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education 敬畏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篇一十章)]

孔子说:“看他的所做所为,考查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出自《论语》为政篇一十章



【注释】 


  所以:所做的事情。 


  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所安:所安的心境。 


  廋:音sōu,隐藏、藏匿。 


【译文】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评析】 

【牛童说《论语》】

如何识人,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道家老子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比较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而儒家孔子则强调知人,而且要做到‘知人善用’。在‘道’看来,知人和知己这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知人是本始,知己是殖母。只有由知人发展到知己,这个认识过程才算完成,才产生效益。否则只是产生谈资和笑料。一些管理者用人失败,往往在于不能知己,或者知己而心存侥幸。

但是孔子在这里讲的不是一般的识人的问题,而是如何判断其人是不是‘君子’的问题。这就把问题范围缩小了,而且孔子培养是君子,是不是君子,不能空口说白话,总得有几个方面。因此这一段话是阐述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君子的方法。

历来认为孔子识人的第一条是看所做的事,把视其所以的‘以’当做讲。《四书集注》上说,“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这就出了一个矛盾,君子做事是身不由己的。君子是在朝廷做官的,事奉朝廷的,干的是朝廷指派的差事。孔子强调‘忠’,对朝廷指派之事还是别人委托的事,必需忠实的做好。对别人委托的,自己可以作主,属于善的自己干,对于不善的可以拒绝。对于朝廷指派的事就由不得君子了。所以孔子不会犯这个低级的错误,培养出与朝廷作对的君子。而且君子一生中干很多事,一件件地‘视’起来也是很难很难的。

视其所以的‘以’,我认为是指目的,视其所以,就是看看他的追求,与《老子·20章》“众人皆有以”是一个意思。这还可从孔子对箕子、微子和比干得评价看出来。在商朝衰落时,箕子装疯免于杀身之祸,微子抱着祖宗牌位跑到大周以保全宗祠,比干却死谏最后被杀。孔子认为他们都是君子,虽然做的事不同,而他们的追求和抱负是相同。

历来认为识人的第二条是看做事的方法,把‘由’当方法降方法解。我看这个‘由’当途径讲,即通过什么途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抱负,也就是平常讲的是走正路还是走邪路。孔子培养的弟子是要当官的,是要求通过刻苦修养具有仁忠孝信的品德,然后被朝廷任用为官,即所谓‘学而优则仕’。而不是通过阿谀奉承等不正当手段来窃取官位。对财富孔子“也提出了一条原则,即‘取之有道’。凡是其财产取之无道者,必为贪官,何谈君子乎!有时追求好,但路子太野也难说说是君子之为。

最后一条,就是察其所安。简而言之,孔子是说你能不能‘安贫乐道’。君子是当官的,一般衣食有保障,穷不到哪里去。但一生仕途,也可能有磕磕碰碰的时候,就像孔子在陈绝粮,陷于走头无路时,子路生气地对孔子发牢骚说:“君子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认为子路这种态度根本不够君子。提出一条‘君子固穷’的标准。我们平常说困难是对人生的一大考验,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总是不放弃自己的目标,总是乐观向上而不该初衷,并在与困难的斗争中,使人格得到升华,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安,本身是一种习惯属性,它与强忍着不同,俗话说,忍得一时,难不得一世。

老子说“国家混乱有忠臣”,说的就是这样的君子。中国历史上,传颂着一大批‘贬官’的事迹,虽然被贬穷乡僻壤,但他们带领民众,改天换地,有所作为,受到人民的爱戴,自己的人格、诗歌都得到升华,从而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愧为君子。如果没有这种磨难,或者此时自怨自艾他们的人生也许就不会有这样光彩。

  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解说: 

  “视”、“观”、“察”这三字都有“看”的意思,但在这里具体所指不同。“视”是就当前能看到的事物而言,“观”是就以往、过去的事物而言,“察”是就事物的内质、本性而言。 

  相对应的,“以”是指人的当前的言行;“由”是指导致此人当前言行的原因,这是就外在因素而言;“安”是指此人以什么样的用心和目的,导致了当前的言行,这是就内在因素而言。 

  那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好坏,既要看他当前的言行,又要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当前的言行,还要看他的实际用心和目的是什么。 

  “廋”,是隐藏、隐匿的意思。 

  “人焉廋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还有什么可以掩盖隐藏的呢?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经过上述三个方面的考察,也就没有什么能被隐藏和掩饰的了,那么就可以给此人下一个比较客观的评判了。 

  孔子重复两次“人焉廋哉”,是为了加重语气,强调这三种方法,在对人作评判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义: 

  孔子说:“要客观综合的评判一个人,首先要看他当前言行的好坏,其次要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当前的言行,第三要看他的用心和出发点是否纯良。如果用这三种方法来考察一个人的话,那此人还有什么可隐藏和掩饰的呢?也就可以给此人作评判了。” 

  小结: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是孔子给出的,从“现在”与“过去”、“外在” 与“内在”的双重角度,综合判断一个人善恶好坏的三条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如何评判一个人,最直接的,就是先以平时都能看得到的日常言行来进行判断。如果一个人平时的言行,看起来很好,或是很坏,姑且留下一个初步印象,但还不能下结论。 

  第二步,要看是什么外在因素导致了此人当前的言行。这种外因,也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这就出现了四种情况:其一,好的外因,导致了好的言行,也就是一贯的好;其二,坏的外因,导致了坏的言行,也就是一贯的坏;其三,好的外因,导致了坏的言行;其四,坏的外因,导致了好的言行。到此,更不能轻易下结论了。 

  第三步,要考察此人的用心和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是什么内在因素导致了此人当前的言行。当然,“内因”也分为“好”与“坏”两种。 

  经过上面三个步骤的考察,就可以对一个人进行评判了。照此标准,就会出现八种的情况: 

  第一种,此人言行一贯的好,用心也好,表里如一,那么就可以判定此人是好人; 

  第二种,此人言行看上去是一贯的好,但他可能是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在别有用心的伪装自己,所以不能判定此人是好人; 

  第三种,此人言行一贯的不好,用心也不好,那么可以判定此人不是好人; 

  第四种,此人言行看上去是一贯的不好,但可能是由于习气所致,其内心并不一定有什么坏的想法和目的,那么也不能判定此人就是坏人。 

  第五种,此人为了真心改邪归正,改变了不好的过去,成就了当前好的言行,那么可以判定此人还是好人。 

  第六种,此人是别有用心的,以“改邪归正”来伪装自己,刻意改变不好的过去,诈现出当前好的言行,以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那么就不能判定此人是好人。 

  第七种,此人自甘堕落,将好的过去,退变成当前不好的言行,那么可以判定此人不是好人。 

  第八种,此人内心还存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但由于不好的外在因素,迫使他形成了当前不好的言行,那么也不能判定此人就是坏人。 

http://hi.baidu.com/pan2lin/blog/item/9a197c9b81f1b8b4c9eaf49e.html

有的书只配陪你一夜;有的书却能伴你一生 ----它们是好书中的好书,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经典”。在古往今来浩瀚无边的书海中,它们总能一次又一次地浮出水面,被人们记起,阅读,讨论。

感:读可一生相伴之圣贤文典,倍觉清风拂面、身心郎乐、气血暖莊,可谓,悦己明理,阅理识人!长寿安泰之法门也!

 
 
至于选择哪一个 这就是命运
一般情况下 某人的选择基本上是可以通过他原先的言行判断出来 但是也不排除有外力的影响而改变习惯
顺便说一下 正是有着众多不确定性 我们的人生才精彩 大家才会对不可知的未来敬畏 期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应该怎样解
孔子的三步识人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读书笔记:也谈孔子识人的十二个字
《论语》:识人需要大智慧
彦滨说《论语》第6集
什么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