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书中作恶多端的安禄山,其实在河北百姓中口碑并不差,有何隐情

序言

天宝14年,唐玄宗召安禄山进京,这位一向奉唐玄宗为“天”的大唐名将,却意外的表现出抗拒。但唐玄宗并没有怪罪,还亲自赐婚给安禄山的大儿子,要求安禄山出席观礼。

但安禄山居然再次推辞......

君王之赐,臣子再三推辞,这无疑已经犯了封建时代的忌讳,尤其是这个他们眼中平日里一向为唐玄宗马首是瞻的人。这时候,朝廷众人都意识到可能要出大事了,那么这件大事是什么呢?

——答案很快揭晓,公元755年11月,大唐边关传来急报,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造反。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一向自负的李三郎都震惊了半天。开元、天宝繁荣如此之久,被誉为极乐之世,如今要成为历史了。

随后的历史就是惨烈的“安史之乱”,鼎盛的大唐帝国突然腰斩,帝国的君主几次狼狈出逃,就连当初号称远超太宗皇帝的李三郎,也最终沦为一个落寞、失意老人,大唐帝国荣耀不再......

每每提到这段历史,我们未尝不叹息痛恨于唐玄宗之糊涂,感慨于昔日三郎之堕落。但更多的,我们是厌恶那个破坏一切美好的安禄山,痛恨此人的背信弃义,痛恨此人的野心勃勃。

在当今的诸多史料和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将安禄山形容成一个又矮又胖又猥琐的丑角,以此来表达对大唐盛世的追思。

但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新唐书·张弘靖传》提到:俗谓禄山、思明为“二圣”,弘靖惩始乱,欲变其俗,乃发墓毁棺,众滋不悦。

这个史书记载也毫无疑问深深刺激了众人,明明安禄山之流是罪恶滔天之辈,但当地人居然称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二圣”。

而且在数十年战乱平息后,居然在河北地区依旧有相当多的人祭祀安禄山......

如此诡异的现象居然真实发生,这不禁让人疑问,战争受苦民众却向战争贩子祈祷,这是什么历史逻辑?

一般而言,越是诡异不可思议的现象,往往有一个让人不敢置信的历史真相。那么安禄山的背后到底有什么隐情呢?

一、时代背景下的河北地区

——在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探讨安禄山背后的河北地区。

1、河北的社会矛盾尖锐

根据《苏秦列传》记载:“燕东…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

言之凿凿,河北之地被称之为“天府之国”,堪称是大乱之时的完美立足之所。

因此,自战国以来,河北地区就往往成为重要的动乱之地。自汉代以来,河北一带就成为山东贵族集团聚居地,山东豪杰往往独立一方,中央不能与之策。

到隋唐时期,杨坚窃国,著名的尉迟迥率众起兵反抗,双方一场大战,杨坚胜而立国,尉迟炯身死,而邺城被付之一炬。

正如《通鉴考异》记载:“杨坚令韦孝宽讨尉迟迥,平之,焚烧邺城,徙其居人,南迁四十五里。”

原本此地就不服中央,再遭此三光政策,河北地区更加不服中央管辖,对中央屡屡抵抗。

根据学者研究,因为此地时常叛乱,所以从太宗至武皇时,河北长期充当与中央政府对抗的角色。

此举自然也激起中央的应激反应,中央剥夺此地的军事权,不在河北设立折冲府,并长期使该地区属于被其他地区的保护状态。

——此外,中央修订《氏族志》从社会名望上剥夺当地贵族的根基。

如此一来,河北成了中央眼中的异类,而中央也成为河北百姓及贵族眼中的仇寇,双方矛盾日深,俞加剧河北的异类倾向。

值得一提的是,河北的往事,此后被司马光重点提到,在《资治通鉴》中提醒皇帝:“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有东西之异。

由此可见当初河北之紧张......

2、河北一带有外患推动

然则,历史仇恨尚不足,而后外族入侵的残酷,又加深了这一困境。

史书记载:河北为唐之东北边境,契丹、奚族常入侵,急需加强兵备。然朝廷常以河北变乱为由,不肯设立折冲府,不肯稍加兵备。

于是,百姓屡遭劫难,朝廷却姗姗来迟,而且百姓常被视之为异类,竟似帝国之外子。所以百姓更加仇视厌恶中央,其离心、离德愈加严重。

对于这一现象,大唐帝国也有明眼之人,其中狄仁杰就非常清楚。

他曾上书中央:“人主恢弘,不拘常法,罪之则众情恐惧,恕之则反侧自安。伏愿曲赦河北诸州,一无所问。自然人神道畅,率土欢心,诸军凯旋,得无侵扰。”

可惜,狄阁老一心为国,然朝廷却屡屡出混账,对于河北地区愈加疯狂。

《资治通鉴》有载:“辛卯,制以契丹初平,命河内王武懿宗、娄师德及魏州刺史狄仁杰分道安抚河北…懿宗皆以为反,生刳取其胆…武懿宗奏河北百姓从贼者请尽族之。”

看看这位武皇的亲戚,这位赫赫有名的神兵道行军大总管,上命其安抚河北,但此人却只想对河北百姓斩尽杀绝,虽说有之癫狂和变态的缘故,但很难不提中央对于河北的歧视。

虽说狄仁杰尽力斡旋,但在河北杀人如麻的武懿宗又狠狠的在河北民众的心上割了一刀,反抗的火种正在酝酿,他们静待着一个时机和一个人的出现。

光阴荏苒,则天大圣皇帝故去,李隆基登场,此人励精图治,天下繁荣,历史迎来传奇的开元天宝盛世。

根据《通典·轻重门》记载:“天宝八年……正仓总四千二百一十二万六千一百八十四石……河北道百八十二万一千五百一十六石。”

从纸面数据看,河北地区经济得到极大改善,百姓也吃到了开天盛世的红利。

3、河北的窘境未得到妥善处理

然而,经济翻天覆地的河北区,却并未得到缓和,反而因为经济的提升,为叛乱火种的引燃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根据《新唐书·兵志》:“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百姓的不满情绪在酝酿,恰巧赶上了藩镇割据武人的纵横,二者如干柴拥抱的烈火,大唐帝国盛世下的危机蠢蠢欲动。

然而,这还只是冰山下的一角,若将视野放大到整个唐帝国,我们会看到更恐怖的存在。

例如,均田制崩溃,土地兼并。

史书记载,唐初因人口大幅度减少,所以推行均田制。经过数十年发展,唐之人口由200余万户增至900余万户。

然而,人口增加带来的却是人均用地紧张,均田制遭到破坏。

在这一背景下,贵族官吏地主之地及民不可触碰,赋税和兵役之供全压于贫困百姓之身,百姓纷纷逃荒,帝国赋税面临崩溃。

狄仁杰曾有言:近缘军机,调发伤重,家道悉破,或至逃亡。

此外,当权者极端腐败,百姓却无立足之地。

在开元天宝年间,上下官员以侵吞百姓田产为乐,地主富户纷纷效仿,百姓或是饿死或是逃亡。史书记载,天宝年间逃亡总数高达500万以上。

其中甚至有“黎甿失业,户口凋零……转徙他土,佣假取给”的记载。

帝国之盛世,财富集中于上层,百姓之苦,却无人得知。

而且这还不仅仅只是针对于民间百姓,其中还有官员和士人的愤怒。

内廷外官定期轮转任免制度被破坏,宰相结党营私,例如李林甫口蜜腹剑,杨国忠把持朝政,底层官员升迁无望,尤其是河北本土士族,更是对于前途彻底绝望。

二、引爆点——安禄山的登场

由小见大,由大见小,在这种种背景之下,河北成为了天下矛盾的中心,而河北的所有矛盾凝聚急需要一个火星的点燃,

——那么这个火星是谁呢?答案就是安禄山。

1、安禄山的履历与性格

安禄山以军功出头,开元29年,玄宗以安禄山为营州都督、平卢军使,两番、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此为宠任禄山之始。

之后从天宝元年至天宝13年,安禄山连续获得11次升迁,其圣宠之隆震惊朝野。此人俨然以河北之首自居。

其次,安禄山拜杨贵妃为母,又大大获得唐玄宗喜欢,于是“命杨铦、杨锜、 贵妃三姊皆与禄山叙兄弟”,俨然如外戚一般。

而且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九载,安禄山请入朝,上命有司先为起第于昭应。禄山至戏水,杨钊兄弟姊妹皆往迎之。”

由此观之,安禄山之荣誉尚在杨家众人之上。

此外,安禄山之于太子,更是深深的刺激了河北势力。

史书记载,太子李亨一向与河西陇右势力相亲,而河东与河西在李林甫与太子之斗的过程中,常火药十足,矛盾尖锐。

然而,安禄山却屡次使太子难堪......

例如,玄宗命其拜见太子,安禄山拒而不拜,并且说:“臣胡人,不习朝仪,不知太子者何官?”上曰:“此储君也!朕千秋万岁后,代朕君汝者也。”

禄山曰:“臣愚,向者惟知有陛下一人,不知乃更有储君。”此举让太子愤怒万分,但却让河北势力大加畅快,安禄山之威风更甚。

综上所述,结合河北本土的怒火,毫无疑问,安禄山成为了河北地区最心仪的暴乱首领。

2、安禄山的高明手段

不过,众望所归也不一定能让安禄山成神,关键还得看安禄山接过火把之后的表现,那么这位大胖子将军又是如何做的呢?

大体手段有四......

其一,民族化。

陈寅恪先生有言:“当日河北社会全是胡化,非复东汉、魏晋、北朝之旧。”

其弟子王永新兴也借此研究,将安史之乱称之为羯胡乱华。

该言论虽然存在较大的争议性,在现代遭到很多质疑,不过也能看出,河北地区有较大的胡人影子,而且安禄山本人也的确是胡人。

在陈寅恪先生的《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 》记载:“于是河北之地,至开元晚世,约二十年间,诸胡族人居者日益众多,喧宾夺主,数百载山东士族聚居之旧乡,遂一变而为戎区 。”

虽然略显夸张,但也从中可看出,河北胡人聚集。

恰巧的是,安禄山为粟特人,本身就是胡人。凭借这一身份,加之河北这一特殊背景,他开始大力提拔推荐胡人。

根据《安禄山事迹》记载:“养同罗及降奚、契丹曳落河八千余人为假子,及家童教弓矢者百余人,以推恩信,厚其所给,皆感恩竭诚,一以当百…十四载五月,禄山遣副将何千年奏表陈事,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以代汉将…禄山起兵反,以同罗、契丹、室韦曳落河,兼范阳、平卢、河东、幽、蓟之众,号为父子军,马步相兼十万。”

在《资治通鉴》中也有记载:“阿布思为回纥所破,安禄山诱其部落而降之,由是禄山精兵,天下莫及。”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安禄山通过种种手段将胡人都团结于自己身边,成为了少数民族的领袖。

其二,地域化。

正如前文所提,河北民众饱受中央异化,因此人皆不满。

于是,安禄山大力宣扬河北地域性,强调本土民众的团结,形成了对于外地的强烈抗拒,而他本人则成为了地域的核心领袖。

其三,宗教化。

正因为他强调地域性划分,所以为了将地域力量全部凝聚自身,于是他以宗教来拉拢中人。

史书记载,安禄山利用粟特人的身份到处举办各种袄教仪式,极力塑造自己为光明之神,他还自称是“轧荦山神”的感应化身,拼命塑造自己的个人神秘性和权威。

民族,本土化加上宗教,安禄山成功的团结了几乎的河北力量,成为了一个具有神性的符号。而这也是为何很多人抵抗中央到死,等到安禄山去世了还依旧拥戴他的原因。

不过这还不够,一个政权想要建立除了有绝对的武力和信仰以外,还需要一个聪明的大脑。于是就有了第四步......

其四,拉拢河北士人。

正如前文所说,唐朝官僚体制十分腐败,很多官员上升通道被斩断。尤其是河北士子,往往受到歧视。

——安禄山非常重视这些人,于是大力提拔儒生士子,对他们礼贤下士,对他们言听计从。这之中就包括了安史之乱的两个重要军师,一个叫高尚,一个叫严庄。

根据《新唐书》记载:高尚此人是幽州本地人,而严庄虽然自称为冯翊人,但其祖孙三代都定居河北,所以也可以称得上是本土士人。

这二人作为河北地方社会中的新兴文人,在怀才不遇以后就投身于安禄山,此后成为安史之乱的主要策划者以及大战之中的主要智囊,是毁灭大唐王朝的推手。

正如考古出土的《严复墓志》记载:“严庄提出四星聚尾,金土相代,利用天象异动构建兵变的合法性,将安禄山捧为改天换地的天命之人。”

学者一般认为:严庄在安禄山造反的合法性构建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五、总结

在这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在安禄山的努力下,他终于成为了那个时代乱世中的神。不过请注意,这个神是恶神,是被万世唾弃的罪神,即使他被河北很多人追捧......

那么问题来了,除了河北地区人们崇拜安禄山以外,唐帝国其他区域是否也对安禄山另有看法呢?答案自然是有的。

除了绝大多数受苦的百姓以外,本来就民不聊生的农民们,那些在仕途无望的读书人们,那些对唐帝国绝望的人们,他们成为了这场大乱之中的投机者,看戏者,以及拍手叫好的人。

因此,从某个角度来看,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是罪恶滔天的浩劫,但唐帝国这个表面上的受害者,也绝非那么的无辜。

而这就是安禄山居然有信徒的最终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铁马冰河:“安史之乱”使盛唐走向衰落,唐朝因何重用番将?
被史书疯狂追评的“奸相”李林甫,真的如此吗?
安禄山和他的粟特渊源
常华 | 把拍马做到极致,然后
《国史粗讲》:唐玄宗的致命错误是什么?
安史之乱后唐朝君主为何一个也没能完全实现中兴?三点因素是关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