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湿地淮语】“共生作文”,促我成长(二)

“共生作文”,促我成长(二)

编者按: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黄厚江老师再次莅临凤台四中。黄老师观看了朱莉、张娟老师的共生课堂、之后展现了自己的“共生作文”的精彩课堂并对两位教师的课堂进行了点评和鼓励,最后通过讲座的形式,结合三人的课堂把共生作文的思考和远景进行了规划、整合。师恩浩荡,我辈要加倍努力。

可“触摸”的厚江老师

\史志刚

因为喜欢语文,这么多年也接触到不少语文名师。身为名师,各有风范,有师严谨缜密;有师挥洒自如;有师仪态洒脱;有师举止高冷。我独觉得黄厚江老师是可以“触摸”的名师,是我们普通语文人触手可及的。用凤台四中张娟老师的话说:“厚江老师最接地气”。

2017年12月19日,厚江老师(原谅我一个后辈的冒昧,我觉得这样称呼厚江老师亲切)应凤台四中的邀请,来凤讲学。深冬的早晨,晴朗干冷,霜色洁白。在凤台四中大门口遇到进校门的厚江老师,张娟老师让我陪同厚江老师去报告厅。说真的,要不是张娟老师的介绍,我绝对不认为站在面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名师黄厚江。厚江老师裹着一件红黑相间的冲锋衣,冲锋衣外套的拉链也没有拉上,冲锋衣里面套了一件军绿色的摄影马甲。厚江老师的作文课经常拿自己的三个外貌特征给学生写作做模特,其一:头发少。确实,头发稀疏,斑白,柔软,随风摇晃,渐有荒原替代草原、“地方”支持“中央”的趋势,大概厚江老师聪明绝顶吧。其二:皱纹深。果然,厚江老师的脸上纵横着深深浅浅、横横竖竖的褶子,一笑起来,皱纹更加堆叠。厚江老师说他二三十岁皱纹就多,估计与他幽默风趣爱笑的性格有关,爱笑的人自然脸上的褶皱就多,也或许是厚江老师热爱思考,思想深邃在容貌上的外显吧。其三:眼睛小。也是事实,厚江老师一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可眼睛罅隙间,透出的是平易的、慈善的光,这双眼总是笑眯眯的。如果再找第四个特点,我认为厚江老师的牙齿也很有特色,谈笑囫囵间,白齿外露,一对兔齿。厚江老师走入报告厅,随意的找个角落坐下去,感觉就像一个乘大好冬阳外出撒网捕鱼,满载而归后老渔民,露出一副满意,满足,惬意的神情。让人看到他,就忍不住想上前找他谈谈渔事。厚江老师也像一个春种冬藏,谷物满囤的老农,让人看到他,就忍不住上前和他谈谈农事。厚江老师于我而言更像身边年级稍长的友善同事,可谈心可拉呱可家长里短可吐心里话。看厚江老师的衣着外貌举止神情,我倒是认为:在茫茫教师群体中,不显山露水的厚江老师,更像电影《星球大战》中绝地委员会长老尤达大师,相貌无奇,可原力深厚,似显平常,实者睿智,自带光芒,德高望重。

算起来,我和厚江老师有些缘分。前年我写了篇论文《构建原生态语文课堂》,在查重检索时,系统跳出了不少词条与黄厚江“本色语文”、“语文教学要回归语文”等重复,我以前没读过黄厚江老师的著作,也不知道厚江老师的“本色.共生”语文理论。当时心里还是蛮高兴,为自己的一些语文观、语文教学思想和黄厚江老师这样大家的一些观点吻合而窃喜。我上过一节写作课《情景体验式写作——写好动作、心理描写》,这节课主环节就是设计一些动作体验(包括直接和间接体验),通过师生共同体验、师生对话、共同写作、共同点评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生成学生的作文。后来读厚江老师的共生作文理论,觉得自己这节课的设计也有点共生作文的影子;以教师的写作体验、写作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激情,引导学生的写作,这算一种师生共生。通过同学之间写作体验的互相交流,促进写作欲望和写作激情的形成,优化写作过程,这也算生生共生。后来,我想:规律性的东西都是想通的吧。正因为有这些共同点做铺垫,我对厚江老师的课渴盼已久。在朱莉、张娟老师的两节作文课后,厚江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他的经典共生作文课《抓住人物特点》,厚江老师先从自己的名字“黄厚江”三个字入手,让学生组词、造句。接着,要求学生对他进行一分钟的观察,用一句话或一个成语评价他。同学们畅所欲言,厚江老师以自己的三个相貌特征为抓手相机点拨学生,点拨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共生的过程。然后,厚江老师让学生畅谈对自己性格特点的认知,并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这也是厚江老师共生作文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学生写作文就是教好学生讲故事。厚江老师讲到尽兴处,脱下冲锋外套,只穿着摄影马甲,拉着一个学生的手,与学生戏谈:“你答应回答这个问题的,你可不需赖皮”。一瞬间,我觉得厚江老师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老顽童,我想起了《射雕英雄传》的老顽童周伯通,想起了周伯通那臻于化境、无招胜有招的武功,周伯通为人朴实天真,其行为举止犹如孩童,周伯通深得道家要旨,逍遥自在于江湖。厚江老师的为人为学造诣也臻这重境界,逍遥自在于语文课堂。这节课,水乳交融,行若流水,随物赋形,浑然天成。厚江老师诙谐幽默,听课的师生被厚江老师的可爱可亲可敬铺天盖地包围着。厚江老师带着火种来到课堂,它让零星的火苗接触、交融,最后汇成壮丽的火海。

厚江老师是可“触摸”的。于学生而言,就是能揪胡子、扯头发撒娇、赖皮的爷爷,难怪有学生直呼其“老黄”“老江”,甚至是“江江”“逗逗”了;厚江老师于我等后辈而言,更是随和的、无长少辈分之分的长者,我辈可以触摸其博大精深的语文思想和灵魂。

愿厚江老师永远是老顽童,盼能再次聆听厚江老师的好课。

共生 共享 共成长

\平治立

对于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的共生作文,我早有所耳闻,只是无缘深入了解。20171220日,凤台四中隆重举办黄厚江共生作文研讨会,满足了自己的夙愿。

活动伊始,凤台四中朱莉老师和张娟老师分别上了一节作文课。两节课各具特色,精彩纷呈。体现了两位老师很高的教学功底,也展示了凤台四中学子们较强的语文能力。

朱莉老师《依据表达意图完善叙事——一张老照片写作训练》,选点巧妙,设计新颖。以学生自己的照片作为写作资源,学生自然有话可说,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如何把事情写清楚。作为黄老师的弟子,朱老师的课上得很大气,值得细细品味。

张娟老师的《写人要抓住特点——共生作文之动作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张老师自己笔耕不辍,在国内许多影响力很大的报刊杂志上发表几十万字的作品。在语文湿地开办专栏,湿地淮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课堂上,张老师结合课文中的经典片段,加上自己文章中的好句子,引导学生感悟揣摩,抓住人物特点去写人物。不仅对学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现场的听课老师也颇有启发。

接下来黄厚江老师的课更是掌声不断,笑声此起彼伏。一身红色的上衣、稀疏的头发,睿智的小眼睛,黄老师的外貌本身就是极佳的写作素材。幽默诙谐的语言,更是很快就拉近了和学生的情感距离。黄老师由自己姓名的三个字导入,让学生观察老师的一言一行,发现老师的特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一开始孩子们的句子有些不够流畅,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写得越来越顺畅,越来越生动。老师善于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表达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争先恐后的发言,课堂成了欢乐的海洋。这样的语文课堂怎能不受学生欢迎呢?

最好的语文课在于无痕,黄老师的作文课,没有过多的渲染、铺垫、煽情,也没有太多的技巧和高深的理论,师生之间亲切的交谈、教与学的巧妙融合,善于灵活运用教学机智,捕捉教学资源,就像真正的武林高手,无招胜有招。在各种语文流派令人眼花缭乱的当下,黄老师的课堂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过,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下午黄老师的讲座,也很接地气。他强调作文课要有现场提升,不是读几篇范文就是作文课。用写作教写作,而不是用知识方法去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教所谓的作文知识,好的作文课一定要选好“点”,点越具体,越集中越好。不要人为地将教和学隔离,一定要将教和学自然的融合。不要因循以题目为中心的作文教学模式,跳出全面指导的瓶颈,集中攻几个点。作文评讲要有现场的提升,花精力将不好的作文写好、改好,就是最大的收获。

此外还可以借助好的例文,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推进写作过程。深化学生写作认识、思维和理解。作文要和学生生活贴近,启发学生在当下的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共生作文要看得见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对写作从没兴趣到产生浓厚兴趣,是质的飞跃。激活写作现场,原点是火种,把写作的欲望撩起来,学生就会欲罢不能,不吐不快。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矛盾和差异,甚至故意犯错,以此来激活写作。

在我看来,共生作文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共生作文并不看重什么故作高深的理论,也不是什么玄虚的东西。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黄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听课老师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学生亲历写作过程,参与写作过程,丰富写作体验,积累写作经验,感悟写作的规律,发现和捕捉闪光点。

课堂上,学生争着说、抢着说,会说的同学带动不会说的同伴说,老师更要引导着说。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交织,擦出美妙的火花。学生共享思维成果,让他们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写作文,在看似不经意的交谈中,获得写作的启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这也是共生作文最具魅力的地方。

共生作文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为他们排忧解难,引导学生在通幽的曲径中流连、徜徉,走着走着眼前一下子豁然开朗,有发现的兴奋和顿悟的喜悦。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写作并不是作家的专利,心中有感悟,有了真实的写作体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会是好的文章。课堂共生,写作资源共享,师生共同进步和共同成长,让我们一起朝着这个理想的作文教学境界出发,让更多的学生成长,更多的语文人受益。


千淘万漉始到金

——选好作文教学的“共生点”

\朱银银


提到作文,一个“难”字,道出了师生的共同心声。作文难,难教,难写,它是学生犯难的心病,也是老师解不开的心结。从老师教学的角度来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进行作文教学时从写作知识到写作方法,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等到学生写作文的时候,仿佛各种方法都掌握了,但却又无从下笔。


七年级的时候教学生学写记叙文,我翻破万卷地寻找记叙文写作种种方法:积累素材,选择符合题意的事件,叙述情节要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描写人物要抓住特点,写出个性等。八年级,说明文的写作教学被提上日程,于是说明文的常用方法,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等成为了我每一堂说明文写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甚至还和学生们总结了一套读、写说明文的所谓的口诀:抓特点,理顺序,明结构,找方法,体语言。现在想来不禁一笑:学生们说明文到底会不会写,写得如何呢,结果只有我心里明白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很有必要,于是议论文的写作教学随之而来,我每一次进行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作文评讲,不管是展示优秀的文章,还是朗读不达标的文章,都会不厌其烦地强调要写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在证明论点的时候可以用具体事例、道理等作为论据,然而,事实是:对于议论文的写作,学生们还是不得其法,要么是论点模糊不清,要么就是所用的论据推不出所呈现的论点,总之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若出现的这些问题我没讲过,或许我还有些许安慰:如果讲过,他们肯定会写得不错的。可悲的是这些问题我何止讲了一遍!很多时候,对于作文教学,我如行走在层层迷雾之中,一直前行,却总难寻出路。这种挫败感很不好受!


拜读了黄厚江老师的《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享受语文课堂》中关于写作方面的理论和经典课例,面对作文教学中许多困惑但又找不到突破的路径,仍徘徊在写作教学迷雾中的我,隐约看到了希望之光!黄老师的书,让我深受启发的是对于每一节作文教学“共生点”的选择,让提到作文教学不知如何开始的我有了方向。


“共生点”是黄厚江老师共生写作教学理念的一个基础。所谓“共生写作”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写作体验、写作经验和写作过程的互相激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激情,优化学生写作过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作文教学方法。同时它也是一种写作教学理念,包括“一个点,一条线,多层次,共生长”。形象一点来说,就是精选一颗种子,长成一根主干,伸开根根枝干,萌发片片绿叶。“一个点”就是黄老师通常说的“共生点”,即一个个可以让师生之间写作过程、写作经验互相激活的生长点,最终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的生长点,可以是学生的作文成品或者半成品,可以是小说的开头或者某个故事,也可以是老师自己的作品、思路、经历等。我在这里所说的“共生点”则是断章取义了,就是我们平常每一节课所精选的教学内容罢了。


记叙文对于初中阶段的每个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就是他们口中所说的“叙述事情”。对于老师的写作教学来说更不陌生,就是一再强调“把事情写好”,最好能波澜起伏,曲折丰富。但,现状却是把记叙文写成流水账,看到能选择典型事件,有详有略的文章,我都会忍不住赞叹一番。


那么,这个“好”指的又是什么呢?如何才能教会学生“把事情写好”呢?有的同学发现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积累了丰富多样的素材,这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但并不等于就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因为这类素材往往都比较单薄,还不是一个丰满的故事,所以,学习“展开故事情节”至关重要。在一节记叙文写作课堂上,黄老师就把“围绕矛盾焦点展开故事情节”作为这一节记叙文写作课的教学内容,把看到可写的故事转化成有分量的文章。上课伊始,黄老师读一篇班里学生写的文章《满分》,同学们边听边想“事件的后续发展”。读完前半部分,大家发现这篇文章没有主题思想,最重要的是情节没有展开。接下来,黄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给这个单薄的故事情节进行了各种版本的展开:中间情节展开得一波三折,开头与结尾的反转等。


“展开故事情节”系列写作教学的另一节课上,黄老师则把“写出特别之处背后的故事”精选为教学内容:黄老师先让同学们读了一篇文章的开头,选自作家鲍吉尔.原野的《雪地贺卡》,让他们找出文中雪人的特别之处——颌下有贺卡。在同学们对这个“特别之处”满怀好奇的基础上,黄老师顺势让同学们猜想贺卡的作者,贺卡的内容等,并把它写下来,顺便也考查了下写贺卡的格式。接着,是师生们交流、展示作品的环节,黄老师在和同学们讨论的过程中依次关注了语言的细腻,符合相应的语境,实事求是不能无中生有等写作方法,再让同学们看原文贺卡的内容后,引导他们猜想接下来的情节——回写贺卡。并以雪人的口吻回写,再和原文进行比较,指出原文中精彩、特别之处是“从来没有人给我送贺卡”的这种感受。然后问到:如果你是这个文中收到雪人贺卡的小朋友——李小屹,你相不相信雪人会给你回贺卡?并和同学们一起继续读原文,发现原来李小屹是相信的,于是小屹又给雪人写了一张贺卡,同学们继续以李小屹的口吻给雪人回贺卡,前提是抓住特别之处去写故事,如写出李小屹既欣喜又矛盾的心理。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黄老师故意问同学们下面的情节是不是雪人又要回贺卡了。同学们一致回答道:不要了。因为写来写去故事没有什么变化,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如何才能特别呢?一部分同学强烈要求接下来的情节安排李小屹和作者见面,另一部分则认为不要见面,让故事更有悬念,更有想象空间,同时从情感上来说,大家也不想让李小屹失望。课堂就在同学们头脑风暴展开结尾的特别情节中落下帷幕。


在议论文的写作课堂上,黄老师把“一篇议论文要明确地表达一个论点”作为教学内容。大致流程如下:首先根据前两次议论文的写作训练,请同学简述一下议论文的基本要求,通过总结几位同学的发言,大家梳理归纳出议论文的基本要求——有理有据。理者,文之论点也;据者,文之论据也。接着,黄老师引导同学们立足于这个基本要求来讨论、评价一篇课前印发给大家的习作《一万个人眼中的一万种风》。班里很快分为了优秀方和未达标方。前者代表认为:习作观点鲜明,论据丰富(引用来很多关于风的诗句)且文笔很潇洒。后者代表则认为该习作不像议论文,虽然引用很多诗句都写风,但概括不出中心论点是什么。然后老师引导大家一起在读中思考、讨论,得出一致看法:虽然习作题目“一万个人眼中的一万种风”表明了观点,但在行文过程中依次写了“自然界的风”、“社会的风气”和“文学上的风”,“风”的含义前后不一致,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偷换概念导致文章的观点含糊不清,同一文章中出现了三种观点。文章的小作者则想表达“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认识”这一观点。最后黄老师带着大家围绕这个观点对文中论据进行删减,最终使文章的观点只有一个。作业是,从剩下两个观点中任选一个再进行论据的选择和补充。


一节课下来,老师和同学们的互动很多,课堂气氛很活跃,没有刻意地去强调很多,就是抓住且只抓住议论文要“有理有据”来读作文,来讨论作文,来把“理”和“据”进行匹配。让同学们在朗读、思考、讨论中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一篇议论文有且只能有一种观点!明白这一点了,在论据的选择上他们会更加精准;明白这一点,他们至少会写出一篇合格的议论文,会说出一番有理有据的话。


初读黄老作品,受益匪浅,然,所能表达者不深!只是轻轻浅浅地感觉:在语文课堂上,教学内容的选择犹如掌中握沙,抓得越多,握得越紧,收获得越少,作文教学尤是如此。


史志刚:安徽省淮南市语文教师,热爱有生命的课堂,喜欢有温度的文字。

平治立:淮南市平圩中学语文教师,安徽省

语文学科优秀教师,区语文兼职教研员。曾参与省级语文课题研究,主持一项市级语文课题研究。参加国培计划2015北京大学一线优秀教师提升项目。语文湿地栖居者,愿在语文湿地这方乐土发荣滋长。

朱银银:淮南市凤台县第四中学语文老师,爱阳光,爱生活,也爱文字,爱以生活的笔,书写最真实的你我。

淮语编辑部

策划:湿地淮语编辑部@语文湿地

团队:魏萍 胡明坤 朱莉 李永梅 程蓉 施敏

顾问:彭光品

主编:张娟

编辑\制作:朱银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管建刚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革命》有感
语文老师提问高考阅卷人:作文怎么写才能得高分
有一种方法可解决作文难题(三)
议论文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挑战作文难点
线性模糊:作文的致命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