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王本华:名著阅读课程化的探索


名著阅读课程化的探索

——谈谈统编语文教材名著阅读的整体设计与思考


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本华


根据2016年11月国办、中办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精神,2012年启动编写的“部编本”语文教材,经过2016年在人教版使用地区开始使用后,自2017年秋季起,起始年级教材将在全国所有学校、所有学生中统一使用。据此,“部编本”语文教材也统一称呼为“统编语文教材”。


统编语文教材从整体结构上、细节设计上都融入了更多的新理念,诸如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两条线索构成的双线组元结构,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的创建,从单篇文章阅读到单元整体阅读、群文阅读再到整本书阅读的阅读能力培养理念,从综合性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到探究活动单元直指课内与课外语文生活以及听说读写诸多能力的有机整合,等等。可以说,统编语文教材较以往有了更多新的探索。


这里重点谈名著阅读的整体设计与思考。


名著阅读的简要历史与名著阅读课程化的新思考


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基本上是读整本的书,只不过那时主要是读经讲经,研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民国时期,自1904年癸卯学制起,语文开始独立设科,文选式成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但整本书阅读仍然占有一定的位置。比如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分为精读(文选教材)和略读(整部的名著)两部分,具体规定是:精读选文由教师拣定书本,“大半在上课时直接讨论”,略读部分包括“整部的名著”,由教师指定数种,“大半由学生自修,一部分在上课时讨论”。


新中国成立之初,语文教学对名著的阅读要求不多。但是,自1990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起,语文教学开始重新建立名著阅读的观念,当时各年段的教学要求建议“课外阅读三五本书”,但那时基本上也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在语文教学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并附录“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为此,各版本教材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名著阅读的内容。但由于教学中落实难度大、考试评价跟不上、对其教育价值认识不足等原因,在语文教学中仍然没有引起普遍的重视。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正值社会普遍认同读书价值的时代,加之已经积累起的名著阅读经验,因此,在主编的大力倡导和全体编写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对名著阅读课程化作了有益的探索,以期更好地推动名著进入课堂,使之成为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名著阅读课程化,就是要把名著阅读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有规划,有指导,给时间,出成果,而不是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点缀,也不能在教学中放任自流,随意而为。


强调名著阅读课程化,其目的是改变当下阅读兴趣缺失、阅读数量偏少、阅读内容随意、阅读方法不当、阅读品质偏低等堪忧的阅读状况。那么,统编语文教材是如何设计名著阅读这一板块,从而实现名著阅读课程这一总体目标的呢?


统编语文教材名著阅读课程的总体设计


从总的方面说,统编语文教材构建了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名著阅读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位”。在这个阅读体系中,名著阅读主要是在课堂教学的引领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向课外延伸拓展,最终转化为课堂教学成果。为此,在整个统编语文教材中,每学期(每册)安排两次“名著导读”,每一次导读都有名著介绍、阅读方法指导、相应的专题探讨等内容,以强调和彰显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并力求增强教学中的可操作性。


1.书目的选择


众所周知,就名著阅读来说,书目的选择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语文素养的提升,关涉到学生心灵所受到的滋养。


名著的选取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更多强调经典性,如《骆驼祥子》《红岩》等。经典名著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长期积淀下来的人类智慧的结晶,经过时间的淘洗,具有永恒的思想魅力和艺术魅力。在青少年阶段多读一些这样的书,既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启迪心灵和智慧,又可以与那些世界级的文化大师作精神上的交流,浸润思想,涵养情性,打好“精神的底子”,终身受益。


同时,统编语文教材还特别注意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与互补,比如课内学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名著导读就推荐了整本书《朝花夕拾》;课内第六单元学习联想和想象,名著导读就设计了《西游记》的阅读:从而引导学生由课内而课外、由单篇至整本书,学会进行整本书的自主阅读。


2.栏目的设计


从栏目设计来说,与人教版课标教材相比,统编语文教材的名著阅读板块有四个方面的改变,目的也是强化名著阅读进入课堂的教学观念。


首先,改变在教材中的位置,显示出对名著阅读教学内容的重视。


原人教版教材每册安排2—3部名著阅读,集中放在全册书的最后。这样的设计,虽然我们在介绍教材时反复强调教师可以酌情灵活安排,但是总给人一些错觉:相同内容堆积,不利于安排教学;看上去又好像是附录的内容,师生可以随意处置。统编语文教材改变了这种编排方式,根据情况交叉安排在不同的阅读单元。这样有几个好处:(1)名著本来就是大部头的,课堂教学不容易处理,大部分内容要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因此,只有与其他教学内容进行统整,相机安排,分散教学难点,才有可能化难为易;(2)有利于教师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处理,而不是把它作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或者只是视教学进度、考试需要甚至个人好恶等随意安排;(3)有些阅读名著还与单篇文章教学互相配合,形成呼应,方便教师在教学阅读单元时有意识地穿插融入整本书的阅读。


其次,每部作品都提供一定的阅读方法。


我们曾经对名著阅读存在的困难做过调查,反映最多的是没时间读和不知道怎么读。统编语文教材力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怎么读的问题,也就是提供一定的阅读策略和阅读解决方案。为此,我们在介绍某部作品的内容之外,还以该部作品为例,讲解某一种阅读方法或某一类作品的阅读策略,这从标题中就可以明确地看出来。比如: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


其中,标题前半部分是推荐的书目,后半部分是提供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这样,每一部作品关注一定的阅读方法,但又不局限于教材提供的方法,慢慢积累下来,学生就获取了很多阅读整本书的策略,读多了,用多了,自然就会形成习惯,养成兴趣,增加阅读积累。


第三,每部作品都设计有专题探究的内容。


名著阅读解决了读什么、怎么读以后,还有一个读出什么的问题,就是我们期望阅读者从作品中获得什么,汲取哪些营养。有人曾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做过调查,认为目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上处于随意、无序、低效的状态,存在着诸如追踪流行、热衷读休闲类书籍、偏爱名言警句、热心读满分作文等误区,使本来极为高雅的阅读活动日趋娱乐化、浅表化和功利化。为此,统编语文教材在推荐每一部名著时,都根据这部名著的具体内容、主要特点,精心设计专题探究部分,力求使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读有所获。


例如在《西游记》中,教材设计了三个探究专题,包括:取经故事会、话说唐僧师徒、创作新故事。“取经故事会”专题,学生可以在阅读原书的基础上,选取自己认为精彩的情节,有意识地记住故事的来龙去脉,或先列一个简要的提纲,然后绘声绘色地讲给别人听。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听一听名家评书或名家讲的故事,模仿他们的讲法、语气、语调等,能够讲得有趣味,吸引别人。“话说唐僧师徒”专题,是在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向同学介绍你最喜欢的某个人物,其实就是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对初一还没有真正学习小说这种体裁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对此,教材给了三点提示,可以说是提供一个拐棍,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个入门的理解。“创作新故事”专题,需要学生在分析《西游记》情节结构模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模仿创作一个新故事。这就需要教师选取一两个情节(或学生自主选取喜欢的情节),引导他们体会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妖精怎样生出曲折、师徒如何最终解决等。有了这样的模式,喜欢编故事的学生就可以动手开始自己的创作了。这三个专题,从梳理、讲述故事,到分析人物特征、介绍人物形象,再到模仿创作新故事,环环相扣,各有侧重,相信只要教师认真引导,学生一定会大有收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备课|名著阅读课程化的探索 ——谈谈统编语文教材名著阅读的整体设计与思考
温儒敏:部编语文教材使用的10点建议
【统编语文教材解读】
《小语》头条 | 余琴:统编教材课外阅读的编排思路与教学建议
114季 统编教材语文培训会---我在现场(二)
冯善亮:名著导读的设计与实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