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2.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本体论以及演化论

2.1道属无形,有生于无

古人观察到世间天地万物,会产生第一个疑问,天地万物从哪里来,世间万物的本质是什么?世间万物为何会变化,怎么变化?万物皆有生死,人生长壮老死,物生长化收藏,时刻变动不居,不可把握,于是人们想找到一个永恒的实体,找到万物的起源,作为本质、作为实在、作为依靠。而人们观察、体验、意识到的世间万物都有生有死,因而均非永恒实在。此外,人们感知到的事物都有长短高下之分,事物有了这些特点属性,才能成立自我,分清彼此。而这些特点又是通过既往发生的一些事件而确定的,这些事件又是事物在不同环境中发生的。环境又是由一切事物所构成的,因此事物自身、事件、宇宙都是相互依赖而成立的,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并无一真实确定的物体存在,物体自身所具有的种种特性也是相对存在的时刻变化的。故《道德经·第二章》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反之,事物因其无自体,故有生则有灭,生灭即运动变化,人们通过运动变化确立了事物的特性,事物因其特性故区别于他物而成立自身。

万物的存在为“有”,万物相互依存而无独立确定的存在,故其实质为无,产生容纳万物的宇宙天地无形无相,因而人们就将万物本体称为“无”,无对应于有。当然中国古代关于本体论,还有元气说、水本源说,以及混沌说。而这些概念作为万物之源具有共同的特点:无形,没有具体形状,即“无”。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也描述了宇宙万物来源于无,无产生了元,即精微原始之物,然后才产生了万物。古印度经典《梨俱吠陀》:“太初宇宙,混沌幽冥,茫茫洪水,渺无物迹。由空变有,有复隐藏,热之威力,乃产披一[21]。”《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中印古圣人都提出了有生于无的思想。道非宇宙内任何一物,宇宙内任何一物非道。从形态上,道是无形的。视觉、听觉、触觉都无法感知到它,感知到的也不是道。《道德经·第十四章》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在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语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已。”

2.2道永恒不变,超越时空

老子认为先天地生者为天地母,名曰道,道永恒不变,因此超越时间,并且至大无外,故也超越空间,并使用一系列空间概念辨证地描述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提出宇宙来源于道,道无变化,即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亘古长存,即先天地生,含藏一切,物不分彼此,即有物混成,强字曰大。空间越大,其边界视而不可见,故大即消逝,极远之物不可见,故消逝即遥远。极远则其空间大到最大,不分彼此,无内外远近,故大即小,远即近,如同返回,反同返,故远曰反。从小的一方面观察,最小微粒即基本粒子存在于宇宙任何一处,在空间上布满宇宙,若为最小之物,则基本粒子之间无空间,亦无边界,即“博之不得名曰微”,故所有基本粒子混为一体,就是至大之宇宙。因此对道而言,道即大即小,最小的即是最大的,最大的即是最小的。道为万物之奥,这俨然又类似于现代物理学所提出的基本粒子—宇宙之弦概念。

2.3道非思维语言之物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人们感知到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化的,有形的,有高下黑白美丑之分,而由此产生了各种概念,包括有无、往昔、多少这些抽象概念,即语言,都是意识思维的产物。意识思维的载体是语言,语言一经形成,就形式化,则固化僵硬有限相对,而道是无形无象无限绝对的,因此语言不能准确描述道,故《道德经·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可见只有超越相对二元,才能认识道。

2.4道生器,道主器

道属无形,不可见闻,甚至无法用思维语言描述,是本体,是化生之源。《易经·系辞》提出:“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而相对应,器则是有形体的,可视可闻可触,是世间万物。道为天地母,天地生万物,故道生器。道还主宰万物,《易经·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万物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升降浮沉,变化莫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姓茫然无知故用而不知,道为主宰,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而由绝对之本体演化为万物的过程,老子将其描述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讲的都是宇宙万物演化的规则。从空间横向来讲,万物皆生于三。三者,参也,和也,阴阳交合、阴阳互动而生万物。如果从时间纵向来说,万物皆为阴阳,阴阳无限可分。故《易经·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再者“三”有多的含义。2005年一项关于115种文字系统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的文字其一个字符平均三笔。这不是巧合,相关的研究者马克·常义兹说:“三正好是人类大脑不用计算就能意识到的最大数字[22]。因此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从数量上描述宇宙演化的过程,即事物由少到多而发展。

道生物的过程,《道德经·二十一章》描述为:“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恍中有象,恍惚中有物。窈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可见道产生的不仅有物---物质,还有象---意识,还有精---元素,基本粒子。这种精微之物不但真实,而且有信,按一定信息有序组合。但是既然是恍惚,也就是分不清何是物,何是精,何是象,从意识的角度讲他就是象,从实在的角度讲就是物,从微观的角度讲就是精,究竟而言,物象精信为一元。近代量子物理学提出光子有波粒二像性,电子有测不准原理,时光可倒流,纷纷挑战传统观念,显示科学发展至究竟境界,二元趋于一元。

2.5崇尚道的人生观

道作为宇宙本体,“先天地而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若合道,即天人合一,可以与天地同寿。反之,“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亦”。《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上古真人因为掌握了阴阳演化的规律,效法天地,精神内守,恬淡虚无,可以合道,则生命不再生长壮老、周而复始地演化,可以超越形器之身。《素问·六微旨大论》:“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謂也。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帝曰:善。”可见上古真人已超越形器,无形器之身,故属无形,无形者谓之道,道无生化,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故能寿敝天地。这与老子所言:“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不生化为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动,则凶;而生化为变,《易经·系辞》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变,才能没身不殆。而圣人知常,如《易经·系辞》:“无思也,无为也,寂而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知常才能达变,达变才能持久守常。

正是认识了道的永恒性实在性,才能效法天地,归根复命,知常曰明,而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无私无欲,从而顺应自然,乐天知命。反之若不知常,则会妄动,妄动则凶。同样作为国家政治,则治大国若烹小鲜,王无为而民自化。作为军事,则认为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作为法律,则认为法令滋多,盗贼弥有。对待民众,则应虚其心实其腹,若其智多则难治。对待社会,则认为应小国寡民,则老死不相往来。可见中国古代社会理想及人生追求的是一种系统的稳定、秩序、和谐、共存,不追求个体独立、绝对、盲目的发展,这是建立在对主客体二者、天地人三者关系深刻观察和理解之上的。因此中国哲学崇尚顺应自然、见素抱朴。

在认知了道以后,道家以方术为业,演化出修身养性合道之学,自成一家。而儒家以政治伦理为业,演化出齐家平天下之学,为皇家之独尊。而医学作为道家方术的分支,运用阴阳五行之数,建立了脏腑经络气血精液等人体生理病理模型,为民疗疾。而这些都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宇宙本源演化说之上的。脱离了大环境,各家学说都无从谈起。本体论要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既然道属无形,则现代科学所秉持的观念:宇宙本体为有质有形之基本粒子,与古人所秉持的观念是不同的。现代科学或由实验,或由古希腊哲学的观念,秉持基本粒子为有形有质,即有质量,有空间,不迁变,为宇宙实在。而在此观念之上,解析世界,演绎世界,发明创造,征服自然,物我两分,主客对立,显然是一种二元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理念迥异。因而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来讲,我们研究中医、研究五运六气,实无削足适履之必要,亦不必妄自菲薄。民族即是世界的,诚真实之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哲学史:老子与道学传统的确立
“道”与“场”:生活处处是道场
第一篇 道
张载(上):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第四十二章:道
对陈鼓应在《老庄新论》一书的“摘”、“评”、“议”续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