳逆之气跟桂枝跟干姜是有所不同的,它们这个风寒邪气上逆,这个附子主要讲的是中下元阳,干姜主要讲的中阳,而桂枝主咳逆上气主要讲的是厥阴肝经。

“温中”就不讲了,附子本身是大辛大温,具有温中化湿的作用,

“金疮,破徵(病字头)坚、积聚血瘕。”大辛大温开破,但是这个徵(病字头)坚、积聚是阴结,徵(病字头)坚、积聚分几种啊?一种是气结,一种是血结,附子偏破的是血的凝滞,为什么?血的凝滞的话,是因阳气不得发阴寒凝滞,导致的这种淤滞,还有一种的气结,气结因为三阳经气不能和降,淤滞住。导致这种气结,这种阴气敛降导致的这种积聚。

“寒湿委(加足旁)辟(加足底),拘挛膝痛不能行步。”主要讲的是,在下之经脉不得荣养,为什么经脉不得荣养?阳气者刚者养身,柔则养筋。阳气不能输达于四肢,就会导致少阴经的这个经气不能温养,所以会产生这个筋骨方面的问题。

大家看本经原文就是这样,但是呢我们今天讲附子呢,主要是,因为这里大部分人对郑寿全先生的几本著作的学习,对附子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孙思邈先生讲过“附子为百药之长”。既然说它是百药之长,意思就是说,附子这味药并不是因为它有毒,附子这味药品性还是很中正淳和的,就是说虽然有偏性,偏性也有一股至中至正的和气,就好象五虎将一样,虽偏而不失其正。

讲了这个附子的应用,就不能不讲讲人身体的一元真气的运行。附子这味药为什么用途这么广呢?就是因为我们人的日常生活,无外乎是元阳的一盈一缩一收一发,而元阳的升动呢,是基于全身的这个精气的基础上的发动,这叫“用”,这个“用”是什么,“用”就是练精化气的过程,精足了以后,精化气才能产生诸多的功用,人这个精神啊体力啊各方面才能够充沛,附子大辛大温呢,恰恰能够练精化气,能够在这方面阻住人体的精化气的过程,不是一般其他药能代替的。但是它既然是炼精化气的东西,长期用了以后,人体本身元精必然亏耗,这是自然的,所以附子这味药呢,大量用的话不能久用,久用的话,形质必然慢慢的亏乏下来。

什么人可以大量的用这个温阳药,什么人可以久服,就是说清心寡欲,恬淡自守的这种人,这种人五脏之气能够安藏,附子激发了以后,然后练精化气,然后所谓的这种气呢,产生诸多的功用,这就是练气化神,神气散出去了,神气要收藏起来。一般人这个气呢,只往外发而不能收,这导致过于用的话,体质会越来越差。这就是道家常说的是,长生久视,回光返照,张果老倒骑驴,意思就是说,我们平常用心呢不应该老出去,而应该把眼光往回照一下,意思就是说把这个神思收敛回来,神思收敛回来了,这是一个就是说精神能不能够敛藏于脏腑,这恰恰是我们平常敛精固气非常关键的这种,一般人不行,一般人用这些参茸附子啊这些药,用多了以后,五脏精气必致亏损。

现在网上有很多伤精的患者,大家都说伤精的患者不好治,就是说治好的不多,有没有治好的?有治好的。应该治好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为什么大多数的人都很难治愈呢,应该和他平常的养生非常有关系的,他平常神这种情志处在这种涣散浮散的状态,你如果注意一下他的相火的话,他的相火不能归位,自然而然的话,这个神气就流散掉,只能说不断的激发,不断的用药不断的补的话,而且还会越补越虚。所以很多人自己埋怨用药不对啊,药不好啊,其实他没有找出原因,原因就在他自己。

我为什么在网上叫大家练“栽接续命法”,练栽接续命法就是要把神气收敛回来。通过这个练习,很多人会说,这种练功方法为什么只收不发呢,只往下降不往上升呢,这个是有它原因所在的,现在的人就是说把精气敛藏了以后,精气足了以后,自然会发出来,很多人练过了以后都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如果能敛藏起来的话,栽接续命法只要练上一星期就会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但是这第二步又是比较难办了,精气敛藏了以后,如何练精化气,这个需要有很好的意志力,通过不断的坚持锻炼,然后练动功,这才有很好的效果,但是这是初步的,栽接续命法主要是对应情志精气虚弱的人,或者是辅助于练习,所以如果再有伤精的患者问,怎么治不好啊?本来这个病就是治不好,为什么,不从他的日常生活,不从他的身心状况下手的话,光从药物治疗,只会越治越差。

首先,既然是我们人的生长在于一元真气元阳的盈缩,这个一元真气一旦有亏的话,就会导致阳气不足,什么叫阳气不足,这一元的元阳升动不足,而附子呢,恰恰是助元阳真气的升动,是助它的“用”,助它的功能,在这个助“用”的功能上是很多药,很多其他温阳药都不能比拟的。又加上现代人,一般三十岁以后慢慢由于饮食条件好了,形盛气又弱,经常熬夜经常劳心,这个形质偏于丰盛,这恰恰需要温阳药,然后把这个浊精来进行炼化,这个时候呢要练化这个浊精呢,不光要补精,还要附子去升达元阳,如果这个人本来精气敛藏又不足,这时用附子要根据本人的脉象合理的调整。

再来讲讲这个外感病,外感三阳病。太阳病,现在很多病一感冒了,一吃外感药,体质好的人一吃就好,体质差点的人怎么吃都不好,为什么呢,因为太阳与少阴相表里。

本身寒气在内,有外在的天刑客感,就是六淫相互感应,导致的这种发为就是现在人说的病毒性感冒啊,这种例子是非常多的。

象外感三阳病,象以前三七生先生他们治疗的经验都是:无汗,用麻黄理中;有汗,考虑用桂枝加附子汤。有汗,麻黄理中呢,也是用麻附子黄理中。在这个反复的应用过程中发现,这样用法取效非常迅速的,尤其是对于现在很多小孩子,本身就长期运用抗生素。麻黄附子理中,麻黄开太阳,附子理中温太阴少阴的寒气,这个方子的制作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营卫之气都是根于中下二焦的,根于下焦发于中焦,中焦气足了以后,营卫气才能周流。所以用法是:无汗用的是麻黄理中,而有汗的时候用桂枝加附子。其实这个桂枝加附子大家可以这样理解,无汗麻黄理中,有汗桂枝理中,这是对很多体质比较弱的病人,体虚易于外感,然后有外感以后化源不足,又无源作汗,一个是营气不足,无以开,用麻黄开,一个是卫气不足,微敛,两者是不一样的。

关于附子这个运用啊,临床上,我一般用量是30克最多,然后不往上用,最少用量是6克、3克,这都是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来用的,常用量是10到15克,这个国家药典的规定呢,附子用量是10克以内,有的说是6到9克,15克以上是为中毒量,这里面大家心里要明白,你要用到15克以上的附子,这个病人就可以告你,10克以内是常用量,15克以上是中毒量,10到15克介于两者之间呢还是可以允许的。15克以上是中毒量,但这一味药的话,因为大家可能在座的医生少些,对于附子的用量……我在临床上是经常用的,用附子的年头也有十来年了,很多病人吃附子也有各种各样的急性的症状,有些病人对这个附子不理解的话,在用到15克以上出现一些症状,容易产生一些医患纠纷,所以我对大家用到15克以上,你必须对病人作一些交待,和病人做很好的沟通,如果没有这个作基础的话,病人或者病人家属很可能产生……这个附子中毒以后没有什么好的方法,附子中毒以后就是一个过程,附子用15克以上……附子中毒以后一般讲究是用蜂蜜,或者是用甘草水,用甘草煎汤,这两种方法我在临床上也经常用过,还包括绿豆水啊,效果都不是很好,只要出现中毒症状,轻症也得要一到四小时,重症可能需要一整天,症状才会消失掉,就象西医所说的乌头碱才会代谢。

咱们国家现在常用的附子一般是黑附子,还有清水附子,清水附子炮制比较浅一些,力量比较大,辛味比较足一些,在临床上很多病,你看象肾衰有时候重症,肝硬化,肝炎,阴寒凝盛的这种病症,不用附子,你无法短期内取效,如果用附子又用不到量的话,如果用附子一次用不到量的话,反复用,它又会造成累积作用,也是会中毒的,但是这个时候呢,效果又达不到,所以就是建议要用附子就要看准一次用到量,一次用不到量的话,有人反复用的,效果反而不好。

清水附子是淡的,清水附子是淡附片,是有点淡黄色透明。至于有人用了120克,这都没有什么稀奇的,因为附子用到二三百克的人也比比皆是,我以前也吃过象这种一二百克,没什么太大反应。关健是这个附子一旦要30克以上的话,要先煎1个小时以上,要是四五十克的,大家就要先煎两个小时。如果是急病,病比较急,重症阴寒,我建议大家用20克附子,不要去先煎,或者先煎一二十分钟,不要用太多了,用得再多的话,你先煎上一两个小时,反而力量不够,辛开的力量不够,光剩温通的劲儿。

白附子跟附子是两回事。这个川附子中经常有淡附片,这个是淡黄色的,大家看到现在有些附子是白色的,有些是盐附子,是盐制过的,一般附子要是切成片初步晒干的话,会带点淡淡的黄色,淡附片一般稍微小一点,盐附子因为有盐,所以锁住水分,看起来稍微大一些。

关于这个附子的先煎和不先煎。要是纯为了驱阴寒的话,可以用10克15克不要紧,如果阴寒已去,脉象沉弱的话,这时候你可以用得比较多,可以用到60克,然后先煎两个小时,这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这个附子先煎的时间越长,辛散的力量越弱,但是留下的这种温热的这种品性。先煎的时间越长,越不容易有中毒的反应,体质弱的人,形质弱的人,用附子的话,建议一定要先煎,从小体质就瘦弱,然后不断的生各种病,平常稍微有点瘦,看起来禀赋比较薄的人,即使6克附子都有中毒的先例。

1.问:你用的附子嚼着麻吗?

答:不用嚼,只是用舌头舔一下,大概十分钟之后就会感觉到非常麻。

讲到附子的,首先要给大家讲基本运用,一般什么方子用附子,一般用多少克,著名的方子是四逆汤,四逆汤的大家可以选用一个剂量,附子干姜甘草等量,附子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这个比如给小孩的话……这个“一二三”说有人用10克就中毒了……有时候不是中毒,有时候是药物反应,古人所谓药不眩冥绝拂无效,大家要注意这个中毒和药物反应,要有个比较好的鉴别,这个中毒一般是什么现象啊?是因为禀质薄不耐附子的偏性。而这个药物的反应呢,药物反应是一些经脉的震动,产生的一些腹泄呕吐,而没有看出来形质……就是说脉还不乱,脉博虽乱,即使节奏不齐的话,还有一种和缓之象。

全身恶寒不是附子中毒反应,很多病人吃完附子之后全身恶寒是正常现象,因为本来虚阳在外,吃完附子以后,阳气开达,然后阳气先内敛,全身恶寒是正常现象。

2.问:冬天可不可以用附子?

答:冬天当然可以用附子了。冬季阳气在内,阳气在内不容易开达,久用附子,冬天容易中毒,药不戒的话,冬天容易中毒。

王正龙对附子的运用,可以说经验非常丰富,大家可以把他的书拿来多看一看。王正龙先生对于四逆汤的运用,常量是附子3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这么用法是治疗什么疾病?主要是温补脾肾的阳气。

这个人体啊,附子的作用是辛散的力量是非常炽烈的。而这个人体呢,就是说有一分阴寒就用一分附子。这个阴寒什么?寒性凝滞,闭藏,正好附子是开散的,有一分阴寒就用一分附子,附子的开散正好把阴寒破散掉了,这用完了以后,不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反应……至于有人用完之后,口唇双手发麻……这个不足于反映用药是否不良反应,这个都可以忽略,主要看其他的反应。

但是呢,我们临床上经常遇到的病人,不是纯寒或者纯热,而是寒热错杂的,一般的病人往往是上热下寒,或者是外热内寒,在于现代人来说这种疾病比较多一些。三阴证,尤其是厥阴病,厥阴之上,风气主之,中见少阳,所以厥阴病化见少阳相火是非常多的,大家一看,一感冒一上火,其实有时候恰恰是下面厥阴寒上面产生的虚火,有的人就清,清完以后当然舒服一些了,寒气更盛了一些。

太阴病也是一样,很多人太阴病,太阴病中土虚寒,可是呢,阳明之气又不降,三阳之气不降,然后呢,恰恰又甚至还比较年轻,元气还比较足一些,所以脸上起疙瘩啊,口腔溃疡啊,口臭的这些,种种这些疾病。下面拉肚子,大便不好,上面还经常上火,厥阴太阴之病经常会有上热下寒、上热中寒的现象。

至于少阴病就更常见了,少阴咽痛,很多阳虚非常重的病人咽痛,咽痛起来非常厉害,用的什么药?《伤寒论》里用的是桂枝甘草半夏,桂枝就是由少阴之地升发,开达的是从厥阴之气开达,入于太阳。当然这个认识就需要比较纯正了,你说上热下寒,张隐庵就曾经说过:有一分浮热用一分附子。上面热俞盛,用的附子量越大,这是他临床实践中得出来的道理,我以前也经常这么用。在临床上效果是非常好的。

这个用热药啊,用附子,第一个要考虑的是精气是否足,形质偏薄的人,这个用途要不耐毒药,第二个方面呢附子既然是温通的,要考虑到温通到什么程度,什么程度算是阴寒已经散尽了?只要形质禀赋还足的话,一般用附子产生的各种发热啊上火啊流鼻血啊,种种症状都可以不予理睬,直接用,直到用到周身壮热,口渴饮冷,这个时候周身壮热是从表来说的,因为有很多用了温阳药,周身壮热,是阳气郁在阳明了,而里面太阴还是寒的,而口渴饮冷呢才是里面阳气温足了,温到这个时候可以收功,这是郑寿全对温阳药收功的一个指征。这讲也是有道理的。“热之有毒者速而易见,寒之有毒者缓而难察。”寒之有毒者确实是不容易观察到,在色脉方面不能深入观察的太夫,他根本不能观察到这个病机已经转机了,已经深重了,他还以为自己用药有功,所以说网上很多人说“中医看疗效”,这个疗效要看谁说的,有的时候病人感觉自以为有效,恰恰是病情深重了,有的时候以为病情加重了,恰恰是已经向愈,这个病人是不知道疾病的变化的,只有自己对然后疾病的色脉进行观察才知道疾病的转归。

讲到这个基础问题,看刚才有的人就说什么附子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萎宫冷、心腹冷痛,这些诸多现象都要靠你们自已辨,辨完了以后然后再用附子。至于说诸多种用法,这都不是灵活的心法,这东西说多了以后,反而容易障人眼目。

我是不希望从这方面讲的,什么附子大热归于心肾脾经,归经的问题啊,有时比较难说了,这个药物啊同气相求,根据它的性味,有善走的地方,但是你要非要拿出来归经,归经这个学说绝对牵强,如果不能取类比象,很好的体会这个药物的性味的话,光片面的拿这个药物的归经来指导用药,绝对是有害无益的,你看附子归心兼走脾经,它不走肝经吗?不走其他经络了?这是个人都可以想象到。药物入气啊各随其性味,有偏盛有偏衰,有它专走的地方,但是还有一个药达病所,病位在哪个地方,它就作用偏在哪个地方。

所以说临床上很多症状,大家上来就必须要看,如果上面有发热口苦这些症状,底下三阴确实有寒,尺脉沉弦,或硬或弦,是下寒无疑,这就要用附子。什么时候禁用附子?尺脉浮。尺脉浮是什么,浮是精欲化气而郁于下,考虑中焦肝脾阳气不得升达,看来是不是用桂枝理中之类的,疏导中焦,如果这时还继续一味用四逆、白通之类的,会导致下焦郁气更盛更重。然后甚至出现二便不利,二便失禁的可能。

刚才“我行医我快乐”讲的一个病症:“冷,睡而梦多,脉象寸浮滑,关尺细弦,舌质淡,有齿痕,胎滑”。这个看病的时候大家要知道,舌胎是不可凭据的,它是不可靠的,舌质可以作为诊断寒热虚实的一个标准,舌胎只是胃气的一个上浮,上现,它可以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对于疾病的转归来说,这个舌胎啊,很多病人向俞的话,他舌胎会越来越厚重,湿浊之邪由里外出的话,这种病人不少见,你不能根据舌胎就用化湿的药,然后越用越厚重,必然还得继续温中。

脉象寸浮滑,关尺细弦。这个没有说左右,脉象来说左右不等,一般的病人左右都不等,左右等的病人基本没有。难经里有句话:“脉左右阴阳相等者,死”。这是什么意思大家可以进行体会。所以说现在,当然了,从伤寒金匮来看是脉象不分左右,其实它大概把阴阳分出来,寸部为阳尺部为阴,从阴阳这个角度来论述,没分左右,这个还是很大的缺陷,凡是出来对脉法经常有实践的人对病人都有体会,左右不等,没有左右相等的。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左为阳右为阴。所以呢,象过去,景岳啊这些人呢,都从“左主血右主气”,左右分主气血来考虑用药,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象“我行医我快乐”提出来的医案,这个简短的几句话,大家对这个病怎么看,有什么用方?首先是“冷”,这个病人不是怕冷,这个“冷”只是一个字,代表是阳气不足,畏寒,三焦的相火不足,睡而多梦,人卧则血归于肝,魂气是藏于肝,睡而多梦是什么现象呢,魂不藏于肝,魂为什么不藏于肝呢,阳气的敛藏是通过阳明经然后是入于少阴经,不一定血虚。很多阴寒的病人,因为有阴寒,上焦三阳之气不得敛,也会梦多。

“脉象寸浮滑,关尺细弦”。关尺为什么会细弦呢?关尺部俱细弦,这个俱字,单弦为饮双弦为寒,如果左右脉俱细弦的话,寒盛无疑,下元寒盛无疑,如果是单侧脉,如果是单独是左关尺部细弦,这可以考虑有下焦精血不足的现象。

血虚是有作梦啊,但是作梦是不是就血虚呢?我们不能把作梦当成血虚。

首先大家看第一点就是关尺部脉俱细弦,下焦肯定是寒气凝结起来了,这个脉道细弱,这个细呢,是形不足,是下焦精血不足的现象。这个弦呢?是阳气困郁,是阳气郁发的一个现象。这个弦是有代表,是风象,是精血不足,阳气发于外细弦之象,下焦有风象。

“舌质淡,有齿痕”这是中土虚寒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说呢,下焦需要温养,要荣升肝木,既要滋阴,又要温阳,一般临床上讲的是,如果三七先生来看这个病的话,肯定是当归四逆理中加减了。但是我们看的只是一个关尺俱细弦,上部还有一个“寸部脉浮滑”,

寸部脉浮滑,光凭这个“浮滑”这两个字,浮滑现象有很多,一个是浮滑有力,一个是浮滑有余,一个是浮滑不足,它所代表的含义都不一样,这个“寸部浮滑”是什么意思啊?上焦是寸部脉属于阳气的,阳气是要入阴的,现在天气不能潜降而入阴,这个阳气不能入阴是什么回事呢?是有余还是不足呢,首先看关尺两部脉肯定是不足的,这个病人基本上说是一身元阳亏虚的,而上部脉是浮滑的,关健点肯定是肺胃之气不降,在上心肺之气郁于上,在下呢,阴不得出阳,在上呢,阳不得入阴,阳不得入阴郁在上,就会产生脉浮滑,这些口干苦啊,一见这些病人你就可以问问:“头重脚轻吗?”一般都是头重脚轻,头晕,然后是……或者是左关部脉细弦而浮的话,肯定是口苦的,少阳见证。

浮滑多痰饮,这个痰饮的浮滑嘛,跟在上气盛的浮滑两个又不一样,这个气的浮滑嘛,以浮象为主,痰饮的浮滑以形为主,这两者的浮滑的感觉应该是不一样的。大家搭脉就可以知道,痰饮的浮滑这个脉是阴脉,能搭出阴盛的感觉。这个头晕阳气浮越,少阳阳明之气逆于上这种现象,是浮滑而有力,痰饮的浮滑是浮滑而无力。

鉴于病人的这种现象呢,就是说,第一个,我认为呢,浮滑可以不考虑痰饮的现象,是这种虚阳上浮的现象,关尺部俱细弦,是下焦脾肾不足的现象,所以呢,这个病人理中汤必需用。而关尺部俱细弦,附子也肯定要用,而兼于脉细呢,也必需要养营血,所以适当可以加上一些当归熟地白芍之类的,佐以桂枝,至于上焦脉浮滑,可以适当加入一些,黄芩,柴、芩、连。君药主要还是人参。

脉象最关健的是什么?不是什么滑啊什么涩啊……这些都不关健,大家第一步把浮沉搭出来,六部脉的浮沉,这一步掌握了,这第一步算入门了,如果没有这第一步,其他任你说的天花乱坠都不行。这个六部脉的浮沉就体现了这个气血升降盈缩。你看左关浮右关浮,这两个典型就不一样,左寸右寸,还有左尺右尺,这个学问比较大,如果大家要仔细研究的话,可以看《四圣心源》里的脉法解和《伤寒悬解》里的脉法解,把这个浮沉掌握好了,可以说这个医学打开圣门了,这个进而言之,就能对郑寿全先生的一元真气盈缩有更深刻的理解,当然了,郑钦安先生对脉法论述我还是不太赞同的,他的脉法的讲述,比起黄元御先生的还差得很远。

有人说浮沉迟数四脉是关健,这个迟数呢你要是下功夫去领会的,不能够单从拿表来看多快多快,这个浮沉是一种感觉,迟数也是一样,迟则在脏数则在腑,有表里阴阳的差别,这个都是要一步步去领会的。

“左右两部脉的不同之处啊?”左路呢,由阴出阳,右路由阳入阴,关健在中焦这个脾胃的升降,枢机的升降。郑钦安先生不是不重脉,郑钦安先生对脉理研究得不是太透彻,所以他的脉理很多都指导不了实践的。

这就是天地之间其如橐瀹乎。仲景先生,对脉的理解是非常深的,很多我们只能够依据前人留下来仲景这个遗论,进行研究,是不断的去领会,至于他到什么程度了,我们是无法测知的。

脉象左大于右,就证明肝木郁滞住了,你想想看,一元真气流行的话,它郁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会大,就象水皮管一样,它哪个地方堵住了,哪个地方就会郁起来肿大。左边大于右边,左边木火升达一路受阻,右边大于左边,右边肺胃敛降一路受阻。左边脉微,阳气是不足,左关部脉微,这个人恐惧惊慌,胆子非常小,办事没有决断力。

三、人参

平时所用的中药有三味药被称为“夺命救急三药”。第一味就是人参,第二味是附子,第三味是大黄.

今天第一个就先来讲人参.人参在《本经》上品之中,它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首先看《本经》描述的这个人参,“人参,味甘,微寒”,什么叫甘呢?大家都舔了一下,味甘呢,中央生甘,这个中央呢,居住中央的那个中气,生湿,有湿气,然后呢湿生甘,这个甘味呢代表脾土所主,微寒呢,微寒代表什么气,人体的气呢,有温有热,温呢,升达,热呢就开散,微寒呢,相当于是凉,就是说稍微收敛的这种作用.

再看这个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五脏是什么呢?五脏就是肝心脾肺肾,这五个脏器,脏者,藏也,这个五脏又叫做五藏,五藏藏什么,内经里面讲的,藏精气而不泄,满而不能实,腑器呢是运化物,实而不能满,所以这个五脏呢,安藏精气,安藏五神,精神魂魄,再加一个意,这是五脏所藏的五神.

大家再讲一个什么叫做神?神藏五,人参的这个气机吧,由阳气开始萌动,由阴然后慢慢出阳,由精开始化气,然后再由气化神,这是三个过程,而这个神呢,它处于一个用最通俗的这个解释来说,它是一种气,它是一种人体元气变化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就是神,其实就是说精气神三者是一物,本来就是一种东西.什么叫做精呢,它开始处于一种非常凝练的状态,大家不是有一句话吗?叫做,聚者成形,散者为气,聚在一起,气机就凝化为精,散开来运行开来后就叫做气,然后气产生各种变化各种功用,看着神用无方这个变化就叫做神,其实它就是一种元气,生长发展的这种过程,分成三种神态,把它分开来叫,这个人参呢,安精神定魂魄,主补五脏,大家再看这个主补五脏的这个“补”,现在很多人呢认为,什么叫补呢,补就是好象往里面填东西,泄呢就是往里面减东西.其实不是这么机械的,内经里面讲,什么叫做补,顺其性就叫补,什么叫泄,夺其情就叫泄,就是说你顺着它就叫做补,这五脏呢,五脏是五藏啊,藏精气而不泄,既然要补五脏,就是顺着五脏的精气要收藏.

“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为什么说有点除邪气,这个除邪气呢主要是讲人身体的精神魂魄意志一定下来之后,自然而然,气各从政,什么叫邪气呢,这个正气不敛,然后是喜开与邪路,除邪气这种字眼都容易让大家产生误会,“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你看底下这个,人参,一名土精,人参呢,生长周期比较长,得地气之精,所以含藏能力比较强.人参呢这个古代的和现在的不一样,人参亦名土精,一名神草,一名黄参,雪参,其实种种名字都是对它的作用从侧面的一个阐释,大家看多了就会有感觉.

再看人参呢,主补五脏,我们学了本经以后,想到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它所有药性呢,浓缩起来,精华所在,大家对于这个,一定要理解.主补五脏,你看有些病人,就是说,处于弥留之际,是元气大虚的时候,或者受了惊吓,他的魂魄意志都不能收,这个阳气由发而不能潜镇,这种情况下呢吃人参非常好,现在由于我们大家就是说,经常学习火神派的这个学说,对于如何升达阳气用得比较多,而对于说收敛神气,收敛神气就是养生啊,这方面做得比较少,古代的人参一般说从那个唐宋时期吧,人参是生于中原的,在河南,他生于中土的吧,那个时候人参是上党的比较好的,然后呢几个地方中原几个地方的人参呢.

怎么判断人参的真假呢,过去的人参效果是非常好的,就是一个本经图注里面有一个,就是说判断人参的真假,叫一般的壮年人,两个人同时跑上五里地,嘴里含一片潞参,这个上党的潞参,跑完这五里地以后,喘气的就是假的,不喘的就是真的,所以说呢过去人对人参的讲究非常好,现在很多人参吃下去都没什么感觉,可能生长周期也短,而且现在的人参主要是东北的,东北人参呢,东北的地气比较厚一些,所以现在的人参,比中原的(中原土气渐薄)效果要好一些。

人参在中药方剂的运用。古代的人参呢,还不是现在的党参,古代的人参是人参,党参是党参,是两种。现在的这个党参如果非得说人参呢,也只能说是劣质的,长得那个形啊状态啊,跟过去的人参还是有差距的。现在我们用人参都是用东北人参比较好。关于教科书上说人参是微温的,这点关于性味上的,我主张呢还是从本经的比较好。因为为什么呢,现在很多人,用完人参之后,很多病人比较精神,以前的四肢发冷也比较温和了,其实四肢发冷本来是元气不藏、守不住,那点阳火守不住,吃人参后敛回来了,收回来了,所以感觉到暖了,阳气回去了,自然就温了.因为阳气散在外面,虽然是口张手热,但是本身的肝脾的阴气都不能化了,所以人参的性味啊不是靠你看的这个作用效果来断定的,象附子一样,附子用大量以后,很多病人特别凉,全身好象掉了水井里一样,其实那是附子开破的作用比较大,一下子把阳气行开了,然后阴气也跟着化开了以后,所以感觉比较凉。这个定性味啊,这个也不能说是比较草率的。象现在定的这个人参微温,或者人参补啊,吃完人参后上火,其实人参它就是收气,如果有邪气的话,本身就寒湿邪气阻隔的话,吃人参一敛就庸滞住了,一庸滞住了,气就易变成火,全身各处都可以因六气有余而化火。

现在的人参啊,不光现在,明清那时候的人参,很多参农为了人参长得比较快,都用砒霜跟人参种在一块,用砒霜种的人参略带温补的那个效果,砒霜本来是阳精大足的这个药,所以现在人参的作用还是有所变化的,我们一般讲的人参是山参,没有经过砒霜,这种拿砒霜喂人参的方法还是比较普遍的,在很多地方得到认可的。但是它种出来的人参作用跟效果就有点不一样了。所以现在人参吃完了,它有辛温的特点,这个跟砒霜在一块,这个种植效果。

我们学本经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伤寒论》,现在呢首先,通过伤寒论的方子来理解人参的这个作用。

1.首先第一方是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呢柴胡半斤,半夏半升,人参是三两,很多人认为小柴胡汤,柴胡肯定是君药了,但是很多人不这么认为.象柯韵伯啊,伤寒大家,他认为小柴胡汤这味药之所以能够开解枢机能够斡旋,关健在于这三两人参,这三两人参,其实是小柴胡汤方中的君药,柴胡是将,人参才是帅,柴胡这个药呢推陈出新主胸腹结聚的,它本身是一味开破的药,如果是中土脏器不足的话,阴精守不住的话,很容易开破的,不但起不了开解枢机的作用,而且会导致肝脾的阳气下陷,所以说人参这个作用,通过主补五脏.

另外一个定位呢从中土开化源,能够收藏脾精,当然了,它的这个作用如果要讲这个养脾精的作用,跟白术还是没办法比的,白术由于它比较滋润,形质上更偏于阴一点,就象伤寒论里,其人旧有微溏者,平常就有点大便不成形,有点拉肚子,小柴胡汤不中与之,这两个字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柴胡汤呢,本身就是说脾胃之气还不是太亏虚的时候才可以用。

这个少阳枢机要枢转靠的是什么?大家看黄元御的书都知道,中土脾阳不能升清的话,厥阴也不能开达,少阳气也不能生长,所以说要舒解少阳,必需有人参斡旋中州,而且呢,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少阳一为病之后,马上底面就是厥阴,由风木之气克伐之后,脾土必然虚,所以这个人参在这里必不可少。

小柴胡汤的人参,但是它下面又有加减法,若咳者,去参,加干姜细辛五味子。若渴者去参,人参的气机是收敛的。人为什么会咳嗽,脾肺不得交,脾肺不能相交的话,因为脾气要升清,肺气是要往下降的,脾气不能升清之后,饮食的精微的这阴浊就会填结在这个肺中,肺气就不能把这个浊气降下来,这个时候呢,干姜细辛这些辛散的药,再加上五味子一收一敛,助脾肺相交。脾嘛,脾主地,肺主天,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这个天地交泰,这个是平常咳嗽的这个病机.

咳嗽的就是这个病机,一般人有痰的,没痰的这个厥阴风木克伐,这里面柴胡汤加减法,这要去人参,本来寒湿都不化,是不能开散,寒湿要行开啊,象我们交通一样,交通堵塞了以后,我们不去疏导,反而去增加车辆,肯定会越堵越厉害,所以这个要去人参,去人参之后,要加干姜细辛五味子,这个方子就变了。这个方子按归经方法来说,就是属于肺经了,主上焦开散。

这个药物也是比较奇怪,药物怎么奇怪呢,随着你用药的清浊,你用药如果浊的话,它就沉降,你药味如果清的话,它就漂上来走肺胃,然后一点都不犯中下焦,就象那个经方实验录中讲过,大黄芒硝甘草,如果用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就走下焦,如果不用厚朴枳实,只用大黄芒硝,再加点甘遂,它就走胸胁,一点不犯下焦,药服完之后,就在胸胁反复激荡,五味子性酸温,它本性又可以升达少阳之气,但是它这干姜细辛五味子,五味子用量比较多的,五味子用量一多以后,酸收的作用比较明显,而且五味子本来就是温药,用五味子的量一定要跟细辛对上.因为现在你看,干姜细辛五味子的量,伤寒论里面一用就是三两,按照现在常规的量你起码要十克吧,十克到十五克,但是用到这么大的时候,有些人体质弱的可能受不了,所以五味子相对要加上,现在一般来治咳嗽的小青龙啊,小柴胡汤的加减法啊,或者真武汤的加减法啊,用到细辛的话,一般开五克的,如果管理比较严格的,一般不要超过三克,细辛量少了,五味子量也要少,这两味药可以更好的治疗开肺气,一收一发,但是如果没有这两个药的话,这个方子的意义还在,把干姜再加上,稍微再加点生姜,其实也可以。过去古人说“细辛不过钱”,主要是讲的生用药、胶囊啊、散剂、粉剂,这个生用药过于峻烈,很多人吃完细辛后会闭气,吃完之后会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憋闷,所以生用口服生药的时候,细辛不要超过三克,但是汤药的时候呢,有一分阴寒就有一分细辛,细辛是直入少阴的,少阴如果寒气重的话,给上五克十克效果都能体现出来,就作用大的时候用上一二十克,这样才能反应出来细辛的开通作用,病人才能够“知”,古人说一剂知,吃完了以后感觉这病动弹了,这药有起效果了。

讲到人参不得不讲这个理论“甘温除大热”,这条理论在李东垣在补中益气汤的时候,很多人作为甘温除大热的注脚,其实不然,辛温才能除大热,甘温是除不了大热的,甘温只能收敛一下虚火浮阳,象补中益气汤一样,补中益气汤很多人这四肢烦热,四肢烦热是因为脾气不能升以后,阳明之气又不能降,太阴脾跟阳明胃是互为表里的,太阴脾升阳气不能由阴出阳,那边浊气就不能够由阳入阴,所以浊阴就徘徊于上,浊阴徘徊以上之后,三阳之气降不下来,所以全身体现手足烦热啊,口渴的这些的,然后是口疮,象很多顽固性口疮,用理中汤,用补中益气汤效果非常好.

我以前上学时治过一个,当时大家都讲这个好象是顽固性口腔扁平苔癣,西医说这是顽症,很难治了,口腔科都没治了,当时这种病呢就试着用了一下补中益气汤,病人吃完了,大半年好不了的这个舌头烂啊,吃完第一剂马上感觉舌头疮口就收了,第二剂就一点感觉不到痛了,光看到舌头那个疤,第三剂连那个疤都消了.

所以这个中药用对症了,治某些病是非常迅速的。就是从这个甘温除大热,为什么会甘温除大热呢,就是这个中焦斡旋,脾阳不能升动,浊气不降,天明则日月不明,本来阳气由阴出阳而化神,现在化不了神了,神气散漫在外面,君火不能明之后,国家皇帝昏馈,大臣们都想着各谋私利,个别的人还想着图谋篡位,干自己非分的事情,这就是虚火阴相火上见的例子。但是真正的就是说辛温才能除大热,为什么,一般来说阴虚之热都是缓热,为什么?阴不能敛阳啊,阳气是徐上,这个时候呢,它都是低热,偶尔有一阵阵潮热,阳虚之热才是暴热,阳气之热阴气格阳,这点阳气都逼在外面了,它是炽热,有时候看体弱的病人出现某地方的灼热,双脚啊双腿啊,腹中啊,手心的那种灼热,绝大部分是阴盛格阳,阳明证的很少,即使有阳明证的,阳明底面是太阴寒湿,治这种病这种大热的,四逆理中主之,只有这种辛温之药才能破散这种阴邪,破阴还阳.!!!

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有的病人就要用四逆,有的病人就要用附子理中,为什么?附子理中和四逆还不一样,四逆吧,纯是阴盛格阳了,用附子理中呢,用于中土不足,后天之气不足,不足于生化,所以要加点理中,后天如果不固的话,你吃完药后,中土之气守不住了,中土之气不能守的话,这个药的作用发挥非常有限。这个四逆汤的甘草用量有时候非常大。中土之气尚足,阴气比较盛的话,治疗阴盛格阳首选白通汤。如果病人已经出现了亡阳啊,白通加童便猪胆汁都可以用。

人参是主补五脏,五脏呢又是藏精气而不能泄,所以对于亡精失血的这种病人,人参是非常适宜的,有时候不要因为这种亡精失血的病人产生了虚热而不敢用人参。还有关于黄芪这味药,一谈到人参就要谈谈黄芪,黄芪走的层次就和人参不一样,黄芪走表,本经里说黄芪甘温,主痈疽久败疮,它是起脾胃之气达于表的,所以这个黄芪跟人参这两味药一表一里,虽然都是从中土开发脾阳的。至于关于现在的人参的炮制,我一般都喜欢生晒参,现在人参一般分白糖参,红参,我们用的两种,但是这个生晒参呢也不是没有蒸过,生晒参其实不要蒸,光晒干就行,红参是蒸过的,白糖参呢是白糖泡过的,然后再晒的,所以说要用生药的话,气比较足的话,就要用生晒参,或者白糖参也可以,红参是蒸过的,它的气性相对比较温和一些。

很多病啊一些久病,有人问:一般方中的人参可以用党参代替吗?可以。但是有些方中可以代替,但是有些病的情况不可以用党参来代替,党参达不到这种效果,而且人参呢一般用山参,一般稍微差点的用移山参,虽然稍微差点但是也不便宜,移山参比现在用的红参生晒参效果还好一些。再一个用人参一般都是看年限的,比如五年生的,一般五年生的话就稍微贵一些,这个十年的就非常少见,一个方子里面如果有十年生的就太贵了,好几千上万了。

刚才讲的这个人参,人参主补五脏。过去讲的补药有参,茸,胎盘,这些东西都有类似的作用,就是说,现代医学呢虽然对它们研究的不是太深刻,但是可以借鉴,这个参茸胎盘里面都含有某种激素,它其实也是暂时应用。凡是用过这种参茸这种药的人,身体都慢慢的不会好到哪里去,所以要用的话也是暂时用,用了时间长了以后,这个人的体质还是会虚,它也是把人的这个潜能给激发出来,有这方面的意思,就类似于这种激素。

“生山谷”,人参的生长环境,按说人参这种东西呢是不可以久服的,过去说它能久服,要看它这个量,而且要看他这个体质。过去讲的这种药食的服食嘛,这个道家里讲的就是这个地元丹法,地元丹法这种练习是非常有讲究的,就是说你服食这种东西嘛,你必需达到清心寡欲,你如果不达到这种清心寡欲的话,一方面补五脏精气,精气足了以后,使精神调动,反而说人的这种元气耗散得比较快,就跟草木一样,草木生长是有周期的,你过于用它的话,开花成熟时间短了,虽然长得快了,但是生命力就削弱了。所以调病养病的这些病人用参茸的这些,慢慢的都需要清心寡欲,做一些打坐的这些,如果象现代人啊,生活特别繁忙,七情六欲特别杂,然后就是每天工作压力特别大,每天晚上又不能按时睡觉,这种情况的病人建议尽量不要用参茸,用参茸可能对他还有很大的弊处。当然它吃完了这个参茸附子之后,马上感觉到精力比较充沛,症状都消失了以后,但是吃多了以后慢慢的就感觉体弱。不是说调动真阳了,吃了体弱是因为吃了体强之后反而不知节制,这种耗散得更快了。

我以前看过的一个报道说:东北的参农的小孩从小吃人参,他们的发育就特别快,长得也特别胖,特别状实,一般等到二十岁以后,尤其是吃过那种砒霜喂过的那种参,这种小孩就会得各种病,一些大家想不到的一些病,比如说猝死啊,西医解剖一看,肾上腺已经非常肥大了,吃人参后肾上腺调动太过了,然后产生了这种猝死,全身的这个调整跟不上。这个中药呢要讲对症,什么叫对症呢,“观其脉证,知犯何逆”,就是气机各从以顺,就象我们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一样,每个人都忠于自己的职守,你要是插手别人干的事情呢,能和别人产生矛盾,这就叫逆,而用药呢就是把这种逆气给收回来,这个逆气也是正气,比如他现在没有走正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所以中药呢人参也是一样,久病元气过于耗散,就要收敛一下,这是对症了,慢慢收敛完之后,饮食调养,慢慢的练,开始气功导引,然后逐渐摆脱这药,不是长吃的。

下面给大家讲几个方子吧。

1)第一个讲理中汤。其实伤寒论里没有理中汤这个名字,伤寒论里叫人参汤,人参汤就是理中汤,又叫理中丸,这个理中汤呢主要是斡旋中州的,中土是,人每天的脾胃嘛承受的这些五谷精微物质,饮食入胃游溢精气,脾气靠脾阳转枢上去,然后才能够脾气散精,然后肝气淫精,然后精气才能够舒达开去。

所以第一步是脾气升清的过程,阳气出动,而这个脾气这个升动要靠是一身的元阳。元阳之根呢,就是肾阳。这个理中汤呢,就是理中焦,它元阳不虚的情况下,主药君药是参术姜草,其实参术姜草这里面比较重要的药就是姜,姜、草,理中汤这方子如果没有参术,光有姜草的话,中土湿郁还是管用的,如果不用干姜,光用前两位,光用参术草,肯定会产生庸滞。

所以干姜在这里的作用就好象小柴胡汤里面的柴胡一样,它是起脾阳。白术呢,白术是运脾湿,白术这味药呢是比较滋润的,大家如果见过生白术的话,汁比较多的,有点粘腻,它可以养脾精,这个人参呢主要是敛五脏之气,所以说理中汤这味药呢,中土有湿气但是湿气没有庸滞住,如果中土湿气庸滞住的话,光用这几味药还不行,还要用砂仁半夏厚朴这些开破的东西辅助它,所以后代在理中汤的基础上产生很多加减法,但是总不离理中汤。

大家看这个伤寒论方子,不但要背方子看作用,还要看加减法,这个加减法呢,这个一方其实不是一方,其实是很多方,加减变化之后呢,发现很多方子都是相通的。比如柴胡汤,小柴胡汤可以配成大柴胡,小柴胡呢可以理解成半夏泻心汤,它就是进出加减变化成很多方子,它是相通的。你看这里面的理中腹痛,加人参四两,理中汤这个腹痛呢,为什么会腹痛呢,痛则不通,不通是什么不通?中焦斡旋,脾气升清,胃气降浊。脾气是靠什么升清的?是靠肝中阳气升清,腹痛肯定是木气郁扼,不管是寒气郁扼还是浊气郁扼,肯定是木气。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如果中州虚寒的话,如果有腹痛的话,加人参是为了补中焦脾气,为什么肝木会克伐脾土呢?内经里有一句话就是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肝气啊,中气虚的时候就克它中气,腹痛,当然这个腹痛是指肚脐以上的大腹。肾气虚的时候,它就克于下焦,会产生二便不利,小便淋漓,或者少腹痛小腹痛,这都是木气在作祟。如果是中下焦之气都顽足的呢,上焦肺气虚,什么叫肺气虚?肺气还是我上堂课我讲的观点,一听到肺你脑子里不要想到肺,而是收敛之气,叫肺气。什么叫心气,心气就是开散之气,什么叫肝气,就是升达之气,什么叫肾气,就是闭藏之气,肾气虚了,就是下元闭藏之气不足了。不要想到唉哟还有个肾阴肾阳。

近代中医学呢,从张景岳,张景岳这个人呢本来水平是很高的,但是他列出来很多呢足以让后人产生误解,再加上有一个程门雪,《医学心悟》,他们把很多观点都弄错了,把一个肾分成肾阴肾阳,把一个肝分成肝阴肝阳。这个内经里边根本不是这样讲的,内经里提到胃就是胃阳,提到脾就是脾阴,这是讲的形质,提到功用的时候就是脾阳,提到胃就是胃的通降作用。所以说呢,现在一提到肾就提出肾阴和肾阳,其实它既不懂肾阴也不懂肾阳。什么是肾阳,肾阳是水中之木气,寒水中一点真阳开发出来的,就是木气,什么是肾阴呢,肾阴就是金中一点真阴,就是肺金敛降了,这种阳中一点真阴下了,这就叫肾阴。现在大家搞得都好象肾阴肾阳都在里边在里面,六味地黄丸补肾阴,金匮肾气丸,八味地黄丸,就补肾阳,这已经闹得非常机械了。

这当然跟那个临床那个温补派,温补派很多理论就非常杂了,它的很多理论,说实在的,寒凉派攻下派,这些大家的理论还是比较精纯一些,比温补派要强。所以说脑子里不存在一丝一毫的疑惑,所有名词什么五脏,全都是取类比象,脑子里树立出怎么个现象,没有任何名相的组合,这是学中医的第一步。我当时上大学上到大三大四,感觉学不懂了,同学们都觉得还可以,按书上的解释什么的,我觉得很多问题你都得去搞明白。“太阳病,七八日,下后,”,首先什么叫太阳病,什么叫七八日,这个七八日就有点玄了,它是讲究这个行经的周期的。这个不讲。太阳病大家知道,太阳是寒水之经啊,太阳寒水之经为病,太阳寒水之经为什么为病啊?太阳寒水之经是怎么开化的,这条经是怎么走的,这个气是什么象,太阳经它病了,什么叫病,就是太阳经不能正常气化了。

什么叫“下”?一谈到伤寒说这个下后,其实这个下后也是有学问,我当时就莫名其妙,什么叫下啊?想了很长时间,才稍微想明白,你是怎么下的,你吃什么药产生下的,这个下是什么作用,这个药是什么作用产生下。这个下后产生五脏六腑六经气机的变化,它的变化在哪点?这个下后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这个脑子里得明白。还有这个汗后,你就感觉这个,本来是太阳病,这个下后怎么样干扰它了。这个汗后,你脑子里都得非常清楚。然后是下后出现什么什么症状。

所以学中医呢第一点要学会取类比象,不会取类比象你就不要学中医,学出来的不叫中医。当然还有两个因素,学会了取类比象之后,你还要合于法,然后按照这个五运六气的取象类比,然后再纳于病人的病情之中。取类比象是第一步,这一步不能够建立比较纯熟的话,这中医肯定学不好,因为过去古人都说老中医,现在老中医其实不行,现在老中医都是东抄点西抄点,学点秘方什么的,然后个人弄点经验。过去的老中医不一样,过去的老中医不断的取类比象,不断的摸索这个象,慢慢年纪大之后,就象刘渡舟,过去跟我们讲过课,他说:每当读起内经,“什么春三月所谓发陈……东方生木,木生风……”读完之后,唉呀这么晓畅这么贴切。你要问他怎么解释什么意思,他说没得解释。其实就是,你读完之后这个象建立起来之后,越读内经,越感觉到贴切,看病的时候你越来感觉到得心应手,然后慢慢的就会有神来之笔。所以这个一步一步的合于道,慢慢的就合于道了。

你把脑子里的固有的名相啊,慢慢的打破掉,就合乎于现象的这个变化。中医里面讲究这个象,这个象其实比较高明,这万事万物,它都是一象,它都是在象的不断变化当中,象都是虚假的,因为都是虚象,是暂时显现的,它过于之后就显现象的不断变化。

所以说呢,只有用这个象的道理来阐述这些东西,才能没有一丝一毫的这种滞涩。所有问题,一意贯之。孔子不是说嘛,吾道一意贯之。我的言辞思想,所有看病行为,全都一气呵成,全都统一起来,一脉相承,其实连一都没有,就是这样,全都融为一体。孔子他老人家是非常高明的。

四逆加人参汤,本来在亡阳的基础上,亡精血,精血有点脱失,所以加人参是固护中气,固护后天之本,后天是气血生化之源啊,人参是敛五脏精气回守。白虎加人参汤也一样,三阳气燥扰,造成脏经不得守,然后腑阳亢盛,这个是白虎加人参汤。

(下面是同学发言后老师的回答:)这个谁说“大道不可言,只能用道来解释道”。呵呵。大道不是不可言,你懂了的话,你合乎道之后,你举手投足,你一言一语,自然中于道,你不懂的话,怎么说都背于道。过去我们古人用象,也是对事物理解的方法。观象取类的话,这是一种研究事物比较好的方法,在研究事物,内经里面就的是:“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智者呢,所有现象归结起来,看它们的共同点共同处,把它们串起来,整个归纳起来,然后呢,愚者察异,不同点在哪,把它们分门别类的分割开,这样呢就入海算沙,越算越烦。当然了,这种方法用在物质上,西方就是这种方法,用在物质上呢,它可以研究得非常精细,在物质文明上有很高的发展。但是思想是缓慢,慢慢的不知所终,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根本在哪里。象我们东方文化呢,为什么我们东方文化多少千年来,火药什么的都造出来了,为什么物质文明发展的这么慢呢。就是因为我们不断的归纳,发现一点差别以后呢,马上回到根本。

这个孔子啊,历代易经学说,这套道统,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所以造成了在物质文明发展很不足,但是呢,在社会形态上,在文化思想上,是一种非常稳定的一种状态。虽然有外族侵入过来,虽然有改朝换代,但是它这种社会状态一直处在非常稳定的状态,然后国家社会道德也是有一定的规范,非常的和谐。象现在这个社会呢,很不好说了,人民的思想毫无指归。东方人有比原子弹厉害千万倍的东西,你看现在物质发展的现代社会,你不管武器发展多么发达,还是要人来应用,你应用不对了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且研究这些科学的这些人呢,他们只能算是百工,他们是没有立场的,只是工具,所以毛泽东有一阵瞧不起知识分子,这是有道理的,知识分子研究各种知识,他们对于根本的心应之学呢,他是比较肤浅的。他们由于对某些问题比较专精,看问题又比较深刻一些,比较尖刻一些,然后自己的心态又没有达到很高的涵养,所以对国家啊,对政治啊,会产生很大的混乱。

你看我们中国,我们中国跟西方完全不一样,我们中国的那些市长啊省长啊,都不是西方那些参议员啊州长的,咱们中国向来都是父母官,他拥有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啊,封疆大吏什么的,外国人呢,他看那些议员州长,这是政客,他们才是老百姓的一些工具。所以整个是倒过来的。

道,什么是道?万事万物、疾病发展有他的规律,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发展规律。内经里说过: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你看每个事物的时候,你撇掉自己的立场,然后合乎他的这种立场,这种生长这种发展去理解,然后每件事物都一样,然后你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的这种生长发展思想变化的状况,然后你才能比较客观的去了解。道,任何都是道,宇宙大千世界什么不是道呢?但真能体会到达到一种所谓的无我,你把个人的这种我戒我执抛开之后,你才能和同于大道,所以其实他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东西,并不是虚玄的。

什么“道,天地之阴阳也。”这些不是你说的话,你说这些话一点用都没有,首先要明细阴阳,什么叫阴阳呢,这个阴阳跟道之间的关系,要讲阴阳的话,就要讲太极,把阴阳跟太极彻明了以后,然后我们谈和同于大道,其实这个问题是非常之深刻的。现在我跟大家讲课,大家听完了以后,脑子里不断在思想不断在动,然后还有一些游丝妄想自己没有觉察到的,这个是百千万种,纷纷杂杂,这个是不能谈阴阳了,里面那个是万物浮燥,谈到阴阳的时候,你脑子里能够作到清清明明,一起来一个念头,你能清清楚楚的看着自己的念头在起,这个时候你可以谈阴阳。根都静不下来,每天浮燥烦乱,然后谈阴阳谈道,没用。所以,你要放下,象一杯水啊,慢慢的放下,到了沉淀以后自然就静下来。要说这个话,就不好沟通了,就没法沟通了,你要是到状态了说出一句话,大家自然能沟通了。

这有什么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应无所住你说出这句话,你已经住在那了,脑筋都焊在那了。

这个人参啊,生于北方,北方是寒水之性,人参其实是收敛之性,所以生在北方,我国东北方向,地气是偏厚的,“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固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北方的地气比较厚的,东北方偏于阳的。

这个水啊,五行的问题啊,不要硬靠,你要是硬靠的话,什么问题都感觉虚得很。因为人参啊,所有药性有它的生长规律,有它的生长特性,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的啊,要建立这种生长规律这种物质基础上谈,如果单念一种,人参,性甘微寒,甘微寒的药其实很多,但是为什么人参这个药是这样子,别的药为什么又不一样呢,这里面它的角度其实还是很多的。

补中益气汤,治疗部分顽固性口疮,就是这个脾中阳气不升,脾不能升清则胃不能降浊,浊气不降。这个三阴经呢,是由足而上升,三阳经呢由头走足。由足走胸的三阴经呢,都是往上走,阴气呢由阴出阳,阳气呢由阳入阴。相反我们好发口疮啊,舌头肿啊,口疮舌头肿是什么?上七窍眼睛红啊什么的,七窍是什么?七窍是五脏之气外越于上,五脏之气藏不住,它不藏,不藏表现是什么呢?这边阳气生长不上去,那边该收藏收藏不了,浊气啊这些阴浊的营养物质敛不下去。当然了,这三阳气,三阳的经络由头走足肯定走不下去,它走不下去,头面产生了少阳眼睛红啊耳朵不舒服,阳明呢就口舌出现问题。

西洋参跟人参有什么区别?西洋参是偏寒的,西洋参有时候脾胃中焦,这人参有点偏阴,中土确实有寒湿的时候,只能用人参不能用西洋参。

脾和,口能知五味。脾中阳气不升了以后,首先第一点,不想吃饭,但能不能吃得下去就不一定。有人脾阳不升以后还能吃很好,因为什么?因为少阳阳明火不降,团聚在那里,消烁,糖尿病人就这样,糖尿病人脾阳不升,然后是二阳不降,二阳之为病,就气喘为消,你既要降它的二阳之气,又要抬它的脾,既要用温升的药又要用寒凉的药。

胃口不好呢,分两种,一种是不想吃,另一种是吃不下,想吃饭,哎,两口进去就顶了。

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方子,柴胡桂枝干姜汤。我在诊室里经常用,这个方面以前三七生也经常用,而且三七生在这个方子上作了加减,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附子,而我又在这基础上作加减,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附子加人参,中焦脾虚的时候加人参,这个方子加减变化可以治非常多的疾病。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干姜升达脾阳,柴胡天花粉黄苓降三阳,这个桂枝干姜升达脾阳有时候因为下元有寒湿所以脾阳不得升动,所以要加附子。柴胡桂枝干姜汤,上面有少阳火不降,为什么少阳火,少阳底面即是厥阴,少阳与厥阴相为表里,所以说呢,如果是少阳风火不是太炽盛的话,这个人没有明显的寒象,可以不加附子,如果中下焦有虚寒的话,一般把附子用上,因为什么?厥阴一上来以后少阳才会降啊,你厥阴不升以后,脾阳也不得升动,少阳也不得降。所以,仲景有代表的有乌梅丸,乌梅丸是治疗消渴的啊,病人又消瘦什么,还加附子还加桂枝,还加干姜细辛,这也都是为了脾阳在升动,厥阴一生了以后少阳才能降,但是里面肯定要有人参,乌梅丸里面肯定要有人参,不能斡旋中州不行,这个厥阴一升是升降的升,用那个升,是二阴交尽一阳初升的升,在这里和讲义有点不一样。

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什么要加人参呢?“左脉浮弱,右脉亦弱“,这个胃口好的病人嘛,分两种,一种是确实胃口好,第二种老觉得饿,是不是啊?如果老觉得饿了,可能就是少阳不降了。你说哪个病人服下去全身难受坐卧不宁?就是说真正健康的病人是什么吧?见什么东西都想吃,胃口都比较好,是不是啊?你不吃的话,他没事。这种病态的少阳积火呢,他不行,他觉得饿,只要填点东西,尤其是面食油腻的那些东西,你要叫他吃点水果他就不吃,他就是为了少阳积火消烁,要用阴的东西把火气压一压,要真的胃口好的病人,真的胃口好的正常人,他可以吃点东西,胃口好,吃得少也无所谓。

“左撇子如何解释?”,呵呵,这个不好解释。一般人呢,左为阴右为阳,为什么呢?左边是阳气升动,它是三阴之气,由阴出阳,右边呢主气,内经里讲的左为阳右为阴,其实用处了以后,右为用,右为气啊,左为血,一般人的右手足有力,它这个全世界的人基本上都这样,再加上中国这个“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它这个现象呢所以不明显,左撇子呢,它是一种后天一种变化,是一种逆象吧,这个不好解释,有这种左撇子的病人,他肯定有变化,等我回来再仔细想一想吧。

就象我们平常不是搭脉吗,切脉,有反关脉有内斜脉,其实都讲究,反关脉从什么地方反,一般从列缺反,从关部反,还有斜飞脉,这都不一样,这是什么回事呢,就是说手太阴肺经呢,手太阴肺经合于手阳明经,手太阴肺经是敛的,手阳明大肠经呢是升的,所以反关脉的人嘛,看左手看右手,如果右手的话,肺经之气敛降不足,他如果是左手呢,手太阴肺合于手阳明了,容易有燥气。还有一种呢是内斜脉,手太阴呢在关部向内斜,合于手厥阴心包经。这个左手合于手厥阴心包经的话,这个人天生就是说比较内向,容易琢磨事,老容易烦心。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手太阴脉气,老容易干扰心包经,这个心包经呢这个气机是升的,它升不上去,它就郁结

“素食跟肉食的问题啊”。古人有句话是讲:“食素者夭而慧”。吃素的人吧寿命短,但是他心态比较平静细腻,想问题比较有智慧。“食肉者勇而悍”,大家既然吃素的话,心态自然比较宁静柔和,如果你的心境特别浮燥的话,相火在那里扰动,这时候你光吃那个素呢,你没有这些适当的肉食物这些阴精的物质去转化,这个时候呢相火容易消烁,这个脏腑的经气会受到消烁,所以说人的寿命不足,吃肉多的人吧,相火比较旺,然后办事比较冲一些,所以“食肉者勇而悍”。

吃肉吃素的情况嘛,这要看自己的情况,你要是在家里没有事,就吃点素,你要是单位比较忙,要应对很多事情,你要思索这些,你要稍微吃点肉,但是你如果平常静坐啊你有一点功底的,你就可以吃素。

 

四、黄芪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讲《神农本草经》-黄芪,黄芪这味药呢,是临床的一个常用药,也是我前面给大家说的温阳药的一味主药,为温阳五虎将之一吧,黄芪这味药呢甘微温,甘微温它为什么也说是温阳五虎将呢,这一点也是它跟姜桂附不同之处,所谓少火生气,壮火食气,黄芪这个药呢,味,甘微温;主升的是少火微微的生气。

大家看这个条文,小儿百病以及补虚这一点,为什么虚损呢,虚损的病人呢就是阳气不能来复,一方面壮火食气精血挥耗,另外一方面是少阳之气不能来,所以,黄芪这个药为温阳五虎将之一,是非常有道理的。

黄芪,“甘微温,无毒,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再看,味甘,甘味入中土;微温,前面给大家说了寒热温凉四气这个微温,甲木性,少阳生生之性,陈修园曾经把他归为胆与三焦。

刚才有人问,温阳五虎将是什么?温阳五虎将以前讲过,就是说,前人有人归为,姜桂附和黄芪当归,作为温阳五虎将,代表温阳学派的代表用药吧,但是呢,这温阳五虎将不是单纯从它温阳驱寒的角度说的,你看当归这个药,全身四肢逆冷的话,血脉温气不能达,非当归不行,当归可以引温药入经,本身其气就雄浑,所以当归作为温阳五虎将之末。

我们现在讲的是黄芪,主痈疽,痈疽是什么?痈者壅也,痈疽这两种病呢都是外科疾病,外科疾病它病的是什么,它病的是人的皮肤肌腠,以及经络之中的这个血气臃结,臃者壅也;疽呢,也是血气郁结的现象,但是两种病呢,痈疽这两种病呢,恰恰有阴阳的不同,而黄芪这味药呢,它禀的是少阳的生气,所以它能入于人身的肌腠,它能入于表一层,久败之疮,也是这一点,黄芪主要是补脾肺之气,补脾肺之气呢,一个呢是肺主皮毛,脾主肌腠,皮毛与肌腠之间的那个营卫之气充沛了以后,自然而然久败之疮可以痊愈;

排脓止痛,这个排脓也是一种托的现象,黄芪呢,气足了以后可以把邪气由内向外,然后人身体自然排病的一种现象,郁结通痛自止,这个止痛,这个痛一般讲什么?不通则痛,凡是有痛的地方必然有气机的郁阻,气机通才能止痛,所以呢,这个痛就分两点,在临床上见很多痛证的病人吧,泻可以止痛,补也可以止痛,所以要注意,邪气实的病人暂时要泻,精气夺的病人要补,补就是顺着气脉的走向,顺着疾病的来势;泻就是夺,沿着经络气脉的走向去逆,逆着它的来势消落它,行针的时候这顺逆之间就能体现出来,所以说,很多种疾病,虚症的病人,你去泻它,有可能疼痛也会缓解,但是这个病人可能正气还没到达衰竭的地步,你这个时候去治它吧,虚虚实实呀,正气越虚邪气越实,虽然止痛于暂时的话,其后必然会加重。

“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这个“癞疾”呢,千金方里面,这也算一种风毒呀,当时,各种书里讲,“癞疾”也是一种天行逆气,属于风毒致胜的一种病,一般讲风毒,大家要理解,有风毒有湿毒有火毒,有六气就有六毒,毒呢,毒就是六气之盛呀,天气之盛就叫毒,并没有说除了这六气之外还有一个毒还有一个叫风毒,大家不要这样想,偏利之气呀,一般这种偏气达到一定程度它就成为毒,“大风癞疾”,这个大风还是要给大家讲明白的,神农本草经里面治大风的有几个药,一个就是黄芪,升气,大风癞疾,一个就是巴戟天,巴戟天是中风病人也是一个要药,还有就是防风,防风就表浅一层,风中之圣药,这几种药,它治大风,对于久病虚损来说,这三种药都是。

风气不和呀,风能生万物也能杀万物,而且这个风气潜入体内就是肝气的盗泄呀,百病之贼,体现的就是说,人的和气,生生不已之气是什么?能凝六气于中而不现偏气的这种就叫和气就叫中气就是土气,只有木气可以克土,木气可以伐土,所以,风特别主要,所以风既能生万物也能杀万物,杀万物就是破胃气,破人的中和之气。

五痔,鼠瘘;痔呀,就是痔疮;因为痔疮长的位置不一样然后是表里的不同,它就有五痔的名目的差别,但是名虽有五痔,实则一也,为什么,五痔都生长在什么地方,都生长在肛门这地方,都是在魄门,魄门是什么地儿,魄门属肺,它本来就是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的最末端是魄门,肺气之所主,所以我们称它为魄门,再总观人身体一气之升降,一气,下之气应该以升为顺,现在这一气不升反降而郁结在下边呢,总源于中焦脾阳不得升达,脾阳不得升达造成肝脾的郁陷,肝脾郁陷以后,由于肝气不能升举,说这个肝气不确切,应该说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不升的话引起的马上就是,因为这个足厥阴肝经气最盛,是所有往上升达之气的一个主力军,它的不升的话就会引起其他气的不升,首先是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还有一个手太阳小肠经,这个手三阳经虽然是气升,但是由于禀气弱,所以依附于足三阴经的升腾,然后才能升达,而足三阴经的升达呢更依靠于肝脾的和谐,肝脾和合了以后,脾中清气上达,足厥阴肝经才能够和升,这个时候手三阳经的经气才能够升达。

所以要治这个病呢,要治这种病呢,还得从足厥阴肝经入手,不从足厥阴肝经入手很难好,这个黄芪,虽然治五痔,鼠瘘;这个病的这个要药必须要用的药;黄芪本身入肺经又能够升举肺胃之气,它就是说是一个引经药,然后再加上柔肝的疏肝的,然后再加上一些升达的药,大家配合起来才能治疗痔疮,如果光凭黄芪这一个药呢,治疗痔疮还是略显单薄。

五痔,鼠瘘;鼠瘘是什么病呢,用句通俗的话来说呢,就是现在所谓的淋巴结肿,全身呢外而经络内而脏腑,淋巴结的通道呀,区别于血脉;它就相当于人身体外在的一个经络里气血交流的一个状态,相当于肌腠吧,致元气之充实,如果硬把它分类可以分为三焦之属,而这个黄芪呢,凭借着它的甘微温,可以引药入三焦经,从而到达治疗的目的,大家临床上常见一些小孩,感冒过以后会看到淋巴结肿大,治疗的话,不外乎一些牡蛎、玄参、花粉、半夏、川贝呀这些,清散郁结郁火的,还有配合一些清肝胆火的,这些都是治标之法,欲要治本的话还是要用黄芪这个药,黄芪这个药,名列温阳五虎将,它本身气味就雄烈,只要找对入经,就是用对药的地方,效果是非常迅猛的,淋巴结肿,光用黄芪这一个药,很多病人都可以见效,黄芪走经络通经络之郁结确有奇效,这在临床上大家如果慢慢领会的话用的话就会知道这个药的效果.

临床上一些关节久痹的病人,就得靠黄芪这个药来领药入表来开风邪的淤痹,当然有湿邪或者有血瘀的话,那就另外说了,至于,临床上还说黄芪这个药补虚止汗这个作用,这个止汗的作用呢,临床上也经常用,如亡阳多汗呀可以用芪附汤,肺卫气虚汗出自汗呢,可以用玉屏风散,这个效果都是非常好的药,陈修园先生解释呢,黄芪有走表之功呀,其实呢,也确实有这方面的作用,但是我认为黄芪应该从另外一方面解释,人身体之大气吧,由内而外的,阳气是由内而升达于外,升达到最表一层,好像黄芪之力一样,黄芪之力在表在梢,不能走于内,所以呢,它的气引领阳气的开张,开张到极点了就是.。

内经有一句话:“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就像打水一个辘轳一样,你一个劲到表了以后,就像陀螺一样它自然就回来了,很多自汗是由于表气不足,属于元气不足,气一旦足了以后它自然能止汗,为什么会汗出呢,就是阳气不能够走于表,半道而衰了,中道而衰,就像过去的“出师表”一样,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一般的阳气虚呢,就是不能达于表,止于中下而虚于表,黄芪就能领姜附之力而达于表,所以,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止汗的这个作用;而一般光用姜附吧,不能止汗,因为力量不能到达表,阳气足了以后,阳气自然会固护。

大家再温习一遍,黄芪,“甘微温,无毒,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个神农本草经呢,我们临床上用每味药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它的根据何在,必须从神农本草经中出,必须从性味中出,如果不然的话,你用药就没有实据,本草经所有的药味药性呢它每一字每一言都是非常有来历的。

设问:1)这个鼠瘘比那个老鼠疮的面要广一些。

“黄芪主小儿百病,是否小儿有病就可以用黄芪?”,

这是不对的,没有说有什么药是万能的,必须有是证用是药,就算大米白面有病的时候也不能乱吃,小儿升气不足呀,小儿属于稚阳之体,少阳之气微微升腾,这个时候呢,是最强的也是最弱的,最强的是他的一点元阳至纯无杂,至弱呢,就是一点稚嫩的幼芽,是不是,是气有余而质不足,这个时候呢,小儿生气不达的话可以用。

2)鼠瘘和肛瘘还不是一回事,肛瘘还是属于五痔中的。

黄芪治痔疮是用单味药吗?那不是。

3)有人问,把补中益气汤讲一下,补中益气汤这个君药是黄芪,其它是臣使药,引经呢,臣使药之中还有柴胡升麻,黄芪一味药呢既是主药也是引经药;补中益气汤它补的是中上二焦阳气不足,体现的是元气虚陷导致的种种症状。

第一点,补中益气汤按李东垣的原文来说,第一点,就是气虚发热,补气汤治疗的是发热,是热症,所以补中益气汤又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由于病人长期疲乏乏力而导致的低热,对于黄芪为主药的补中益气汤它只治疗低热,对于真正的高热,必须用姜桂附来治疗,它是火来自下元,黄芪,这个药你想想,人身之气,足三阴而升足三阳而降,足三阳不能降则火郁于上,这个时候可以根据足三阳火不同然后产生不同的病,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在下是寒水之象,在上是,太阳之上,寒水治之,中现少阴;就是说,太阳是从表从本,由于太阳之气不降的话,所以人会出现恶寒发热种种症状,就是因为它从标从本的特性,还有一个是少阳经;黄芪所主的这个药不同于足三阳不降,它是手三阴不能潜降,火不能归于中土,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还有手太阴肺经,这三焦之气呢;

大家看看,在临床上我们遇见很多病人,上火了,怎么,口疮、口腔溃疡、口鼻干、喉疼种种症状,一谈到上火大家可能马上想起来了,是阳气在上,阳气在上要降呀,怎么降呢?要是热者寒之,要凉降要苦寒,苦寒作主张了呀,是不是,但是你要考虑考虑这阳气为什么不降,哪根经的阳气不降,它是阳明气的不降你就降阳明,在上可以用甘寒在下你可以用苦寒;要是少阳经的不降了,你可以在苦寒的基础上加点酸敛的再加点甘味药调和一下,肝经不降呢,那就得用辛甘之味了,开达阳气;所以要根据每一经的病情的不一样来进行调整,但是由于足经主升降,它里面会呈现手经的不同,人体的这个元气呢是由下而升于上,由下而中升于上,阳气能够由中焦而升于上的时候,就会显示出来睛明五色现于面目,如果这个阳气不能够现于面目而是郁陷在中下的时候,在下就会出现火热寒瘀,在上呢,第一点是少阳火,第二点该降的心火不能降,肺气不得潜降,尤其是心君的那种二火,一个是厥阴心包,一个是少阴君火,这两火不得潜降就会导致很多虚火的现象,这个时候呢,就要看具体的情况了,如果是因为中焦的真正的气不足的话,这个时候可以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

如果中焦是寒湿明显的话,那直接用理中汤,理中汤在治疗全身的这种虚热,无论是高热还是低热用处是非常广泛的,李东垣创造这个补中益气汤呢,这个汤头呢,我先讲一下它的禁忌吧,禁忌是什么,它没有顾及到下元的阳气,它只是升举中上二焦的,你看,当归,它既然还有荣升肝木的,是不是,陈皮,白术,连茯苓都不用,他怕茯苓渗泄,渗泄阳气,中焦又产生燥,利水生燥,所以说,他这个主方完全是从中上二焦考虑的,治疗中上二焦的心经、脾经、肺经;本来脏阴不足于内,然后呢,中上二焦的阳气又不能固护于上,所以导致的,中医有句话叫壤不藏火,火生土呀,火气不足了以后不能够归于中,这时候中下二元自然不能温,叫壤不藏火;另外一方面就是中土无力,中气无力了以后导致肝脾的那个阳气不足,然后上焦肺经的燥气,心经的君火自现,本来是和气的,自现了,它自己显现出来了,自己显现出来,为什么,它虚呀,所以呢,壤不藏火,是因为“壤”虚了,中土之虚,所以用补中益气汤;用来补足中焦之气。

补阳还五汤中的黄芪呀,补阳还五汤中的黄芪没什么好讲的,就是这个方子,补阳还五汤中这个方子也很一般,仲景有一个黄芪五物汤,可以用黄芪五物汤就能把补阳还五汤概括了,黄芪五物汤是补阳还五汤的这个变现,没有黄芪五物汤这个立法立得好,面比较窄,但是临床上补阳还五汤还是确有其用的,对于偏瘫病人来说吧,补阳还五汤适合治疗右半身肢体的,如果是左半身肢体偏瘫的的话,补阳还五汤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因为右半部呢恰恰是左半部阳气升而不能达,只能存于阳而不能注于阴,这个时候呢,黄芪就能够补足中上之阳气使上焦的阳气由阳而入于阴,所以在,大家如果看黄元御先生的书,元气不得降,上焦之气不得降的话,用黄芪这个药来降,降气,这恰恰就是说,这个气机升极而降这个道理。左侧不遂,大部分你看怎么办,左侧属肝呀,左青龙右白虎,黄芪是补的脾肺之气,所以可以入阳明经,助白虎那个敛降,而左青龙,青龙是什么,青龙就要滋水涵木呀,肝木要荣升,既需要温阳又需要润阳,所以呢,治疗左路的话,就要这些,首乌呀,在桂枝的基础上,再加首乌呀,当归呀,白芍呀,然后中焦这个生化必须要注意,你说,苓姜术草随治而施了,至于有时候可以再加一点引经药什么的,川芎蜈蚣呀,这也是有必要的;对于时间长久的病人可以加点马钱子呀什么的,那就是看每个人的情况了。

这补中益气汤跟理中汤呢,这两个方子其实都是可以作用于中上二焦的,这个理中汤是偏于中焦,偏于中焦的这个寒湿,补中益气汤呢偏向于中上二焦的气的不足,什么叫气的不足呢,人身体外而经络内而脏腑,内而脏腑时时考察五脏的精气亏夺与否,这是一个治病的关键,有时候根据人的先天禀赋呀,根据人的各种职业呀喜好呀后天这个调摄呀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呢,能够通过脉象通过望诊还有通过问诊判别出来脏腑之气的虚实,就可以调整六经的升降,六经升降的调整必须依据脏腑的虚实情况,脏气虚的话,它对应的经络的气不易升也不易降。

补中益气汤,人参主补五脏,黄芪可以润养肝木,然后白术,白术也是养中土之精,陈皮略调中焦之滞气;黄芪这味药是升达阳气,酌以升麻柴胡两个药,所有说呢,它这个方是立足于中土,偏于守,守中的一个药,略加升麻柴胡略微升举一下中焦的滞气,元气要真的虚陷的话,补中益气汤不管用,元气郁陷还管点用,如果因为中焦虚寒的话,元气陷它不管用,因为脏腑的精不足,导致的精不能化气这种气不足的话,补中益气汤比理中汤、四逆汤要好。

有人说,如果通过舌苔来判断寒湿,舌苔就不足凭,能凭者唯有舍质,舌质还略为可凭,舌苔绝对不足凭,大家如果依赖舌苔来看病的话就慢慢的沦为庸医了,这个舌苔受很多种因素的干扰,而舌质呢,舌为心之苗,首先呢,这个舌质是淡红的,舌质一旦不是淡红了,就有两点,第一点虚则精气夺,第二点,实则邪气盛,意思就是说这个舌质一旦有变化肯定是元气虚,毫无疑问,舌质有变化就是元气虚,元气虚了以后再看它是不是邪气实,舌质淡肯定是气虚了,如果舌质淡红,有相火淤滞在上,有邪热,元气虽虚有邪热,这意思我再给大家讲清楚一点,就是说,这个国家出了大乱子了,肯定国家内部有问题,冰冻三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大乱先得要治乱,先要拨乱反正,一有大乱元气肯定虚了,这个时候你就不要想着这是个实症,怎么怎么清实邪,是要清实邪,一定要固护着元气已经虚了,精气吧是越足越好,没有说有精气实的时候。

舌质呀,一旦舌质有变的时候,首判阴阳,舌质有个润糙,还有鲜红还有紫暗,这两种,一般呢,舌质瘀暗这是阴症紫暗都是阴症,第二种是红,有点是紫红,这时寒瘀化热,舌质黑毫无疑问下焦有寒,寒邪是否化热这还不一定,这还得看舌质的荣润情况,一个少精一个糙结;舌质如果糙的话是中上二焦有热呀,舌质如果润的话那肯定是个虚寒证了;舌苔是胃气之上现,是主张胃气的,舌苔的有无,有时候可以评判胃气的虚实,还有郁结的情况,这个时候不作为脏腑虚实的评判,一般人舌质是微微得润,微润,这个时候,舌质淡红舌是正常情况,如果舌质淡了或者舌质红,红而润,这都是寒,寒在哪,元气,阳气虚寒,然后上有邪热,红而润,鲜红而润,所以看病的时候,先判阴阳然后搞清楚这虚实,虚实就是脏腑虚实,然后才是六经之气顺逆的差别。舌质上有很多裂痕吧,这个在临床上也非常多见,有的是先天的,先天的舌质裂痕就很多呢,因为这个舌本这个舌体就主脾,它就代表脾经,后天的多裂纹也反应了一方面这个阴分不足的一面。舌为心之苗,君火之色呀,舌质有变肯定君火不足相火上现这个现象根据不同的表现,舌质如果紫红肯定是寒瘀化热一般的紫呢它就代表血分,血分的淤滞。

这个黄芪与人参补气的作用有无不同?你读原文,各读上十遍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这个人参:《神农本草经》: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这个跟黄芪不是一回事,人参的作用要比黄芪大得多;夺命救急三药第一个药就是人参,人参附子大黄。

生黄芪和炙黄芪,生黄芪的走窜作用比较强一点;达表的作用,通经络的作用,你要治疗五痔鼠瘘的话就得用生黄芪;你要是补虚的话你可以用炙黄芪,用补中益气汤的话用炙黄芪,要守呀要火归养内,火气要归于中,治痈疽久败疮你就要用生黄芪,排脓止痛你就得用炙黄芪。

本经中的药物是要炮制的,但是呢,它说的这个药性呢,是讲究一般都讲究生药的药性,这炮制佐助不同药性的发挥。

黄芪的常用量,我们一般都采用伤寒论的,根据伤寒论的用量基础上不断加减,然后再根据病人的体质。补中益气汤如果对于脏阴不足虚损的病人,以前见过很多医家这个补中益气汤这个用量非常小,黄芪用量最大也是十五克,起到轻轻升达的这个作用。

刚才有人问,中医在治疗卵巢囊肿有什么突破吗?这都不要用这个词,什么叫突破,我们的老祖宗别说突破了,这个病根本就不算什么,是我们有没有继承而已,再说你说的中医治疗卵巢囊肿,你这个中医指得是谁呀,你要指的是某某专家或者某某主任医师,还是指的是某某某,这个完全都不一样;你应该说西医在治疗什么病上有突破,中医已经盖天地无所不能,就看你怎么理解了。

关于这个卵巢囊肿,我认为还是属于饮邪积聚的一种,当然也要根据体质,我以前治病来说,在这方面也是想得比较少一些,现在是逐渐想得比较多一些,桂枝茯苓丸呀,这个方子典型从左路升达的,应该更适合治疗子宫肌瘤;金匮,仲景设这个桂枝茯苓丸这个方子来说本身就是对应于子宫肌瘤这个病的;而卵巢囊肿呢,它在卵巢这个部位,它的性质不属于血分,它从气分来,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个人身体呢,左路阳升阴长,怎么回事呢,左路这个精气呢,精上化为气,然后是血气也上升,也出于阳,由阴出阳;然后是由下焦肝肾上达于心脾肺。

右路呢,由气而敛于下,气归精这种;左路如果不升,大部分产生郁结,就是说,血气的淤滞,右路不降呢,在于肺胃,容易产生痰饮,尤其是三焦经,三焦经会产生水饮;肝脾不升呀也会导致水饮,肝腹水呀,下焦的水肿呀,但这个的水呢,跟右路不降产生的水肿完全不一样,一个是里水,一个是外头的;内经里头说的脾水之类。把这个卵巢囊肿呀,按痰饮来治的话不能单从血分入手,从饮邪第一个破脏腑积聚饮邪的有什么药,然后再考虑它是在左边还是在右边,右边从降路来治左边从升路来治,当然,你要能从脉象中来判别更好了,这个卵巢囊肿的左右跟脉象的左右是有关系的,一般来讲,就是左归之左右归之右,至于临床上用什么药呢,这个要具体看,能够破处痰饮阴邪的药临床上很多。

4)问:卵巢囊肿要手术吗?不一定呀,可以治,这个临床上治愈的案例还是不少的,但是根据每个人情况,有的人确实不好治。

以前网上刘文澄可能有的人比较了解比较清楚,他用于治疗卵巢囊肿有几个案例,用的是控涎丹,也就是子龙丹,大家要是在子龙丹的基础上再配合上一些具体的对于六经的辨证再用药的话当然效果是更好的,你可以在网上查一查;文澄在网上用于治疗囊肿这篇文章。

5)黄芪当归合用的作用呢,当然了,古人它有古人的讲法,我也有自己看法,黄芪当归合用呢,不外乎就是黄芪主升少阳之气,主入中焦升达脾阳,当归呢,它入足厥阴肝经,它可以荣升肝木,这两个药配合起来用正好是荣升肝脾的一对药,所以两药配合起来有温升阳气的作用,比较好,不要把它非得牵涉到一个补血一个补气,两个气血同补怎么怎么样;什么气不能离血血不能离气,首先呢,意思我告诉你,以后考虑问题呀,直截了当从六经入手然后再考虑脏腑的气血,脏腑一个是精气的虚实,五脏考虑的精的有余不足,六腑考虑的是气机的流滞问题,所以大家用药的时候一定要从六经那想,升,是什么什么经,降是什么什么经,先考虑的是足三阳经,足三阴经,这一升一降;然后由于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它不足的话,它气本来就不足的话,手三阴手三阳就要变现出来,这个时候吧,手三阴手三阳为什么变现出来,这就是杂病了,它可能脏腑里面有问题了,本来不该变现的它变现出来了,就像公司里面的小职员,应该说非常听话的,它本来人微言轻各种力量都不足以显现,他忽然蹦出来了,你就要考虑有没有异常问题了,就要考虑脏腑内在有虚实的变化,就像这种五痔鼠瘘就是痔疮,就是一样的,既然长了痔疮,他那个下部,阳明呀肠道呀就有淤结,它这个与大肠相表里的肺气它就有变化,不光是经络,经络是升降的问题,脏腑它虚实就有变化,这时候你就要统一起来,说到底也是挺简单的,但是具体临床变化起来你就要(随症治之)。黄芪是升极而降的,这个药物有升降的,但是呢,你要是合理的灵活的去运用它,有时候你用它升的时候反而会产生降的效果,用它降的时候反而会产生升的效果,这个当然就要你去灵活的去体会它了,这一点不是用心粗疏的人能够理解的,我只给大家简单说一说。

5)这个十枣汤怎么要用十枚大枣,这个确实我也不太清楚,但是呢,中医里讲的理象数,如果按河洛之数来看呢,这个十枚大枣是符合土气的成数,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这个伤寒论的大枣的数量有什么意义,这个我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但是这个数量肯定是有意义的,这个古人呢尤其是仲景呢,他对中医的这个理象数呢都是非常出神入化的这种造诣,我只能从理象这方面在多少量这方面,对这个数我现在还没什么研究,等研究好了以后再给大家报告吧。

黄芪治鼠瘘的经验方?这个挺多的,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淋巴结肿,然后加上生黄芪,这个大家如果临床遇上急性的可以用用,

6)玉屏风加减治疗鼻炎,生黄芪用30克多不多?

生黄芪用30克不多,如果表气虚的话,用玉屏风散治疗鼻炎可以,大家有问题再问一问。

7)囊肿和肌瘤的区别在哪呢?这个肯定是有区别的,肌瘤是实性包块,囊肿按照现在医学来说是假性包块,它里面是空的,是一些水饮这些,不是特别的致密这些,两者就是根据里面的实质产生一些差别,大家看囊肿吧,有病人囊肿在西医手术也有的,切开了以后都是些组织呀组织液呀还有些坏死的组织,它跟那个肌瘤不一样,肌瘤都是一些实性的,内在的血管非常丰富,营养非常丰富,这个肌瘤吧,也是有恶变,也就是恶变的程度比这个囊肿高一些。

8)玉屏风就是治疗体虚易感,这个组方呢,是非常简单,用药也比较巧但是不太浑厚,防风呢,扶土抑木,防风这个药本身就主大风,理一身的风气,再加上黄芪,白术呢,白术补中土之精,所以呢,玉屏风散这个方子更适合一般虚寒不盛的病人,它这个偏于表,你要是中焦寒湿盛的人,这个方子还不效。

9)冬至是什么?冬至一阳生,冬至之前阴气隆盛,阴气隆盛到极点这个时候阳气就,阴极而生阳,对于平常体质虚寒的人,在冬至前后灸关元穴的话有利于一阳之气升动。

10)吃当归羊肉汤对养生有好处吗?当归羊肉汤对症的病人就可以吃,它是温养精血的药,冬至前后吃可以放干姜附子。

11)人参养荣丸中黄芪的作用?林黛玉吃那个,人参养荣丸这里面的君药不是黄芪,是人参白芍;大家回去可以仔细翻一翻,白芍的用量是相当的大,这恰恰是养荣的关键,养营的关键。

12)结肠炎就是手阳明之气不升呀?手阳明之气为什么不升,第一表里之经可能有手太阴肺气的关系,但主要的就是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这个肝脾不升,脾经不升它湿气郁于下,肝气不升气血陷于下,这两经导致的,在上边只要一压制,它肯定升不了,这两经一升,手阳明之气自然跟着升,所以呢重在于治肝脾,包括尤其重症的溃疡性结肠炎,西医成为不治之症,都是从这个方法治,如果不从这个方法治,总用一些灌肠呀,然后是清利湿热呀,这些角度治,那中西医都是一回事了,根本治疗不了。

结肠炎跟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治愈的案例还是非常多的,都是从肝脾入手,你要是多治几例你就知道了,尤其是治疗时间特别长的,乌梅丸治疗这个结肠炎也是确有其效的,就因为乌梅丸这个药也是从厥阴经入手,但是呢,你光用乌梅丸你不知道变化的话也不行,因为这个结肠炎有时候不是大便下血呀这些,它可能就要入营分入血分的药了,你光用芩连姜桂人参细辛,那不行,就得从归芍肉桂这些入手还好些。

13)尺脉弱者慎用黄芪?这个不一定,要是用芪附汤呢,可以的。

14)黄芪对血压的影响?有呀,大量用黄芪治疗高血压在临床上屡见不鲜,还是我上次给大家说的,高血压呢,这个病在表一层,为什么在表一层?它邪气在外,邪气在血脉之外,你可以考虑在血脉之外肌腠之内,它阴邪凝聚导致的这种血管的压力增大,是不是,营血的郁迫首先产生的这个肝郁,少阳相火就郁发这个时候呢,黄芪来治疗,黄芪来,体现了就是说由于阳虚不振,经络与血脉之外的这个阳气虚而受郁,用黄芪来振大气,宣散这个腠里中的阳气,腠里是什么,三焦腠里,元气之别使,这时候大量用黄芪治疗效果会非常好,但是你要看,如果脾肾寒淤寒湿整个淤滞在哪,你大量用黄芪血压就会升上去了。

15)如果高血压的患者面红咽喉痛而夜尿多,怎么回事?这个怎么治我就不讲了,怎么回事,高血压的病人有时候面红呀,这是经常见的,为什么面红,高血压病人左路厥阴肝气升达不上去,为什么升达不上去,第一点就要考虑少阳相火不降,而少阳相火不降引起的就是说,那个少阳跟什么是一对的?足少阳胆跟足阳明胃这俩是一对的,这两个经脉在胃口互相纠缠了一下,所有呢这辆会互相影响,阳明气要不降了,这少阳气肯定跟着不降,这少阳气不降了马上影响阳明气,这个面红呢,人的颜面主的是阳明,这个面红呢主这个病人已经有阳明热了,这个时候你在方子里可以加生石膏,可以加生石决明,但是你得考虑病人胃中是否有虚寒,如果胃寒的话你可以干姜生石膏同用,这在临床上都是允许的。

当然了,很多医生可能没这么用,我告诉你可以这么用的,为什么生地可以和附子同用,干姜就不能和石膏同用呢。咽喉痛,恰恰是这个下焦寒症的体现,足三阴经都上咽喉呀,对于这种病人吧,夜尿多,这个夜尿多肯定是后半夜夜尿多,一定不是前半夜,前半夜夜尿多是真正肾阳虚就不会有前面这两个症,这种病人是上寒下热,底下阴寒太盛了,底下阴寒盛上边阳明经有郁热,你既可平潜阳明,阳明隶属于冲脉,一旦阳明经气犯于上了,这时候用药就要用金石之品,重镇,不能用草木之品,恐难凑效,然后呢,下焦附子你必须得用,就这点后半夜夜尿多呢,又得荣肝。

为什么后半夜夜尿多,子时一阳生,子时一阳升动了,少阳之气升动了它升不上来,为什么?中下寒气把它郁闭了升不上来,所以呢,这阳气一旦升不上来就往下迫泄,所以,夜尿多,过一会一泡尿,过一会一泡尿,阳气收不住了,这种病人早上肯定没什么尿,白天尿也不多。

关于这个厥阴病呢,这个咽喉痛,可以给大家讲一讲,三阴病多咽喉痛,阳明病也有咽痛,阳明病的咽痛多半是咽干,而阳明病的咽干在太阴病最明显了,咽喉痛,第一点,太阴病,咽干,这是非常常见的,因为太阴病,太阴之上中见的是阳明,“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以有咽干症,太阴病的咽干,由于中焦虚寒导致的咽干,这个时候呢,咽干,口渴,不欲多饮;这种病人太多见了,直接理中汤一剂如神,这个就不用说了,

第二点呢,是少阴病,少阴病咽痛非常多,因为,少阴经过咽,它相火结于上,临床上有桔梗甘草汤,有半夏散及汤,是治疗少阴病咽痛的,然后呢,厥阴病,厥阴病是什么,喉痹,这个喉痹呢,也是讲这个咽喉肿痛,但它讲的喉痹多跟现在扁桃体一类有关系,但是,此症,高血压患者,面红咽喉痛,这个痛吧,考虑还是出于这种太阴有寒阳明有热的现象,然后呢,另外一方面才是下焦的厥阴病,厥阴病的喉痹呢,是根据经脉循行,寒气郁于下清气不升,关于这个咽喉病呢,黄元御先生有一段解释是,“清气不升者,喉病;浊气不降者,咽病”大家好好体会一下,高血压不是个简单的疾病,关系到左路的三阴不升,右路的三阳不降,但是呢,不外乎大象就是说,阴邪瘀阻在血脉之外,与糖尿病浊邪瘀阻在血脉之内正好形成一个对比。

16)这个眼袋呀,很多人有眼袋,这个眼袋是脾肾下陷的现象,这个要治起来可不是简单的治了,可以用黄芪来升达,但是主要的还是温升肝脾吧。用天魂汤。这个漏经达一月,既然漏经了肯定要升肝脾呀,这个毫无疑问的,你就天魂汤升上去就管用,然后呢,至于漏经它是走血脉,你归芍就用上,归芍用上以后用药就入营分了,阳气就能入营分了,要不然在气分兜着也没用。

17)黄芪用多口干这是怎么回事?这个道理就太简单了,黄芪用了以后多口干是因为它本身上焦心肺之气就不亏,你用黄芪了,黄芪都升上去了,心肺之阳气盛了可不是,是不是?手太阴肺经自化燥金之气,口不口干?肺气不降,燥气现上,想从太阴×化,不从,为什么不从,它下不来当然不从了,现的是手阳明经的燥气。

18)收缩压跟舒张压在左升右降理论如何理解?这点还是值得大家考虑的,这个典型要用到中医的取类比象,我给大家讲这么多无外乎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你们如何打鱼才是关键。

你看收缩压,什么叫收缩压,收缩压代表的是心脏盈缩的时候,收缩的时候,就是心脏收的时候产生的外在的血管的压力,它不考虑心脏就考虑外头的血管,心脏收的时候外头血管是个什么象,是个血液迸张的一个象,这是个阳气升达的现象,这是一个木火迸发的一个现象,这个时候木火升达;舒张压是什么现象,是一个金水敛藏的象,心脏一扩张,全身的血液往里收,流动,恰恰一个一呼一吸一样,就是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这个一个是木火一个金水,所以说呢,舒张压主肺肾之收,至于它的高低如何体现五脏的虚实,这个大家可以自己想,我也没功夫给你们讲了,因为,如果连这个都想不出来的话如何从脉象的一盈一缩中体会五脏六腑的虚实呢,你得开个头,我才能和你打成一片,你连头都开不了,我就没办法给你整个讲,要不然我讲的都是我自己的东西,跟你没什么关系;每天脑子里就是说阴阳表里雌雄之纪,然后是独守阴阳,天地之间就是一往一来,哎,就是这样逐渐逐渐的思考问题,多么难呀,现在的思维太繁杂了,叫你们达到这种状态,难若登天呀。

所以内经说,学医有道,虚静为宝。你要怎么虚静呢,你要打坐,学医一定要打坐一定要站桩一定要入静,如果你没有功夫你就没有工具来学中医,你学出来的永远的是,是吧,只有真正把握住空灵这种心态,能够在一动一静之间体会这个阴阳变化这个妙处,你才能随机变化,才能真正理会中医的妙处,才能不断的创造方子,才能不断的领会病机的实质,要不然的话,大家死死的,生搬硬套的传授,这不叫中医,这叫西医,我们中医是非常高明的,就要用整个身心智慧整个灵魂来学习,不是那么简单的,你不付出相当的代价,难!

声音哑是什么病机呀,声呀,肺主五音,肺主五声,这个音哑呢,有一个区别就是说,音为什么会哑呢,第一点,这个肺气不空灵了,空则能发声,金实不鸣,你敲不响了;实呢,痰涎下不去了,这时候你就得降浊,去痰;当然了,你看看外在是不是有表邪,寒邪郁表,开开表,这是实症,还有虚症,金破不鸣,肺金亏虚了,这时候金水相生,要滋养肾阴了,如白合固金汤。

19)口臭这个病,现在大家治疗的方向跟机理都完全是错的,读过黄元御的书就知道,肺主五声,五脏之声皆肺气之所入,心主五臭,五脏之臭皆心气之所入,大家平常讲的这个口臭呢,这个臭,不光是臭味,肾主臭呀,肾就是臭的,五脏之臭,咱们一般所说的这个臭,第一个是肺,腥味,口里腥也叫臭味,口气臭也叫臭味,口里骚腥也叫臭味,总归就是来源于脏器这种腥臭之味,统称为口臭,凡是有了口臭了,上焦心君之火不正,心君之火肯定不足了,然后浊阴上见,口臭呢,分为几种,凡是口内呢,口内主脾呀,口臭吧,它来源有几点,人身体五脏藏精,五脏各有臭,五脏之臭不现的,脏阴不现的,现则为真脏,就是说脏气亏呀,一般都是邪气实,邪气实怎么,有两种,自己能闻得见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厨房自制提高抵抗力的小妙方—好吃又有效
行者老师讲《神农本草经》-
经方中桂枝的配伍规律
行者老师讲《神农本草经》
11、汤头歌诀--祛寒之剂
行者中医讲座摘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