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破除“教学案崇拜”

  “教学案”流行于课堂,自然是有原因的。

  曾几何时,在课堂上,学生的学”远远少于教师的“教”。何以如此?原来学生的“少学”,跟不少教师容易犯下的一个错误有关:自己阅读和思考教材时,往往尊重历时性、动态性、建构性的认知特点,并从中得到发现的快感,而让学生阅读和思考教材时,却喜欢把自己发现的东西瞬时性、静态性地和盘托出,忘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特点,并以替学生节省了阅读和思考时间为骄傲。这种错误的做法,使教师成为保姆,使学生成为没有机会自己来吃喝的婴儿。

  针对学生的“少学”,我们要做的是:给学生以学习的机会!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说过:“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大教学论》)在当今中国,比较早比较好地解决“少学”问题的是江苏省名校长蔡林森。他高度重视学习理论,提出“先学后教”的洋思模式,不仅将学”放到一个先行的序列上,更将学”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他要求洋思中学的教师克服“多教”的毛病,甚至规定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讲几分钟。洋思人给中国教育最大的贡献就在于,让越来越多的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补习“学习理论”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过去人们习惯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的视角来看待课堂,高度重视对教学理论”的研究。这确实很重要,但是如果以此为理由,来漠视对“学习理论”的研究,那就大错特错了。随着20世纪人本主义的兴起,随着杜威“儿童中心”学说的广泛传播,随着建构主义的深入介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学习的视角被人们看好,“学习理论”受到空前的重视。

  依据“学习理论”,教师开始给予学生学习的时间了,学生开始学习了,并且其学习的深度也大大出乎意料,确实符合“有效”的至高法则,但是这样的深度就是教师期待和预设的深度,更是测试和考试的深度。为了有分寸地体现这种深度,洋思人搞了一个很有争议性的“教学案”,即把教师甚至备课组全体教师阅读和思考的内容外显为目标、提纲、问题、练习,并印在纸张上发给学生,让他们完成新时代另一种“填鸭式”的学习任务。

  然而,“教学案”主要是为了确保学生不得不和不能不学习以及必须有深度地学习,而并不意味着其想学习、能够在“学什么”、“在什么地方学得最深”上进行选择。(李仁甫)

  (现代教育报 李仁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问题意识”是深度学习的设计之源
做智慧型教师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校本教研之理论培训如何听课
教师听课的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