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每天都在强调学习 究竟是为了什么?| 原创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脑子里可能立刻冒出一句话:“学而优则仕。”学习优秀了就可以做官。但这么理解并不符合原意。

这句话出自子夏。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如果学习优秀了就可以做官,“仕而优则学”则理解为做官优秀了就可以为学,这似乎不通。

“优”非“优秀”之优,而是有余力的意思。“仕”通“事”。“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说事情做好了,有余力就可以从事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了,可以从事相关实践活动验证所学。

可见,在古代,学习并非为了做官。那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求学是为了修养自己,使自己成为具有德行的君子,而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有学问,以学问来谋取现实的利益。

孔子这么说是有根据的,西周建立的礼乐制度是贵族当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不需为衣食谋,因此,他们需要德行、礼仪、优雅的举止和谈吐不凡来表明他们的身份。

鲁哀公问孔子:“您的学生哪个最为好学?”孔子回答道:“颜回好学,并非他能熟读经书,而是他有极高的个人修养,不把自己的怒气转发到别人身上,不犯曾经犯过的过失”。

孔子接着说:“现在没有这样的好学生了,我也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好学生了。”孔子的学生有才干者多矣,如子路擅长军事,子贡擅长经商、外交,冉求多才多艺,但孔子竟然说好学的只有颜回一个,由此更可肯定,孔子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个人修养。

其次,学习的目的在于传道解惑。

孔子为天下读书人做出了榜样。他收徒授学,门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除了乡愿之外,凡十五岁以上的青年都乐意教。他教弟子不遗余力,倾囊相授。

孔子还整理古代典籍,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承先启后,承继了之前中华文明二千五百年之传统,开启了之后二千五百年之文化。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如孔子一般收徒传道,但人人皆负有教育子辈之责任。父母是子女第一个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你想让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自己必须成为这样的人。

身教胜于言传,一个人学习了为人的道理,亲身实践之,通过自己的行为呈现给子女看,给大家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人皆是一个不冠名的老师。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老师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是以正面形象示人,还是充当别人的反面教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第三,学习的目的在于承担使命,造福社会。

孔子在卫国仪城的时候,被地方官称赞为“天之木铎”,意思是说老天派他下来警醒那些浑浑噩噩的所谓“政治精英”。

他在楚国到卫国的路上遇到一条大河,派子路向两个正在种地的人打听渡口所在。这两个人恰好是隐士。隐士说,天下这么乱,天下乌鸦一般黑,你跟着孔子在各国之间跑来跑去,鼓吹仁义有什么用?不如跟我们一起隐居算了。

孔子说,我怎么可能去隐居呢,如果天下走在正确的轨道上,需要我去改变吗?正因为天下失去了正常的秩序,所以才需要我们一齐努力啊!

儒家最有特色的性格就是有一种积极改善社会的责任精神。对于儒家知识分子来说,学不能有益于社会,等于没有学。《大学》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很好地阐述了这种精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学有余力
行有余力补上道德课——《论语》学习484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安德义论语解读—子张篇第十九(5)
学有余力才称“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