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给教师们铺设一条幸福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学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

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教师们铺设这样一条幸福之路!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在改进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升教学智慧,转变自身角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这个问题上,我以为我们的工作中有三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或许对我们今后开展工作、或制定工作策略能有所借鉴。

第一个问题是教师的态度。搞校本教研之初,教师的态度基本上有三种:积极参与、等待观望、消极抵制。在旬阳考察中,我关心的是旬阳教师如何自觉开展校本研修这个问题。我努力找寻答案,概括起来不外乎有三:一是学校领导(校长)对校本研修的认识水平和积极实践参与的力度;二是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无压力(这里主要是对教师的评价方式,真正不以考试分数来衡量教师工作)乐于参加研究;三是对教师实打实的兑现承诺。

当下我们开展校本研修遇到的问题或挑战,主要包括:第一,教学工作量大,使教师对校本教研心有余而力不足。如: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班主任工作、教研活动、评比检查、各种会议等。作为积极参与者,一方面会觉得身心疲惫,另一方面觉得在大多数教师中显得孤立;第二,教师已经适应了作为教学实践者的角色,还不适应教学研究者的角色,对自己做研究的基础与能力缺乏自信。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时难以解决,而又孤立无援,就会产生退缩的心理。与此同时,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已经是很有效了,用不着做什么研究,有些教师认为教学水平的高低不是研究出来的等这些态度同样会使教师做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发生变化。第三,学校组织的校本教研缺乏专业引领,多流于形式。在实际工作中逐渐发现它并不能帮助自己提高教学,并不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而是一种应付检查和评比的点缀,于是怀疑校本教研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是教师的教研时间从何而来?教研工作对推动新课改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已为大家共识。然而教师在为教研拍手叫好的同时,心中却有万般无奈,反映了广大教师对教研“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心态。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在不增加教师负担的前提下,让教师有时间教研,教研时间从何而来?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我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树立两个教研观:教学即教研;思考即教研。而不仅限于开教研会。这样,让教研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同步进行。

首先,让教研的时间从课堂上来。习惯上我们认为,教研是在课堂教学过后专门安排时间才能进行的一种研究活动。在课务重的情况下,开展教研工作,很难得到保证。课堂教学不是简单操作,而是一种艺术,需要观察、分析、判断、思考,也就是要靠教师研究获得。故教学过程也是教研过程,若课后及时反思,能很快提升教学智慧。

于漪老师上一堂课,要经过三次备课的过程。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资料包括教参,全凭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一次整体把握。第二次备课即广泛收集各种参考文献,看看名师、教育专家是如何授课和对教材进行分析的,同时思考三个问题:哪些问题参考书上想到了,我也想到了;哪些问题参考书上想到了,我没有想到;哪些问题我想到了,参考书上没有想到。第三次备课是在上一个平行班后,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之后再备一次课。

这看似普通而又繁琐的备课方法,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静下心来思考,不难发现这样的备课就是一位教师走向专业化成长的一个过程,就是普通教师之所以成为名师的关键所在。有一位教授对此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是:“三个关注,两次反思”。“三个关注”即关注自己、关注理念、关注学生;“两次反思”即理念反思和行为反思。

学会教学即教研,其最大优点在于,在不增加教师额外负担的前提下,增加教研的机会和时间,让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其次,树立思考即教研的观念,让教研的时间从生活中来。

想真正让教研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其教研行为局限在课堂或教研活动时间还不够。事实上,教研的资源在教师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教研可随时随地进行。

学会思考即教研,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在不增加教师额外负担的前提下,促使教师经常性地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有利于教研意识的培养和教研习惯的形成。教师的教研更需要一种宽松、自由、符合自身实际的活动方式,而让教师学会教学即教研、思考即教研,能让教研经常化。集中教研是在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的一种同伴互助,是建立在日常累积问题之上的,是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怎样看待教研活动和考试成绩?

现在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还处在初级阶段,其形式概括起来无外乎是轮流听课、观看录像等,教师参加教研活动主要是完成任务,而不是解决问题;其内容多是以课例为载体,多评的内容,少研讨的氛围。有的讲课结束后,再安排授课教师说说课,这还算活动效果不错的。活动始终处于一种表面,解决深层次问题的效果不佳。

搞教研活动和提高考试成绩始终是教师所困惑的。一名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表现,至于走一些弯路是正常的,同时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其有效性、针对性。不要认为能上好一节课就是优秀教师,个人认为:上好一节课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更何况,校本教研提升一名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个长效工程,不可能立竿见影。考试是学校教学工作评定的一个标杆。虽然存在这样和那样的弊端,但目前还没有找到能够替代考试的一种手段。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某些老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钻研新的教学方法,然而考试成绩有时并不理想。于是对教研活动质疑,不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对现行评价制度的妥协和无奈。

正视不能回避的三个问题,或者说解决好了这三个问题,我认为就为校本研修在我县的有效开展扫除了拦路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个人校本研修计划10篇
校本教研活动形式、误区等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原创)如何开展主题教研
“主题探究”教研活动流程
浅谈校本常规教研与校本教研的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